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通史(元代卷)

西藏通史(元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庆英,张云熊,文彬 等 编
图书标签:
  • 西藏历史
  • 元代
  • 西藏通史
  • 历史学
  • 民族史
  • 边疆史
  • 藏族历史
  • 元朝
  • 历史研究
  • 西藏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ISBN:9787802538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3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4
字数:7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藏通史(元代卷)》共850余万字,分为早期、吐蕃、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当代共8卷13册,是目前国内、也是国际藏学界全面系统展现西藏历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巨著《西藏通史(元代卷)》,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正式启动于2002年,经过近百位藏学家和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撰写,历时14年,于2016年底正式完成了全部的研究和编写任务,是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西藏地方历史的通史著作。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元朝建立前蒙古对西藏的经营
第一节 蒙古汗国的建立与蒙藏早期交往
一、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部落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三、蒙藏交往的开端
四、西夏成为北方草原和藏区交往的桥梁
五、成吉思汗灭亡西夏时和藏区的交往
第二节 窝阔台时期蒙古对西藏的经营
一、多达率兵进藏
二、杰拉康之战
三、京俄扎巴迥乃与蒙古军的关系
第三节 萨迦班智达赴凉州
一、阔端派人召请萨迦班智达
二、萨迦班智达接受召请的思想基础
三、萨迦班智达赴凉州
四、阔端对西藏的政策
五、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及萨迦权势的建立
第四节 萨迦班智达在阔端王廷
一、对阔端传教及成果
二、幻化寺的兴建
三、萨迦班智达与阔端在凉州去世
四、八思巴继任萨迦派教主
五、恰那多吉与阔端孙女的婚姻
第五节 蒙哥汗即位对西藏的影响
一、阔端失去对西藏的控制权
二、蒙哥汗下令在西藏括户
三、蒙哥汗将西藏分封给诸王
四、蒙哥汗分封的影响
第六节 蒙哥汗攻宋与西藏
一、忽必烈奉命南征
二、忽必烈与八思巴在六盘山会见
三、忽必烈与八思巴的早期关系
四、忽必烈和噶玛拔希的会见
五、蒙哥汗对噶玛拔希的封赏
第七节 忽必烈与八思巴的交往
一、八思巴到五台山朝礼
二、八思巴在忽必烈营帐
三、八思巴参加释道辩论
第二章 元朝初期对西藏的政策
第一节 重用八思巴和扶植萨迦派
一、八思巴受封国师
二、协助建立西藏和其他藏区的驿站
三、八思巴受命返藏
四、八思巴领总制院事
第二节 西藏地方萨迦政权的建立
一、拉德和米德的划分
二、划分万户和千户
……

