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的历史、治疗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捏脊手法等,重点说明小儿厌食、小儿腹痛等12种常见疾病的捏脊治疗方法、辅助手法、药膳和护理,帮助家长识别小儿常见病、在家即可治疗与护理。全书配有照片插图共69幅、短视频共50个,以文字、照片、视频(通过二维码)结合的方式展现捏脊手法,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我们对读者的承诺就是“轻轻一扫,跟着专家学捏脊”
佘继林,男,1946年生人,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从事中医儿科医、教、研工作近50年,曾先后任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及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临床以治疗小儿久咳、久喘、久泄擅长。
1983年开始担任誉满京城的冯氏捏脊疗法第四代传人冯泉福的学术传承工作。在长达30多年时间内进行了著书立说、录像存珍等系统的传承工作,上述工作的有序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冯氏捏脊疗法的学术地位,使本疗法跃身于全国小儿推拿疗法七大流派之一。所著《冯氏捏积疗法》一书已成为冯氏捏脊疗法的代表性著作。其本人已成为“冯氏捏积”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成为北京市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老师,2017年被评为首都国医名师,同年被遴选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第一章 誉满京城、名扬海外的冯氏小儿捏脊疗法 / 1
一、捏脊疗法的历史 / 2
二、历经百年形成的冯氏小儿捏脊疗法 / 4
三、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的治疗原理 / 9
第二章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一——充分准备 / 11
一、捏脊疗法的两种操作手法 / 12
二、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的操作步骤 / 13
三、捏脊时的体位 / 15
第三章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二——捏脊手法 / 19
一、推法 / 20
二、捏法 / 20
三、捻法 / 21
四、放法 / 21
五、提法 / 22
六、揉法和按法 / 22
第四章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三
——严格遵守注意事项 / 25
一、捏脊疗法的饮食禁忌 / 26
二、捏脊疗法的禁忌证 / 27
三、家长的个人卫生和日常锻炼 / 28
第五章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四——独家秘方 / 31
一、冯氏口服消积散 / 32
二、冯氏外敷化痞膏 / 32
第六章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相关穴位 / 35
一、督脉上的相关穴位 / 36
二、足太阳膀胱经的相关穴位 / 39
三、配合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的穴位 / 42
第七章 你也可以用冯氏小儿捏脊疗法给宝宝治病 / 61
一、捏脊之前学点儿科知识 / 62
二、宝宝得了什么病 / 63
三、做宝宝的捏脊大夫 / 71
第八章 冯氏医家趣闻逸事 / 105
一、名医施今墨和大医冯泉福的杏林情缘 / 106
二、1962年国家领导人邀请冯泉福老大夫出席
新年国宴 / 107
三、 文脉相通、笔医相融——忆书法家刘炳森挥毫为冯老85岁
大寿祝福 / 107
四、冯氏医家的传家宝——双釉缸 / 110
五、冯氏医家和同春堂药店的医药情 / 111
六、北京动物园的黑猩猩受益于冯氏捏脊疗法 / 112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二
——捏脊手法
冯氏小儿捏脊手法总的来讲比较简单易学,但是要真正做到熟练灵活、得心应手,还需对整个捏脊过程中的推、捏、捻、放、提、揉、按等手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了使广大家长更好地掌握捏脊手法,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下面就分别介绍冯氏小儿捏脊的7种手法。
一、推法
推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一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用双手食指第二节和第三节的背侧紧贴着小儿捏脊部位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图21)。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家长双手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动作不可过猛。如果动作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小儿的皮肤。
二、捏法
捏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二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做推法的基础上,双手拇指与食指合作,将小儿被推起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图22)。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家长捏拿皮肤的面积和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会影响捏脊的速度,小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小儿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不够,影响疗效。
三、捻法
捻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三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捏拿小儿捏脊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小儿的皮肤,移动捏脊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图23(1)(2)(3)]。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要一鼓作气,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或风府穴)。
四、放法
放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四个手法。在推、捏、捻三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向前推进,小儿受术部位的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即为放法。这个动作掌握得当,可以使整个捏拿过程表现出明显的节奏感。
五、提法
提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五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从捏脊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在小儿督脉两旁的某些脏腑腧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腧穴处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图24)。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对某些背部腧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某些脏腑的功能。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提拉的力量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年龄大的、体质强的小儿,力量可以重一点;年龄小的、体质弱的小儿,力量可以轻一点。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
六、揉法和按法
揉法和按法分别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六个和第七个手法。这两个手法在冯氏小儿捏脊疗法中是同时应用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结束捏拿操作后,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小儿腰部的肾俞穴[图25(1)]处揉动,同时又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图25(2)]。在运用这两个手法时应注意: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大。因受力面积仅有拇指指腹那么大,力量过大的话,小儿会感到非常疼痛。大家还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通过视频讲解,详细了解冯氏小儿捏脊的7种手法以及注意事项。
冯氏小儿捏脊疗法要素之二
——捏脊手法
冯氏小儿捏脊手法总的来讲比较简单易学,但是要真正做到熟练灵活、得心应手,还需对整个捏脊过程中的推、捏、捻、放、提、揉、按等手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了使广大家长更好地掌握捏脊手法,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下面就分别介绍冯氏小儿捏脊的7种手法。
一、推法
推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一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用双手食指第二节和第三节的背侧紧贴着小儿捏脊部位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图21)。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家长双手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动作不可过猛。如果动作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小儿的皮肤。
