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敦煌喪葬文書輯注》的研究對象“敦煌喪葬文書”指的是敦煌莫高窟齣土的大約撰寫於武則天執政時期至五代沙州曹氏歸義軍時期的近三百年間的反映居喪、墓葬、祭祀等風俗禮儀的寫本文書。根據性質及內容,《敦煌喪葬文書輯注》把敦煌喪葬文書大緻分為七大類:遺書、社邑喪葬互助文書、為亡人捨施疏、追念設供請僧疏、陰陽類葬書、喪葬書儀、祭文。①自敦煌文獻發現以來,關於敦煌寫本喪葬文書的整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
其一,對喪葬文書的整理校錄工作。
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釋》(甘肅教育齣版社,1992年)對敦煌藏經洞所見碑刻、墓誌銘等相關文獻進行瞭全麵輯錄,並從曆史、地理等角度對碑銘贊所涉曆史事件、人物及地理風物等作瞭較詳盡的考釋;趟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研究》(新文豐齣版公司,1993年)、《<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訂補》(《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三捲,1998年),有關於凶儀部分的移錄;黃徵、張湧泉《敦煌願文集》(嶽麓書社,1995年),有對亡文部分的輯錄和注釋;寜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書輯校》(江蘇古籍齣版社,1997年)以及其後續社邑文書輯校補遺論文中有關於社邑喪葬互助文獻的輯注;金身佳《敦煌寫本宅經葬書校注》(民族齣版社,2007年)有對敦煌葬書的移錄注解;鄭炳林、陳於柱《敦煌占蔔文獻敘錄》(蘭州大學齣版社,2014年)有對敦煌葬書研究的全麵介紹。諸位前賢時哲的整理校錄以及隨之而起的學者們的補遺工作為敦煌喪葬文書的全麵輯錄和校注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劉傳啓,1976年生,山東臨沂人。2011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獲瞪史文獻學(含敦煌學)博士學位。現為樂山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齣版學術專著《敦煌歌辭文鴃語言研究》一部,拄核心期刊發錶學術論文多篇,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多項。
本書為教育鄙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I3YJCZH100)研究成果。
內頁插圖
目錄
凡例
前言
第一部分 遺囑類文書
(一)法藏敦煌文獻
(二)英藏敦煌文獻
(三)俄藏敦煌文獻
(四)羽田亨編053號敦煌文獻
附錄:三篇與遺書有關的狀稿
第二部分 敦煌社邑喪葬互助文書
一、與喪葬互助相關社條
(一)法藏敦煌文獻
(二)英藏敦煌文獻
(三)俄藏敦煌文獻
(四)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五)北京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二、身亡轉帖
(一)法藏敦煌文獻
(二)英藏敦煌文獻
(三)俄藏敦煌文獻
(四)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五)北京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三、身亡納贈曆
(一)法藏敦煌文獻
(二)英藏敦煌文獻
(三)俄藏敦煌文獻
(四)北京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四、其他
(一)法藏敦煌文獻
(二)英藏敦煌文獻
五、附錄:《寺院諸色人破曆、人破曆計會及歸義軍牒狀所見喪葬條》(擬)
(一)法藏敦煌文獻
(二)英藏敦煌文獻
(三)俄藏敦煌文獻
第三部分 為亡人捨施疏
(一)法藏敦煌文獻
(二)英藏敦煌文獻
(三)俄藏敦煌文獻
(四)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第四部分 追念請僧疏
(一)法藏敦煌文獻
(二)英藏敦煌文獻
(三)俄藏敦煌文獻
(四)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五)北京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第五部分 陰陽類葬書
(一)法藏敦煌文獻
(二)英藏敦煌文獻
(三)俄藏敦煌文獻
(四)上海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第六部分 喪葬類書儀
(一)法藏敦煌文獻
(二)英藏敦煌文獻
(三)俄藏敦煌文獻
第七部分 祭文
(一)法藏敦煌文獻
(二)英藏敦煌文獻
(三)俄藏敦煌文獻
(四)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五)北京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六)上海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七)上海博物館藏敦煌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本書的研究對象“敦煌喪葬文書”指的是敦煌莫高窟齣土的大約撰寫於武則天執政時期至五代沙州曹氏歸義軍時期的近三百年間的反映居喪、墓葬、祭祀等風俗禮儀的寫本文書。根據性質及內容,本書把敦煌喪葬文書大緻分為七大類:遺書、社邑喪葬互助文書、為亡人捨施疏、追念設供請僧疏、陰陽類葬書、喪葬書儀、祭文。①自敦煌文獻發現以來,關於敦煌寫本喪葬文書的整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
其一,對喪葬文書的整理校錄工作。
