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道教學界有關靈寶經的研究,已長達近半個世紀,但在一些基本問題上,一些重要學者之間仍不能取得一緻的意見。主要原因是國外學者閱讀中文原始材料有天然的弱勢。此前中國學者參與程度較低,而參與其中的部分中國學者,仍然擺脫不瞭對國外權wei學者的盲從和盲信。《六朝道教古靈寶經的曆史學考察》充分發揮瞭中國學者研讀基本文獻的優長,針對國際道教學界圍繞古靈寶經的一係列爭論,提齣中國學者自己的看法,可算是中國學者對國際道教學界靈寶經研究長期爭議問題的一個正式迴應。
本書是一部嚴謹、規範、誠實、厚重的著作,除具體解決古靈寶經齣世曆程等問題,還有維護中國學者在國際道教研究領域話語權的作用。而本書解決古靈寶經研究這一學術難題的經驗和啓示,將不僅有益於古靈寶經研究,甚至道教研究,更不失為當下的中國學術研究,如何真正理解和吸收國外學者研究成果,推進自身研究進展的典型範例。
全書篇章結構如下:《緒論》探討古靈寶經硏究的意義;《序篇》梳理古靈寶經硏究學術史 ;《上篇》討論瞭兩個古靈寶經研究的基礎問題,即敦煌本佚名“靈寶經義疏”(P.2861.2+2256)研究、“新經”與“舊經”的先後問題;《中篇》對“新經”與“舊經”的文本與思想進行瞭個案硏究;《下篇》從靈寶經教與漢譯佛經的關係,靈寶經教的確立與流波兩個方麵探討瞭靈寶經教的來源與影響;《結語》部分是對全書內容及研究價值的總結。
劉屹,男,1972年生,北京市人。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秘書長。專業領域爲敦煌學、中古宗教史。已在國內外各種專業學術刊物上發錶專題論文、研究書評、譯稿等110多篇,齣版專著和論文集5部:《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中華書局,2005年)、《經典與曆史——敦煌道經研究論集》(人民齣版社,2011年)、《神格與地域——漢唐間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人民齣版社,2011年)、《敦煌道經與中古道教》(甘肅教育齣版社,2013年)、《漢唐道教的曆史與文獻研究——劉屹自選集》(颱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其中《敬天與崇道》一書,於2006年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1項。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多次赴德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傢和中國香港、颱灣等地區參加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
我猜想,這本書的挑戰性之一在於“曆史分期”和“文本定性”的把握。《六朝道教古靈寶經的曆史學研究》必然要麵對一個問題:如何定義“六朝”時期《古靈寶經》的成熟階段?這個過程必然是漸進的,充滿瞭不同版本的混淆與增補。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嚴謹的年代學方法,對所謂的“古靈寶經”係列進行細緻的切割和辨析,區分齣早期核心文本與後世的注疏或僞托之作。如果能明確指齣哪些內容反映瞭魏晉時期的思想特徵,哪些又帶有南北朝中後期的時代烙印,將有助於我們更精確地理解道教思想的演變軌跡。這種清晰的界限劃分,對於後來的研究者建立可靠的研究基礎至關重要。期待作者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時間軸和文本譜係圖,讓復雜的曆史脈絡變得井井有條。
評分讀這類專注於某一曆史時期宗教經典的著作,最怕的就是陷入晦澀難懂的教義闡釋而忽略瞭其社會背景。《六朝道教古靈寶經的曆史學研究》如果能做到將“曆史學”的視角貫穿始終,那纔是真正的成功。我尤其關注作者是如何處理“曆史語境”的。比如,六朝的士人往往追求仙道以求避世或濟世,那麼《古靈寶經》中的哪些觀念,比如“度人”或“符籙齋儀”,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需求和知識分子的心性修養相結閤的?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夠跳脫齣單純的文本解讀,而是將這些經典置於社會網絡之中進行考察。譬如,探討特定道派的形成與《古靈寶經》的傳播路徑之間的關聯,或者通過考察當時名士的筆記和信劄中對靈寶派的記載,來側麵印證其在士大夫群體中的實際影響力。如果能提供紮實的史料支撐,將經文的演變與社會權力、文化思潮進行多維度交叉分析,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閱讀樂趣都會大大提升。
評分從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角度來看,好的曆史研究,不應隻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應該展現齣作者對曆史人物和思想傢的深刻理解。《六朝道教古靈寶經的曆史學研究》如果能將幾位關鍵的靈寶派祖師,比如葛玄、葛洪(雖然葛洪更多是上清派相關,但其影響脈絡需要梳理)或後來的陸修靜等人物,與《古靈寶經》的流傳和詮釋緊密結閤起來考察,那將會生動許多。這些道士不是真空中的思想傢,他們有其人生經曆、政治抱負與人際網絡。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描摹齣這些“經師”如何在復雜的權力場域中,以《古靈寶經》為工具,構建他們的道統和影響力。這種將“人”與“經典”置於曆史舞颱上共同演繹的敘事方式,往往最能抓住讀者的心神,展現齣曆史研究的溫度與張力。
評分這本《六朝道教古靈寶經的曆史學研究》想必是深入挖掘瞭六朝時期道教經典演變的力作。我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宗教史頗有興趣的普通讀者,最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梳理《古靈寶經》在那個動蕩時代中的地位變化。六朝時期,玄學清談風靡,佛教也強勢傳入,道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求自身的理論構建與實踐創新。《古靈寶經》作為其中的核心經典之一,其文本的形成、流傳以及教義的闡釋必然經曆瞭復雜的過程。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夠細緻地考察不同曆史階段的文獻記載,比如通過比對早期敦煌文獻與後世傳本的差異,來還原其文本的原始麵貌。更進一步,如果能結閤當時的政治環境,比如士族階層對道教的態度轉變,來分析《古靈寶經》如何從民間信仰逐步上升到影響上層社會的理論基礎,那將是非常精彩的。這不僅僅是文獻學上的考據,更是對一個時代精神風貌的深刻洞察,期待作者能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
評分對於一部涉及“古靈寶經”的學術研究,我個人關注的重點之一在於其對早期道教“儀軌”的重建工作。玄學盛行的年代,道教的實踐活動是其生命力所在。《古靈寶經》不僅僅是文字,它更是指導齋醮科儀、符籙製作的核心依據。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曆史學的方法來還原這些已經失傳或碎片化的儀軌細節的?這需要極強的文獻辨識能力,或許要藉助圖像學、考古發現,甚至是與其他宗教儀軌的比較研究。例如,書中是否深入分析瞭早期靈寶派的“度亡”儀式如何區彆於同期佛教的超度法事?這種比較不僅能凸顯《古靈寶經》的獨特性,也能更清晰地界定它在宗教競爭中的策略。如果作者能用清晰的邏輯鏈條,將抽象的教義落實到具體的曆史實踐層麵,讓讀者仿佛能“看到”當年的齋壇景象,那這本書的厚度便非同一般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