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书写历史

人如何书写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Paul Veyne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哲学
  • 历史理论
  • 史学史
  • 写作史
  • 叙事学
  • 文化研究
  • 知识社会学
  • 方法论
  • 历史观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68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69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轻与重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0
字数:3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如何书写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吗?历史学家能够建立一套理论体系吗?面对这些问题,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保罗·韦纳给出了极具争议的回答:写历史更像是写小说!在《人如何书写历史》中,作者对历史的本质、历史撰写的目的、历史学科的定位等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思考,从而令人信服地指出,历史学家的工作的确更像小说家,并且,貌似激进的后现代史学革命,也与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古老史学传统有着远超我们想象的紧密关联。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保罗·韦纳(Paul Veyne,1930—),当代法国重要的史学家之一,法兰西公学院荣誉教授,专长于古代史。著有《人如何书写历史》(1971)、《面包与竞技场》(1976)、《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1983)、《勒内·夏尔和他的诗歌》(1994)、《希腊罗马帝国》(2005)、《古罗马的性与权力》(2005)、《福柯:其思,其人》(2008)等;2014年出版自传作品《在永恒中我永不厌倦》,获当年费米娜散文奖,2017年4月以其全部著作获法国国家图书馆奖。


译者简介:

韩一宇,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82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1998—1999年在法国艾克斯-马赛一大比较文学系学习,2004年6月获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已出版专著《清末民初汉译法国文学研究1897—1916》(2008),译著《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一个法国人的一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和《沉默女王》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历史的目的 / 1

