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风云(3)/认认真真讲历史

南北朝风云(3)/认认真真讲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峰,孙艺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南北朝
  • 历史小说
  • 历史故事
  • 认认真真讲历史
  • 中国历史
  • 史传
  • 文学
  • 通俗历史
  • 长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53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9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认认真真讲历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北朝风云(3)/认认真真讲历史》一改草根说史的错漏,具有严谨的史学精神,但却保留了草根说史的文风,文字幽默简约,风格独特,既有对宏观上历史的探索,也有细节性的挖掘,可读性非常强烈,引人入胜。突出特点:一是一改延续近十年的草根说史调侃的笔法、风格。二是内容上尽量细致,注重考据。南北朝风云部分全面反映南北朝那段精彩纷呈而又不为国人熟知的历史。萧齐代刘宋,空望北方故国;孝文迁洛阳,承继中华衣钵。讲述南北朝中期兴衰嬗替的脉络。

目录

一七七 培植羽翼
一七八 暗流涌动
一七九 显祖之死(一)
一八○ 显祖之死(二)
一八一 女主当朝(一)
一八二 女主当朝(二)
一八三 女主当朝(三)
一八四 景素被杀
一八五 刘昱之死(一)
一八六 刘昱之死(二)
一八七 顺帝继位
一八八 攸之之乱(一)
一八九 攸之之乱(二)
一九○ 攸之之乱(三)
一九一 攸之之乱(四)
一九二 攸之之乱(五)
一九三 攸之之乱(六)
一九四 篡位之路(一)
一九五 篡位之路(二)
一九六 建立南齐(一)
一九七 建立南齐(二)
一九八 魏齐交兵(一)
一九九 魏齐交兵(二)
二○○ 魏齐交兵(三)
二○一 从容不迫
二○二 淮阳大战
二○三 祸不单行
二○四 齐高之死(一)
二○五 齐高之死(二)
二○六 清除异己
二○七 太和改革(一)
二○八 太和改革(二)
二○九 太和改革(三)
二一○ 永明之治
二一一 永明初年
二一二 齐武家事
二一三 子响被杀(一)
二一四 子响被杀(二)
二一五 冯氏之死
二一六 孝文之政
二一七 周边环境
二一八 山雨欲来
二一九 齐武之死
二二○ 废杀二帝(一)
二二一 废杀二帝(二)
二二二 废杀二帝(三)
二二三 废杀二帝(四)
二二四 废杀二帝(五)
二二五 迁都洛阳(一)
二二六 迁都洛阳(二)
二二七 迁都洛阳(三)
二二八 迁都洛阳(四)
二二九 迁都洛阳(五)
二三○ 初次南伐(一)
二三一 初次南伐(二)
二三二 初次南伐(三)
二三三 孝文变法(一)
二三四 孝文变法(二)
二三五 孝文变法(三)
二三六 丝丝隐忧
二三七 平定叛党(一)
二三八 平定叛党(二)
二三九 二次南伐(一)
二四○ 二次南伐(二)
二四一 二次南伐(三)
二四二 二次南伐(四)
二四三 二次南伐(五)
二四四 二次南伐(六)
二四五 敬则之乱
二四六 东昏继位
二四七 孝文之死(一)
二四八 孝文之死(二)
二四九 诛杀六贵(一)
二五○ 诛杀六贵(二)
二五一 诛杀六贵(三)
二五二 诛杀六贵(四)
二五三 显达起兵
二五四 叔业之叛
二五五 慧景之乱(一)
二五六 慧景之乱(二)
二五七 昏君宝卷
二五八 宣武初年(一)
二五九 宣武初年(二)
二六〇 宣武亲政(一)
二六一 宣武亲政(二)
二六二 元禧谋反
二六三 萧衍起兵(一)
二六四 萧衍起兵(二)
二六五 萧衍起兵(三)
二六六 郢州之战(一)
二六七 郢州之战(二)
二六八 郢州之战(三)
二六九 顺流而下