二、捏法
捏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二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做推法的基础上,双手拇指与食指合作,将小儿被推起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图22)。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家长捏拿皮肤的面积和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会影响捏脊的速度,小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小儿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不够,影响疗效。
三、捻法
捻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三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捏拿小儿捏脊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小儿的皮肤,移动捏脊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图23(1)(2)(3)]。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要一鼓作气,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或风府穴)。
四、放法
放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四个手法。在推、捏、捻三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向前推进,小儿受术部位的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即为放法。这个动作掌握得当,可以使整个捏拿过程表现出明显的节奏感。
五、提法
提法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五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从捏脊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在小儿督脉两旁的某些脏腑腧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腧穴处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图24)。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对某些背部腧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某些脏腑的功能。在运用这个手法时应注意:提拉的力量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年龄大的、体质强的小儿,力量可以重一点;年龄小的、体质弱的小儿,力量可以轻一点。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
六、揉法和按法
揉法和按法分别是冯氏小儿捏脊手法中的第六个和第七个手法。这两个手法在冯氏小儿捏脊疗法中是同时应用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家长在结束捏拿操作后,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小儿腰部的肾俞穴[图25(1)]处揉动,同时又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图25(2)]。在运用这两个手法时应注意: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大。因受力面积仅有拇指指腹那么大,力量过大的话,小儿会感到非常疼痛。大家还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通过视频讲解,详细了解冯氏小儿捏脊的7种手法以及注意事项。
我最近正在寻找一些能够真正帮助我家宝宝缓解不适的方法,特别是那种温和且副作用小的。市面上的育儿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内容都显得过于专业或者冰冷,读起来总感觉缺少了点温度。直到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它的名字就充满了传统中医的韵味,让我眼前一亮。我最看重的是书里介绍的方法是否易于学习和操作,毕竟作为新手父母,精力有限,需要的是实用性强的指导。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讲解“捏脊”的每一个步骤,包括手法、力度、频率,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禁忌。如果还能配上清晰的图解或者视频链接,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耐心细致地告诉我如何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来呵护孩子的健康,让他们少受病痛的折磨,快乐成长。我对这本书寄予了厚望,希望能从中找到让我安心和自信的育儿方法。
评分我之前对中医的了解不多,总觉得它博大精深,有些遥不可及。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却产生了一种想要亲近的冲动。名字里的“冯氏”二字,似乎带有一种家族传承的温暖和匠心,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育儿指南,而是一个家族用经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捏脊”这一传统疗法,以一种现代人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非常详细的讲解,包括如何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捏脊的手法和力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懂得倾听孩子身体信号的父母。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学会一项育儿技能,更能从中汲取一份来自传统中医的智慧和力量,让我的孩子在更健康、更自然的成长环境中茁壮成长。
评分我一直认为,传统的育儿方式中蕴含着很多被现代社会所忽略的智慧。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立刻被吸引住了。它传递出一种古老而充满关怀的意象,让人联想到长辈们用充满爱意的手,抚慰着孩子的身体。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捏脊”的具体操作方法,比如如何找到正确的穴位,如何掌握合适的力度和节奏,以及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进行捏脊最为合适。我还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不同健康状况的捏脊方案,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家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捏脊的养生理念,例如如何通过捏脊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育儿过程中的一个得力助手,让我能够用更自然、更有效的方式,来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远离病痛,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仿佛能想象到那些温暖的手指在孩子脊背上游走,带来舒缓和安宁。我一直认为,孩子身体的很多小毛病,与其依赖药物,不如尝试一些更自然、更符合人体自身规律的方法。而“捏脊”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就蕴含着这样一种哲学——通过温和的刺激,唤醒身体内在的能量。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地阐释“捏脊”的原理,它是否会从经络、穴位等方面进行解释,又或者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分析?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能让我们理解背后的中医理论,从而更深层次地认识到这种方法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捏脊”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帮助孩子改善各种常见问题的,例如消化不良、睡眠不安等等。这种生动的故事,往往比枯燥的理论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我,那种温润的色调和柔和的线条,瞬间就传递出一种亲切和安心的感觉,仿佛能触摸到指尖传递的温度。我一直对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情有独钟,尤其是在育儿方面,总觉得那些流传下来的智慧,远比现代速成的理论更加细腻和有人情味。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心里就泛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似乎在哪里听过,又像是内心深处一直期盼的解答。翻开扉页,那些朴实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让我感受到一种回归本真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开篇,它并没有直接切入“捏脊”这个技术本身,而是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讲述了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及中医如何看待儿童的身体和健康。这种铺垫非常重要,它让我明白了“捏脊”不仅仅是一种手法,更是一种顺应自然、激发身体自愈能力的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这份古老的智慧,用如此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