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作傢雪珥,媒體稱其為“曆史的拾荒者”,以對一百多年前晚清時期中國那一場改革曆史研究齣名。本書是“雪珥-中國改革史係列”之一“人物捲”。本係列還有,之二:年代捲《國運1909:晚清帝國的改革突圍》,之三:區域捲《天子腳下——晚清政局與天津特區對外開放》,之四:事件捲《辛亥計劃外革命——1911年的民生與民聲》。“雪珥-中國改革史係列”,從年代、人物、區域、事件等不同的剖麵,重新勾勒描繪瞭一幅大清改革的路綫圖,可謂從19世紀到20世紀近代中國大轉摺的一部斷代史,其中風潮迭起,波詭雲譎,凝結瞭太多的中國人的命運。百年前那場改革過程中的創新、突圍與糾結、睏頓,通過作者極富當下感的筆觸,生動如在眼前。豐富的海外資料分析也使本係列獨具慧眼,對人事的觀察與結論,突破瞭以往許多陳詞濫調。作者也毫不避諱其“以史為鑒”的寫作使命,目的在於讓曆史照進現實,思考當下,如何纔能避免改革中的不摺騰?改革之難之重之關鍵在哪裏?鑒古而知今日,為今天中國的大改革多層思考,呐喊助威。
內容簡介
雪珥-中國改革史係列之《絕版恭親王——風口浪尖上的晚清改革舵手》,重塑瞭大清“總理”恭親王的形象。很多人誤以為,李鴻章是晚清改革大盤的總設計,實際上他隻是前颱操盤手和新聞發言人而已。為晚清改革開放真正畫圈、掌舵的,則是恭親王奕欣。恭親王能發動、推動晚清體製內改革,重要原因在於恭親王能夠四兩撥韆斤、舉重若輕而且長期保持自我低調。中國近代改革史那些公認的改革實踐先驅們,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背後,其實都站著一個低調的恭親王為他們保駕護航,是恭親王拉開瞭中國近代改革的序幕,從內憂外患的荊棘叢中闢開強國之路,奠定瞭中國近代改革開放的基調,為被後世描繪為“腐朽、沒落、反動”的王朝接續瞭半個多世紀的命。
作者簡介
雪珥,本名蔣文勝,中國改革史及戰略史學者。1991年畢業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曾在擔任公務員9年,獲得律師資格;中國*早的財經專欄作傢之一;曾在澳中兩國經營企業十多年。自2006年開始中國改革史的係統研究及寫作,同時研究中國戰略史及國際關係。擔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研究員、西悉尼大學澳中文化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文化部恭王府特聘研究員兼近代改革研究室主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傢族企業》雜誌顧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長江商學院等多傢商學院EMBA授課教授;《中國經營報》《國傢人文曆史》及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多傢報刊專欄作傢。
精彩書評
曆史學者雪珥先生,堪稱當下身處海外,卻用漢語寫作*勤奮的業餘曆史學傢。自從2008年他以獨特視角研究中日甲午戰爭的《大東亞的沉沒》(中華書局)一書,進入中國晚清曆史研究話語圈以來,他在短短的四年中,攜《國運1909》《辛亥計劃外革命》《絕版恭親王》《天子腳下》等多部專著在國內齣版發行,而標誌其晚清改革史研究,堪稱獨樹一幟。
相信所有讀過雪珥著作的人,對雪珥講述的晚清改革曆史,很難不會産生一種曆史現場感。這大概可說是齣國之前在國內當過新聞記者和律師的雪珥,利用自己身處海外的獨特優勢,能依據那些來自西方報章當年的新聞報道和英美檔案資料,來研究晚清曆史所獨擅的神奇本事:此君竟能將一個進入瞭墳墓裏百餘年的舊中國,講述得栩栩如生,猶如昨日發生的故事一樣令人感慨不已。讀雪珥的近代改革曆史研究專著,如果隻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其精義和特點,大概也隻有用意大利哲學傢、曆史評論傢貝內德托.剋羅齊(BenedettoCroce)在90多年前所說的“一切真曆史都是當代史”來加以錶述,纔*能恰如其分。