精彩书摘

  《南北朝风云(3)/认认真真讲历史》:
  一七七培植羽翼
  刘宋宗室在朝廷中主要是以刘秉为代表,以他的堂弟刘韫、刘颢为羽翼。
  刘宋宗室内部互相残杀,致使现存的宗室再无非常有才能的人了,要么平庸,要么顽劣。刘秉勉强说得上是平庸,在当时的刘宋宗室内部也算是佼佼者了,他从小自我磨砺,谦虚谨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宋明帝对他也很看重,袁粲和褚渊二人就是看中刘秉这一点,才将其引人中枢的。刘宋中枢顾命大臣格局在宋明帝去世后数月就为之一变:一是泰豫元年七月,新任荆州刺史蔡兴宗被滞留京师,第二个月,即死去;二是同年十一月,以刘秉为尚书左仆射。一年以后,到元徽二年五月平定刘休范之乱后,中枢重臣又为之一变,那就是:一是尚书右仆射兼中领军刘勔战死;二是恩幸集团、右军将军王道隆战死;三是萧道成走上前台。随着事态的发展,宋明帝临终时设计的各方平衡、相互牵制的政治格局正悄然被打破,当初的五个顾命大臣已经死了两个,中枢借以制约萧道成的武臣刘勔战死,地方借以制约沈攸之的重臣蔡兴宗病死,这都给萧道成、沈攸之这两个心怀叵测的人带来了机会。
  用萧道成接替刘动,顿时让他成为中枢“四贵”唯一的武臣,这固然与他新亭战功有关,但与褚渊的引荐当不无关系。褚渊此人虽然相貌姣好,但并无忠义气节,是一个典型的见风使舵的人,也是世俗中说的那种很会来事的人:他以一个庶子竟然能够讨取嫡母的欢心,让嫡母舍弃亲生儿子而立他为嫡子,由此即可看出他的能量。过去,褚渊与堂弟褚照一起出行,路上遇到萧道成,褚渊用手指着萧道成的车子说:“这可是个不简单的人。”褚渊当吴兴太守前,萧道成给他送礼,褚渊又对人说:“这个人才能相貌都非同寻常,将来的发展难以预测。”南于褚渊的推荐,宋明帝才在临死前将萧道成提拔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刘休范被平定后,萧道成跻身执政大臣行列,这对于沈攸之而言,自然不太好受,如果说沈攸之等人是旧贵的话,那么,刘秉和萧道成则是新贵。过去的旧贵只剩下朝中的袁粲、褚渊以及方镇中的沈攸之,新贵则是刘秉和萧道成,刘秉身为宗室倒也罢了,萧道成的地位一直比沈攸之低,如今竞跑到了自己的前头,这当然让沈攸之内心极不平衡。但此时,双方还不会翻脸,这是因为,沈攸之原来与萧道成同为禁卫军军官,关系密切,萧道成将自己的长女嫁给了沈攸之的第三子,两人是儿女亲家,况且,萧道成刚刚登上执政大臣的位置,羽翼未丰,也不敢造次。
  从元徽二年到元徽四年是萧道成逐渐站稳脚跟、大力培植自己势力的两年。刘休范之乱平定后,萧道成的职务被晋升为散骑常侍、中领军、都督南兖徐兖青冀五州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从他的职务上即可以看出:接替刘勔成为禁卫军的最高将领,这当然是萧道成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他又不能放弃自己经营数年之久的南兖州集团。萧道成加督的五州还是他在宋明帝泰始五年加督的,虽然范围并没有扩大,但这五州的刺史都换成了萧道成的亲信:一是徐州。徐州刺史原是垣闳,垣闳是垣护之的堂兄弟,是垣荣祖和垣崇祖的堂叔,萧道成当权以后,曾让褚渊为自己的第四子萧晃向垣闳家提亲,这当然是为了拉拢垣闳。但是,垣闳说:“齐大非偶”,也就是说自己家的门第卑微,不能高攀,予以了拒绝。虽然自己的堂侄垣崇祖和垣荣祖等人已经成了萧道成的心腹,但垣闳不愿蹚这个浑水。萧道成口头上赞许垣闳谦让,内心却很不高兴,他对二儿子萧嶷说:“前不久,我想让白象(萧晃的小名)与垣公结亲,就是看重他老人家淡泊,事情虽然没成,但我还是念念不忘。”话虽这样说,但到第二年,萧道成就将垣闳换下,以曹欣之接替了他。曹欣之是梁初名将曹景宗的父亲,属于雍州武人,以左军骁骑将军晋升为徐州刺史。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欣之晋升为徐州刺史前后,同为雍州武人的张敬儿也被晋升为雍州刺史,这一方面说明了萧道成逐渐掌握了中枢大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在巩固自己的青冀基干力量的同时,已经开始拉拢雍州武人进入自己的集团,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二是兖州。兖州刺史是吕安国,他是在元徽二年九月被任命的,吕安国就是广陵人,原为刘勔的副将,此时当已成为萧道成的人了。三是青翼二州。青冀二州刺史刘善明,系青冀豪强,为镇北将军、豫州刺史刘怀珍的族弟,曾背叛沈文秀、投靠宋明帝扰动青州的刘弥之是其伯父,《南齐书·刘善明传》称:“幼主新立,群公秉政,善明独结事太祖,委身归诚。”另外,刘善明与萧道成的渊源还在于,在萧道成驻守淮阴时,刘善明的堂弟刘僧副曾带领两千多人前往投靠,成为萧道成的亲信。
