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套装共2册)

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淄博市临淄区文物管理局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
  • 历史
  • 山东临淄
  • 战国
  • 汉代
  • 墓葬
  • 铜镜
  • 文物
  • 出土文物
  • 齐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37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60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套装共2册)》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了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铜镜的出土情况,综述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特点,列举了战国、两汉时期大、中、小型墓葬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筛选的684面铜镜,依据铜镜的镜体、主题纹饰及铭文的不同,划分为17类。每一类型的铜镜,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对比研究,介绍了不同阶段铜镜的形制、纹饰特点、演变规律及各时期的文化特征。第二部分以铜镜照片和拓片为主,每面铜镜都配有文字介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形象、生动地展示临淄所出铜镜形制、纹饰及铭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序言
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七铜镜研究
001透雕蟠螭纹镜
002透雕蟠螭纹方镜
003透雕蟠螭纹方镜
004透雕蟠蝎纹方镜
005透雕龙纹方镜
006透雕龙纹方镜
007透雕龙纹方镜
008透雕龙纹方镜
009四山镜
010四山镜
011四山镜
012四山镜
013四山镜
014云雷纹镜
015云雷纹镜
016云雷纹镜
017云雷纹镜
018云雷纹镜
019云雷纹镜
020云雷纹镜
021云雷纹镜
022云雷纹镜
023云雷纹镜
024素面镜
025素面镜
026素面镜
027素面镜
028素面镜
029素面镜
030素面镜
031素面镜
032桩皱镑
033弦纹镜
034弦纹镜
035弦纹镜
036弦纹镜
037龙绞镜
038龙绞镜
039龙纹镜
040龙纹镜
041龙绒镜
042龙纹镜
043龙纹镜
044龙纹镜
045龙绂镜
046龙纹镜
047龙纹镜
048连弘纹镜
049连弧绂镜
050图带连弧纹镜
051圈带连弧纹镜
052团带连弧纹镜
053圈带连弧纹镜
054连球纹镜
055花叶纹镜
056花叶纹镜
057花叶纹镜
058花叶纹镜
059花叶纹镜
060花叶纹镜
061花叶纹镜
062花叶纹镜
063花叶纹镜
064花叶纹镜
065花叶纹镜
066花叶纹镜
067花叶纹镜
068蟠螭绞镜
069蟠螭纹镜
070蟠螭纹镜
071蟠螭纹镜
072蟠螭纹镜
073蟠螭纹镜
074蟠螭纹镜
075蟠螭纹镜
076蟠螭绞镜
077蟠螭纹镜
078蟠螭纹镜
079蟠螭纹镜
080蟠螭纹镜
081蟠螭纹镜
082蟠螭纹镜
083蟠螭纹镜
084蟠螭纹镜
085蟠螭纹镜
086蟠螭纹镜
087蹯螭纹镜
088蟠螭纹镜
089蟠螭纹镜
090蟠螭纹镜
091蟠螭纹镜
092蟠螭纹镜
093蟠螭绞镜
094蟠螭纹镜
095蟠螭纹镜
096蟠螭纹镜
097蟠螭纹镜
098蟠螭纹镜
099蟠螭纹镜
100蟠螭绒镜
101蟠螭纹镜
102蟠螭纹镜
103蟠螭绞镜
104蟠虺绞镜
105蟠虺纹镜
106蟠虺绞镜
107蟠虺纹镜
108蟠虺绒镜
109蟠虺纹镜
110蟠虺纹镜
……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历来备受中外学者关注。山东临淄是周代齐国都城遗址,城内遗迹、遗物十分丰富。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都城内多次出土古代铜镜镜范,吸引了众多中国学者对铜镜镜范的收集和研究。21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淄博市临淄区文物管理局对都城内铜镜镜范遗址的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临淄的铜镜制造业非常发达,是战国和两汉时期中国的重要铸镜中心之一。基于此,很有必要对临淄地区已经发掘的战国、汉代墓葬及墓葬内所出铜镜进行整理和研究。
  2015年9月,临淄地区战国、汉代墓葬资料的整理工作正式启动。同时,对墓葬所出铜镜依次进行筛选、清理、除锈、分类、墨拓、描述、研究。2016年9月,初步完成本书的编写工作。
  《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了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铜镜的出土情况,综述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特点,列举了战国、两汉时期大、中、小型墓葬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筛选的684而铜镜,依据铜镜的镜体、主题纹饰及铭文的不同,划分为17类。每一类型的铜镜,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对比研究,介绍了不同阶段铜镜的形制、纹饰特点、演变规律及各时期的文化特征。第二部分以铜镜照片和拓片为主,每面铜镜都配有文字介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形象、生动地展示临淄所出铜镜形制、纹饰及铭文。