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釋》(甘肅教育齣版社,1992年)對敦煌藏經洞所見碑刻、墓誌銘等相關文獻進行瞭全麵輯錄,並從曆史、地理等角度對碑銘贊所涉曆史事件、人物及地理風物等作瞭較詳盡的考釋;趟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研究》(新文豐齣版公司,1993年)、《(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訂補》(《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三捲,1998年),有關於凶儀部分的移錄;黃徵、張湧泉《敦煌願文集》(嶽麓書社,1995年),有對亡文部分的輯錄和注釋;寜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書輯校》(江蘇古籍齣版社,1997年)以及其後續社邑文書輯校補遺論文中有關於社邑喪葬互助文獻的輯注;金身佳《敦煌寫本宅經葬書校注》(民族齣版社,2007年)有對敦煌葬書的移錄注解;鄭炳林、陳於柱《《敦煌占蔔文獻敘錄》(蘭州大學齣版社,2014年)有對敦煌葬書研究的全麵介紹。諸位前賢時哲的整理校錄以及隨之而起的學者們的補遺工作為敦煌喪葬文書的全麵輯錄和校注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絲路華章:中西文化交融的韆年迴響》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絲綢之路沿綫地區在漫長曆史中,尤其是在中古時期,多元文化如何碰撞、融閤與共存的綜閤性學術專著。全書聚焦於絲綢之路沿綫不同文明區域(包括但不限於河西走廊、中亞綠洲國傢、波斯高原及地中海東岸)的物質遺存、精神信仰、藝術風格及社會結構,力圖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跨區域交流圖景。本書並非單一地域或某一特定主題的細緻剖析,而是以宏觀視角審視文化交流的普遍規律與獨特案例,旨在揭示絲綢之路作為人類文明大動脈所承載的文化流動性與生命力。 第一編:通道的地理與曆史建構 本編首先審視瞭絲綢之路的地理基礎及其曆史演變。詳細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自漢代開闢至唐宋鼎盛,再至中世紀的轉型)影響商路、使團往來的關鍵地理要素,如河西走廊的咽喉地位、蔥嶺(帕米爾高原)的復雜路網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 研究深入探討瞭曆史文獻中對“西域”、“天方”等地的記載,並結閤考古學證據,辨析瞭這些地理概念在不同朝代語境下的變化。重點考察瞭敦煌作為樞紐性節點,其在陸路交通體係中的戰略意義,但考察的側重點在於其作為交通節點的貿易功能和軍事部署,而非某一特定文書的整理。同時,本書也涵蓋瞭絲路沿綫城市遺址的考古發現,如樓蘭、高昌、撒馬爾罕等地的城市布局、防禦工事和供水係統,展現瞭綠洲文明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智慧與工程技術。 第二編:信仰的播撒與在地化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眼於絲綢之路上傳播的宗教信仰體係及其在不同地域的適應與演變。詳細闡述瞭佛教自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的發展脈絡,重點分析瞭犍陀羅藝術、剋孜爾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地的佛教造像風格與壁畫母題的地域性轉化過程。 與此相對,本書也探討瞭祆教(拜火教)、景教(聶斯脫尼派基督教)以及早期伊斯蘭教在東方的傳播軌跡。通過對中亞地區發現的宗教銘文、聖物箱以及相關文獻的梳理,闡釋瞭這些外來信仰如何被當地文化吸收、改造,形成瞭具有鮮明地域色彩的宗教形態。例如,分析瞭祆教火壇的形製演變,以及景教徒對儒傢倫理的藉用現象,揭示瞭信仰融閤的復雜性。 第三編:物質文明的交流與技術轉移 本編聚焦於絲綢之路上人員往來所帶來的技術、物品和工藝的互動。內容涵蓋瞭紡織技術(如絲綢的織造技藝嚮西傳播,以及中亞毛紡織品嚮東方的輸入)、金屬冶煉技術、玻璃製造工藝以及農業作物的交換。 詳細分析瞭唐代長安城中鬍風飲食的盛行,涉及鬍餅、葡萄酒、鬍椒等食物的傳播路徑及其對中原飲食文化的影響。在工藝美術方麵,本書對比研究瞭波斯薩珊王朝的銀器風格與中國唐代金銀器的紋飾異同,探討瞭文化藉用與自主創新的關係。此外,對中亞和西域地區度量衡製度、貨幣體係的交流與影響也進行瞭係統的比較研究。 第四編:文學、樂舞與思想的碰撞 第四編探討瞭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絲路上的流動與變異。樂舞方麵,研究瞭龜茲樂、疏勒樂等西域音樂如何被唐代宮廷吸收,並形成如“鬍鏇舞”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形式。對相關樂器(如琵琶、箜篌)的形製演變進行瞭考證。 文學與思想領域,本書考察瞭域外故事對中國敘事文學的影響,如受到中亞民間傳說啓發而形成的唐傳奇片段。同時,也對西域地區士人所學習和引用的漢文典籍、佛教經典翻譯的學術過程進行瞭探討,強調瞭知識傳播的互動性,而非單嚮的文化輸齣。 結語:韆年迴響的當代意義 本書最後部分總結瞭絲綢之路在不同曆史斷代所體現的文化張力與包容性。通過對上述多維度交流的梳理,本書旨在論證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路綫,更是一條持續塑造人類文明麵貌的文化熔爐。它強調瞭在曆史上,開放與交流如何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並以此反觀當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認同與交流的意義。 (本書的結構嚴謹,材料豐富,涵蓋瞭曆史地理、宗教史、藝術史、技術史等多個領域,通過比較研究和案例分析,展現瞭絲綢之路沿綫文明的宏大敘事,但其內容聚焦於絲綢之路的文化互動整體,不涉及敦煌特定文書的輯注與考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