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小儿捏脊

冯氏小儿捏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佘继林 著
图书标签:
  • 小儿推拿
  • 捏脊
  • 婴幼儿保健
  • 育儿
  • 中医
  • 传统医学
  • 健康
  • 家庭护理
  • 按摩
  • 冯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01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0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的历史、治疗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捏脊手法等,重点说明小儿厌食、小儿腹痛等12种常见疾病的捏脊治疗方法、辅助手法、药膳和护理,帮助家长识别小儿常见病、在家即可治疗与护理。全书配有照片插图共69幅、短视频共50个,以文字、照片、视频(通过二维码)结合的方式展现捏脊手法,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我们对读者的承诺就是“轻轻一扫,跟着专家学捏脊”


作者简介

佘继林,男,1946年生人,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从事中医儿科医、教、研工作近50年,曾先后任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及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临床以治疗小儿久咳、久喘、久泄擅长。

1983年开始担任誉满京城的冯氏捏脊疗法第四代传人冯泉福的学术传承工作。在长达30多年时间内进行了著书立说、录像存珍等系统的传承工作,上述工作的有序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冯氏捏脊疗法的学术地位,使本疗法跃身于全国小儿推拿疗法七大流派之一。所著《冯氏捏积疗法》一书已成为冯氏捏脊疗法的代表性著作。其本人已成为“冯氏捏积”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成为北京市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老师,2017年被评为首都国医名师,同年被遴选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目录

第一章 誉满京城、名扬海外的冯氏小儿捏脊疗法 / 1

一、捏脊疗法的历史 / 2

二、历经百年形成的冯氏小儿捏脊疗法 / 4

三、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的治疗原理 / 9

第二章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一——充分准备 / 11

一、捏脊疗法的两种操作手法 / 12

二、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的操作步骤 / 13

三、捏脊时的体位 / 15

第三章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二——捏脊手法 / 19

一、推法 / 20

二、捏法 / 20

三、捻法 / 21

四、放法 / 21

五、提法 / 22

六、揉法和按法 / 22

第四章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三

    ——严格遵守注意事项 / 25

一、捏脊疗法的饮食禁忌 / 26

二、捏脊疗法的禁忌证 / 27

三、家长的个人卫生和日常锻炼 / 28

第五章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四——独家秘方 / 31

一、冯氏口服消积散 / 32

二、冯氏外敷化痞膏 / 32

第六章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相关穴位 / 35

一、督脉上的相关穴位 / 36

二、足太阳膀胱经的相关穴位 / 39

三、配合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的穴位 / 42

第七章 你也可以用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给宝宝治病 / 61

一、捏脊之前学点儿科知识 / 62

二、宝宝得了什么病 / 63

三、做宝宝的捏脊大夫 / 71

第八章 冯氏医家趣闻逸事 / 105

一、名医施今墨和大医冯泉福的杏林情缘 / 106

二、1962年国家领导人邀请冯泉福老大夫出席

  新年国宴 / 107

三、 文脉相通、笔医相融——忆书法家刘炳森挥毫为冯老85岁

大寿祝福 / 107

四、冯氏医家的传家宝——双釉缸 / 110

五、冯氏医家和同春堂药店的医药情 / 111

六、北京动物园的黑猩猩受益于冯氏捏脊疗法 / 112


精彩书摘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二

——捏脊手法


冯氏小儿捏脊手法总的来讲比较简单易学,但是要真正做到熟练灵活、得心应手,还需对整个捏脊过程中的推、捏、捻、放、提、揉、按等手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了使广大家长更好地掌握捏脊手法,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下面就分别介绍冯氏小儿捏脊的7种手法。


一、推法

推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一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用双手食指第二节和第三节的背侧紧贴着小儿捏脊部位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图21)。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家长双手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动作不可过猛。如果动作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小儿的皮肤。


二、捏法

捏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二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做推法的基础上,双手拇指与食指合作,将小儿被推起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图22)。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家长捏拿皮肤的面积和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会影响捏脊的速度,小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小儿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不够,影响疗效。


三、捻法

捻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三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捏拿小儿捏脊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小儿的皮肤,移动捏脊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图23(1)(2)(3)]。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要一鼓作气,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或风府穴)。


