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实践、创新、未来4个角度对新时期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解析,深入剖析了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形势,较为准确地定位了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全球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位置,对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色也作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独到分析。不仅关注国内与当下,还从全球范围内,对领先国家的电子政务新趋势与案例作了介绍,并从未来视角回答了新兴信息技术对政务服务的影响。本书适合政务服务工作者、对电子政务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许跃军,男,宁波市委市政府电子政务办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宁波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宁波分部主席。鉴于在业界的影响和取得的成就,被中国信息协会评为“中国政府信息化十大创新人物”和“中国信息化十大学术推动人物”。陈宏晓,女,宁波市委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子政务工作20年,在电子政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荣获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评选的“2017中国互联网+政务十大创新人物”。唐 鹏,男,现任国脉研究院院长,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研究专家。主持和参与多个部委、省市的“互联网+政务”与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服务创新与发展评价工作。2017年被聘为宿迁市“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专家顾问,出版图书《互联网+政务:从施政工具到治理赋能》。
第1篇 理 论 篇
01 “互联网+政务服务”面临的当前形势 /003
(一)简政放权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内在驱动力 /003
(二)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政务服务能力提升 /005
(三)用户在线行为习惯推动政务服务模式转变 /006
(四)网络安全风险成为在线政务服务发展挑战 /008
0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全球趋势 /010
(一)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情况分析 /010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中国特征 /018
03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内涵变迁 /025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阶段 /025
(二)“互联网+”趋势下政府形态进化路径 /029?
第2篇 实 践 篇
01 “互联网+政务服务”国家政策解读 /037
(一)围绕“一号一窗一网”实现“三个转变” /038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三个凡是”
与“四大关系”/042
(三)以统一“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
打造统一服务体系 /046
(四)政务服务平台发展的“四个升维” /048
0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热点分析 /052
案例一:上海“单一窗口”的实践 /055
案例二:安徽“智慧审批” /056
案例三:“浙江政务服务APP” /058
案例四:“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 /059
03 “互联网+政务服务”影响组织变革 /061
(一)大数据管理机构正在成为“互联网+”
时代政府标配 /062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扩围“相对集中行
政许可权改革” /064
04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典型模式与特色 /066
(一)浙江:以“一张网”创新政务服务方式 /066
?
(二)贵州:通过“云上贵州”打破数据壁垒共享互通 /072
(三)广东:以“一门一网式”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 /079
05 “互联网+政务服务”驱动社会化创新 /087
06 “互联网+政务服务”与数据治理 /093
第3篇 创 新 篇
01 全球视野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 /103
(一)美国:建设数字政府平台,优化交互服务 /103
(二)英国:向“默认数字化”与“政府即平台”转移 /117
(三)爱沙尼亚:通过数字化构建服务型国家 /126
0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中国创新 /133
(一)“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的提出 /133
(二)“一号一窗一网”与信息惠民 /138
(三)“最多跑一次”的浙江实践 /141
(四)“不见面审批”的江苏实践 /145
(五)“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创新路径 /149
(六)“互联网+纳税服务”助推税收智慧政务 /154
03 “互联网+政务服务”宁波进行时 /158
(一)发掘痛点:创新“最多跑一次”宁波模式 /158
(二)升级渠道:提升“最多跑一次”服务效率 /162
(三)变革流程:构建“最多跑一次”受理入口 /165
第4篇 未 来 篇
01 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转型 /173
(一)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转型的背景 /173
(二)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转型的思考 /176
02 区块链与透明政府 /180
(一)区块链概念解析 /180
(二)区块链与透明政府的关系 /180
(三)区块链在政府治理领域的应用 /181
03 虚拟现实与公共服务 /184
(一)虚拟现实概念解析 /184
(二)虚拟现实与电子政务 /185
(三)虚拟现实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发展 /186
04 社交直播与数字民主 /188
(一)社交直播现状综述 /188
(二)社交直播的发展条件及特点 /189
(三)社交直播在政务领域的应用 /191
后记 /193
序/Preface
经历了3年多的发展,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创新环境的不断演变,使“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也进入了井喷期,尤以垂直行业的单点应用创新为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接入,使政务服务创新从行业事件正在演变为公共事件,从政府部门关心的话题转变为与公共利益息息相关的公众话题。
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正在由平台建设期、业务优化期进入数据治理新阶段,政务服务管理部门已经找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政务创新路径,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发布前后,国务院印发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正是对这一行业创新趋势的回应,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来推动打破“信息孤岛”与“数据孤岛”,驱动和构建数据治理新局面,以解决过去20多年来的电子政务顽疾,这是“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机遇,同时也是严峻挑战。
站在新时代新的数字化发展节点上,全球政府与智库组织也正在重新认识和理解数字化带来的影响,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来开展工作。“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被正式写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伴随着政府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与第三方社会力量的介入,政务服务的泛在化、智能化与社会化,也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构建智慧社会的重要动力引擎。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政府组织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向社会化平台过渡部分职能,以优化和提升公共服务体验,而社会力量也正在积极介入政务服务的供给端,以分享与输出优势技术和数据资源。这是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新动向。