  这是萧道成都督的五州,在中枢他也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萧道成在新亭与刘休范所部交战时,部将曹虎率先出城,斩获一级而还,由此得到萧道成的赏识。萧道成担任中领军后,曹虎陈述自己的功劳,被萧道成提拔为“防殿队主,直西斋”。其他如王敬则,被封为南泰山太守、右侠毂主,转越骑校尉、安成王车骑参军,“以高帝有威名,归诚奉事,每下直辄往领军府。”同为青冀豪强的崔慧景,是萧道成的幕僚崔祖思的同族,也是萧道成在淮阴时期的旧人,“齐高帝在淮阴,慧景与宗人同时自结。”被封为长水校尉。《南齐书·薛渊传》也称:“(薛渊)元徽末,以勋官至辅国将军,右军将军,骁骑将军、军主,封竞陵侯。”等等。萧道成还注重拉拢原来不是自己集团的人士:张永之子张瑰,因与父亲一起驻守白下城,不战溃败,受到阮佃夫等人的追究,萧道成再二三申明,救了张瑰一命,自此,张瑰对萧道成非常感激,一直忠心耿耿,萧道成又将其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骁骑将军。萧道成身边还有猛将戴僧静和恒康。戴僧静曾与魏军交战,单刀直入,亲自斩杀三人,魏军退去,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他脱去衣服,口中叼着三颗人头,跃人冰冷的河水中,泅渡而还;桓康,曾为萧道成长子萧赜的部下,刘子勋之乱中,桓康保护萧赜在敌后横行,被江南人视为魔鬼一般的人物,将桓康的画像贴在疟疾患者的床头,无不病愈。除了两位凶神恶煞的猛将之外,萧道成身边还有数位谋士,一个是前述的崔祖思,另一个便是荀伯玉。萧道成让其主持家政,加奉朝请。
  ……
史海钩沉:大唐气象与盛世回响 本书以史料为骨,以人物为血肉,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文化璀璨的黄金时代——唐朝。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枯燥的史实,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探寻大唐盛世之所以“盛”的内在逻辑与深层原因,同时也毫不回避其由盛转衰的必然轨迹。 第一部分:龙兴与奠基——从“天策上将”到“贞观之治” 唐朝的建立,是隋末农民起义与关陇贵族集团政治角力的复杂产物。本书伊始,将焦点投向那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开国君主——李世民。我们细致梳理了“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宫廷政变,而是关乎帝国未来走向的权力洗牌。通过分析李世民早期的军事部署、战略眼光,尤其是他对人才的渴求与重用,我们得以理解“贞观之治”的基石是如何打下的。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法度严谨。我们重点剖析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运作,这是唐朝中央集权高效运转的制度保障。魏征与君主的直谏艺术,被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政治哲学背景下考察——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执政理念是如何通过君臣间的制度化互动得以实现的。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叙述,本书将对比隋朝的速亡与唐初的励精图治,强调制度的优化在王朝更迭中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对突厥的战略性压制,塑造了唐初的国际格局。我们描绘了李靖等名将如何运用灵活的军事策略,将游牧民族从威胁者转变为藩属,从而为丝绸之路的重新繁荣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第二部分:革新与极盛——开元盛世的内生动力 进入唐玄宗统治的前半段,帝国迎来了其历史的巅峰时刻——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前期积累与制度创新的集中爆发。 本书深入探讨了唐玄宗早期的政治举措,特别是他如何吸取了武周晚期的教训,重新整饬吏治,并大力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打破了门阀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大量出身寒门的优秀人才得以进入统治阶层,为国家的活力注入了新鲜血液。 文化层面,长安城的恢弘气象是盛世的直观体现。我们描绘了东西两市的贸易繁荣,胡商云集的国际化景象,以及诗歌、书法、绘画在这一时期的巅峰成就。盛唐的诗歌,如李白、杜甫的篇章,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当时社会风貌、士人精神状态的生动记录。 然而,盛世之下亦埋藏着隐患。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唐玄宗后期对权力的过度自信,特别是“开元闲事”的出现——即君主对朝政的松懈与对权臣的放纵。安禄山集团的崛起,并非仅仅是藩镇割据的开始,更是中央集权在财政与军事权力分配上失衡的必然结果。 第三部分:转折与中衰——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的阴影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断裂点。