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敦煌艺术的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个代表,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体现,它在美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至今仍然焕发着艺术生命力,感动着一千多年后的现代人。所以,怎样看待敦煌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怎样继承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美术遗产从事现代中国的美术创作?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敦煌艺术十讲》分十个专题,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敦煌艺术在中国绘画史、雕塑史、书法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还涉及了敦煌壁画、彩塑、敦煌写《敦煌艺术十讲》法以及敦煌艺术与中国内地以及中亚、印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赵声良,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2003年获日本成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美术史专业)。曾先后受聘为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台南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
主要研究中国美术史、佛教美术。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主要有《敦煌壁画风景研究》《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甘肃石窟志》《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讲 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交流促进繁荣——敦煌艺术的产生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艺术的渗透与改造
三 从敦煌壁画看中国古代文化
第二讲 敦煌壁画与中国传统绘画
一 中国传统绘画两大系统的形成
二 佛教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冲击与拓展
三 从敦煌壁画看中国佛教美术的成就
第三讲 敦煌壁画风格
一 来自印度或西域的样式
二 魏晋以来的中原绘画风格
三 中原风格的变化与敦煌壁画风格转变
四 隋代的新风格
五 人物画成熟的时代
六 青绿山水的原相
七 吴带当风寻迹
第四讲 敦煌彩塑艺术
一 早期彩塑的外来风格与中原风格
二 隋代——风格的转变期
三 走向世俗化的唐代
第五讲 飞天艺术新探
一 天人、诸天与"飞天
二 古印度关于阿卜莎罗及乾闼婆的传说
三 印度古代艺术中的飞天
四 飞天与中国的神仙
五 双飞天——从印度到中国
第六讲 故事画的艺术
一 单幅构成的故事画
二 长卷式连环画的兴起
三 隋代故事画的承先启后
四 连环画的成熟
五 全景画面的构成
六 屏风画的兴起
七 小结
第七讲 敦煌壁画与中国画空间构成
一 故事画的解读
二 叙事性的经变画
三 净土图式经变画
四 经变画中的建筑及其空间表现特征
五 佛国之景与人间之景
六 小结
第八讲 从敦煌艺术看大唐气象
一 雄强的开拓精神
二 盛唐之音
三 华丽时尚
四 胡风东渐
第九讲 敦煌写本书法艺术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写卷书法
二 隋代的敦煌写卷书法
三 唐代的敦煌写卷书法
四 敦煌书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十讲 敦煌艺术与中国现代美术
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及对美术发展的思考
二 敦煌艺术与20世纪中国艺术家
三 常书鸿及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与推广
后记
再版后记
前言/序言
敦煌研究院六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调查与研究,基本上弄清了敦煌石窟“是什么”的问题。但“为什么是这样”则还有待于研究。我们知道同样是源于佛教的内容,印度、中亚和中国表现的是大不相同的,即使是在中国境内,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的表现也是各有不同。我们从佛教经典的调查考证,可以弄清楚石窟壁画和雕塑的内容。通过历史考古分析,可以探明其时代。至于同一内容为什么会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就牵涉美术史和美学等问题。
赵声良是学美术史专业的,这本书就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探讨,内容涉及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以及敦煌写本书法艺术等方面。本书的新思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我们说敦煌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代表,可是,很多人会觉得敦煌壁画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即通常所说的“国画”)是完全不同的,那么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在本书第二讲《敦煌壁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个问题富有启发性的探索。此外,本书在对敦煌壁画风格的探讨、对故事画、壁画的空间构成以及对敦煌书法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强调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敦煌艺术中的体现。
其二,本书特别注意到印度及中亚艺术的影响问题。我们知道佛教和佛教艺术都是从印度传来的,但在中国长期的发展中,由于文化背景、审美思想的不同,中国的佛教艺术逐渐改变,与原来的印度艺术相去甚远。以至我们在面对中国佛教艺术时,似乎很难联想到印度艺术了。但是印度艺术毕竟影响过中国的艺术,从敦煌艺术中探寻印度及中亚等外来影响,从而了解中国古代是怎样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而创造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对于认识中国美术发展史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其三,敦煌艺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那么怎样继承这一祖国传统艺术,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艺术?这是很多美术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本书第十讲《敦煌艺术与中国现代美术》研究和分析了中国20世纪美术发展中,很多画家及美术研究者与敦煌的密切关系,探讨了敦煌艺术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影响问题。对于当前的美术发展来说不无裨益。
