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評說古今人物》從評說人物這一層麵,比較全麵、真實地反映瞭蔣介石的個性、人際交往、思想觀點等多個方麵,是從新的角度對蔣介石進行研究的有益嘗試。《蔣介石評說古今人物》角度新穎,脈絡清晰,注重史料,人物選取典型、全麵,客觀展示蔣介石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也展示瞭形象豐滿的真實的蔣介石,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可讀性。
蔣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傢,曆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Z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戎嚮東,男,1966年生,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長期從事政治、曆史研究;現為解放軍某部軍官,近期將有若乾部作品齣版。
孔子
孫子
勾踐
田單
秦始皇
項羽
蕭何
諸葛亮
關羽
嶽飛
文天祥
王安石
成吉思汗
張居正
王陽明
硃舜水
王夫之
黃宗羲
曾國藩
袁世凱
看那種堅持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的清明節感懷,將“紛紛小雨”天時與“淒淒慘慘戚戚”人情鏈接,確是傳神之筆。但大詩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韆年之後的1975 年清明節這天,蔣介石病逝於颱灣,當時大陸的權威媒體說“人民公敵蔣介石死於颱灣”。在陳水扁當政期間,掀起瞭“非蔣化”浪潮。從電視裏我們看到蔣介石的一尊尊塑像被推倒,我估計除瞭有少數博物館收藏之外,這些塑像的最終去處是廢品收購站。2010 年前後,中國大陸的齣版界、史學界、思想界掀起瞭“蔣介石熱”,令蔣介石的曾孫蔣友柏大感意外和親切,那麼蔣介石究竟是人是鬼,是正是邪呢?
“過去並未死亡也未被掩埋。事實上,它甚至從來不曾過去。”美國著名作傢、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威廉·福剋納這樣看待曆史。按我們今天的流行語來講,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不盡英雄”。
蔣介石齣身貧寒,傢中田産被奪,還被誣告於公堂。他少時頑皮,不受鄰裏喜愛。長到十四五歲,按鄉規要娶親,蔣母托人嚮堂錶妹阿春傢提親,卻被阿春之母奚落一頓:“這樣不大爭氣的歪胚,不好好管教,還對他依頭順腦、來提親……我有十個女兒也不會嫁給他,讓他死瞭這份心吧!”蔣母王彩玉的心在滴血,從此以後嚴格要求兒子,堅決要他齣人頭地之願望更加強烈。蔣介石後來評價其母道:“吾母艱苦卓絕之誌既如此甚甚”,在孫中山先生的祭文中則稱其母“慈愛異常母,督責如嚴師”。當然,蔣介石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很快風景怡人的浙江奉化溪口容納不下蔣的雄心,因為外麵的世界更精彩。
盧溝橋事變爆發,日陸軍大臣杉山元在形勢分析會議上說:中國人嚮來一盤散沙,地方不服從中央。抗日的口號不過是作秀,帝國軍隊將無堅不摧。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美西戰爭後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個沒有尚武精神、閉關自守的國傢終究要屈服於那些保持雄風和冒險精神的國傢的。”中國不尚武,但是在必欲緻中國人於死地的鬼子麵前也明白並必須堅持這樣一個準則:可以退讓,但絕不投降!
這一次,鬼子的如意算盤打錯瞭,中國是“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中國的政治傢、將軍、平民拔劍而起。蔣介石錶示:“我們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我們)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遺留給我們曆史上的責任。”
蔣的嫡係將領薛嶽三次電陳:“軍人職責在疆場,倭寇橫行,吾輩應發抒良心血性,誓死保衛我中華。”地方實力派軍閥劉湘在彌留之際說:“今後望我川軍民在中央政府暨最高領袖蔣委員長領導下,繼續抗戰到底。”也無怪乎蔣介石在本書中對二人給予崇高評價,後來薛嶽成為抗戰中殲滅日寇最多的將領,直到蒼天認為在適當的時機把中國人從“一惡貫滿盈之衣冠禽獸類”鐵蹄下解放齣來。這近14 年來的堅持,徹底擊碎瞭自甲午中日戰爭以來深深植根於日本人心中的印象:中國人是孬種,中國人不堪一擊。中國有那麼多的血性男兒,在看似絕望的境地裏硬是以劣質裝備和血肉之軀殺齣一條血路。中國作為戰勝國的榮光,法國人是沒有的,他們隻能等著“被解放”。許多年以後,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競選期間,提齣颱灣地區“金門、馬祖中立化”、製造“兩個中國”的企圖後,蔣介石電令“外交部”的文稿中聲稱:“在任何情形之下,‘中華民國’決不會答應任何人的要求——包括肯尼迪參議員在內——而放棄他的任何一平方英寸土地……如果認為這些島嶼沒有軍事價值的話,那也同樣是荒謬的。”那時的蔣介石已經73 歲高齡,我們高興地慨嘆“寶刀不老”!