我们详细还原了这场浩劫对唐朝政治、经济、人口结构的颠覆性影响。叛军的肆虐不仅使帝国失去了北方重要的经济腹地,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摧毁了府兵制的根基,促使中央政府不得不依赖募兵制,这直接催生了地方节度使权力坐大的局面。 战后的“中唐”,是一个充满挣扎与变革的时代。本书着重分析了藩镇割据的制度性根源——即朝廷为平叛而授予地方节度使的过大权力,以及两税法的推行对国家财政结构的深远影响。 同时,中唐的文化和思想领域也展现出新的面貌。我们探讨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学复兴,更是士大夫阶层在确认了儒家传统在挽救国家危机中的作用后,试图重塑社会精神内核的努力。 第四部分:回光返照与末路——晚唐的改革与衰亡的挽歌 晚唐时期,朝廷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重振国力,其中以“牛李党争”为代表的政治斗争,以及“宦官专权”的顽疾成为改革的主要阻力。我们深入剖析了“甘露之变”,这场事件标志着唐室对宦官集团的彻底失控,也反映出中央集权已经名存实亡。 在经济上,藩镇割据下的地方经济相对独立,而中央政府的财政愈发窘迫,不得不依赖于地方的“进纳”。这种财政上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晚唐的社会矛盾激化,如黄巢起义的爆发。我们认为,黄巢之乱是对中晚唐社会结构性矛盾的一次总清算,它在摧毁旧有的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加速了地方藩镇的独立化进程。最终,朱温的崛起并非是对唐朝的拯救,而是加速了其灭亡的催化剂。 全书力求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保持对具体历史细节的尊重,通过对制度、人物、经济、文化的多维考察,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光辉的大唐王朝,而非简单的帝王年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历史读物,尽管是关于一个特定时期的,但它所展现的历史观和叙事手法却能让人联想到许多其他朝代更迭时期的作品。我最近读到了一本关于晚清社会变革的书,作者对当时士绅阶层的反应和底层百姓的挣扎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画,那种复杂的、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历史人物的判断不再是非黑即白。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比如对某个地方戏曲兴衰的描述,或者某个官员家宴上的只言片语,这些“边角料”反而构成了理解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骨架。这种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能让你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将宏大的政治事件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缠绕在一起,让冰冷的历史数据焕发出人性的光辉与悲剧感。读完那本书,我甚至会忍不住去思考,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面对相似的困境,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引发深思的阅读体验,是衡量一本优秀历史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而那本晚清的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我刚刚看完一本关于丝绸之路贸易的专著,它聚焦的不是帝王的功过,而是沿线城市中不同族群的商业往来和文化渗透。这本书结构极其严谨,每一章都像搭建一个精密的模型,从货币体系的演变,到香料、丝绸的定价机制,再到不同信仰群体在同一市场中的共存与摩擦。它让我对“全球化”有了更早期的认知。古代的跨区域合作与冲突,其复杂程度绝不亚于今日。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枯燥的考古发现和贸易记录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某个小绿洲城市如何因为掌握了水源而短暂地富甲一方,又如何因为战争或气候变化而迅速衰落,这种兴衰的节奏感,比读任何王朝更迭史都来得震撼。这提醒我,真正的历史是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而不是固定在某个时间节点的静止画面。这类聚焦于经济和民生的作品,往往比单纯的政治史更能揭示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评分

