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陕西四镇长城 [The Great Wall of Four Military Regions in Shaanxi Province of Ming Dynasty]

明代陕西四镇长城 [The Great Wall of Four Military Regions in Shaanxi Province of Ming Dynas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冲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长城
  • 陕西长城
  • 四镇长城
  • 边防
  • 军事史
  • 历史
  • 建筑
  • 考古
  • 明史
  • 国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173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36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Great Wall of Four Military Regions in Shaanxi Province of Ming Dynas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代陕西四镇长城》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明代长城西北段的专著。全书依照明代陕西布政使司境内的四个军镇建制,展现了各军镇长城防御体系的兴建、修缮、重建和改线的历史过程,阐述了四镇开设时间及其演变、路级防区的划分及数量、督镇的建置,以及屯兵城堡的分布格局、驻防军数量的变动、军事交通线的开辟等。揭示出诸多历史真相,探讨了诸多前人从未触及的问题,拓宽了长城研究的视野,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艾冲(1955-),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边疆历史和秦汉隋唐历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明代陕西四镇长城》、《中国的万里长城》、《西北城市发展与环境演变研究》、《唐代都督府研究》等6部学术著作。作为主要参加者,合作撰写与出版了《古今西安》、《中国历史地理简论》和《两唐书辞典》。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核心学术期刊论文20多篇。多项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反响。数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专著《中国的万里长城》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唐代都督府研究》荣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公元7—9世纪鄂尔多斯高原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变研究》获得2015年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隋唐时期北部边疆治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军事考古学》子课题《中国古代边防遗存的考古学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陕西四镇概述
一、四镇的建置时间
二、四镇的组织结构
三、总督的设立与职能

