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

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屹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六朝
  • 灵宝经
  • 历史学
  • 宗教研究
  • 中国古代宗教
  • 经籍研究
  • 文化史
  • 魏晋南北朝
  • 道教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7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252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0
字数:8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学、敦煌吐鲁番学、道教学研究者

  国际道教学界有关灵宝经的研究,已长达近半个世纪,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一些重要学者之间仍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主要原因是国外学者阅读中文原始材料有天然的弱势。此前中国学者参与程度较低,而参与其中的部分中国学者,仍然摆脱不了对国外权wei学者的盲从和盲信。《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考察》充分发挥了中国学者研读基本文献的优长,针对国际道教学界围绕古灵宝经的一系列争论,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看法,可算是中国学者对国际道教学界灵宝经研究长期争议问题的一个正式回应。
  本书是一部严谨、规范、诚实、厚重的著作,除具体解决古灵宝经出世历程等问题,还有维护中国学者在国际道教研究领域话语权的作用。而本书解决古灵宝经研究这一学术难题的经验和启示,将不仅有益于古灵宝经研究,甚至道教研究,更不失为当下的中国学术研究,如何真正理解和吸收国外学者研究成果,推进自身研究进展的典型范例。

内容简介

  全书篇章结构如下:《绪论》探讨古灵宝经硏究的意义;《序篇》梳理古灵宝经硏究学术史 ;《上篇》讨论了两个古灵宝经研究的基础问题,即敦煌本佚名“灵宝经义疏”(P.2861.2+2256)研究、“新经”与“旧经”的先后问题;《中篇》对“新经”与“旧经”的文本与思想进行了个案硏究;《下篇》从灵宝经教与汉译佛经的关系,灵宝经教的确立与流波两个方面探讨了灵宝经教的来源与影响;《结语》部分是对全书内容及研究价值的总结。


作者简介

  刘屹,男,1972年生,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专业领域爲敦煌学、中古宗教史。已在国内外各种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论文、研究书评、译稿等110多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5部:《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中华书局,2005年)、《经典与历史——敦煌道经研究论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敦煌道经与中古道教》(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汉唐道教的历史与文献研究——刘屹自选集》(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5)。其中《敬天与崇道》一书,于2006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多次赴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目录

绪论 古灵宝经研究的意义1

序篇 古灵宝经研究学术史
第一章 传统研究定式的形成与突破11
第一节 学术史的两个目标11
第二节 定式的形成18
第三节 突破的尝试37
第四节 三家两派之争50
第二章 语境的重建与失序的繁荣61
第一节 新定式与新窠臼61
第二节 失序的繁荣102
第三节 结语162

上篇 古灵宝经的基础问题
第三章 敦煌本佚名“灵宝经义疏”(P.2861.2+P.2256)研究167
第一节 P.2861.2+P.2256定名再议167
第二节 P.2861.2+P.2256所载“灵宝经目録”研究181
第三节 所谓“未出一卷”的研究211
第四节 所谓“出者三分”的问题227
第五节 德藏吐鲁番出土的“灵宝经目録”残片244
第四章 “新经”与“旧经”的先后问题256
第一节 “新经”与“旧经”的概念界定256
第二节 綫索之一:“天尊”与“元始天尊”275
第三节 綫索之二:“新经”徵引“旧经”说质疑286
第四节 綫索之三: 葛巢甫和陆修静的史料再研读300
第五节 重现古灵宝经出世历程的尝试319

中篇 文本与思想的个案研究
第五章 “新经”的文本与思想345
第一节 《太上灵宝五符序》新研345
第二节 《真文要解上经》考论367
第三节 古灵宝经中的葛仙公375
第四节 古灵宝经中的张天师388
第六章 “旧经”的文本与思想412
第一节 “劫”与“斋”: 《真文天书经》的思想与仪式412
第二节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的形成432
第三节 敦煌本《上元金籙简文》研究448
第四节 “度人”与“度亡”: 一卷本《度人经》研究465

下篇 灵宝经教的来源与影响
第七章 灵宝经教与汉译佛经491
第一节 灵宝经的汉译佛经来源问题——兼论所谓“大乘主义”的问题491
第二节 “劫”与灵宝经的神话时间观510
第三节 “先世”与“真父母”: 古灵宝经对佛教“业报轮回”思想的容纳529
第四节 “戒行”与“戒止”: 古灵宝经戒律思想的演进549
第八章 灵宝经教的确立与流波569
第一节 “灵宝”概念的演进与不同表现569
第二节 古灵宝经中的“三洞说”594
第三节 隋的“开皇”年号与道教的“劫运”思想609
第四节 《灵宝略纪》与北宋初年的灵宝经教传统629