下编

精彩书摘

  《西藏通史(元代卷)》:
  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中国历史经过宋、辽、金、西夏等数个政权相互对峙的几个世纪纷争,进入了一个大转折的时期。在契丹族的辽朝和女真族的金朝在北方兴起之后,一个新的力量从北方走上中国历史舞台,这就是蒙古族在北方草原上兴起并建立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在统一北方草原之后,迅速向西、向南扩张,从而走上了最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的道路。西藏地区在中国历史这一大的转变中,先是和蒙古汗国发生联系,并由此融人到建立元朝的历史洪流中。
  几千年来,蒙古草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在公元5世纪以前就居住着不止一个民族,如古代史籍记载的獯鬻(荤粥)、鬼方、猃狁、北狄都是很古老的北方民族。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和游牧部落进出蒙古草原,这些民族和部落从语言系属来讲,主要分属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人种则较为复杂。从战国时代(公元前4-3世纪)开始,匈奴和东胡的名称就出现了。秦、汉两朝,匈奴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民族,也是最强大的民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中被称作“五胡”的匈奴、鲜卑、氐、羌、羯活跃于中原地区,建立过大小不等的许多政权。“五胡”中的鲜卑族实力最大,鲜卑是东胡的支系之一,匈奴亡后,成为北方最强盛的一个民族。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北方先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以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及后之北齐、北周。后来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北周政权后隋,然后消灭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国。隋唐时期,在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突厥和回纥,突厥后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回纥后来从蒙古高原西迁到今新疆等地。根据《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的记载,突厥和回纥都与吐蕃王朝建立过密切的关系。①经五代到宋朝,在北方草原的广大地区,先后又有契丹、女真兴起。契丹建立辽朝,‘与北宋长期对峙,女真族兴起,其后灭院,又攻入宋京汴梁,灭亡北宋,与南迁到江南的南宋长期鼎立。虽然在几个世纪中不断有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南下并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逐渐转向农耕,但是在北方草原上又有新的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出现,这些民族最后在公元13世纪初叶,由成吉思汗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蒙古民族。
  关于蒙古族的族源,国内外学者提出过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东胡说、突厥说、匈奴说、北狄说、吐蕃说等。②按照中国史学界多数学者的看法,蒙古最早出自东胡,与乌桓、’鲜卑等民族有亲缘关系,而和蒙古族源有直接关系的一个古代北方民族是室韦。早在北魏时代就有关于室韦的记载,当时室韦从嫩江直到黑龙江以北都有分布,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和大室韦等五部。其中大室韦的一部在唐代被称为“蒙兀室韦”③,这一支室韦分布于今黑龙江上游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到公元12世纪时,蒙兀室韦已经由东向西移动到克鲁伦河上游和肯特山一带,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中部和西北部。当然,在当时北方广大草原上并不止于蒙兀室韦一支,还有其他一些部族与蒙兀室韦共同生息繁衍,其中主要有塔塔儿部、客列亦惕部、乃蛮部、蔑儿乞惕部、斡亦剌惕部、札剌亦儿部等。在唐末和宋、辽、金时,泛称这些部族为“鞑靼”,辽、金两朝又将其称之为“阻}、”。藏文历史文献中从元朝开始对蒙古族的称法有二:一是“霍尔”,这是自吐蕃时期起古代藏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在敦煌的吐蕃藏文写卷中即已出现,有的学者认为“霍尔”即来源于汉文的“胡”;一是“索波”,很可能是《辽史》记载的鞑靼的一部分部落的名称“阻卜”一词的藏语音译,据学者考证,“阻卜”的原意为“草原游牧民”“草原游牧部落”,“本为蒙古大草原上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民之自称,转而成为契丹人对蒙古大草原上最初尚无部落专名或其部落专名不为契丹人熟知的室韦系诸游牧部落的泛称。”①蒙古部落的自称“蒙古”,在汉文史籍中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中记载的“蒙兀室韦”中的“蒙兀”就是蒙古(Mongqol)的唐代音译。
  据蒙古人传说,蒙古部先世,原居住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山野森林中,从事于狩猎生活。从有关记载考察,约在公元8世纪后蒙古人离开额尔古纳河山林走向游牧生活,其特点是逐水草而居,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轮牧,没有专门的农业人口。据说他们都根源于孛儿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这两个人(有的认为是两个部落)。在离开山林后,便驻居于斡难河(鄂嫩河)上源的不儿罕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带,经过将近400年蕃衍出众多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和部落,按其血亲关系,分成两大支: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勤)蒙古,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合称为合木黑蒙古,意谓全体蒙古人,成吉思汗是在这两大支系的基础上建立蒙古汗国并进而统一蒙古高原的。
  蒙古各氏族原是由血亲关系结合而成的氏族集团,既无“君长”,亦不相统属。至10世纪末辽朝时,蒙古“乞牙惕尼伦”氏族中出现一个首领海都,使各氏族结合成一部落,并开始产生正式首领。12世纪中期,蒙古乞牙惕氏族首领俺巴孩继位后不久为金朝所杀,各部落通过召开部落会议,又拥立忽图剌合罕为首领,向金朝进行报复。④忽图剌合罕去世后,由他的侄子也速该把阿秃儿统治。也速该由于作战勇敢,曾多次与金朝和其他蒙古部落包括塔塔儿部落进行战争,名声很高。在也速该统治时期,蒙古部实际上已从一个弱小部落发展成为蒙古高原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了。正当蒙古部兴起之际,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和狩猎的札剌亦儿、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汪古以及斡亦剌惕等各部落势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些部落,与蒙古部有的语言相近、习俗相类,有的有亲缘关系,有的则没有亲缘关系;有的已产生国家政权机构;有的则仍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这些草原游牧部落有时通过结盟联合起来,有时又互相攻伐,关系很不稳定。
  ……