四、放法

放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四个手法。在推、捏、捻三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向前推进,小儿受术部位的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即为放法。这个动作掌握得当,可以使整个捏拿过程表现出明显的节奏感。


五、提法

提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五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从捏脊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在小儿督脉两旁的某些脏腑腧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腧穴处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图24)。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对某些背部腧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某些脏腑的功能。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提拉的力量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年龄大的、体质强的小儿,力量可以重一点;年龄小的、体质弱的小儿,力量可以轻一点。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


六、揉法和按法

揉法和按法分别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六个和第七个手法。这两个手法在冯氏小儿捏脊疗法中是同时应用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结束捏拿操作后,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小儿腰部的肾俞穴[图25(1)]处揉动,同时又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图25(2)]。在运用这两个手法时应注意: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大。因受力面积仅有拇指指腹那么大,力量过大的话,小儿会感到非常疼痛。大家还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通过视频讲解,详细了解冯氏小儿捏脊的7种手法以及注意事项。


前言/序言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二

——捏脊手法


冯氏小儿捏脊手法总的来讲比较简单易学,但是要真正做到熟练灵活、得心应手,还需对整个捏脊过程中的推、捏、捻、放、提、揉、按等手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了使广大家长更好地掌握捏脊手法,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下面就分别介绍冯氏小儿捏脊的7种手法。


一、推法

推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一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用双手食指第二节和第三节的背侧紧贴着小儿捏脊部位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图21)。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家长双手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动作不可过猛。如果动作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小儿的皮肤。


二、捏法

捏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二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做推法的基础上,双手拇指与食指合作,将小儿被推起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图22)。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家长捏拿皮肤的面积和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会影响捏脊的速度,小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小儿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不够,影响疗效。


三、捻法

捻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三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捏拿小儿捏脊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小儿的皮肤,移动捏脊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图23(1)(2)(3)]。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要一鼓作气,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或风府穴)。


四、放法

放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四个手法。在推、捏、捻三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向前推进,小儿受术部位的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即为放法。这个动作掌握得当,可以使整个捏拿过程表现出明显的节奏感。


五、提法

提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五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从捏脊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在小儿督脉两旁的某些脏腑腧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腧穴处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图24)。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对某些背部腧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某些脏腑的功能。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提拉的力量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年龄大的、体质强的小儿,力量可以重一点;年龄小的、体质弱的小儿,力量可以轻一点。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


六、揉法和按法

揉法和按法分别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六个和第七个手法。这两个手法在冯氏小儿捏脊疗法中是同时应用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结束捏拿操作后,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小儿腰部的肾俞穴[图25(1)]处揉动,同时又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图25(2)]。在运用这两个手法时应注意: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大。因受力面积仅有拇指指腹那么大,力量过大的话,小儿会感到非常疼痛。大家还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通过视频讲解,详细了解冯氏小儿捏脊的7种手法以及注意事项。



