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观汉记——西方汉学出土文献研究概要

西观汉记——西方汉学出土文献研究概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夏含夷 著
图书标签:
  • 汉学
  • 出土文献
  • 西方汉学
  • 历史学
  • 考古学
  • 文献学
  • 中国历史
  • 丝绸之路
  • 文化交流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67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879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8
字数:6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该书稿中,夏含夷先生以其深厚的中西方学术功底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土文献的学术史做概括以及升华式的点评、总结。内容之广博、点评之精到令人叹为观止,涉及的出土文献有甲骨文、金文以及简帛,几乎囊括了研究汉学有突出贡献的所有西方学者,我们可以获知每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学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历程,亦将西方与中方的学术互动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感慨不已。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其学术史的基础之上,学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有专著对其进行总结,已达到既往开来之目的。夏含夷先生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土文献的学术史做以概括式的阐述,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对于我们了解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西方的学术交流以及学术发展的历程都有很大的帮助,是我们了解西方汉学十分重要的窗口,该书的出版必将贡献给学界一场学术盛宴。

作者简介

  书稿由芝加哥大学夏含夷教授提供,其为国际上著名的汉学家。

目录

  目 録
  凡例001
  序言001
  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學
  第一章 西方漢學中國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概要009
  一、中國文字學和出土文獻學總論010
  二、中國文字的起源及其原始社會作用016
  三、中國文字的性質022
  四、古文字學方法論031
  五、西方漢學家所編纂的古文字學相關工具書037
  六、小結040
  第二章 西方漢學中國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小傳042
  一、沙畹(émmanuel-édouardCHAVANNES,1865—
  1918) 042
  二、金璋(LionelCharlesHOPKINS,1854—1952) 045
  三、高本漢(BernhardKARLGREN,1889—1978) 048
  四、錢存訓(Tsuen-hsuinTSIEN,1909—2015) 051
  第三章 西方漢學中國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書目054
  契於甲骨
  第一章 西方漢學甲骨文研究概要085
  一、从方法斂到吉德炜086
  二、七八十年代編輯和出版甲骨藏品的工作105
  三、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108
  四、九十年代法國的研究成果115
  五、2000年以後的研究成果119
  第二章 西方漢學甲骨文研究小傳121
  一、明義士(JamesMellonMENZIES,1885—1957) 121
  二、司禮義(PaulL-MSERRUYS,C.I.C.M.,1912—1999) 125
  三、吉德煒(DavidN.KEIGHTLEY,1932—2017) 128
  四、高島謙一(Ken-ichiTAKASHIMA) 131
  第三章 西方漢學甲骨文研究書目135
  鏤於金石
  第一章 西方漢學金石研究概要201
  一、銅器銘文研究201
  二、石刻研究234
  三、2000年以來的銅器銘文研究240
  第二章 西方漢學金石研究小傳247
  一、顧立雅(HerrleeGlessnerCREEL,1905—1994) 247
  二、巴納(NoelBARNARD,1922—2016) 249
  三、翁有理(UlrichUNGER,1930—2006) 252
  四、倪德衛(DavidS.NIVISON,1923—2014) 257
  第三章 西方漢學金石研究書目259
  書於竹帛
  第一章 西方漢學簡帛研究概要323
  一、1900年至1970年西方漢學簡帛學術成果325
  二、汲冢竹書337
  三、1970年代以後西方漢學簡帛學術成果344
  四、綜合研究430
  第二章 西方漢學簡帛研究小傳459
  一、馬伯樂(HenriMASPERO,1882—1945) 459
  二、何四維(A.F.P.HULSEWé,1910—1995) 462
  三、魯惟一(MichaelA.N.LOEWE) 464
  四、艾蘭(SarahALLAN) 467
  第三章 西方漢學簡帛研究書目470
  附録一 西方漢學出土文獻研究中文譯文581
  附録二 西文期刊刊名和中文譯文601
  索引一 作者西文姓名索引610
  索引二 作者中文姓名索引634
  後記658