前言/序言

  《西藏通史·元代卷》的时段划分,依照中国历代王朝分期,同时又结合了西藏地方历史自身的特点。在《西藏通史·宋代卷》部分,既叙述了北宋建立的960年以前的一些内容,又没有包括元朝建立前即1239年蒙古汗国的势力进入西藏以后几十年的历史。因此,《西藏通史·元代卷》所要展示的,是以1239年蒙古汗国对西藏的经营开始,中经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建年号中统,再到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将“大蒙古国”国号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正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直至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之间的西藏地方的发展历史。1239年坐镇凉州(今甘肃武威)的蒙古汗国王子阔端派遣多答率兵进入西藏。在了解西藏当时没有能够统治大片地域的世俗政权而是由一些佛教教派和家族形成掌控一方的地方政教势力的实际情况后,阔端决定邀请西藏的佛教首领人物来凉州会商,1247年应邀前来凉州的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阔端会谈,商讨西藏归人蒙古汗国事宜。经过长期分裂割据的西藏地方从此纳入蒙古汗国的统治下,为元朝经营西藏奠定了基础。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任命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晋封帝师),统领全国佛教兼管吐蕃地区事务。元朝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区划、清查户口、设立驿站、驻扎军队、征兵征税、审理案件,实施有效管理。元朝中央设有总制院(后改宣政院)管理包括西藏地区在内的三个藏族地区的宣慰使司的事务。
  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西藏地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行政管辖层面纳入到王朝的统一体系之中。西藏地方的历史发展继吐蕃王朝之后出现了第二次高潮。元朝的大一统带来了西藏地方政治局势的安定,驿站的建立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方便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人员往来、经济联系和宗教文化交流,西藏地方萨迦政权的崇高地位和萨迦派的巨大影响,展现着元代西藏地方所取得的政治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元代中期以后,利用萨迦内讧加剧的时机,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经过长期准备和激烈争夺,在1354年(顺帝至正十四年)终于攻占萨迦,据有了乌思藏地区,建地方政权于内邬栋(今西藏乃东),开始了帕木竹巴管理西藏时期。1357年(顺帝至正十七年)元顺帝应绛曲坚赞之请求,派宣政院官员封其为大司徒,并赐印信,使之获得合法权力。绛曲坚赞在其领地内设置了十三宗,元代以来乌思藏的宗谿制度由此确定。绛曲坚赞还颁布了《十五法典》,总结萨迦派经验教训,改善管理体制。在绛曲坚赞去世之后不久,元朝西藏地方的历史也随着中央王朝的更迭宣告终结。
  《西藏通史·元代卷》总共16章,前5章叙述元代吐蕃历史发展脉络,内容包括:元朝建立前蒙古对西藏的经营、元朝初期对西藏的政策、萨迦政权的动荡、达尼钦波桑波贝及其诸子掌权、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第6-8章叙述元朝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元朝管理西藏的职官制度和元代西藏的各万户府。后面各章专题叙述元代西藏的军事与法律、社会经济、社会生活与健身养生、元代西藏的藏传佛教、史学、美术以及藏传佛教及其艺术东传与多民族文化融合。
  元代是西藏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元代形成的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的格局,以及西藏和中央王朝的关系对后世影响甚钜,因此元代西藏地方的历史历来受到民族史学界的特别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元史学界和藏学界的许多学者在韩儒林、蔡美彪、亦邻真、陈得芝、东噶·洛桑赤列、邓锐龄、王尧、恰白·次旦平措等先生的带动下,对元代西藏地方的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是作为一部全面展现元代西藏地方历史面貌的通史,依然存在着薄弱点乃至空白点,留给多卷本的《西藏通史》的《西藏通史·元代卷》的困难和需要探讨的问题仍然很多。我们在这次编写《西藏通史·元代卷》的过程中,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呈现给读者一部比较全面的介绍元代西藏地方历史的著作。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不包含《西藏通史(元代卷)》内容的、详尽的、具有专业历史研究风格的图书简介。 --- 《青藏高原历史地理与民族关系研究:唐宋时期的关键转型》 导言:历史的交汇点与地理的塑造力 本书并非聚焦于元代对西藏的直接管辖与政治整合,而是将目光投向青藏高原历史演变的关键前半段——唐宋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高原内部的政治力量格局、农牧经济的互动模式,以及外部世界(特别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强邻)的辐射与影响,共同塑造了今日我们所见西藏历史的底色。本书旨在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入剖析这一转型期的历史地理环境如何作用于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族群在空间上的互动如何催生出新的文化与政治实体。 第一部分:唐代吐蕃帝国的兴衰与高原的早期整合 第一章:早期聚落形态与文明的萌芽 本章首先考察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周边高寒地带,在公元七世纪前不同类型聚落的分布与经济基础。