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简史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斯蒂芬·康威(Stephen Conway)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独立战争
  • 战争史
  • 北美历史
  • 政治史
  • 军事史
  • 革命
  • 殖民地
  • 18世纪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59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43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字数: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一般美国史爱好者、美国史专业读者以及独立战争爱好读者群。
“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之战争史代表作品!

18世纪英美历史问题研究专家斯蒂芬·康威(Stephen Conway)
力图展示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全新研究成果

一场造就了“超级大国”的战争,
背后不只是美英争斗的零和博弈,
而是牵涉全球的“多国演义”!
在短短两百多页的篇幅中,运用全球化视野,力图呈现美国独立战争全貌!

书写风格通俗易懂,零基础读懂背景复杂的独立战争
行文兼有史实陈述和独到的全球化视角解析

国际化视角解读美国独立战争
不限于双方你输我赢的狭隘阐释
勾连前后数百年殖民史×全球国际局势演变

内容简介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反对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战争,也是一场为美国未来而战的世界性战争。
北美殖民地通过1776年的《独立宣言》对这场战争进行了理论上的定性,从而使得它具有了某种神话色彩。从波士顿倾茶事件,到保罗·列维尔骑着马去提醒新英格兰人防备英国红衫军的入侵;从美国人在邦克山战役所遭受的苦痛,到终在约克镇击败英国,整个斗争现在已经成了美国民族身份的象征。
斯蒂芬·康威则证明,这场斗争不仅仅只是一个神话故事,而且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局部冲突:相反,它是法国和英国之间的一场规模庞大的斗争。13个殖民地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战场中的一条战线而已。在这个巨大的战场上,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每一个超级帝国都希望能够获得的殖民受益。
这本大胆的新历史著作,出色呈现了一场残酷的美国革命战争,同时也展现了将它纳入欧洲强权之间更大范围的全球战争视角之下的宏大战争画卷。

作者简介

斯蒂芬·康威(Stephen Conway)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学教授。
其主要研究方向为18世纪的英国和爱尔兰,尤其是他们在全球的领地问题。斯蒂芬出版著作涉及英国战争与社会,爱尔兰和北美,以及英国和爱尔兰与欧洲大陆的关系问题。目前正致力于大英帝国在18世纪对欧洲大陆所作贡献以及欧洲18世纪帝国合作的研究项目。
其作品包括:《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The 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1775~1783?)、《不列颠群岛和美国独立战争》(The British Isles and the 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英国18世纪中叶的战争、国家与社会动态》(War, State, and Society in Mid-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and Ireland )等。

目录

大事年表 VIII
主要人物 XVII
序 XXIX

导言 001
第一章 通往莱克星顿的漫漫长路015
第二章 为美国而战049
第三章 世界之战083
第四章 平民121
第五章 战争结局及解析153
第六章 尾声185