當然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汪精衛、鬍蘭成這些渣滓,蔣介石氣憤異常地說:“汪逆可惡,一至於此。痛甚!”汪精衛也曾書生意氣、豪氣衝天,但是他沒有明白一個道理,在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中,有些原則是絕不能以一時的成敗來衡量其存廢的,有些原則是值得且必須由幾代人用生命去堅決捍衛的。這種堅持不僅僅是要有“韌”的戰鬥精神,還需要政治傢有一種近似於未蔔先知的戰略眼光的,這點蔣介石有而汪精衛沒有。所以汪從一個革命青年墮落為中國第一號漢奸,可憐可嘆可悲!
《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們尋求與我們所有人休戚相關的共同利益;讓我們的政治體現這種精神。”在麵對麵的談判中,蔣介石看到瞭毛澤東的力量,他說:“毛澤東此人不可輕視。”但是,他根本未想尋求建立一種能夠容納中共的政治機製,根本未想尋求建立一種體現國共兩黨休戚與共的政治機製,就是美國馬歇爾將軍所希望的建立兩黨聯閤執政、輪流坐莊的民主體製。他要以“鐵和血”來解決,來捍衛一個獨裁政權的存在。因此他把挑戰者、也可以說是未
來國傢的利益共享者說成是“共匪”,這在中國成王敗寇的曆史觀中並不奇怪,而他的這種政治思想完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他在堅持著一種有毒的傳統。很快曆史做齣瞭自己的裁決,詩人政治傢說:“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蔣隻能偏居東南一隅做睏獸鬥瞭。
然而曆史常常齣人意料,蔣在小颱灣卻做齣瞭大文章。退颱後,他對大陸原有的政治人馬來瞭個大換血,嚴詞斥責陳立夫:“打敗我的是自傢的國民黨,就是你們一班人。”他力拔嚴傢淦、蔣經國等一班新人齣山,而且還做瞭一定程度的改弦更張以“注重民生,發展經濟”。嚴傢淦這個44 歲的書生先後齣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長”“財政部長”達十年之久,他發行新颱幣、推行現代預算製度、整理財稅法規等等,成為功勛卓著的理財專傢。蔣說:“嚴傢淦同誌的長處正是我的短處;我的短處,正是嚴傢淦同誌的長處。”但是,蔣依然堅持著那有毒的專製傳統,對宣傳民主價值觀的知識分子雷震的態度是“沒有黨籍也要開除”,並將其逮捕。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蔣介石萬萬沒有想到真正推動颱灣民主改革,在民主與專製的選擇上背叛自己的恰恰是他的兒子、他處心積慮選定的接班人蔣經國。“這是兒子在反對老子嗎?”“這是兒子想葬送老子的江山嗎?”都不是。“那又是為什麼呢?”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它為“堅持”做齣瞭最恰當的現實解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需要堅持的內容,真正的、有作為的堅持是反對抱殘守缺的。
在本書中,蔣介石痛罵尼剋鬆“不是個東西”,戎嚮東先生做瞭閤乎實際的解釋。尼剋鬆在《領袖們》一書中這樣評價蔣毛之爭:“中國共産黨人就把毛蔣的衝突實際上說成是上帝與魔鬼間的決戰。”記得兒時讀過的《金陵春夢》和《侍衛官雜記》,把蔣介石說成是大笨豬、大惡魔,就連他的齣身都被革命成瞭“鄭三發子”。
在這本《蔣介石評說古今人物》中,蔣反對自己的親屬利用自己的身份搞腐敗,他痛罵胞兄蔣介卿:“人之莫中用而至於此。”今天我們從曆史中漸趨恢復蔣介石的本來麵目。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 周年之際,中國共産黨領導人肯定瞭國民黨抗戰之曆史地位;海峽對岸的郝柏村說:“抗戰期間,數韆萬軍民的犧牲不是為瞭國民黨,而是為瞭整個中華民族。”
我們欣喜地看到,曆史得到瞭尊重。
值此《蔣介石評說古今人物》再版之際,我不再有“杜樊川”那蕭瑟之情,有的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感覺。
米林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個人色彩,夾雜瞭大量作者在不同時期形成的文風,顯得有些參差不齊。在某些章節裏,文字極其凝練,用詞考究,充滿瞭古代文人的那種清雅與犀利,讀來令人拍案叫絕,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穿越感。然而,在另一些章節中,文字的錶達方式卻顯得過於口語化和直白,甚至略顯粗糙,缺乏足夠的修飾和韻味,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去確認是否真的還是在閱讀同一本書。這種風格的混雜,使得閱讀的流暢性大打摺扣。我期待的是一種統一的、能夠經得起反復推敲的文筆,然而這本書更像是一個文人筆錄的真實展現,保留瞭大量的“原生態”痕跡。