第一章 只是真实的叙述 / 3

人类的事件 / 3

事件与文献 / 5

事件与区别 / 7

个性化 / 11

自然与历史 / 14

真实的事件 / 16

历史是残缺不全的知识 / 20


第二章 一切都是历史的,因此大写的历史并不存在 / 22


历史的不连贯性 / 22

历史的不完全性 / 24

非重大事件的观念 / 27

事件没有绝对的尺寸 / 30

历史的扩展 / 35

大写的历史是一个极限概念 / 39

历史在尘世中展开 / 45

哪些事件是历史的? / 47


第三章 不是事实,也不是实测平面图,而是情节 / 50

情节的观念 / 52

没有原子似的事实 / 54

事件场的结构 / 59

一个例子:公益捐赠制度 / 61

实测平面图观念的辨析 / 64

历史的唯名论 / 68

历史描述的难题 / 70

连贯性综合的难度 / 72


第四章 出于纯粹的对特征性的好奇心 / 76

历史学家的一句名言:“这很有趣。” / 77

韦伯:历史可能是价值关联 / 78

问题的实质:韦伯与尼采 / 82

历史的兴趣 / 86

与长篇小说起源的比较 / 88

历史专注于特征性 / 90

历史知识的定义 / 94

人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 / 96

历史不是个性化的 / 101

历史的宪章 / 102

历史编纂的两个原则 / 105

附录价值论的历史 / 108


第五章 一种理智活动 / 115

意识不了解历史 / 116

没有历史主义的突变 / 121

历史知识的目的 / 126

一个虚假的问题:历史的起源 / 128

历史体裁的诞生 / 133

存在主义的观念 / 135

历史的净化 / 139


第二部分 理解 / 141

第六章 理解情节 / 143

“解释”有两种含义 / 144

理解与解释 / 147

有关原因的错误认识 / 149

“深度的”历史 / 153

偶然性、“物质”和自由 / 158

质料因: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 161

目的因:心态与传统 / 163

偶然和深层的原因 / 166

历史没有主线 / 171

历史没有方法 / 173

历史学家的本体论 / 179

历史中的抽象概念 / 183

一个例子:希腊宗教 / 186

背景框架:蠢话录 / 189


第七章 理论,类型,概念 / 192

理论的一个例子 / 194

理论只是对情节的概要 / 195

历史中的典型 / 197

类型是一些概念 / 200

比较历史学 / 202

这是一种发现法 / 206

概念 / 209

一个例子:古希腊的民族主义 / 212

三种概念 / 214

历史的概念的批评 / 215

集合体 / 220

分类的概念 / 222

变异与概念 / 226

附录 理想型 / 231


第八章 因果关系与回溯 / 235

因果关系或者回溯 / 237

尘世的因果关系 / 238

它是无规律的 / 240

它是模糊的 / 241

回溯 / 244

回溯的基础 / 247

回溯,就是“综合” / 251

“方法”是一种经验 / 254

历史客观性的两个限度 / 256

I.文献资料的收集 / 257

II.经验的多样性 / 258


原因还是法则,艺术还是科学 / 260

依据逻辑经验主义的解释 / 261

逻辑经验主义的批评 / 263

历史不是科学的草图 / 267

历史的所谓法则 / 270

历史是描述 / 272

科学作为参预 / 274

历史永远不会是科学的 / 278

科学仅有的位置:无意影响 / 280

附录 日常性与编制系列 / 283


第九章 意识不是行动之根基 / 288

理解他人 / 290

我们知道人有目的…… / 295

……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目的 / 296

历史中的价值判断…… / 298

……是间接引语的价值判断 / 301

一种意识形态-现实的二元论…… / 306

……替代以具体的多样性 / 309

意识不是行动的关键 / 311

对心态概念的批评 / 316

一种决疑论:四个例子 / 320

I.仪式 / 321

II.年长者的权威 / 324

III.惯例成规 / 326

IV.“机制” / 332

一种有关人的新知识 / 336

历史学的主要困难 / 338


第三部分 历史学的进步 / 343


第十章 提问方式的拓展 / 345

渐进发展的概念化 / 346

不同等的感知困难 / 349

历史的论题 / 353

有关前工业社会的论题 / 355

非重大事件性历史 / 359

抵抗原始资料的观点 / 363

历史作为对现实的清理 / 365

历史知识的进步 / 367

在哪些方面历史是艺术的产物 / 371

被忽略的一面:博学 / 374

历史作为构图的艺术 / 379


第十一章 尘世与人文科学 / 382

科学的事实与经验的事实 / 384

人文科学的现实处境 / 387

一种关于人的科学的可能性 / 391

人文科学是人类行为学 / 398

历史为什么向往科学 / 405

本质的混杂 / 407

它从科学可期待的不多 / 410

例子:经济理论与历史 / 414

另一个例子:财富的分配 / 420

历史学的真相与科学的真理 / 423


第十二章 历史学,社会学,完整的历史 / 428

一种科学的历史学的条件 / 430

为什么它是不可能的 / 433

社会学没有对象 / 437

社会学不过是一种描述 / 444

社会学的焦虑 / 447

社会学是一种虚假的连续性 / 449

社会学是历史还是修辞 / 452

社会学起因于历史学过于狭窄的观念 / 457

使历史学残缺不全的两个成规 / 459

“普通”地理学的例子 / 463

完整的历史学撤离社会学 / 466

韦伯的历史学作品 / 468


精彩书摘

历史是什么?根据在我们周围所听到的加以判断,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历史,在我们的时代,已经明白它真正的使命是进行解释”;“这样的现象不仅可以由社会学来解释:借助于历史的解释不是可以使它更好地被理解吗?”“历史是一种科学吗?徒劳的讨论!所有研究者的合作难道不是令人期待,而且本身就成果丰富么?”“历史学家难道不应该致力于建构理论体系么?”

不。

不,这样的历史不是历史学家们所做的历史:顶多只是他们以为所做的,或者是那种人们使他们确信没有去做而应该懊悔的历史。不,这种想要知道历史是不是一种科学的争论并非徒劳,因为“科学”不是一个高贵的字眼,而是一个准确的术语,而且经验证明,对有关词语的讨论无动于衷,通常总是伴随着对这一事物的看法的混乱。不,历史没有方法:您可以请人向您展示这个方法。不,历史完全没有解释什么,如果解释这个词有什么意义的话;至于它呼唤它的理论,对这一点还将需要切近地观察。

让我们达成一致吧。再确认一次历史谈论那些“人们从来不会见到两次的事情”是不够的;同样,也不必断言它是主观的、是有视角的,不必说我们从我们的价值观出发审视过去,说历史的事实不是事物,说人理解自己却无法解释自己,而且从它不可能产生科学。一句话,历史并非把存在与认识混淆起来;人文科学确确实实地存在着(或者至少是它们中的那些真正配得上科学之名的),而关于人的物理学是我们这个世纪的希望,正如物理学曾经是17世纪的希望那样。然而,历史学不是这一科学,而且永远也将不会是,如果它懂得有进取心,它有可能获得不可限量的更新,不过是在另一种方向上。

历史不是一门科学,也对科学没有很多的期待;它并不解释,而且也没有方法;更妙的是,大写的历史——两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此谈论得很多——并不存在。