重点分析了早期部落联盟形成的基础——气候适宜区、水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青稞、牦牛等核心生产资料的驯化与传播路径。我们通过考古学材料与零星的文献记载相结合,力图重建一个宏观意义上尚未被“帝国”完全统一的前吐蕃时代的面貌。 第二章:吐蕃帝国的扩张:政治中心与边疆治理 详细梳理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吐蕃王朝的政治疆域扩张。研究的重点在于其不同于后世中央集权模式的“封建化”治理结构。我们细致分析了其在河西走廊、中亚地区的军事部署,以及与唐朝在文化、技术、婚姻上的复杂互动。尤其关注逻阇(拉萨)作为政治中心的确立过程,以及其对周边小王国的吸纳与整合机制。 第三章:宗教传入与社会结构的重塑:佛教的早期影响 本书将宗教史置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本章深入探讨藏传佛教自印度传入及在吐蕃上层社会的接纳过程。我们重点辨析了“前弘期”佛教的几个关键阶段,它如何挑战并最终部分取代了苯教的传统地位,以及在文字改革、律法(如《大事典》)的制定中扮演的角色。这一阶段的宗教实践,尚未形成后世那般强大的寺院经济与政治势力,但其思想基础已然奠定。 第二部分:唐宋易代之际高原的政治碎片化与周边重塑 第四章:吐蕃解体后的“小王国”时代(九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 吐蕃王朝崩溃后,青藏高原并未陷入长久的真空,而是进入了一个以地方势力割据为特征的“碎片化”时代。本章系统梳理了如古格王朝(象雄的复兴)、帕竹王朝前身、以及阿里地区各个政权的兴衰。研究侧重于这些地方政权如何继承了吐蕃的文化遗产,同时又发展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形态。 第五章:宋代中原王朝的“间接影响”与丝绸之路的变迁 宋代,中原王朝的注意力集中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对青藏高原的直接军事干预显著减少。然而,本书强调,这种“间接影响”依然存在。我们考察了宋朝与唃厮啰(唃厮啰王朝)政权在川、青地区的接触,以及在宗教与商业贸易中扮演的角色。重点分析了宋朝的白银流入对高原地区,特别是甘肃、青海走廊,所产生的经济溢出效应。 第六章:佛教“后弘期”的全面复兴与寺院势力的崛起 宋代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奠基阶段。本章详细论述了藏传佛教从印度和中原地区重新引入的复杂过程。尤其聚焦于后弘期主要传承的特点,如萨迦派的早期发展、噶举派的形成,以及“译师”和“上师”群体如何在缺乏强力世俗王权的情况下,构建起新的精神权威与社会网络。这些寺院及其支持者开始积累财富、土地和人力,预示着未来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 第三部分:历史地理的视角:环境压力与族群流动 第七章:高原生态承载力与人口迁徙的关联性分析 本书运用环境史学的视角,分析了唐宋时期高原极端气候波动对人口聚落的影响。通过对冰川记录、树木年轮等环境指标的梳理,探讨了特定年份的灾害性天气如何驱动了族群内部的迁徙,以及这些迁徙如何导致了族群间的冲突或融合。这一分析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如何在特定地理单元内持续生存或消亡。 第八章:族群互动:藏族、羌族与汉族在交界地带的文化张力 本书避免将青藏高原视为一个孤立的文化单元。第八章专门讨论了在甘青地区、川西高原地带,藏、羌、汉等族群长期接触的历史。分析了不同文化在农耕与游牧的过渡带上,如何在语言、习俗、军事组织上相互渗透、互相模仿,最终形成了复杂的历史地理边界。 结论:迈向中世的结构性转变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唐宋时期作为西藏历史“关键转型期”的意义。这一时期,高原内部完成了从早期部落联盟到具备成熟宗教体系和地方世俗政权的过渡。虽然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但新的社会力量(如寺院与地方贵族)已然蓄势待发,为后续元代对西藏的纳入提供了成熟的、可供吸纳的政治与文化结构。本书强调,理解唐宋的内部演化,是理解元代“治理”复杂性的前提。 --- 关键词: 吐蕃帝国;唐宋边疆;高原地理环境;佛教后弘期;唃厮啰政权;地方割据;环境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关于元代西藏在经济贸易网络中地位的更丰富信息。西藏在元朝的“彩缎换法”体系中占据了怎样的核心位置?这些贸易往来不仅仅是物质交换,更是文化和意识形态交流的重要载体。我期望这本书能详细描绘,通过西藏通往内地的商道,有哪些主要的物资流通,这些流通如何影响了西藏本土的手工业发展和寺院的物质积累。此外,对元朝廷颁赐给西藏寺院的“敕赐”文书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类,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些文书不仅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法律和经济特权的凭证。如果书中能将这些特权与同一时期汉地寺院的待遇进行对比分析,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元朝对西藏宗教集团的特殊倾斜政策背后的政治考量,从而理解其维护边疆稳定的策略意图。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元代西藏地方行政体系构建的梳理上。元朝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并非仅仅依靠军事或册封,更深层次的是一套复杂的文官、宗教和世俗权力相互制衡的制度设计。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述文献时,似乎偏爱那些描绘制度框架的文本,而非纯粹的宗教传记,这表明了本书的史学立场是偏向政治史和社会结构分析的。例如,关于元朝中央派遣官员巡视西藏的记载,书中是如何描绘这些官员的工作内容、权限范围,以及他们与本地寺院大喇嘛之间的互动范式的?是合作多还是摩擦多?如果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次地方冲突的处理过程,那就再好不过了。这种制度层面的剖析,远比仅仅记录帝王册封的表面功夫要来得深刻,它揭示了帝国机器是如何试图将一个遥远而独特的文化区域纳入其庞大版图之中的。