這種真實性或許是其魅力所在,但從純粹的文學審美角度來看,這種不一緻性確實讓人感到一絲遺憾,讓人覺得內容在打磨上可以更加精益求精。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典雅,米白色的封麵配上沉穩的深藍色字體,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那種微微帶點粗糲感的觸感,讓人在翻閱時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紋理。尤其是扉頁上那幅手繪的古地圖紋樣,細節處理得極其精妙,為整本書增添瞭不少古典韻味。裝幀上的用心,無疑為內容的呈現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我個人對於書籍的外觀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而這本在視覺和觸覺上都給瞭我極大的滿足感。它不像有些當代齣版物那樣追求花哨的色彩堆砌,而是用一種內斂而高級的美學,成功地營造齣一種嚴肅閱讀的氛圍。從包裝到內頁排版,每一個環節都透露齣齣版方對經典題材的尊重,這在如今快餐式的閱讀風潮中,實屬難得的精品。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書籍,光是擺在書架上,那種書捲氣就已經足夠賞心悅目瞭。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組織結構極其鬆散,讀起來有一種強烈的跳躍感,仿佛作者在記錄思緒時,並沒有遵循嚴格的綫性邏輯。我花瞭很大的力氣纔適應這種敘事風格,它更像是一係列零散劄記的匯編,而不是一部精心構建的曆史評論集。段落之間的銜接常常顯得有些生硬,前後的觀點似乎沒有經過充分的打磨和過渡,常常在讀到一個看似深入的分析時,下一頁就突然轉嚮瞭一個看似不相關的軼事。這種閱讀體驗對讀者的專注度要求極高,要求讀者自己去構建起作者想要錶達的內在聯係。我個人偏愛那種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的論證方式,所以初讀時感到有些挫敗。不過,細細品味,或許作者正是想通過這種非綫性的方式,模擬曆史事件本身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讓讀者自行去梳理和判斷,而不是被動接受一個既定的結論。這種“留白”式的寫作,對深度思考的激發倒是很有幫助,隻是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可能會有些門檻。
評分全書在引用和參考資料的使用上顯得有些隨意,很多關鍵的論斷似乎缺乏明確的佐證支撐,更多地是基於一種直覺性的判斷或個人經驗的投射。例如,在論及某個曆史人物的動機時,作者的描述往往是充滿洞察力的,但當我們試圖去追溯其依據時,卻發現缺乏具體的史料齣處或腳注的指引。這使得這本書更偏嚮於“見解分享”而非“學術探討”。對於追求嚴謹性的讀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明顯的短闆,因為它削弱瞭論述本身的可靠性,讓人在麵對一些極具爭議性的觀點時,缺乏有力的工具去進行二次驗證。它更像是一壺濃釅的個人釀酒,風味十足,但度數難以精確衡量。如果能增加詳盡的注釋和引文列錶,這本書的價值將會被極大地提升,從一本有趣的閱讀材料,躍升為一本可供研究的參考書目,這是我最大的期盼。
評分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精心準備的個人導覽圖,而非一幅全麵的曆史地圖。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更熱衷於挖掘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邊角料和人物的側麵描寫,對於宏大敘事的關注度相對較低。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總能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發現一些新穎的視角或有趣的聯想。然而,也正因為這種極端的聚焦,一些關鍵的曆史脈絡和事件的來龍去脈,在書中被一帶而過,讀者如果對相關背景知識儲備不足,可能會感到理解上的睏難。這本書記載的仿佛是作者在曆史長廊中隨意踱步時捕捉到的瞬間光影,而非一次係統的、自上而下的巡禮。它適閤那些已經對曆史有瞭一定瞭解,渴望從不同角度尋求啓發和共鳴的讀者,它給予你的更多是“思考的火花”,而非“知識的磚塊”,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精神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