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道教学界有关灵宝经的研究,已长达近半个世纪,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一些重要学者之间仍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主要原因是国外学者阅读中文原始材料有天然的弱势。此前中国学者参与程度较低,而参与其中的部分中国学者,仍然摆脱不了对国外权wei学者的盲从和盲信。《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考察》充分发挥了中国学者研读基本文献的优长,针对国际道教学界围绕古灵宝经的一系列争论,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看法,可算是中国学者对国际道教学界灵宝经研究长期争议问题的一个正式回应。
本书是一部严谨、规范、诚实、厚重的著作,除具体解决古灵宝经出世历程等问题,还有维护中国学者在国际道教研究领域话语权的作用。而本书解决古灵宝经研究这一学术难题的经验和启示,将不仅有益于古灵宝经研究,甚至道教研究,更不失为当下的中国学术研究,如何真正理解和吸收国外学者研究成果,推进自身研究进展的典型范例。
全书篇章结构如下:《绪论》探讨古灵宝经硏究的意义;《序篇》梳理古灵宝经硏究学术史 ;《上篇》讨论了两个古灵宝经研究的基础问题,即敦煌本佚名“灵宝经义疏”(P.2861.2+2256)研究、“新经”与“旧经”的先后问题;《中篇》对“新经”与“旧经”的文本与思想进行了个案硏究;《下篇》从灵宝经教与汉译佛经的关系,灵宝经教的确立与流波两个方面探讨了灵宝经教的来源与影响;《结语》部分是对全书内容及研究价值的总结。
刘屹,男,1972年生,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专业领域爲敦煌学、中古宗教史。已在国内外各种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论文、研究书评、译稿等110多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5部:《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中华书局,2005年)、《经典与历史——敦煌道经研究论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敦煌道经与中古道教》(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汉唐道教的历史与文献研究——刘屹自选集》(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5)。其中《敬天与崇道》一书,于2006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多次赴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对于一部涉及“古灵宝经”的学术研究,我个人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于其对早期道教“仪轨”的重建工作。玄学盛行的年代,道教的实践活动是其生命力所在。《古灵宝经》不仅仅是文字,它更是指导斋醮科仪、符箓制作的核心依据。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历史学的方法来还原这些已经失传或碎片化的仪轨细节的?这需要极强的文献辨识能力,或许要借助图像学、考古发现,甚至是与其他宗教仪轨的比较研究。例如,书中是否深入分析了早期灵宝派的“度亡”仪式如何区别于同期佛教的超度法事?这种比较不仅能凸显《古灵宝经》的独特性,也能更清晰地界定它在宗教竞争中的策略。如果作者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抽象的教义落实到具体的历史实践层面,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当年的斋坛景象,那这本书的厚度便非同一般了。
评分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好的历史研究,不应只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应该展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和思想家的深刻理解。《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如果能将几位关键的灵宝派祖师,比如葛玄、葛洪(虽然葛洪更多是上清派相关,但其影响脉络需要梳理)或后来的陆修静等人物,与《古灵宝经》的流传和诠释紧密结合起来考察,那将会生动许多。这些道士不是真空中的思想家,他们有其人生经历、政治抱负与人际网络。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描摹出这些“经师”如何在复杂的权力场域中,以《古灵宝经》为工具,构建他们的道统和影响力。这种将“人”与“经典”置于历史舞台上共同演绎的叙事方式,往往最能抓住读者的心神,展现出历史研究的温度与张力。
评分这本《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想必是深入挖掘了六朝时期道教经典演变的力作。我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宗教史颇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最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梳理《古灵宝经》在那个动荡时代中的地位变化。六朝时期,玄学清谈风靡,佛教也强势传入,道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自身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古灵宝经》作为其中的核心经典之一,其文本的形成、流传以及教义的阐释必然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细致地考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献记载,比如通过比对早期敦煌文献与后世传本的差异,来还原其文本的原始面貌。更进一步,如果能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比如士族阶层对道教的态度转变,来分析《古灵宝经》如何从民间信仰逐步上升到影响上层社会的理论基础,那将是非常精彩的。这不仅仅是文献学上的考据,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深刻洞察,期待作者能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
评分读这类专注于某一历史时期宗教经典的著作,最怕的就是陷入晦涩难懂的教义阐释而忽略了其社会背景。《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如果能做到将“历史学”的视角贯穿始终,那才是真正的成功。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语境”的。比如,六朝的士人往往追求仙道以求避世或济世,那么《古灵宝经》中的哪些观念,比如“度人”或“符箓斋仪”,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知识分子的心性修养相结合的?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够跳脱出单纯的文本解读,而是将这些经典置于社会网络之中进行考察。譬如,探讨特定道派的形成与《古灵宝经》的传播路径之间的关联,或者通过考察当时名士的笔记和信札中对灵宝派的记载,来侧面印证其在士大夫群体中的实际影响力。如果能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将经文的演变与社会权力、文化思潮进行多维度交叉分析,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乐趣都会大大提升。
评分我猜想,这本书的挑战性之一在于“历史分期”和“文本定性”的把握。《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必然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定义“六朝”时期《古灵宝经》的成熟阶段?这个过程必然是渐进的,充满了不同版本的混淆与增补。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严谨的年代学方法,对所谓的“古灵宝经”系列进行细致的切割和辨析,区分出早期核心文本与后世的注疏或伪托之作。如果能明确指出哪些内容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思想特征,哪些又带有南北朝中后期的时代烙印,将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理解道教思想的演变轨迹。这种清晰的界限划分,对于后来的研究者建立可靠的研究基础至关重要。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和文本谱系图,让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井井有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