附篇 相关研究
第九章 灵宝经教的延展649
第一节 元始天尊与唐朝的安西驻军649
第二节 天尊的降格与道教的转型662
第三节 Дх.2850道书残片与敦煌的道教经钞676
第四节 唐代的灵宝五方镇墓石研究685
第五节 晋唐至宋明道教的“炼度”主题713

结语733
参考文献737
索引782
后记801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 --- 图书简介:盛唐气象与中古思想:唐代士人精神世界的重构 导言: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时期——唐代(618-907年)。唐朝不仅以其恢弘的疆域、开放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著称,更是一个思想文化激烈碰撞、深刻转型的时代。在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的背景下,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学遭遇了来自佛教、本土宗教乃至异域文化的严峻挑战。本书旨在通过对唐代士人阶层日常的阅读、思考、交往以及官方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进行细致的考察,勾勒出唐代士人精神世界的复杂图景,探究他们如何在一个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的环境中,重新定义自身的文化身份与道德准则。 第一部分:制度、文学与士人的日常 本部分着眼于塑造唐代士人生态的物质与制度基础,探讨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机制。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异化与士人身份的固化 唐代的科举制度在初唐的奠基与中晚唐的成熟过程中,深刻影响了社会阶层流动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本章将分析科举的选拔标准如何从早期强调文学才能逐步转向对特定经典理解的僵化要求。重点考察“公卷”制度的演变、考场舞弊的社会心理根源,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催生了一批既依赖体制又对其心存不满的“体制内”士人。我们将通过对《唐会要》、《册府元龟》中相关记载的梳理,揭示科举对士人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的潜移默化作用。 第二章:长安、洛阳与区域文化圈的互动 唐代的文化生活不再局限于京畿重地。本章将研究长安、洛阳等核心都会与扬州、成都等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之间的知识流动模式。通过分析地方志、碑刻记录以及私人著作中的地域性引用,探讨“他乡”知识分子如何通过书信往来、地方庆典的参与来确立其在国家文化光谱中的位置。尤其关注中晚唐时期,随着地方藩镇的崛起,士人对于地域身份认同的复杂情结。 第三章:私人藏书与知识的私密空间 在公立机构藏书体系之外,私人藏书构成了唐代文化传承的隐秘血管。本章将深入研究唐代士人家庭的藏书规模、书籍的抄写、校勘与流传情况。通过分析如《唐人书录》、《开元录》等文献中提及的私人书目,以及唐代写本的装帧特点,探讨“藏书”这一行为本身所蕴含的社会地位象征意义和对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驱动力。 第二部分:宗教视野的拓宽与“异教”的吸收 唐代是各种宗教文化深度交融的时期,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儒释道三教之外,外来宗教及本土新兴宗教如何被士人精英纳入其世界观的构建之中。 第四章:景教、祆教与胡风的物质载体 唐朝的开放性使得大量来自中亚和西亚的宗教与文化得以进入中国。本章着重分析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和祆教(拜火教)在长安的传播痕迹。重点不在于宗教信仰本身的普及程度,而在于这些“异域”元素如何通过工艺美术(如金银器、服饰)、宴饮习俗,乃至边疆政策的论述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士人的日常审美与政治想象中。 第五章:摩尼教的隐秘网络与政治敏感性 摩尼教因其对二元论的强调以及与突厥、回鹘的密切联系,在唐朝具有独特的政治敏感性。本章通过梳理唐中后期针对摩尼教徒的官方禁令和士人诗文中的隐晦提及,探讨摩尼教如何作为一个“他者”被儒家士人所界定和处理。我们试图还原摩尼教信徒在士人社会中可能采取的“知识策略”——即如何在保持信仰的同时,成功地融入主流文化话语体系。 第六章:民间信仰的整合:从傩仪到城隍崇拜的兴起 本书也关注自下而上的文化动力。本章考察了唐代中晚期,以城隍信仰、土地神崇拜为代表的本土地方神祇体系的正式化进程。分析道教与儒家礼制如何合作,将原本分散的民间信仰纳入到国家祭祀谱系中。这种整合不仅是宗教层面的,更是国家权力向下渗透、实现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思想工具。 第三部分:情感转向与历史哲学的重塑 晚唐社会面对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的巨大动荡,促使士人对历史进程和个人价值进行深刻反思。 第七章:“伤逝”情绪与怀古的转向 中晚唐的士人文学中,“怀古”主题显著增加,但其情感内核发生了变化。早期怀古多为对盛世的向往,晚唐则更多流露出对逝去秩序的哀悼与对个人命运的无力感。本章分析了杜牧、李商隐等人的怀古诗作,探讨他们如何通过对前朝宫阙和人物的描摹,来隐喻和批判当下的政治衰败。 第八章:隐逸思想的世俗化与“退而不休” 唐代的隐逸不再是纯粹的避世,而逐渐成为一种积极的政治姿态或文化标签。本章考察了“山水田园”诗派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即士人如何在失去中央权力依靠后,利用地方资源和个人声望构建一种“半官方”的独立性。重点分析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交往圈层如何将“归隐”转化为一种精英文化的时尚。 第九章:唐代史学中的“道德化”叙事 唐代史学在总结历史经验方面形成了成熟的理论框架。本章剖析了《旧唐书》和唐代笔记小说中所体现的历史观。我们着重探讨,在面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断裂点时,史家如何运用“天命”、“人事”等概念,试图为唐朝的兴衰构建一套具有高度道德评判色彩的叙事,以期教化后世。 结语:唐代精神世界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唐代士人在面对多重文化冲击和政治危机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力和创造力。他们的精神重构过程,不仅塑造了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范式,也为理解中古社会思想的动态演变提供了关键的切入点。通过对制度、物质、信仰和情感的交叉分析,我们得以更立体地把握这个伟大帝国深层的文化脉搏。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部涉及“古灵宝经”的学术研究,我个人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于其对早期道教“仪轨”的重建工作。玄学盛行的年代,道教的实践活动是其生命力所在。《古灵宝经》不仅仅是文字,它更是指导斋醮科仪、符箓制作的核心依据。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历史学的方法来还原这些已经失传或碎片化的仪轨细节的?这需要极强的文献辨识能力,或许要借助图像学、考古发现,甚至是与其他宗教仪轨的比较研究。例如,书中是否深入分析了早期灵宝派的“度亡”仪式如何区别于同期佛教的超度法事?这种比较不仅能凸显《古灵宝经》的独特性,也能更清晰地界定它在宗教竞争中的策略。如果作者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抽象的教义落实到具体的历史实践层面,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当年的斋坛景象,那这本书的厚度便非同一般了。