————著名政論傢亦忱
目錄
目 錄
本書初版代序
難以復製的大清王爺 001
本書初版自序 欄杆猛拍春夢驚 005
第一章 叔嫂共和 015
016 _ 風嘯天安門
030 _ 權力的天平
039 _“總理”的勞碌相
第二章 皇傢無親 049
050 _“窩囊”王爺綿中針
062 _ 政治六閤彩
070 _ 王爺藍籌股
第三章 誰主沉浮 083
084 _ 風中蘆葦
093 _“謀殺”同治帝
103 _ 中南海的臍帶
113 _ 紫禁城的平衡木
122 _ 親王之死
第四章 老大帝國 135
136 _ 英國議會:大清穩定壓倒一切
146 _“槍杆子裏齣政權”
156 _ 洋乾部下崗
165 _ 誰傢的走狗
資料鏈接——刺破大清的泡沫 _ 177
第五章 美國兄弟 187
188 _ 華盛頓的定情信物
198 _ 黃龍旗下的美國葬禮
207 _ 美利堅雪中送炭
219 _ 誰可托福
229 _ 鳥巢外交
232 _ 北京歡迎你
延伸閱讀——鷹龍之戀:大清國與美國戰略對話 _ 240
第六章 西域狂沙東海浪 261
262 _ 披著羊皮的熊
265 _ 東海餓狼
270 _ 抗俄還是抗日
274 _ 天山風雨
279 _ 日本趁火打劫
283 _ 為保新疆失琉球
資料鏈接——琉球與浩罕 _ 289
第七章 改革旗手 291
292 _ 蝴蝶飛飛曾國藩
302 _ 春意盎然李鴻章
第八章 中央“一抬” 313
314 _ 號令不齣中南海
323 _ 改革的陽謀
第九章 裸泳的年代 335
336 _ 貓兒鬧大清
342 _ 華商不愛黃龍旗
348 _ 李鴻章吹起大泡泡
355 _ 誰動瞭恭親王的奶牛
363 _ 盛宣懷打“野雞”
366 _ 裸泳的奴傢
延伸閱讀——被誤讀的晚清改革 _ 372
代後記 恭親王:絕版之外 386
彆 冊 他人說 403
精彩書摘
“總理”的勞碌像
盡管早已通過大量的情報及公關往來,對大清國這位年輕的“總理”瞭如指掌。但當英國代錶團與恭親王奕欣共處瞭短短的數小時後,依然為他的風度而摺服。
簽訂《中英北京條約》,是27歲的恭親王在國際舞颱上的第一次亮相。麵對著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占領軍,麵對著處處故意怠慢自己的英國全權特使額爾金勛爵,這位年輕人從容不迫,應對自如。
英軍司令格蘭特準將在迴憶錄中描寫簽約情景時,感慨道:“恭親王真是個謙謙君子,他明顯地在控製著自己的緊張恐懼。”額爾金勛爵的助手洛奇(HenryBroughamLoch)則迴憶說:“恭親王當時隻有28歲,但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老多瞭。他的相貌很睿智,但顯得十分焦慮。其實,考慮到他的處境,這並不奇怪。他隱藏瞭他的恐懼感,如果有的話。”
自從上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之後,20多年來,英國人似乎從來就沒有對中國高級官員有過任何正麵的評價。年輕的恭親王讓他們發現,中國除瞭充斥著大量顢頇、愚昧、貪鄙的乾部之外,也有如此風采照人、作風清新的高官。遍閱史料,無論是當時的新聞報道還是時人的日記迴憶,雖然將中國的各個方麵都描寫得極為陰暗,卻很難找到對恭親王的負麵評價,這位年輕的王爺,似乎成為鐵幕後麵唯一一朵綻放的鮮花。
……
前言/序言
總序(作者:皮鈞)
改革麵對的是沒有“劇透”的曆史——改革的邏輯、改革的對象與改革的邊界
任何改革都是有邏輯、有對象,也是有邊界的。但茲事體大,旁觀者難以看清,非躬身入局者,不可察也!
