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女巫:撒旦的情人

发现之旅 女巫:撒旦的情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让-米歇尔·萨尔曼 著,马振骋 译
图书标签:
  • 奇幻
  • 女巫
  • 撒旦
  • 爱情
  • 冒险
  • 黑暗奇幻
  • 超自然
  • 成人
  • 浪漫
  • 神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534775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5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发现之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5世纪中叶,西方一片烈火熊熊,那是一把疯狂的火,像传染病一般扑向男男女女,尤其是女人。

女巫是撒旦的情人。谣言如是传,世俗与宗教法庭如是说。她们前往巫魔会,玩弄魔法,散播疾病和死亡的种子。

两个世纪消逝,数以千计的女巫遭到追捕、检举、起诉,步上烈火熊熊的火刑架。一直要到17世纪将近尾声,呼吁理性的声音想起,最后的火柴堆才终告熄灭。


它是对世界和推动世界无形力量的一种阐述。

巫魔会、黑色弥撒、宗教法庭的重大审判、火刑架,这种种情景,至今还令人心潮起伏。

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只要翻开史页就可一窥它的起源与终结。


作者简介

让-米歇尔·萨尔曼

生于1950年1月15日,在南特巴黎第十大学教授现代史。

从事现代意大利文化宗教史的研究。

他曾查阅宗教裁判所的庭审纪录,研究16世纪的魔法,写出

《寻宝人和施咒女巫:16世纪那不勒斯超自然现象调查》。

马振骋

1934年生于上海,首届傅雷翻译奖得主。主要译著有《蒙田随笔全集》《小王子》、

昆德拉《慢》、杜拉斯《如歌的行板》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3 第一章 巫术是怎样产生的

35 第二章 捉拿女巫

61 第三章 毫不留情的司法机器

85 第四章 巫术还是魔法

105 第五章 巫术的衰落

129 见证与文献

184 图片目录与出处

189 索引


精彩书摘

阿德里安娜 ? 德尔年约60岁,是蒙贝利亚尔金银匠巴凯松的未亡人,经营一家旧货店。她的性生活非常不正常。她的母亲和其他亲戚都曾被怀疑是巫师。1646年8月10日她被关入大牢,14日开始审讯。有32名证人出庭指控她。庭上问她信不信有巫师的存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倘若回答“不”,否认巫师的存在就等于否认魔鬼的存在,这表示自己是个异端;倘若回答“是”,便引出下面的问题:“你认识谁是巫师,怎么认识的?”阿德里安娜很有技巧地说,根据《圣经》,世界上是有巫师的,他们是那些向恶魔祈祷、杀害其他人的人。法庭问道:“你认为巫师会杀害孩子吗?”她回答,曾经听人这么说过,但可能是捏造的。又问:“你有巫术书吗?”她说自己不识字,但承认在她的小店里有一部关于巫术的书。

在第一场审讯时,她没有流一滴眼泪。第二天,她冒失地回答,如果有人在她身上找到标志,她就承认自己是女巫。第三天,她继续否认。接着停审一天。第四次审讯时,她继续否认,有人警告她如果拒不招供,将对她动刑。第五天,她坚称自己是无辜的。接下来的几天,法庭让她跟证人对证,敦促她承认罪行,并历数她的罪状:一个孩子从她那里拿了一片面包后遽然死亡;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两个孩子突然双目失明;一头乳牛挤不出奶;一匹马死亡;有人企图诱拐儿童;夜里别人家门户紧闭,她却潜入房子里面大声喧哗,还突然出现在别人面前出言威胁;有一次她还变成了猫,与别人家的猫大吵大闹。她继续答辩说,她是个正派女人,不愿意立伪誓说自己是女巫。

8月31日,她接受检查,法庭要她脱去外衣,裸露上身,以“一根银针”扎遍她全身,最后在“背

的中央,肩膀下面”找到一个点,以针扎进一个手指深,放了约莫“七八分钟”,她没有“感到一丝疼痛”“针扎的部位也没有冒出一点血”。她不承认这是“一个(女巫的)标志”。别人看到她矢口否认,又再度拷问她。她双臂被反绑在后,离地悬吊约一刻钟,但仍坚称自己是清白的。