第二章 延绥镇长城
一、延绥长城的兴筑与分布
二、延绥长城沿线诸城堡
三、延绥长城守军的消长
四、延绥镇交通干线

第三章 宁夏镇长城
一、宁夏长城的兴筑与分布
二、宁夏长城沿线诸城堡
三、宁夏长城兵力的变化
四、宁夏镇交通干线

第四章 甘肃镇长城
一、甘肃长城的兴筑与分布
二、甘肃长城沿线诸城堡
三、甘肃长城兵力概况
四、甘肃镇交通干道

第五章 固原镇长城
一、固原长城的兴筑与分布
二、固原长城沿线诸城堡
三、固原长城驻军的增减
四、固原镇交通干道

附录
一、明代长城十三镇建置考述
二、论明十三镇长城的起止点和结合部
三、陕西定边县唐凹村长城工役碑考实
四、嘉峪关考察纪实
五、论陕西榆林市镇北台长城修复工程的可行性
六、明清时期陕北长城地带农垦扩展与水土流失问题——府谷、神木2县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明代陕西四镇长城》初版本问世于1990年,至今已过20余年。在这些年中,时常有同事、学生、朋友和素不相识的读者来信或口头索寻本书。而在2010年前后,西北地区的陕西、宁夏、甘肃和青海等省区文物考古部门在展开明代长城资源调查期间皆以本书为重要的参考文献,成为明长城实地调查的依据;因数量甚少,为满足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不得不对本书进行大量的复印。这既充分显示出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表明随着岁月推移而本书已显稀缺,很难在市面找见。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长城出版中心在几年前决定重新出版此书。在本书再版之前,我对本书作了较大的修订。所作改动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对初版本的书面语言作了少量的调整,或补充、或删节、或改写。2.对标点符号也作了订正,凡发现的不妥之处,皆作必要的修正。3.对初版本中的市制度量单位,一律改为规范的公制计量单位,例如将表示距离的“里”改为“千米”;同时,在年号纪年之后夹注公元纪年,以便对照阅读和理解。4.增添了初版本没有的数十幅长城照片,以期增强文字论述的说服力,并达到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5.在书末附录中增添六篇关于明代长城研究的论文,作为读者扩大阅览范围的参考资料。6.在本书的修订版本中,增加了重要短语和词汇的索引,以便于读者检索其个人需要的书内的某些重要内容。
  在本书的修订版即将问世之际,我要表达个人的谢意。首先,感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长城出版中心为延续保存长城研究文献而将此书纳入出版计划,特别感谢李纯主任等同志为筹划、编辑、出版《经典长城阅读丛书》而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正是由于这些编辑同志的努力工作,才促成本书的修订本出版。其次,我要感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资料室主任李恭同志,正是他提供了一部分珍贵的明代长城资料照片,才使得本书更为增光添彩,达致图文并茂的效果;这种慷慨无私的支持与真挚深厚的友谊,我将牢牢地铭记于心中。再次,感谢其他曾经帮助或支持我的长城研究事业的所有同志、朋友和我的学生。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虽然我对本书做了必要的修订工作,但因本人才疏学浅,书中难免存在欠缺、舛误和不足之处。诚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与建议,以便本人继续进行补写与修改,使本书成为广大读者的永远可靠的参考文献和忠实信赖的助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且不包含您提到的“明代陕西四镇长城”相关信息。 --- 《丝绸之路的西端:汉唐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与文化交融》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汉代至唐代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最关键的咽喉——河西走廊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以及其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河西走廊,这条狭长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地带,连接着中原腹地与西域诸国,不仅是商贸往来的黄金通道,更是军事防御的前沿阵地和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熔炉。 本书的结构围绕河西走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展开,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地理之锁与早期开发 本部分首先对河西走廊的地理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地理学角度考察了祁连山脉、阿尔泰山脉与戈壁滩构成的自然屏障,解释了为何这条“走廊”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进行接触的必经之路。随后,追溯了河西走廊自先秦至西汉初期的早期人类活动痕迹,重点阐述了匈奴对该地区的控制与影响。我们将分析早期农业、畜牧业的分布,以及早期聚落的形成。 第二部分:汉代的拓边与军事部署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详细梳理了汉武帝时期对河西走廊的彻底开拓。通过对《史记》、《汉书》及出土文献(如居延汉简)的细致解读,我们重构了张骞凿空西域的战略背景,以及霍去病、傅介子等名将在此区域的军事行动。重点研究了汉朝在此地建立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的建制、行政结构及防御体系。我们不仅关注长城体系在河西段的修建与功能,更侧重于烽燧、亭障等预警机制的运作模式,揭示了汉代边防军事体系的复杂性与高效性。 第三部分:绿洲文明的兴盛与宗教东传 随着汉朝对走廊控制的巩固,河西走廊迅速发展成为绿洲文明的典范。本部分着眼于经济与文化层面,考察了水利灌溉技术的应用如何将荒漠地带转化为沃土,支持了商旅和驻军。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敦煌、莫高窟等地的早期洞窟艺术,即是这一文化交融的物质见证。我们将分析犍陀罗艺术、印度佛教思想如何通过这条通道与中原儒家文化发生对话,并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民族融合 在王朝更迭的乱世中,河西走廊的地位更加凸显。这一时期,凉州(武威)一度成为多个割据政权的中心,如前凉、后凉等。本书分析了这些政权如何在边疆地带维持统治,以及他们与周边游牧民族(如鲜卑、氐、羌)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是简单的冲突史,而是关于如何在破碎的政治格局下,维持丝路贸易的命脉,以及不同民族在军事、语言、风俗上的深度渗透与融合。 第五部分:唐代丝路的再辉煌与衰落 唐朝的强盛使得河西走廊重获稳定,迎来了丝绸之路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本书详述了唐代在安西都护府的管辖下,对西域的控制达到鼎盛。重点分析了唐代对边疆的管理模式,包括府兵制度在河西的实施情况,以及戍边将士的生活与文化面貌。此外,本书也探讨了安史之乱后,吐蕃势力对河西走廊的冲击,以及这一战略要地逐渐脱离唐朝控制的复杂历史进程,为最终的衰落埋下伏笔。 结语:遗产与启示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河西走廊在汉唐两代留给后世的深远遗产——不仅是物质上的防御工事和贸易网络,更是一种开放、包容、善于吸收外来文明的“走廊精神”。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实地考察资料的结合,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且富有洞察力的河西走廊历史画卷。 本书适合历史学、考古学、边疆史、丝绸之路研究的专业人士及对古代中西交流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内含精选地图、考古发现图片及重要文献节选,以期辅助理解复杂的历史地理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材料的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但它绝非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学术专著。作者对于不同时期的卫所制度、军屯政策与长城修缮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梳理,极其严谨。他没有停留在描述“墙在哪里”,而是深入探究了“谁来修、谁来守、钱从哪里来”这些根本问题。特别是对涉及陕西四镇的将领更迭、权力制衡以及因朝廷政策摇摆而导致的修缮进度的反复,都有令人信服的论证。这些细节,往往是通俗读物所忽略的。书中对“边墙材料学”的探讨也颇具启发性,比如夯土与砖石的使用比例变化,如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财力状况和工程技术的进步。然而,正是这份严谨,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在面对那些复杂的官衔和复杂的军事行政区划时,可能会感到吃力。但对于真正想钻研明代边防体系的学者而言,这种深度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被检验和继续深化的研究框架。