考古发现的微观世界:中国古代墓葬与青铜器研究新视角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墓葬形制、埋葬习俗的深入剖析,并辅以对出土青铜器群的精细分类与技术分析,旨在为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物质文化变迁及技术传承提供全新的、基于实证的阐释框架。 本书集合了多位考古学、材料科学与历史学领域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摒弃了以往侧重于宏大叙事的传统做法,转而采用微观、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对一系列重要遗址的发掘材料进行再解读。全书共分两卷,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涉及考古学、冶金史、图像学等多个维度。 --- 第一卷:墓葬形制、社会阶层与空间布局研究 本卷集中探讨了中国古代墓葬体系的复杂性,如何通过墓葬的规模、结构、随葬品组合及其在聚落中的相对位置,反映古代社会的权力分配与阶层差异。 第一章:史前至夏商时期聚落与墓地选址的生态人类学考察 本章通过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多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早期遗址的分析,探讨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认知与墓地选址的决策过程。重点分析了风水观念的萌芽,包括对河流走向、地势高低与地下水位的考量。通过GIS技术对墓葬群的空间分布进行密度分析,揭示了早期社会中亲族关系与权力中心的地理映射。 第二章:周代礼制与墓葬制度的制度化变迁 详细梳理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从“礼乐文明”角度对墓葬形制(如甲、乙、丙字形墓、竖穴墓道墓)的规范化过程。通过对比不同诸侯国都邑区与边缘地区的墓葬形制差异,阐释了周礼在不同地域的接受程度与本土化的演变轨迹。特别引入了对墓室夯土技术和填埋材料的分析,以期反推墓葬修建过程中所需的人力与组织能力,进而衡量墓主人的社会地位。 第三章:秦汉帝国时期等级制度的物质化呈现 本章将研究焦点置于统一帝国背景下,墓葬制度如何成为国家权力控制的工具。分析了从帝陵、王侯陵到高官墓葬在“因山为陵”与“平地起冢”技术上的差异。对随葬品组合,特别是明器(如陶俑、建筑模型)的类型学研究,揭示了汉代人对“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如何具体物化为墓室内的空间陈设,并探讨了这种陈设与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契合点。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丧葬文化的互动 这一时期是文化剧烈变动的阶段。本章考察了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羯等)与汉族在丧葬习俗上的交融。通过对发现的壁画墓葬中图像元素的对比分析,如胡服骑射、宴饮场景与传统“升仙”主题的并存现象,探讨了墓主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对传统礼制的修正与突破。 --- 第二卷:青铜器技术、图像学与古代手工业研究 本卷脱离了传统的礼器史研究范式,转而深入探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合金配比、装饰母题的流变及其背后的技术知识传播。 第五章:先秦时期合金技术的区域差异与技术扩散模型 本章采用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如XRF、SEM-EDS)对不同地域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残片进行了成分分析。研究重点在于探究不同时期铜、锡、铅配比的优化策略,以及这种优化是否与战争需求、礼仪功能的需求变化相关联。通过对铸范残留物和范线细节的微观观察,重建了失蜡法和块范法在不同地区的具体操作流程与熟练程度。 第六章:青铜器纹饰的符号学解读与图像叙事 本章专注于青铜器装饰母题的演变,特别是饕餮纹、龙凤纹、几何纹等经典图案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造型变化和象征意义的转移。通过对铸造痕迹与纹饰精细度的对比,研究了工匠群体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引入图像学方法,尝试解读器物上复杂图景所蕴含的叙事结构,如祭祀场面、战争场景或神话故事的视觉表达。 第七章:冶铸遗址的田野考古与手工业聚落研究 以若干关键冶铸遗址的发掘资料为基础,本章描绘了古代青铜器生产网络的结构。分析了矿石来源、冶炼炉的结构特征、坩埚的残留物分析,以期确定青铜器从原料获取到成品制作的完整产业链布局。研究对象不再仅仅是成品礼器,更包括了模具、范片、废弃铜料等“副产品”,从而更真实地还原手工业生产的现场。 第八章:青铜器修复、仿制与技术滥用现象探讨 本章探讨了古代乃至近代对重要青铜器的修复、翻铸或仿制行为。通过对器物表层包浆的化学分析和接痕研究,区分原初铸造与后世修补的痕迹。研究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战乱或改朝换代),贵重青铜器被熔化重铸以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案例,并分析了这种“技术再循环”对考古学解读带来的挑战。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整合了考古学田野报告、材料科学分析数据、历史文献考证与艺术史图像学分析。 实证驱动: 大量采用高分辨率的考古照片、三维扫描数据及科学检测图表,结论建立在详尽的物质证据之上。 方法论创新: 尝试运用空间统计、成分地球化学等现代技术手段,为传统考古学的课题提供新的解释工具。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古代手工业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收藏爱好者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深入一线,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田野考察。