赵声良同志于2003年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敦煌继续从事敦煌艺术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他不仅要负责敦煌研究院编辑部的工作,还在东华大学做兼职教授,培养研究生。同时还承担着国家和省上的社科研究课题,并不断参加敦煌研究院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尽管工作繁忙,他始终没有停止研究和著述。特别是在2004年考察云冈石窟遇到车祸以后,身体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依然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学术研究工作。这本著作就是赵声良回国后的新作,也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敦煌艺术进行探讨的一项成果。敦煌美术研究任重而道远,希望他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敦煌艺术十讲:一部跨越千年的艺术史诗 (本书简介) 这部《敦煌艺术十讲》并非对敦煌艺术的简单罗列或浅尝辄止的介绍,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探索,旨在揭示这一伟大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精神内核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全书以精炼的结构,系统地勾勒出敦煌艺术从其萌芽之初,历经北朝的粗犷雄浑,隋唐的盛世辉煌,五代宋元的流变,直至最终的沉寂与重现的完整脉络。 本书的叙事视角,聚焦于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级的艺术宝库,将其视为连接古代中原文明与西域多元文化的关键节点。我们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壁画和塑像的表层描述,而是试图透过这些凝固的艺术符号,触摸那些早已消逝的信仰、政治格局、社会风貌以及审美变迁。 全书的结构设计,层层递进,如同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逐步展开敦煌艺术的宏大图景。 第一讲:河西走廊的文化熔炉——敦煌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本讲首先将读者带回敦煌所在的河西走廊,探讨其作为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战略意义。我们细致分析了自汉代以来,不同政权对敦煌的控制与影响,阐明了敦煌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乃至更遥远的印度、波斯、希腊文化交汇碰撞的前沿阵地。理解敦煌,必须先理解这条丝绸之路的脉动,理解不同民族、宗教的迁徙与融合如何在这一片黄沙戈壁上筑起了文化的高台。 第二讲:佛教的东渐与早期艺术的勃兴(北凉与北魏时期) 重点剖析佛教艺术如何在敦煌扎根并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面貌。早期洞窟的开凿,带着强烈的“胡风”印记,其造型古朴、线条简洁,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本讲将对比分析早期壁画中的“禅思者”形象与“供养人”画像,揭示其宗教虔诚与世俗生活交织的初态。敦煌艺术并非一开始就成熟完美,它经历了从外来模仿到本土转化的艰辛历程。 第三讲:北周时期的转型与世俗化倾向 随着北周政权的建立,敦煌艺术在形式与内容上开始出现显著的变化。本讲深入研究了“经变画”的成熟,探讨佛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如何被更具叙事性和戏剧性的手法来呈现。此时的艺术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说教,开始渗透进更多的世俗生活场景,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转化的基础。 第四讲:大唐气象——隋代艺术的过渡与盛唐的巅峰 隋代是敦煌艺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其艺术风格由北周的瘦劲转向了初唐的丰腴。随后,我们将笔墨集中于盛唐的辉煌。这一时期的洞窟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成就。壁画中的菩萨形象端庄圆润,佛像的“褒衣博带”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人本主义色彩。我们将重点解析飞天形象的演变,它们如何挣脱了早期佛教艺术的束缚,化身为具有盛唐气魄的自由舞者。此外,对洞窟内殿堂布局和藻井图案的结构分析,也展现了唐代匠师对空间营造的精妙把控。 第五讲:中晚唐的审美变迁与密教的影响 盛唐之后,审美趣味开始转向细腻和繁复。本讲关注中晚唐时期,尤其是吐蕃统治时期对敦煌艺术带来的深刻影响。密宗题材的兴起,如曼荼罗、愤怒相的出现,为原本以大乘佛教为主的敦煌艺术增添了神秘与强悍的色彩。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壁画中“反相”现象的出现,以及供养人群体对艺术风格的具体要求。 第六讲:五代与宋元的藩镇割据与艺术的地方化 敦煌艺术在五代和宋元时期呈现出显著的分裂和地方特色。在不同的政权统治下,敦煌艺术不再拥有统一的规范,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本讲将对比分析归义军时期、瓜州地方政权时期以及元代藏传佛教统治下艺术风格的差异,探讨“本土化”的艺术如何在新旧交替中挣扎求存。 第七讲:塑像的演变:从“干体”到“湿体”的工艺革命 本讲专门剖析敦煌石胎泥塑的工艺演变。从早期相对僵硬、受中原样式影响较深的塑像,到唐代泥塑趋于圆润、富有动感的“写实”风格,再到宋元时期面部表情的程式化。我们将解析不同历史时期匠人使用的泥料配方、彩绘技法,以及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和神态刻画来表达特定的宗教寓意。 第八讲:敦煌壁画的绘画语言:线条、色彩与构图的奥秘 本讲侧重于艺术技法本身。我们将细致解构敦煌壁画的“白描”功力,分析唐代画家如何运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体积感和内在精神。对色彩的运用——特别是矿物颜料的珍贵性及其象征意义,以及经变画中复杂的叙事性构图技巧,如“散点透视”在敦煌艺术中的应用,都将作为重点进行阐释。 第九讲:世俗的投影:敦煌艺术中的世俗生活与世间万象 敦煌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非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纯粹宗教艺术。本讲将从壁画的边角和供养人画像中,挖掘出大量关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活化石”信息。从服饰、乐器、饮食、建筑样式,到市井交易的场景,我们试图从中还原出丝绸之路上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图景,揭示艺术对现实世界的忠实记录功能。 第十讲:艺术的再生与现代的凝视——敦煌的发现与当代保护 最后,本讲将目光投向近代。我们将回顾敦煌莫高窟被西方探险家发现的曲折历史,以及其在二十世纪初所引发的学术热潮。重点讨论敦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及当代学者和保护工作者们为抢救和传承这项遗产所做的努力,展望敦煌艺术在未来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新角色。 全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动态的敦煌艺术认知框架,超越简单的图册欣赏,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历史张力与艺术魅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