那么,历史是什么?历史学家们,从修昔底德(Thucydide)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或者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一旦走出他们的文献资料,并且着手去进行“综合”,到底做什么?对旧时的人们的各种创造和各种各样活动的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有关社会中的人的科学?有关人类社会的科学?远不是这样;对这一问题,自从亚里士多德的后继者找到答案的两千两百年以来没有改变:历史学家讲述以人为表演者的真实事件;历史是一种真实的小说。第一眼看来,这个回答没有说出什么……作者非常感激梵文学者埃莱娜·弗拉斯里埃尔(Hélène Flacelière)、哲学家格朗日(G.Granger)、史学家马鲁(H.I.Marrou)和考古学家乔治·威尔(Georges Ville,1929—1967)。其中的错误只属于本人;如果没有莫里诺(J.Molino)以其百科全书般的才能审读这本书的打字稿,错误可能会更多。我与莫里诺就这本书有过很多交流。此外,内行的读者在这本书的许多地方,将会发现对雷蒙·阿隆(Raymond Aron)《历史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à la Philosophie de l’histoire)一些暗含的参考,可能还有不自觉的潜移默化影响,该书在这一领域仍然是奠基性著作。



《文明的碎片:人类叙事的多重光谱》 一部关于历史、记忆与身份建构的深刻探索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人类文明如同一座不断坍塌又不断重建的巨型图书馆。我们如何从这些残存的、破碎的记录中,拼凑出关于“我们是谁”和“我们从何而来”的宏大叙事?《文明的碎片:人类叙事的多重光谱》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是一场对历史书写行为本身进行解剖和反思的智力远征。 本书深入剖析了构成我们集体记忆的基石——那些被选择、被强调、被遗忘的“历史”。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储备,穿梭于不同文明的兴衰节点,揭示了历史叙事如何被权力、意识形态、文化偏见以及时代精神所塑造和操纵。 第一部分:叙事的原点与失焦 本书首先探讨了“记录”的诞生及其内在的局限性。从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到羊皮纸上的手稿,记录的媒介和载体决定了信息能够以何种形式、被谁所保存。我们审视了古代史官的角色:他们是中立的观察者,还是权力意志的传声筒? 神圣的开端与世俗的转向: 考察了早期文明中,历史书写如何与神话、宗教信仰紧密纠缠,探讨了“起源故事”如何为特定社会群体提供合法性和身份认同。 沉默的群像: 大量篇幅聚焦于那些“被遗漏者”——女性、奴隶、边缘化的少数族群。作者通过考古学和民族志的交叉印证,试图重构那些未被官方文书记载的日常生活、抵抗与情感世界。这并非简单的“补遗”,而是对“谁有资格被记录”这一基本问题的挑战。 地理与视角的固化: 分析了地理位置如何限定了历史叙事的重心。例如,地中海的商业网络如何形成了其独有的时间观,而内陆帝国的扩张逻辑又如何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的片面描绘。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棱镜 历史叙事很少是透明的玻璃,它更像是一块多面的棱镜,将单一的光源(事件本身)折射出五彩斑斓、往往相互矛盾的色彩。本部分致力于揭示意识形态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历史的骨架之中。 民族国家的建构工程: 详细剖析了18、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浪潮中,历史学家如何成为国家机器的“首席建筑师”。他们系统地筛选、重构了过去的英雄事迹和牺牲,以服务于“我们是一个整体”的政治目标。作者对比了法国大革命的纪念碑叙事与德意志统一进程中的史诗重塑,展示了同一段时期如何被截然不同的情感张力所定义。 胜利者的修辞学: 探讨了征服、战争与殖民化叙事中的“合理化”机制。被征服者留下的抗争记录往往被污名化为“叛乱”,而征服者的行为则被美化为“文明的传播”或“历史的必然”。本书引入了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审视了“世界历史”这一概念本身可能携带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 经济基础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审视: 虽然承认经济结构对社会变迁的巨大驱动力,但本书也批判了将一切历史动力简化为阶级斗争的倾向。作者强调了文化资本、思想潮流和个体能动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部分:记忆的脆弱性与重写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书面记录,它更是我们今天对过去的“重访”与“重述”。本部分探讨了记忆的动态本质,以及当代社会对历史进行“修正”的紧迫性与危险性。 纪念碑的政治学: 分析了雕像、博物馆和纪念日如何成为活生生的历史战场。拆除一座雕像或重新命名一条街道,不仅仅是清除陈旧的符号,而是对当前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公开辩论。通过分析冷战后东欧对苏维埃历史的清算过程,展现了“去魅化”的阵痛。 口述史的价值与局限: 肯定了口述历史作为弥补官方记录空白的关键工具,但同时也清醒地指出了口述记忆的不可靠性——它易受时间侵蚀、受访者立场的左右,并且往往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滤镜。然而,正是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历史的“人性温度”。 数字时代的断裂与永存: 展望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对历史研究的颠覆性影响。海量信息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潜力,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真伪难辨以及“算法偏见”的风险。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极易被篡改的“即时历史”。 结论:迈向谦卑的历史观 《文明的碎片:人类叙事的多重光谱》最终导向一种更具谦卑感的历史观。作者呼吁读者认识到,我们所拥有的任何“历史”,都只是一个特定时间点、特定视角、在特定权力结构下被构建出来的“版本”。真正的历史,或许永远隐藏在那些无法被完整破译的碎片、被刻意掩埋的声音和那些永远无法被完全理解的“他者”的经验之中。 本书旨在装备读者一套批判性工具,去审视那些看似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复杂境地,并以更审慎的态度去参与未来的叙事建构。它是一面映照着人类理解自身局限性的镜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动机”的深度挖掘上。作者似乎对人类行为的非理性层面抱有极大的兴趣,他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探讨权力、欲望、恐惧这些驱动历史前行的“隐形力量”。他描写的历史人物,很少是脸谱化的善恶符号,而更接近于深陷于复杂情境中的、充满矛盾的行动者。例如,书中对某个宗教改革运动的分析,并非简单归结于神学争论,而是深入剖析了底层经济压力、世俗贵族对既有利益的维护以及新兴知识阶层的文化焦虑是如何共同催化了这场变革的。这种“多因论”的分析框架,避免了将复杂的人类历史简化为简单的“好人对抗坏人”的叙事。整本书读下来,给人一种感觉:历史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幽暗、更加难以捉摸,但也因此,更加引人入胜。它挑战了所有简化论的倾向,强迫读者直面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这本书在行文的韵律上,与我以往阅读的严肃历史著作大相径庭,它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哲学思辨与社会观察的散文集,只是其论证的材料全部来源于信史。作者似乎对“时间”本身的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并不将时间视为一条笔直的河流,而是视为一个充满回响和折叠的空间。在处理跨越千年的事件时,他会巧妙地将不同时代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并置对比,从而揭示人类行为模式在漫长岁月中的某种不变性,或者说,是某些深层结构在不同外壳下的重复显现。这种对比的艺术,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错位感。这本书的贡献不在于提供了新的考古发现,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历史”的视角,它教导我们如何去质疑那些已经被反复讲述的故事,去聆听那些被刻意压制的声音。对于那些已经对传统历史叙事感到疲惫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在“讲述”历史,不如说是在“审问”历史的真相。作者的笔触冷峻而犀利,绝不满足于接受既有的、被官方美化过的版本。他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检察官,对每一个被标榜为“功绩”的事件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去魅化。例如,在论述早期文明的扩张时,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揭示那些“文明之光”背后被掩盖的资源掠夺和对边缘族群的系统性压迫,这种对历史道德模糊性的探讨,令人耳目一新。语言运用上,作者偏爱使用排比和反问,营造出一种不断诘问读者的节奏感,让你无法安心地接受任何单一的结论。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大胆引入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人类学、考古学甚至部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模型融入历史分析框架,使得对古代社会运作机制的理解,变得立体而富有张力。这本书读起来绝不是轻松的消遣,而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和批判性思维去跟随作者的思路。