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地理环境、墓葬形制演变,到微观的随葬品布局和埋葬习俗,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密得几乎无懈可击。书中对具体考古发掘过程的描述,充满了现场感和细节的还原,那种“在现场”的震撼和发现新知的喜悦,透过文字清晰地传递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沉默的遗物”的解读能力,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土器物清单,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器物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乃至当时的审美取向。那些对陶器、玉器、青铜器等不同类型文物特征的细致比对和功能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先民的智慧与工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质朴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中央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低调地闪烁着,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没有那种廉价的漂白感,而是带着些许古朴的象牙白,墨色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版和器物拓片,细节也毫不含糊。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考虑到内容的专业性,书中大量使用了彩绘插图和高清照片,使得那些远在历史尘埃中的文物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编者对学术的敬畏之心。装订方式也十分牢固,即便是两册厚重的书籍,打开平摊也不会出现书页松动的问题,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对比资料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整体而言,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

这套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个极为详实和扎实的资料库,特别是对于研究战国至汉代中原地区丧葬制度的学者来说,简直是一座宝库。书中收录的那些详尽的墓葬平面图、剖面图以及测绘数据,规范化程度非常高,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引述前人研究成果时,采取了一种批判性继承的态度,既尊重了前人的贡献,又勇于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疏漏或偏差,并以新的考古发现作为支撑进行修正或补充。这种开放而又审慎的学术精神,使得全书的论述建立在一个非常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对于我个人而言,书中对于某些特定类型墓葬随葬品组合的区域性差异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我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关键性的佐证材料。

评分

深入研读完这两册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历史的“温度”。书籍中大量引用的田野照片,那些被小心翼翼清理出来的土圹、那些锈迹斑斑的器物残片、那些依稀可见的棺椁痕迹,无不提醒着我们,文字背后的每一个考古发现,都对应着一段真实发生过的生命历程与文化传承。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年代的标记,更是对逝去文明的深切缅怀和尊重。书中对那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具、饰品,甚至是陶器上的指纹痕迹的关注,都体现出一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这种由物质遗存向精神世界的回溯,让阅读体验超越了一般的学术消化,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她所承载的悠久历史,生出更深沉、更具人性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学术魅力,它既有古典文献的典雅与凝练,又融入了现代考古学报告的精准与客观。行文间,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了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涉及复杂的年代学断代和文化因素的辨析,也能用相对流畅和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当然,作为一本专业著作,它自然需要严谨的学术语言,但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总能找到一种平衡点,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在克服最初的知识门槛后,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邃学问。特别是当作者在进行某一关键性判断时,会引用古代文献的记载作为旁证,这种文史结合的论证方式,使得结论的说服力大大增强,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一种拨云见日的快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