中國史書汗牛充棟,保留瞭相當珍貴的文獻。但從實踐角度來看,可以“文人史”與“現實史”劃分之。
“文人史”很像今天的網絡文章,多為藉史抒懷,雖不乏文彩燦然者,卻往往隔靴搔癢,見錶不見裏,疑僞亦疑真,難以直指曆史本來麵目:為尊者諱,不過是為勝者旌名,但於曆史之規律,往往淹沒其中。即使是孔子的春鞦筆法,“筆則筆、削則削”,也隻能說是春鞦時代發生的事情,與孔子的道德觀有齣入而已,但與春鞦時代的社會變革本身並沒有太多的直接內在聯係。此種敘史方式占瞭中國史書的90%以上。後人讀之,莫名其理;但美過往,無益將來。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指的就是這類史書。
“現實史”之所以難寫,一方麵是關鍵文獻不足,特彆是涉及到最高決策層的東西,大傢都諱莫如深,導緻很多重大曆史事件在史書中成瞭“神話”,無頭無尾、無因無果。另一方麵是作者見識不足,不能對那些在曆史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偉大人物所麵臨的形勢進行“歸位思考”,特彆是在重要轉摺時期,當時人、當時事的獨到眼光與判斷,不一定都和盤托齣。後人必須從史跡中找齣其基本邏輯和本源思考,並還原到曆史場景中去,纔能看清本真。否則後人無法從曆史中汲取有價值的經驗與教訓。這就需要絕大的現實眼光與時代眼光(注意:不是曆史眼光,看瞭劇透的人是沒有資格評論曆史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凱撒的《高盧戰記》、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能夠成為真正不朽的曆史巨著的原因。毛澤東同誌的《論持久戰》既是一篇光輝的哲學文獻,又是一篇光輝的曆史文獻,其意同也。
“改革史”尤其如此。
本書的作者雪珥先生曾先後在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工作,又恰逢改革開放之偉大時代,親曆瞭許多事件,並與諸多決策者保持瞭良好的互動,加之本人酷愛曆史,中英文俱佳,又練就一支妙筆,故而能從紛繁復雜的曆史資料中挑齣“改革史”這一特殊題材,生成經世緻用之佳作。
改革的邏輯
改革都是為瞭解決具體問題而進行的——改革往往不是結果導嚮,而是問題導嚮——沒有問題誰改革啊?!
找齣改革的齣發點和根本原因,纔是改革史研究的曆史使命,而不是僅僅看結果。從中國曆史上看,改革者往往都是以悲劇人物收場。在中國這樣一個“成王敗寇”文化盛行的場景下,沒有幾個人願意認真研究改革者尤其是那些“失敗”瞭的改革者。而曆史規律往往提醒我們,要學會在前人停止的地方再齣發,而不是重新發明“輪子”。
雪珥先生的改革史恰恰遵循瞭這一點:《國運1909》《辛亥:計劃外革命》等,都是按照這個邏輯展開的。不僅詳述瞭當時的史實,更重要的是認真考察瞭改革的推動者即當事人的思考與行動。很多結論都值得深思:如清末的憲政並未改變中央集權的模式,反而是“集權者的尺碼從XXL換成瞭地方無數小S號”。這個一百多年前改革者麵臨的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問題,在毛澤東同誌的《論十大關係》中又認真提齣,隻能說明需要改革的問題並沒有在百年前的革命中解決,甚至,很多問題不是革命能夠解決的。
因此,改革的落腳點一定是問題,離開問題的改革都是臆想。
改革的對象
改革的對象既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而是“籌碼階層”。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把改革的阻力籠統歸於體製因素或是既得利益集團,既不準確,也不科學。因為這樣模糊的錶達,恰恰說明我們缺乏這方麵的知識——有些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改革的人,往往斷的是毛發!改革的對象不是孤立的東西,不是虛幻的概念,而是存在於各個領域,是一些與我們有著韆絲萬縷聯係的活生生的人——任何離開人的研究都是歧途。
事實上,改革的對象,是“籌碼階層”。
所謂“籌碼階層”,就是這樣一群人:除瞭被施捨或者占有,他們沒有能力生産齣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他們認為自己是一種“籌碼”,可以通過討價還價任意“賣齣”自己。他們不是普通的懶漢——懶漢隻是好吃懶做,而他們崇尚投機取巧,並且把滿足私欲的一切行為也冠以“勞動”這樣顯貴的名號;他們也不是普通的搭便車的人——搭便車的人隻是在占便宜,而他們卻韆方百計讓彆人付齣改革的成本,自己獲取改革的利潤。他們沒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隻是看人下注、因人成事。他們不是發展的動力,卻自認為是成功的籌碼,甚至還要獨占勝利的榮光。本質上他們是一個“不勞而獲”的階層,但平時在人群中卻不易被識彆和區分,甚至很多事業被葬送的時候,還難以被人察覺。這纔是真正的危險之處!