延伸阅读199

精彩书摘

......
4月18日深夜,大概800名英军士兵在第10步兵团指挥官弗朗西斯·史密斯(Francis Smith)中校的指挥下,离开波士顿开赴康科德。由于要等待补给,这支英国军队在路上耽搁了,直到第二天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才抵达莱克星顿。就在那里,英军被集结在村外草坪上的一个民兵连挡住了去路。英军指挥官命令民兵放弃他们手中的火枪就地解散。民兵们拒绝了。这个时候枪响了——到底是哪里来的枪声,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认为自己受到了攻击的英军开火了,打死了8名民兵。英军继续向康科德进军,在那里,他们摧毁了他们可以找到的一切军火。第二场冲突发生了:当时负责保卫康科德镇外一座桥梁的英军轻步兵向一大群民兵开了火,他们认为这一群民兵正准备攻击他们。毫无限制的敌对行动立即开始了。
当英军开始返回波士顿的时候,他们不断地受到越来越多的愤怒异常的群众的攻击。由于受到隐藏起来的敌人的不断骚扰,史密斯带领的分遣队遭受了很大的伤亡,火药也消耗殆尽,开始慌不择路地抱头鼠窜。要不是一支增援部队及时赶到并用火炮提供支援,史密斯带领的如困兽一般的士兵们可能早就彻底灰飞烟灭了。但英军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在他们返回波士顿的途中继续受到猛烈的攻击。参加增援的一位士兵写道:“我们受到四面八方的火力攻击……每一堵墙都安排了火力,每一个屋子中都藏满了恶棍,这些人根本不敢现身站出来。”一份文件还写道:“甚至连‘平原’本身也对英军开了枪。”带领增援部队将史密斯的队伍解救出来的佩尔西伯爵,对他们返回波士顿的过程作了一个生动的描述。他说,英军士兵“在15英里的路程中,基本上就是在不断的火力攻击下做缩头乌龟,这个火力圈包围了我们,而且,不论我们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在这场后来发展为一场长期战争的天,英军士兵的伤亡人数—被打死的、受伤的和失踪的—达到了273人之多。
罗马帝国的衰亡:从辉煌到分裂的漫长历程 一卷史诗般的画卷,描绘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如何从鼎盛走向无可挽回的衰落与最终的瓦解。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战役或某位君主的统治,而是以一种宏大而精微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罗马帝国自公元二世纪末期(马可·奥勒留死后)至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覆灭之间,内部结构、社会肌理、经济基础、军事力量以及文化精神所经历的结构性病变。我们试图回答一个深刻的历史问题:一个曾被认为是永恒的政治实体,其内部的腐朽与外部的压力是如何合力将其推向历史的终结?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的黄昏与内部的裂痕 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五贤帝”时代末期,罗马帝国表面上的繁荣与深藏的危机。我们首先考察了“五贤帝”的继承机制的脆弱性,为何这种基于个人能力选拔的模式,在缺乏明确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极易在继承人手中崩塌。马可·奥勒留的统治,虽然被誉为哲学皇帝的典范,但其对继承人康茂德的错误选择,成为了帝国由盛转衰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 随后,我们将详细分析“三世纪危机”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混乱,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崩溃。在短短五十余年间,数十位皇帝更迭,军团拥立的“兵营皇帝”轮番上台,反映出中央权威的彻底瓦解。本书将着重探讨,在这一时期,帝国如何被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以及日益加剧的瘟疫(如塞浦路斯瘟疫)所吞噬,导致了地方经济的脱节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抬头,削弱了国家征税和维持常备军的能力。 第二部分: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的改革及其悖论 在帝国濒临解体的边缘,戴克里先(Diocletian)以其铁腕推行了“四帝共治制”(Tetrarchy)。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这项改革的初衷——稳定边防与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它对帝国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分析了元首制(Principate)向公开的专制君主制(Dominate)的转变,以及帝国在政治上被永久性地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的趋势。 紧接着,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的功绩与局限性将被细致审视。他的皈依基督教被视为社会精神层面的巨大变革,本书将论证,这如何为后来的拜占庭帝国奠定了精神基石,但在西部的具体影响则更为复杂,它既提供了新的凝聚力,也引发了教会与世俗权力之间持续的紧张关系。此外,君士坦丁建立君士坦丁堡的战略意义,如何进一步将帝国的政治、经济重心转移至东方,加速了西方的边缘化。 第三部分:军事化的社会与沉重的税负 罗马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其赖以生存的军事机器内部结构失衡的结果。本章将探讨军团的“蛮族化”。随着自由民不愿或无力服役,帝国日益依赖招募日耳曼部落成员作为同盟者(Foederati)或直接纳入军团。我们分析了这种转变如何削弱了罗马公民身份的意义,并在关键时刻,使得这些半效忠的军事力量成为内部颠覆的工具。 同时,为了维持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无休止的边防战争,税收体系变得空前沉重和不公。本书通过对法律文本和财政记录的交叉研究,揭示了地方精英(Decurions)如何被强制承担地方财政责任,最终导致他们逃离城市,加剧了罗马化城市生活的衰退,并催生了早期封建关系的萌芽。 第四部分:蛮族大迁徙与帝国的瓦解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集中于西欧边境的剧变。我们详尽地追溯了匈人西进对哥特人、汪达尔人等日耳曼部落造成的连锁反应。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外族入侵,而是一场牵动整个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我们将重点分析阿德里安堡战役(378年)的战略意义,它首次证明了罗马重装步兵的无敌神话已被打破,并迫使帝国进行更深层次的妥协。随后,对罗马城三次被攻陷(410年,455年)的事件进行细致的历史情境重构,考察其对罗马精英阶层心理和帝国合法性的毁灭性打击。 最终,我们将审视奥多亚塞废黜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476年)的事件。本书认为,这一事件更多是一个形式上的终结,而非一个突然的灾难。此时的西罗马帝国,其行政、税收和军事权力早已被德意志军事领袖们架空。我们探讨了在罗马遗留下来的教会结构和地方贵族如何在权力真空地带中幸存下来,并最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的雏形。 结论:遗产与转型 全书最后,我们将超越“衰亡”这一单一叙事,转向“转型”。罗马帝国在西方的消亡,并非完全是黑暗时期的开始,而是孕育了新的政治、文化和宗教形态。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平衡的视角:罗马精神如何通过拉丁语、天主教会以及日耳曼国王对罗马法律的继承,得以在新生的王国中延续,为后世的欧洲文明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本书试图揭示的是,一个伟大文明的终结,往往是其内部矛盾长期累积所必然导向的,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搭配上略带复古风格的字体排版,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上的插图选得极其巧妙,几笔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战火纷飞的场景,却又不像那些过于写实的照片那样直白,而是保留了一种艺术化的距离感,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进入的那个时代充满了敬畏与好奇。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间距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叙述,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或重要信件时所采取的格式,那种用斜体或者特定的边框区分开来的做法,让关键的历史声音得以突出,仿佛能直接听到那些先驱者的呐喊与争论。装帧上的小细节也彰显了出版方的用心,比如书脊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坚定的光芒,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历史读物,而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外在形式的重视,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仪式感,让每一次捧起它,都像是一次对过往时代的庄重致敬。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了解历史事件的脉络,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思维漫游。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了令人称奇的功力。他没有一味地堆砌枯燥的战役细节和时间节点,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交响乐指挥家,时而激昂澎湃,鼓点密集,让人感受到冲突的紧迫与决策的艰难;时而又突然放缓,笔触变得细腻而富有哲思,深入探讨那些影响深远的政治哲学思辨和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比如在描述某一关键转折点时,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谁赢了谁输了”,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剖析双方阵营内部的矛盾、不同阶层对战争的不同态度,以及外交斡旋的微妙平衡。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层次感,使得那些原本被简化为教科书符号的人物,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他们的动机、恐惧和希望也因此变得清晰可辨。这种叙事手法,让读者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也在不自觉中提升了对历史复杂性的理解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配图与地图,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它们的功能远超一般的插图作用,简直是辅助理解的“视觉导航系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那些手绘风格的地图,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种叙事工具。地图上对地形、补给线、关键隘口的标注,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标记,而是融入了战略思考的直观展示。例如,在描述某次关键战役时,配上的地图会精确地标示出地形的坡度、河流的宽度,甚至还辅以简短的文字说明,解释这些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了军队的部署和士气。此外,书中穿插的肖像画和文物照片,选取的角度也颇为独到,它们捕捉到的往往是人物最真实、最少被美化的瞬间,比如某位将军在艰苦条件下沉思的侧影,或是签署重要文件的特写,这些视觉元素有效地“锚定”了文字描述,极大地增强了历史场景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评分