史林新探: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深层回响 本书聚焦于一个宏大而又微妙的课题:自古以来,中国文明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与西方世界互动、碰撞、乃至融合的漫长历史进程。不同于传统的仅关注外交事件或技术引进的叙事,本书旨在深入挖掘那些潜藏在历史深层结构中的文化张力与认同构建,尤其是通过对“他者”视角的审视,来反观自我形象的演变。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中国外交史或中西哲学对比著作,而是一部以“文化地理学”和“知识考古学”为主要方法论的探索之作。它将时间线拉伸,从早期丝绸之路上的模糊接触,跨越到近代以来西方学术体系对中国研究的系统化建构,最终落脚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主体性的再协商。 第一部分:早期交汇与“他者”的初现 本部分将详细考察古代中国与地中海世界、中亚文明之间的早期物质与精神交流。我们不再将这些交流视为单向度的“影响”与“被影响”,而是着力于重建双方如何在各自的认知框架内,对“遥远东方”或“遥远西方”进行最初的想象与描述。 一、丝路上的物质与符号迁徙: 本章分析了佛教东传过程中,印度、犍陀罗艺术元素与汉地文化融合的复杂路径。重点探讨了玉石、香料、以及纺织品背后的符号价值,这些物质如何被赋予超越其实用性的文化意义,成为构建早期中西方交流认同的“触媒”。 二、古典文献中的异域描绘: 深入考察《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中关于“大秦”、“条支”的记载。研究者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剖析这些记载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亲历者的观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到早期汉代宇宙观的过滤与重塑。特别是对“役用”与“奇珍”的记录,揭示了早期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功利性与猎奇性并存的复杂心态。 三、早期旅行者的迷思: 选取拜占庭、波斯地区早期旅行家或使节的零星记录,分析他们试图用自身的文化词汇来命名和理解中国社会(如对儒家伦理、官僚制度的早期误解或精准捕捉),这些记录如何塑造了西方对“遥远帝国”的最初想象。 第二部分:知识的重构与范式的转移 进入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随着地理大发现和传教士的到来,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西方如何通过自身的知识体系,对中国进行“再编码”的过程。 一、耶稣会士的“文化策略”与科学移植: 本章细致梳理了利玛窦、白晋等传教士的工作。重点不在于赞美他们的学术成就,而在于剖析他们如何巧妙地将中国儒学经典“翻译”成欧洲人文主义可以接受的语言(如用“理”对应“Logos”),以及他们在中国宫廷中推广西方天文、数学知识时,所附带的文化权力转移效应。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文化渗透,还是基于共同知识的理性对话?本书将提出新的审视视角。 二、汉学(Sinology)的诞生与学科的建构: 探讨17、18世纪欧洲知识界,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如何利用中国文化来批判欧洲本土的宗教与政治弊端。我们分析了冯德(Frêtres de Tournon)档案、葛朗台(Grotius)的法律观,以及莱布尼茨对《易经》的解读,这些研究如何将一个活生生的文明,简化或升华为服务于欧洲内部思想论战的“工具”。 三、晚清译介与现代性的焦虑: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冲击的加剧,中国的知识精英开始“向后看”——反过来研究西方学者如何看待中国。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对西方汉学成果的引介情况。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当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用西方建立的“历史学”、“社会学”框架来审视自身时,民族主体性在多大程度上被“他者的目光”所塑造和限制。 第三部分:学术的自我审视与当代回声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20世纪至今,关注西方汉学研究的内部流变,以及这种流变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当代中国学界对自身历史的理解。 一、从“东方主义”到“后殖民批评”: 批判性地分析爱德华·萨义德的理论框架如何被引入对汉学史的研究。本书将聚焦于早期西方汉学家在殖民或半殖民背景下,对中国社会结构、民间信仰的“本质化”描述,探讨这些描述如何固化了某些刻板印象,并阻碍了对中国历史复杂性的真正理解。 二、跨文化诠释的伦理困境: 针对当代汉学研究中出现的“微观史转向”和“文化转向”,本书探讨了在新的全球语境下,西方学者如何努力摆脱宏大叙事的束缚,深入到地方志、家谱、口述史等非主流文献中。同时,本书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诠释者”与“被诠释者”的权力关系依然微妙时,我们如何确保跨文化研究的伦理纯洁性?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对话: 最终,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史叙事,转向对当前中西文化交流的展望。它探讨了当代中国学者如何运用本土理论资源(如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论”、“格物致知”)来回应或重构西方学术范式,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凝视”。这种努力,旨在打破长期以来由西方知识体系主导的交流格局,寻求一种更加平等和丰富的文明间对话可能。 总结而言,《史林新探》是一部关于“视线交错”的历史。它追溯了中国文明在漫长历史中,如何被外部世界观察、记录、误读、批判、最终被纳入全球知识体系的过程。本书旨在激发读者超越简单的“中西对比”,去思考文化身份是如何在不断的交流与反思中被塑造和确认的深层机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参考文献和注释的处理上,达到了令人赞叹的专业水准。每一处引述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并且注释部分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延伸信息和作者的个人见解,这对于需要进行深入探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翻阅了一些关键部分的注释,发现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来源指引,更像是一条条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索引。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与权威性,也反映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付出的巨大心血。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阅读者而言,这样的细节处理是衡量一本著作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可谓是匠心独运,它不像传统史学著作那样按部就班地线性叙述,而是采用了更具启发性的模块化结构。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新手,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而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也提供了更灵活的查阅路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上所展现的深厚功力,每部分内容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如同水到渠成,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章节拼凑感。这种精妙的结构设计,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阅读效率和知识吸收度,体现了作者对材料驾驭的成熟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脉络感。

评分

从行文的笔调来看,作者的语言风格极为成熟且富含思辨性。它既有学术著作应有的精准与严谨,却又不失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魅力。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反而是充满了洞察力与洞见。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历史脉络或理论辨析时,作者总能用最凝练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阐释得清晰透彻,这种将“深”与“简”完美结合的能力,是相当难得的。这种笔触,让我感觉不是在阅读一篇冰冷的报告,而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进行一次深入的思想交流,让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视野的广阔与立场的超然。它似乎超越了单一民族或文化视角的局限,以一种更为宏大和客观的坐标系来审视和梳理相关议题。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思考那些以往被忽略或简单化的历史假设,作者的论述总能提供一个更加多元和立体的观察角度。这种能够促使读者进行深度反思和重新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才是真正优秀学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震久久不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字体疏朗的排版,初见便透着一股学者的严谨与内敛。拿到手里分量十足,翻开第一页,那种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心情愉悦,不愧是精心制作的学术著作。我通常更偏爱那些在视觉呈现上能带来愉悦体验的书籍,毕竟阅读本身也是一种享受。内页的布局也十分考究,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的舒适度大大提升。看得出来,出版社在这次的制作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不仅仅是内容的呈现,连同触感和视觉的引导,都做得非常到位,让人有种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区分一本好书和一本伟大作品的关键。

评分

西方汉学出土文献研究综述

评分

质量不错,定价有点高。

评分

西观汉记——西方汉学出土文献研究概要

评分

夏含夷先生的《西观汉记》对西方汉学中国出土文献的概要十分有益。

评分

还没拆,之前买的书还没来得及看,看起来不错

评分

给东西点赞,给京东点赞,给快递点赞!

评分

西观汉记——西方汉学出土文献研究概要

评分

给东西点赞,给京东点赞,给快递点赞!

评分

夏含夷先生对西方汉学研究汇总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