“籌碼階層”存在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是創新的最大敵人,是現代化發展的嚴重障礙,也是懶政怠政的主要人群。他們是個人私欲的奴隸,卻要擺齣曆史主人的派頭;沒有為曆史開道的能力,卻要享受創造曆史的榮光。其實,古代傑齣的政治傢對此早有深刻洞察。範睢在其著名的《獻秦昭王書》中就深刻指齣:“善厚傢者取之於國,善厚國者取之於諸侯。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者,何也?為其割榮也。”所以昭王罷黜屍位素餐的穰侯而起用一代名相範睢後,史載“昭王得範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如果不能在改革中擺脫“籌碼階層”的束縛,任何政治進步所贏得的民心都將被揮霍殆盡。
我們在雪珥先生的書裏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階層”的種種嘴臉。今天所遇到的官僚體製、政商關係、社會闆結、文化虛無、奢侈浪費,都能夠在百年前清末的改革中看到重重迷影。
但是,理有固然,勢無必至。曆經百年的變革,也並沒有取得對這個階層改革的實效。
改革的邊界
改革是有邊界的——底綫就是避免“始變終亂”,從而引發革命。
改革的目的是為瞭“存續”,而革命的目的是為瞭“顛覆”。二者的目標和手段完全不同。因為“改壞瞭的改革”而引發革命,這在曆史上不在少數。但此中得失是不能在革命中尋找的,隻能在改革中尋找。因為革命者並不關心改革者關心的問題,二者立場大相徑庭。舊王朝的解體和舊體製的崩塌,並不必然帶來問題的解決,甚至可能以新的方式在新體製中繼續存在。
改革如馬拉鬆,往往需要經過多年的實踐,纔能夠看清其本質。好在中國的曆史足夠悠久,後人可以跨三代研究(正反閤)。如宋代研究唐朝滅亡的原因,認為“安史之亂”是唐朝衰敗的根源,由此把改革的矛頭直指“節度使”製度,從而形成“抬文抑武”的體製。結果宋朝倒沒有亡於內亂,但因這種“羸弱”的體製使得國力如紙,最終竟亡於外患。後人不一定都能看清前朝的問題,真實原因往往並不那麼顯而易見!
雪珥先生的改革史之所以具有極為強烈的現實意義,即在於嘗試厘清上述問題。
從更為廣闊的曆史視角看,我們今天所做的工作,也是1840年以來中國社會現代化大轉摺的組成部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瞭帝製,但沒有找到復興的道路,卻引發瞭幾十年的軍閥混戰。是中國共産黨理順瞭清末改革者與革命者留下的爛攤子----從這個意義上講,新中國麵臨的問題,是現代性大轉摺的組成部分,很多問題,其實在清末就已經顯現。我們現在要解的諸多難題,甚至可以說與百年前是同一套“試捲”,隻不過當時很多題目還沒有來得及作答。
近代史離今人很近,從情感和認識上更易引起共鳴,殷鑒不遠,其意可追。同時,我們也看到,現在的國內外局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又形成瞭許多新的特點,“將改革進行到底”的難度可想而知。
總之,中國是一個改革大國,“文明早起、政治早熟”,有著極為豐富的改革實踐,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傢和民族所不能比擬的。加之改革往往與改革者的情懷、命運環環相扣,與國傢的盛衰興亡緊密相連,因此成為中國文化中的獨有的道統與意象。加之改革樣本豐富,所有的探索對當下的國傢治理能力與治理體係現代化,都是有極大幫助的。
真正的改革者從來都承認創造的當代性和主動性,並把曆史看作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的創造性勞動的曆史。真正的改革者也正是在這種實踐中剋服瞭狹隘的、地域的意識,而成為具有世界和曆史意識的自覺的人。後人完全可以在前人思考與實踐停止的地方繼續探索——這是我們齣版這套改革史的“初心”。
2017年7月1日晨成於京華三生樓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絕版恭親王:風口浪尖上的晚清改革舵手》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力求自然流暢,不顯AI痕跡,並盡可能達到1500字左右的篇幅。 --- 《大唐風雲錄:貞觀之治的幕後史詩》 作者: 曆史探微社 齣版社: 九州文匯 字數: 約1500字 捲首語:一夢韆年,盛世迴響 曆史長河奔流不息,總有一些時代如同璀璨的星辰,永遠散發著奪目的光芒。唐朝的“貞觀之治”,無疑是這星空中最為耀眼的一顆。它不僅是一個帝王治世的典範,更是一場關於製度創新、人纔選拔與文化包容的偉大社會實驗。然而,教科書上的描摹往往是宏大敘事下的剪影,那些構成盛世基石的細微掙紮、決策背後的權衡取捨,以及關鍵人物不為人知的日常心境,往往湮沒在曆史的塵煙之中。 《大唐風雲錄:貞觀之治的幕後史詩》並非又一部帝王傳記,它是一部深入曆史肌理的“現場報告”,旨在還原一個有血有肉、充滿張力的貞觀時代。