9月2日,她在牢里待了三个星期,想着未来无穷无尽的苦刑,她承认了。她流了几滴眼泪,招供曾

参加各式各样的巫魔会、跟魔鬼睡觉、诅咒术、装神弄鬼。在“招供”中她还虔诚祷告,感谢上帝“触动她的灵”,要求宽恕。后来,神父来了,她在神父面前忏悔自己的罪愆。

9月2日和4日,法官向她宣读招供的罪状,她供认不讳。她被判死刑,于11日执行。



探索未知的世界:一本关于古代文明与神秘信仰的深度考察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深入探究人类历史上那些光怪陆离、充满魅力的古代文明及其与之紧密相连的神秘信仰体系。我们不会关注任何特定的、广为人知的故事或人物,而是将焦点置于那些常常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深埋于考古发现和古老文献之下的知识碎片。 第一部分:失落的城邦与宇宙观的构建 我们将首先考察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消逝的早期人类聚落,他们如何看待头顶的星空与脚下的土地。这部分内容将集中于文明的黎明时期,探究早期社会结构如何基于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而形成。 1. 早期天文观测与神圣空间: 深入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以及尚未被完全破译的早期东亚文明遗址中发现的构造。这些构造(如巨石阵、齐库拉特的基础层)不仅仅是实用的建筑,更是宇宙秩序在地面上的投影。我们将详细剖析他们如何通过精确的天文观测来确定季节、指导农业,以及更深层次地——建立“神圣地理学”。这些早期宗教仪式与祭祀活动,是如何在固定的天文周期内,成为维系社群凝聚力的核心纽带?我们关注的不是神祇的名字,而是驱动这些祭祀行为的世界模型。 2. 物质与非物质的交界: 讨论古代社会中“物”与“灵”的界限是如何模糊不清的。从青铜器铸造过程中对矿物特性的神秘崇拜,到陶器上几何图案的象征意义,我们将考察手工艺人如何被视为连接凡人世界与超自然力量的媒介。这并非关于个体信仰的记录,而是关于整个社会生产活动被纳入一个更大的、充满活力的神秘生态系统之中的方式。例如,探讨特定地区发现的、无法解释其用途的精细工具,它们的功能可能更多在于仪式性效能而非实用性。 3. 语言的起源与禁忌的形成: 分析那些被认为是“神圣语言”或“创世之言”的古代文字片段。这些文字本身是否被认为具有魔法力量?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于,特定词汇和发音是如何被赋予了超越其字面意义的能量。同时,深入考察早期社会中建立的禁忌体系(Taboos)。这些禁忌,作为一种社会自我保护机制,是如何与早期对“不洁”或“混乱”的宇宙观紧密联系起来的?它们是如何在无形中塑造了社群的道德边界? 第二部分:权力、知识与秘密的传承 古代精英阶层如何通过控制信息和知识来巩固其统治地位?本部分将探讨那些隐秘的知识系统,它们如何通过特定群体内部的传承,影响了帝国的兴衰。 1. 秘密社团与知识垄断: 考察古代世界中存在的、具有严格等级划分的知识守护者群体。这些群体可能被称为祭司阶层、星象师或智者。他们的知识(如复杂的历法计算、草药配方、金属冶炼技术)往往以晦涩难懂的方式保存下来。我们着重分析这种知识的“秘密性”本身,如何成为一种政治资本,以及知识一旦流向大众时,对既有权力结构造成的冲击。 2. 建筑中的密码学: 通过对古代大型公共建筑和陵墓的几何布局进行分析,揭示其中可能隐藏的数字或符号学编码。这不涉及任何具体的教义,而是对建筑师和规划者如何将复杂的数学或宇宙学原理,以一种非直接的方式嵌入到物质结构中的方法论研究。例如,某些走廊的长度与特定行星周期的比例关系,其意义究竟是纯粹的数学巧合,还是深思熟虑的“信息锚定”? 3. 法律与超自然裁决: 探究在缺乏现代司法体系的时代,统治者如何利用对“神谕”或“天谴”的解释权来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条文的制定,往往附带着对违背者将遭受超自然惩罚的警告。我们分析的是恐吓机制的结构——即通过将世俗权力与不可抗拒的宇宙力量相结合,从而实现对个体行为的深度规范。 第三部分:艺术、梦境与集体无意识的投射 古代艺术作品往往是其时代精神最直接的载体。本部分将侧重于分析那些描绘非凡状态、神灵显现或奇异生物的艺术品,探讨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集体意识的深层需求与恐惧。 1. 仪式性艺术的符号系统: 聚焦于不同地域发现的、描绘“变形”或“超越”场景的壁画、雕塑或护身符。我们不试图解读这些图像的“故事”,而是分析构成这些图像的基础符号元素(如特定的几何图形、肢体姿态、光影处理)。这些元素如何跨越文化界限,以相似的方式出现在不同的文明中,暗示着某种共通的人类心理解构? 2. 梦境记录的文本分析: 查阅那些被翻译出来的古代国王或祭司的梦境日记或记录。这些记录往往被认为是来自神祇的直接启示。研究的重点是梦境叙事的结构——它们是如何被组织和记录下来,以确保其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我们关注的是记录者如何将混沌的内心体验,转化为清晰、可供解释和行动的“蓝图”。 3. 炼金术的早期形态与物质转化观: 讨论在化学科学尚未成熟之前,人们对物质“本质”转变的探索。这包括早期金属冶炼者对“贱金属向贵金属转化”的痴迷,以及这种尝试背后的哲学驱动力。这种对物质的改造,实质上是对“不完美状态向完美状态转化”这一宏大宇宙主题的微观模仿。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去中心化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在面对未知时,如何构建其信仰、知识和权力体系。我们关注的是结构、方法和共性,而非具体的叙事细节或个别人物的传奇经历。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感,但这种感觉并非来自恐怖元素,而是源于一种挥之不去、难以言喻的宿命感。作者对环境的描写,无论是阴森的古堡、迷雾缭绕的沼泽地,还是昏暗的地下密室,都不仅仅是背景板,它们本身就是活生生的角色,与书中人物的命运紧密纠缠。每一次场景转换,都像是将主角们又推向了一个更深、更难逃脱的迷宫。阅读过程中,我的心跳频率似乎也被这本书的节奏所牵引,总有一种“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又无法预知”的紧张感。这种氛围的构建,依赖于作者对光影、声音和沉默的绝妙运用。很多时候,未说出口的对话和未被察觉的危险,比直接的描写更具震撼力。读完后,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那种被严密包裹的、略带压抑的氛围中抽离出来,可见其感染力之强。