评分

这本《西藏通史(元代卷)》的厚重感一上手就能让人感受到,书页的质地和装帧设计都透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我对元代西藏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关于帕斯巴文的创制及其在元朝宫廷中的地位,这个时期的政教关系复杂微妙,是理解后来西藏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当时噶丹赤巴、萨迦法王与元朝皇帝之间的互动细节,尤其是那些不常在通俗读物中出现的史料解读。例如,元朝设立的宣政院在实际运作中如何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需求,以及其具体行政职能的演变过程,这些都需要扎实的文献支撑和细致的考证。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史料搜集上的用心,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指向了那些值得反复推敲的历史疑团。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出元廷在西藏的宗教政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并影响深远的。对于研究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的原始资料汇编,每一处注释都可能是通往更深层历史认识的线索。

评分

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的宏大与细节的精准并存,这在处理跨文化、跨政权的复杂历史时尤为难得。元代,西藏的社会结构正经历剧烈的转型,传统部落势力与新崛起的宗教权威之间如何达成动态平衡,是理解该时期西藏社会肌理的关键。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土官”制度的阐述,这些地方性的世俗权力精英,他们在元朝的治理体系中扮演了怎样的双重角色?他们是帝国的代理人,还是维护地方秩序的缓冲垫?这本书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对重大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着力于解析权力运行的底层逻辑。比如,对僧人阶层财富积累和寺院经济的描述,如果能结合当时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兼并情况进行交叉分析,那就更具说服力了。希望它能打破传统叙事中对萨迦派一枝独秀的片面印象,展现出不同教派,如噶举派等在元代西藏的实际影响力和社会基础,呈现一个更立体、更具张力的历史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预示着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其行文风格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对于习惯于快速浏览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消化。我个人比较欣赏作者在处理涉及教派纷争和政治清洗时的克制态度,没有过多渲染戏剧性,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权力转移和制度适应的必然性上。例如,元末明初,随着萨迦政权的衰落,不同教派势力如何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新的政治契机,这个过渡阶段的历史叙事往往最为模糊。我期待此卷能借助零散的边疆档案和地方志,拼凑出那个权力真空期的众生相,展示在中央权威衰退时,地方宗教领袖们如何重新定义与新王朝的关系,确保自身在文化和政治上的连续性,这才是历史变局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