本书从理论、实践、创新、未来4个角度对新时期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解析,深入剖析了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形势,较为准确地定位了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全球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位置,对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色也作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独到的分析。此外,本书还从政策发展轨迹与解读层面,对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阶段性重心做了深入的解读分析,并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不仅关注国内与当下,作者还从全球范围内进行研究,对领先国家的电子政务新趋势与案例作了介绍,并从未来视角对新兴信息技术对政务服务的影响做出了回答。
“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直处在快速创新的过程中,因此,本书提出的观点与创新模式对当下的政务服务工作者极具学习和借鉴意义,当然,在未来也可能具有批判与研究的价值,因为创新从来就不是静止的。
陈新忠
2017年12月8日
关于“新未来”的展望,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它不仅仅是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而是指明了实现这个蓝图的路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未来政务服务形态的预测,比如“无缝式服务”、“主动式服务”等概念,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的场景,但书中却给出了基于现有技术和趋势的合理推演。它提到了数字孪生技术如何应用于城市管理和应急响应,以及如何通过AI赋能的“城市大脑”来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应用,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智能、更加宜居的社会。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数据治理”的论述,作者强调了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过程中,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这让我认识到,未来的政务服务不仅仅是便捷,更是建立在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的。这本书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让我认识到,要实现这样的未来,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持续创新和探索。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新趋势”的部分,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觉得政务服务就是要方便快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作者详尽地阐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如何在政务领域落地生根的,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从“政府提供什么”的角度去理解政务服务,而这本书则强调了“用户需要什么”,并且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满足这些需求。它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一网通办”是如何通过整合分散的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还介绍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来保证政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这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市民来说,意味着更少的信息泄露风险和更高的服务信任度。书中关于个性化服务、智能推荐等章节,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想象着未来政务服务能够像一些商业APP一样,根据我的身份、需求,主动推送最适合我的信息和办理渠道,这真的太令人期待了。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服务理念的重塑,让我对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感受到一种更平等、更高效的互动模式正在形成。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每一部分都像是在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在探讨“新趋势”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成就上,而是大胆地展望了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颠覆性创新。我被书中关于“服务型政府”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强调了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身份转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这种转变。比如,如何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来模拟办事流程,让市民在办理前就能清晰了解步骤;如何利用物联网(IoT)技术来构建智慧城市,让各种生活服务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社会治理的创新尝试,比如通过分析交通流量来优化城市规划,或者通过监测环境数据来提前预警自然灾害。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绝不仅仅是线上办理业务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改善民生福祉的宏大愿景,其“新未来”的构想,真正让我感受到了科技赋能的巨大力量,以及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图景正在向我们走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它不仅仅是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技术讲解,更是一次关于政府职能转型和公共服务升级的深刻剖析。书中的“新形势”部分,精准地捕捉到了当前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核心脉络,让我对为什么需要“互联网+政务服务”有了清晰的认识。作者没有回避挑战,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体制机制的障碍、技术人才的短缺、以及公众接受度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它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结合了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显得非常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协同”和“共治”的强调,认为未来的政务服务必然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构建的过程,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我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也让我看到了普通民众在其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现代感十足,色彩搭配也很沉稳,一看就知道是关于科技与政府服务的结合。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把“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个概念拆解得非常透彻,而且是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的。作者在第一部分就为我们勾勒出了“新形势”,详细分析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以及技术革新对政府职能提出的新要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如何赋能政务服务流程的案例分析,那些实际操作的细节,比如如何利用AI辅助审批、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都写得非常具体,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且,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政策法规的调整、组织架构的改革,甚至是政府工作人员思维模式的转变。读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我们身边政务服务效率提升的例子,这本书就好像为这些改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发展脉络,让我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产生背景和驱动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介绍一种服务模式,更是对未来政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民的一次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