最近翻阅一本关于魏晋风度的文集,感触颇深。那些名士的清谈、服散后的狂放不羁,以及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与我们当下社会追求“效率”和“成功”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那个时代的放浪形骸视为“堕落”,而是深入挖掘了在巨大社会动荡和价值观崩塌背景下,知识分子寻求精神自由的出路。这种对历史语境的尊重,非常值得称道。它提醒我们,任何对历史的评价都必须回归到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如果用现代的标准去苛责古人,无异于缘木求鱼。相较之下,某些热门的“爽文式”历史解读,往往为了迎合现代读者的快感,将历史人物工具化、扁平化,失却了应有的厚重感。而那本魏晋文集,则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笔触,展现了在“无常”面前,人类精神世界的挣扎与升华,读来令人心有戚戚焉。

评分

我手里正拿着一本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工匠行会的组织结构和学徒制度的翻译作品。这本书虽然主题看似很“小”,但其对社会组织形态的剖析极其精微。它详细描述了一个雕塑学徒如何从最基础的搬运石料做起,经过多年的磨砺,最终成为能够独立完成复杂创作的师傅的漫长过程。这种对“技艺传承”的细致记录,让人不禁将之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知识产权”和“快速学习”进行对比。那个时代,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一个漫长、封闭且高度依赖师徒关系的体系,这塑造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和职业伦理。这本书以一种近乎人类学考察的方式,展现了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个体发展轨迹。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专业精神”的含义,即那种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一门手艺中,追求极致的工匠情怀。这种对“慢”与“深”的价值的挖掘,在当前快餐式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发人深省。

评分

最近接触了一部关于早期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的学术性很强的著作。它细致梳理了景教(Nestorianism)如何在唐朝的长安扎根、发展,并最终因政治风云而隐没的过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运用了大量的碑文考证和外文文献翻译,力求还原那个多宗教、多民族交流的盛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小心翼翼地拼凑着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真相。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主流叙事”往往会过滤掉许多精彩的“支流故事”。那些曾经有过巨大影响力,却最终未能存续下来的思想和教派,其兴衰同样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课题。这种“边缘历史”的重构工作,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中国文化包容性与脆弱性的理解。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只关注“成功者”,而是给了那些“失败者”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分析空间,这才是真正的史学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