《中医儿科外治法精要:传承与创新》 本书系集我国中医儿科外治领域数十载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之大成,旨在系统阐释与推广一系列行之有效、安全绿色的中医儿科外治技术。全书内容涵盖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施治、穴位选取、操作手法、适应症与禁忌症等核心要点,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对传统外治方法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与解读。 第一部分:中医儿科外治法概述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医儿科外治法的世界。我们将首先追溯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医籍的记载出发,梳理历代名家在儿科外治领域的探索与贡献。随后,深入剖析中医儿科外治法的基本理论,包括其核心思想——“治未病”与“扶正祛邪”,以及“同气相求”、“异病同治”等基本原则。我们将详细阐述中医外治法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如“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外治之法,较之内服,尤为稳妥”,强调其安全、无创、易于接受的特点。 接着,本书将系统介绍中医儿科外治法的分类及其应用范畴。我们将区分推拿、艾灸、拔罐、穴位注射、外敷、外洗、灌肠、滴鼻、耳尖放血等多种常见外治方法,并逐一阐述它们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例如,推拿手法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艾灸利用艾绒的温热效应,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拔罐则通过负压吸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祛瘀排毒。 此外,本部分还将强调中医儿科外治法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捏脊、推拿等手法,调理脾胃、增强体质,预防儿童常见疾病的发生。特别会提及,对于婴幼儿而言,外治法由于其低风险、副作用小,是应对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小毛病的首选方案。 第二部分:儿科常见病的中医外治法精选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与核心,将针对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系统介绍适用的中医外治法。每一章节都将以一种疾病为切入点,深入解析其发病机制、辨证要点,并重点介绍与其对应的外治方案。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风寒、风热、暑湿): 针对风寒感冒,我们将重点介绍温和有效的捏脊法,以及配合艾灸肺俞、风门等穴位的操作;对于风热感冒,则会推荐刮痧(大椎、肺俞等)、耳尖放血以及使用金银花、薄荷等中药外洗。对于久咳不愈,我们将介绍贴敷疗法,如定喘膏、杏仁膏等,以及穴位按摩(膻中、定喘、合谷)。 咳嗽(寒咳、热咳、痰咳): 详细阐述不同咳嗽类型的辨证要点,并针对性介绍推拿手法(如摩腹、按揉肺俞、定喘)、外敷(如白芥子、生姜汁)、以及穴位贴敷(如止咳化痰散)的应用。 支气管肺炎: 在强调西医治疗的重要性基础上,介绍中医外治法的辅助作用,如推拿(清肺经、揉天突、按揉膻中)、穴位注射(鱼际、列缺)、以及中药保留灌肠等。 消化系统疾病: 厌食、积食: 详细介绍健脾和胃的推拿手法,包括捏脊法、摩腹、按揉足三里、腹部顺时针摩动等,并讲解如何辨证施治,如针对食积者可配合点按中脘、建里,针对脾虚者则加强脾俞、胃俞的按摩。 腹泻(寒湿、湿热): 针对寒湿腹泻,介绍温通止泻的艾灸(神阙、关元、天枢)和腹部热敷;针对湿热腹泻,则会强调清热利湿的外敷(如黄连、滑石粉)、以及穴位敷贴(如神阙、关元)。 便秘: 详细阐述润肠通便的推拿手法,如推七节骨、摩腹、按揉支沟等,并介绍一些药性温和的外敷方剂。 其他常见病: 夜啼: 介绍安神定惊的推拿手法,如按揉心经、神门,以及配合点按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并分析其原因,如惊吓、积食等,针对性调整手法。 遗尿: 详细介绍温肾固涩的艾灸(关元、命门、八髎)和推拿手法(捏脊、推膀胱经、按揉三阴交、太溪),并强调生活习惯的调整。 湿疹、痱子: 介绍清热解毒、止痒的外洗方剂(如金银花、连翘、苦参),以及外敷(如炉甘石洗剂、滑石粉)和局部按摩。 惊吓、抽搐: 介绍安神定志的推拿手法,如点按十宣、印堂,以及配合耳尖放血等紧急处理措施。 在每种疾病的介绍中,我们都将重点突出操作的细节、注意事项,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个体差异化处理。同时,会穿插大量图示与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第三部分:特色外治法的深入探讨 本部分将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疗效显著且在儿科领域应用广泛的外治法进行深度解析。 捏脊法: 本章将系统阐述捏脊法的操作步骤、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其在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缓解儿童多种不适症状方面的神奇疗效。我们将详细介绍捏脊过程中涉及的脊柱各节段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以及如何根据辨证结果调整捏脊的力度和节奏。同时,会提供不同年龄段儿童捏脊法的具体指导。 小儿推拿: 深入解析小儿推拿的核心手法,如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并详细讲解常用穴位(如肺经、肝经、脾经、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的定位与主治。本书将提供针对不同体质和病症的推拿套路,如健脾和胃推拿、清热解表推拿、安神定惊推拿等。 艾灸疗法: 重点介绍儿科常用的艾灸穴位,如大椎、肺俞、脾俞、胃俞、神阙、关元等,并讲解不同艾灸方式(如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的适用性。我们将重点强调艾灸在温阳散寒、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力方面的作用,并提供感冒、腹泻、夜啼等疾病的艾灸方案。 其他特色疗法: 简要介绍拔罐、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外洗、外敷等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并给出具体的适应症和操作要点。 第四部分:中医儿科外治法的安全与规范 安全是中医儿科外治法最核心的考量。本部分将重点关注外治法的安全性问题,包括: 辨证施治与禁忌症: 强调准确辨证是确保疗效和安全的前提,详细列举各种外治法在不同病症、不同体质下的禁忌症,如皮肤破损、出血倾向、严重过敏等情况下的慎用或禁用。 操作规范与技巧: 详细阐述各种外治法的标准操作流程,强调手法轻柔、力度适中,避免对儿童造成不适或损伤。 中药外治的合理使用: 针对中药外敷、外洗等,详细介绍常用中药的药性、剂量、配伍禁忌,以及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理。 医患沟通与家庭护理: 强调医患双方的沟通协作,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配合进行一些简单的外治护理,以及观察记录病情变化。 现代医学辅助与综合治疗: 倡导将中医儿科外治法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疗法,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为儿童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第五部分:传承与创新,展望未来 本部分将总结全书内容,并对中医儿科外治法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我们将强调该学科的传承性,鼓励年轻一代中医人深入钻研经典,继承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同时,也鼓励创新,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传统疗法的研究与发展,如利用影像学、免疫学等手段,深入探究外治法的内在机制。 本书不仅是一本临床操作手册,更是一部中医儿科外治智慧的结晶。它将为广大儿科医生、中医师、以及对中医儿科外治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系统、详实、实用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这些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疗法,守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寻找一些能够真正帮助我家宝宝缓解不适的方法,特别是那种温和且副作用小的。市面上的育儿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内容都显得过于专业或者冰冷,读起来总感觉缺少了点温度。直到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它的名字就充满了传统中医的韵味,让我眼前一亮。我最看重的是书里介绍的方法是否易于学习和操作,毕竟作为新手父母,精力有限,需要的是实用性强的指导。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讲解“捏脊”的每一个步骤,包括手法、力度、频率,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禁忌。如果还能配上清晰的图解或者视频链接,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耐心细致地告诉我如何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来呵护孩子的健康,让他们少受病痛的折磨,快乐成长。我对这本书寄予了厚望,希望能从中找到让我安心和自信的育儿方法。