评分

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好的历史研究,不应只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应该展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和思想家的深刻理解。《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如果能将几位关键的灵宝派祖师,比如葛玄、葛洪(虽然葛洪更多是上清派相关,但其影响脉络需要梳理)或后来的陆修静等人物,与《古灵宝经》的流传和诠释紧密结合起来考察,那将会生动许多。这些道士不是真空中的思想家,他们有其人生经历、政治抱负与人际网络。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描摹出这些“经师”如何在复杂的权力场域中,以《古灵宝经》为工具,构建他们的道统和影响力。这种将“人”与“经典”置于历史舞台上共同演绎的叙事方式,往往最能抓住读者的心神,展现出历史研究的温度与张力。

评分

这本《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想必是深入挖掘了六朝时期道教经典演变的力作。我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宗教史颇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最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梳理《古灵宝经》在那个动荡时代中的地位变化。六朝时期,玄学清谈风靡,佛教也强势传入,道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自身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古灵宝经》作为其中的核心经典之一,其文本的形成、流传以及教义的阐释必然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细致地考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献记载,比如通过比对早期敦煌文献与后世传本的差异,来还原其文本的原始面貌。更进一步,如果能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比如士族阶层对道教的态度转变,来分析《古灵宝经》如何从民间信仰逐步上升到影响上层社会的理论基础,那将是非常精彩的。这不仅仅是文献学上的考据,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深刻洞察,期待作者能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

评分

读这类专注于某一历史时期宗教经典的著作,最怕的就是陷入晦涩难懂的教义阐释而忽略了其社会背景。《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如果能做到将“历史学”的视角贯穿始终,那才是真正的成功。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语境”的。比如,六朝的士人往往追求仙道以求避世或济世,那么《古灵宝经》中的哪些观念,比如“度人”或“符箓斋仪”,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知识分子的心性修养相结合的?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够跳脱出单纯的文本解读,而是将这些经典置于社会网络之中进行考察。譬如,探讨特定道派的形成与《古灵宝经》的传播路径之间的关联,或者通过考察当时名士的笔记和信札中对灵宝派的记载,来侧面印证其在士大夫群体中的实际影响力。如果能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将经文的演变与社会权力、文化思潮进行多维度交叉分析,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乐趣都会大大提升。

评分

我猜想,这本书的挑战性之一在于“历史分期”和“文本定性”的把握。《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必然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定义“六朝”时期《古灵宝经》的成熟阶段?这个过程必然是渐进的,充满了不同版本的混淆与增补。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严谨的年代学方法,对所谓的“古灵宝经”系列进行细致的切割和辨析,区分出早期核心文本与后世的注疏或伪托之作。如果能明确指出哪些内容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思想特征,哪些又带有南北朝中后期的时代烙印,将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理解道教思想的演变轨迹。这种清晰的界限划分,对于后来的研究者建立可靠的研究基础至关重要。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和文本谱系图,让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井井有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