从写作风格上来看,本书体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有专业史学著作的严谨考据,又具备面向大众读者的流畅可读性。作者在处理史料时显得极其审慎,每一个关键论断似乎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但这些支撑材料却巧妙地“隐形”了,没有以脚注或引文轰炸的形式干扰阅读的连贯性。取而代之的是,作者用一种清晰、逻辑严密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因果链条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在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过一条铺满碎石却指向光明的道路。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节点,作者也展现了难得的中立和克制,他倾向于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而非武断地下结论,这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鼓励我们跳出既定的框架去审视过去。这种既不失学术深度,又不牺牲叙事趣味的平衡之道,是很多历史普及读物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涉历史的读者,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也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经典论题的优质文本。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观念”而非“事件”的深刻挖掘。许多历史著作侧重于还原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或是宫廷内的权谋斗争,但这本书却将笔墨重点放在了那些最初从思想的土壤中萌发,最终改变了世界格局的理念上。作者对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的理论是如何被北美殖民地的知识分子吸收、改造并付诸实践的过程,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和论证。他清晰地展示了洛克、卢梭等人的抽象概念,是如何被“具体化”为诸如“自然权利”、“人民主权”这类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政治口号,并最终成为凝聚起一支松散的殖民地力量的共同精神支柱。阅读这些论述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何等激进和具有颠覆性。作者没有将这些理念视为理所当然的现代常识,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语境中进行考察,使得理解“独立”的代价与意义,从一个单纯的历史事实,升华为一场深刻的哲学辩论。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好书~没有破损~物流也比以前快了~

评分

喜欢看的书,慢慢看吧,给好评

评分

不错

评分

全球视角下的美国独立战争史

评分

写的通俗易懂,很吸引人,包装也精美,可惜送过来有点破损

评分

质量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655555555555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