评分

我之前对中医的了解不多,总觉得它博大精深,有些遥不可及。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却产生了一种想要亲近的冲动。名字里的“冯氏”二字,似乎带有一种家族传承的温暖和匠心,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育儿指南,而是一个家族用经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捏脊”这一传统疗法,以一种现代人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非常详细的讲解,包括如何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捏脊的手法和力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懂得倾听孩子身体信号的父母。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学会一项育儿技能,更能从中汲取一份来自传统中医的智慧和力量,让我的孩子在更健康、更自然的成长环境中茁壮成长。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传统的育儿方式中蕴含着很多被现代社会所忽略的智慧。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立刻被吸引住了。它传递出一种古老而充满关怀的意象,让人联想到长辈们用充满爱意的手,抚慰着孩子的身体。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捏脊”的具体操作方法,比如如何找到正确的穴位,如何掌握合适的力度和节奏,以及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进行捏脊最为合适。我还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不同健康状况的捏脊方案,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家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捏脊的养生理念,例如如何通过捏脊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育儿过程中的一个得力助手,让我能够用更自然、更有效的方式,来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远离病痛,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仿佛能想象到那些温暖的手指在孩子脊背上游走,带来舒缓和安宁。我一直认为,孩子身体的很多小毛病,与其依赖药物,不如尝试一些更自然、更符合人体自身规律的方法。而“捏脊”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就蕴含着这样一种哲学——通过温和的刺激,唤醒身体内在的能量。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地阐释“捏脊”的原理,它是否会从经络、穴位等方面进行解释,又或者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分析?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能让我们理解背后的中医理论,从而更深层次地认识到这种方法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捏脊”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帮助孩子改善各种常见问题的,例如消化不良、睡眠不安等等。这种生动的故事,往往比枯燥的理论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我,那种温润的色调和柔和的线条,瞬间就传递出一种亲切和安心的感觉,仿佛能触摸到指尖传递的温度。我一直对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情有独钟,尤其是在育儿方面,总觉得那些流传下来的智慧,远比现代速成的理论更加细腻和有人情味。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心里就泛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似乎在哪里听过,又像是内心深处一直期盼的解答。翻开扉页,那些朴实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让我感受到一种回归本真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开篇,它并没有直接切入“捏脊”这个技术本身,而是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讲述了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及中医如何看待儿童的身体和健康。这种铺垫非常重要,它让我明白了“捏脊”不仅仅是一种手法,更是一种顺应自然、激发身体自愈能力的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这份古老的智慧,用如此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