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李世民的英武偉略,而是將聚光燈投嚮塑造這個時代的復雜群像,以及那些在權力漩渦中推動曆史前行的隱秘力量。 第一部:舊邦新貌——玄武門之變後的權力重塑 本書的開篇,將帶讀者迴到那個血雨腥風的午後——玄武門之變。這一事件不僅是兄弟鬩牆的悲劇,更是唐帝國權力結構的一次殘酷重塑。李世民登基後麵臨的,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初唐帝國:關隴貴族的舊體係尚未完全瓦解,北方突厥的威脅如影隨形,內部對於“弑兄篡父”的道德審判從未停歇。 “隱忍的臣服與暗流的湧動” 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我們細緻梳理瞭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核心集團的微妙關係。他們如何從戰友迅速轉變為治國搭檔?太子的舊部如何被巧妙地安插或邊緣化?書中藉助大量新近齣土的簡牘和碑刻資料,重構瞭貞觀初年朝堂上的“靜默”與“角力”。例如,關於魏徵初入朝廷時,李世民是如何放下身段,從一個勝利者轉變為一個求賢若渴的君主的心理過程,書中進行瞭深入的側寫,揭示瞭君主自我約束的難度。 第二部:製度的試驗田——三省六部製的精妙運行 貞觀之治之所以能成為“治”,關鍵在於其製度的創新與高效。本書用極大的篇幅,剖析瞭唐初政治體製的演變,尤其是三省六部製的成熟過程。這不僅僅是官僚機構的堆砌,而是一套精妙的權力製衡係統。 “誰動瞭我的公文?” 這一章節,聚焦於中書省、門下省與尚書省之間的權力流轉。我們詳盡描繪瞭“封駁權”的實際操作案例。門下省的侍中如何敢於對皇帝的詔書說“不”?這種製度設計背後的深層邏輯,是防止帝王權力的恣意擴張。書中選取瞭幾個關鍵的立法和財政決策案例,如《永徽律疏》的製定過程,展示瞭各部門如何在相互製約中達成共識,確保決策的科學性與閤法性。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後世中國政治架構的穩定性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第三部:開放與融閤——草原民族的“軟徵服”戰略 貞觀時代,唐朝的國力強盛,威震四方,但真正的挑戰並非單純的軍事勝利,而是如何將徵服轉化為長久的統治。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這是一個極具創造性的政治頭銜。 “從戰俘到藩臣:頡利可汗的另類‘入唐’史” 是本部分的高光之處。我們不再將突厥視為單純的外部威脅,而是將其視為唐帝國有機組成部分。書中詳細分析瞭唐朝在處理羈縻州事務時所采取的靈活政策——允許部落自治、通過聯姻實現文化滲透、以及通過“羈縻府州”製度確保邊疆穩定。這種“以夷製夷”的智慧,遠超簡單的武力鎮壓。同時,書中也直麵瞭唐朝內部對於異族政策的爭論,描繪瞭主張強硬同化的保守派與主張包容融閤的開明派之間的論戰。 第四部:人纔的熔爐——諫言的藝術與魏徵的“規勸光譜” 一個盛世離不開敢於直言的諍臣。《大唐風雲錄》對魏徵的研究將超越傳統的“直臣”符號,深入探討他與李世民之間的“師徒”與“君臣”的復雜互動模式。 “李世民的‘忍耐閾值’研究” 探討瞭君主如何培養和接受批評的文化。魏徵的諫言並非總是成功,他的很多建議在當時也被認為不切實際。本書通過整理《貞觀政要》中的對話片段,輔以同僚的私人信件,試圖還原:皇帝在聽取逆耳忠言時,內心的真實波動是什麼?他何時是真心接受,何時是策略性敷衍?這種對“諫言藝術”的細緻剖析,揭示瞭君主胸襟對一個時代政治風氣的決定性作用。書中還描繪瞭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在魏徵“過於耿直”時,私下如何協助調和矛盾,維持朝局的平衡。 終章:盛世的隱憂與曆史的必然性 貞觀之治的輝煌,最終導嚮瞭開元盛世,但也埋下瞭“安史之亂”的伏筆。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盛世光環之下的隱憂。土地兼並的苗頭、府兵製的鬆動、以及科舉製度初期的弊端,這些在貞觀時期就已經顯現的結構性問題,被盛世的巨大成功所掩蓋。 我們探討瞭李世民晚年對立太子一事的猶豫與反復,這不僅是個人的選擇失誤,更反映瞭在缺乏明確繼位規則時,皇權傳承的內在脆弱性。曆史並非一帆風順的綫性發展,貞觀的成功在於其動態平衡的能力,而其衰敗的種子,恰恰在權力最穩固的時候,就已經悄然埋下。 《大唐風雲錄:貞觀之治的幕後史詩》,是一部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有效且具有韌性的高效能組織的古代案例研究。它告訴我們,一個偉大的時代,不僅需要英明的君主,更需要製度的保障、人纔的湧現,以及對曆史經驗的深刻反思。通過還原那些鮮為人知的幕後細節,我們得以更立體、更深刻地理解“貞觀”二字背後的重量與復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