评分

我最近在读的这本书,它在叙事结构上的创新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摒弃了传统线性叙事的老套路,转而采用了一种碎片化、多视角交织的叙事方式。每一章节都像是从历史长河中随意撷取的一块琥珀,里面封存着不同人物在特定时刻的思绪、挣扎与抉择。起初阅读时,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拼凑这些看似不连贯的片段,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和精妙的暗线。这种结构带来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真实感,它模仿了记忆的运作方式——混乱、跳跃,但又在深层上紧密相连。它迫使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侦探,去发掘隐藏在文字缝隙中的真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跳跃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从一个场景的微小细节无缝过渡到另一个世纪的宏大背景,这种掌控力,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文学功底和对叙事张力的精准拿捏。

评分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深度,远超出了我对同类题材的预期。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流于表面的道德审判或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灰色地带。它不断地拷问“什么是正统”,“什么是异端”,以及谁有资格来定义这些界限。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反复停下来思考,那些被主流社会排斥的声音,在历史的某个角落里,是否曾闪耀过同样璀璨的光芒?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那些被标签化、被压抑的群体,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反抗,都被赋予了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光辉。这种对“他者”复杂性的展现,使得这本书拥有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批判力量。它不是在歌颂或谴责,而是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们今天的认知框架,有多少是基于偏见和盲从建立起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那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古老羊皮纸般的纹理,立刻将我拉入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他们对字体和排版的选择,那种衬线体的优雅与边缘略显粗糙的边缘处理,完美地烘托出了一种既古典又略带禁忌的气息。光是翻阅内页,那种纸张特有的纤维触感和轻微的油墨香,就足以让人沉浸其中,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印刷品,而是一件从时光深处打捞出来的古籍。装帧师绝对是下了苦功的,每一个细微的装饰性边框,都像是精心雕琢过的符文,让人忍不住想要去解读其背后的象征意义。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和对美学的极致追求,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对知识和秘密的庄严对待。我很少看到有出版商能将“阅读体验”提升到如此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艺术品本身,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而富有张力,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尝一种陈年的烈酒,后劲十足。作者的词汇选择极其精准,每一个形容词和动词的搭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充满了画面感和情绪穿透力。有那么几段对场景的描绘,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的湿度、光线的角度,以及人物内心翻涌的情感波澜。尤其是当描述那些关键的冲突或转折点时,语言的密度陡然增加,句式变得更加短促有力,如同精准的刀锋,瞬间切入核心。但这种强度并非一味地堆砌辞藻,而是服务于深化主题和烘托气氛。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追求“有效性”,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沉甸甸的重量。我不得不承认,有些句子我甚至会反复诵读几遍,只是为了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韵律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