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社的畅销世界的文化类丛书“发现之旅”中的一本。很久以前,欧洲和亚洲,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占人类世界的一半,互不往来。11世纪末,欧洲的基督教徒向东进发,为了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以上帝之名征讨伊斯兰教世界。这举着十字架的军队,进占城市,屠杀不信基督的人。伊斯兰教徒不甘受害,起而反抗,也要打一场圣战。十字军东征,以巩固信仰;伊斯兰教徒反击,以捍卫家园。
乔治·泰特,法国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毕业,文学博士。1980到1990年任法国近东考古研究所所长。目前是北叙利亚考古团团长、弗朗什-孔泰大学的古代史教授,专事研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2世纪的东方历史。曾发表许多叙利亚在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经济和乡村社会的论著。
吴岳添,男,1944年11月6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法国文学分会会长。出版专著《法国小说发展史》、文集《眺望巴黎》和译著《论无边的现实主义》《社会学批评概论》等作品百余种。
目 录
15 第一章 地中海世界
35 第二章 第一次东征
63 第三章 东方的拉丁王国
77 第四章 曾吉、努尔丁与叙利亚
97 第五章 萨拉丁胜利
129 见证与文献
180 大事记
183 图片目录与出处
189 索引
教皇号召去征服圣地,得到的回应出乎他的意料。他知道可以依靠法国南方的骑士,尤其是土鲁兹的雷蒙·德·圣吉尔伯爵。与伯爵会合的还有另外三支军队:西欧下洛塔林吉亚的法兰德斯人和莱茵河沿岸的人,由今比利时南部布永的戈德弗鲁瓦公爵率领;法兰西岛和香槟区的领主,统率者是法王腓力一世的兄弟——韦芒杜瓦的于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的诺曼人,由安提阿亲王博希穆德一世和侄子唐克雷德指挥。这四支军队由骑士组成,不属于任何王国。这些权贵除了想让自己的罪行得到赦免之外,还梦想到东方去征服一个公国,做那儿的主人。最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平民也加入了东征行列。1096年7到8月间,他们收割完庄稼就上路了。农民不论贫富都满腔热情,佩戴十字标记。有人独行,有人携家带眷。他们以为只要杀死异教徒,死在人间的耶路撒冷,当天国的耶路撒冷降临时,就能参加末日审判。能言善道、鼓吹东征的“隐修士”彼得是这群人的首领,其影响力连教皇也无法与
之相比。十字军的成员大半是法兰克人。法兰克人是日耳曼民族,最早居住在莱茵河沿岸。3至5世纪间攻占高卢,在查理曼大帝统治下,势力臻于顶点。法兰克人后来散居在今法、英、德、西等地,中世纪时泛指到东方征伐或定居的西方人。
这本书的叙事力量简直是慑人心魄,作者似乎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能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史料还原成一场场触手可及的宏大戏剧。我原以为这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史诗般的传记文学。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其细腻,无论是虔诚到近乎狂热的信徒,还是那些被权力与野心驱使的贵族,他们的内心挣扎、信仰的摇摆,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几次关键战役前后,士兵们的情绪变化,那种混合着恐惧、希望和宗教狂热的复杂心绪,让我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感受到盔甲下的汗水与颤抖。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时,也展现出惊人的平衡感,没有简单地将一方描绘为绝对的“正义”,另一方塑造成纯粹的“邪恶”,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背景下,不同群体行为的深层动因,这使得整个叙事维度得以极大拓展,不再是脸谱化的历史陈述。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风格是如此的瑰丽而富有画面感,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完全不是传统历史书那种冷冰冰的陈述。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一种古典的庄重,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叙事的节奏感,使得即便是描述冗长的行军过程,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沉闷。我尤其喜欢它在描绘地理景观时的笔触,那些横跨欧亚大陆的艰险旅程,通过文字的描摹,变得栩栩如生,山脉的险峻、沙漠的荒凉、古老城市的辉煌,都在脑海中一一浮现。这种“文学性”的介入,让原本宏大的历史事件,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同身受。它成功地将读者从现代的舒适区拉扯出来,置身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与原始生命力的时代洪流之中,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阅读体验,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细节考据上的严谨程度,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得令人敬佩。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这件事对后世产生了何种不可磨灭的影响”。书中对后勤补给、瘟疫传播、以及不同派系之间政治博弈的详尽描述,简直是一本关于中世纪军事史和国际关系学的教科书。读到关于物资匮乏如何摧毁一支远征军的段落时,我真切体会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深刻含义。作者似乎遍历了所有现存的文献档案,并将它们像精密的齿轮一样组合起来,展现出一个远超我们日常理解的复杂运作体系。这种扎实的功底,让我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踏实的信赖感,知道自己正在接触的并非是街谈巷议的稗官野史,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历史还原。
评分从结构布局上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极为高明,它懂得何时该聚焦于微观的个人命运,何时又需要拉远镜头展示全局的战略部署。这种节奏的切换拿捏得恰到好处,避免了叙事上的单调乏味。例如,在描述围攻一座坚固城池的漫长阶段时,作者会巧妙地插入某个普通士兵的家书片段,或者某个后方贵族的阴谋对弈,瞬间将读者的注意力从宏大的攻城器械转移到具体的个体情感上,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这种“大背景下的微观特写”的手法,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的厚重感,又不失小说般的吸引力。可以说,这是一部在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的佳作,无论是对专业研究者还是历史爱好者而言,都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信念”力量的深刻剖析。它没有将信仰简单地视为行动的借口,而是将其视为驱动历史齿轮最原始、最强大的能源。书中对不同教派神学思想的穿插解释,虽然篇幅不长,但点出了核心矛盾的症结所在——即便是面对共同的敌人,不同的神学理解也能制造出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对宗教本质的探讨,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件记录,触及了人类精神世界深处的某些永恒主题。它促使我反思,在任何一场为了“崇高目标”而发起的运动背后,隐藏着多少被光环遮蔽的、人性的幽暗面?作者对此保持了一种审慎的超然态度,不作评判,只是将事实铺陈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令人敬畏的、也可以是令人恐惧的宗教狂热所能达到的极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