评分

这部关于明代陕西四镇长城的著作,从宏观的地理格局和边防战略角度切入,为我们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心血去梳理不同时期长城体系的演变脉络,特别是四镇——榆林、延安、宁夏(虽然宁夏镇主体不在陕西,但其与陕西边防的联动性至关重要)和西安——各自肩负的独特军事使命和防御侧重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长城沿线地貌与军事工程的结合分析。那种将坚固的砖石结构嵌入黄土高原崎岖地形的智慧,以及因地制宜修建敌楼、烽燧的精妙布局,都被描述得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戍边将士面对浩瀚荒漠和突发敌情的紧张感。对于那些只知道长城是“一道墙”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刻板印象,它揭示了长城是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复杂防御网络,充满了军事工程学和区域政治的智慧。书中所引用的那些关于边墙修筑规范和物资调度的史料,更是提供了扎实的证据链,证明了明廷在西北边防上的长期投入和精细化管理。对于研究明代军事史和边疆治理的同仁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它远超一般的文物考察记录,深入到了制度和战略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带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与其研究对象——那条历经风霜的古老屏障——完美契合。作者在描述那些宏伟的隘口和孤立的烽台时,笔触极为细腻,似乎在聆听历史的回响。不同于那种冰冷的史料罗列,作者巧妙地融入了对地方志和民间传说的挖掘,使得原本严肃的军事地理研究平添了几分人文温度。比如,书中对一些关键战役发生地附近防御体系的重构,不仅仅是标注了时间地点,更是深入探讨了地形对战术选择的制约,以及失败或胜利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后续长城的增建和改道。这种“以景写史,以史论境”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对长城体系中“内长城”和“外长城”概念的区分与论述,这体现了对明代防御纵深思考的理解,它不是一道线,而是多层次、互为犄角的防御体系。读完后,我对陕西北部那片广袤土地上,那些看似沉默的土墙石垒,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它们是权谋、血汗与不屈意志的凝固。

评分

从一个爱好历史地图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也体现在其对空间概念的精确把握上。书中对于长城走向的描述,绝非简单的线性勾勒,而是精确到了每一个山嘴、每一个水系的转折点。作者在论述榆林镇的防御重点时,清晰地划分出其面对蒙古鞑靼部和瓦剌部的不同防御部署,以及这些部署如何体现在具体城池的选址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长城沿线水源地的争夺与防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关联分析,这揭示了在极度干旱地区,水资源安全与军事安全是捆绑在一起的。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让读者能够跳出单一的军事防御视角,去理解一个边防系统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运作的。如果说长城是一部宏大的史诗,那么这本书就是一部精密的工程蓝图,它告诉我们,在每一个拐角、每一座墩台的背后,都蕴含着对生存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威胁的审慎预判。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关注了军事高层的决策,还通过对部分边堡卫所的个案研究,触及到了长城脚下普通军民的生活状态。虽然篇幅可能不是主流,但作者引述的一些关于军粮运输的艰辛、军户世代戍边的无奈,以及与周边部落的贸易往来等侧面史料,为我们还原了明长城沿线那个复杂交织的社会生态。这种将“墙体”与“人”连接起来的努力,使得这部研究充满了温度。它没有将边防描述成一场单向度的军事对峙,而是展现了一个动态的、充满博弈与妥协的边疆地带。长城不再仅仅是抵御入侵的屏障,它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边界线、物资流通的控制点,甚至是不同生活方式的交汇点。这种对历史场景的立体化构建,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明代边患问题的认知,它证明了研究历史工程,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对当时社会肌理的深刻理解之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