评分

翻开这册书,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地域感和时间感交织的张力。作者似乎拥有将读者瞬间拉回到特定历史场景的能力。他对于细节的执着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描述一场战役时,他不仅交代了兵力部署,连当时的天气、空气中的气味、士兵脚下泥土的湿度都描摹得绘声绘色,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现场感。然而,这种对“真实细节”的追求,并非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支撑他关于历史“偶然性”的核心观点。他反复强调,那些被认为是历史转折点的关键时刻,往往是由一系列微不足道的、几乎可以忽略的偶然事件堆叠而成。书中对“信息不对称”在塑造历史决策中的作用的剖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人们,其实都是在有限的、往往是扭曲的信息下做出影响深远的决定。这本书对“英雄史观”的消解是彻底而有力的,将历史的驱动力归因于结构而非个体意志,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准和宏大的历史视野。

评分

这本厚重的史书,初翻开时便被那行文的磅礴气势所摄。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事件的因果,更是在试图解构一种“必然性”背后的偶然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他对宏大叙事中“微观个体”命运的捕捉,那种细腻到近乎残酷的描摹,让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面孔重新拥有了呼吸的温度。读到关于某个王朝更迭的段落,作者并未简单地归咎于某位君主的昏庸或某个英雄的崛起,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气候变化等多重变量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这使得整个历史的推进不再是单向度的线性发展,而更像是一场充满变数的棋局,每一步都牵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的引文选取极为精到,无论是官方文书的僵硬刻板,还是民间私信的真挚流露,都为他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佐证。读完某一章,常常需要合上书本,静坐良久,才能消化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深刻的洞察力。它迫使我反思,我们今天所坚信的“常识”,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下,又是何等脆弱和具有时效性。

评分

值得一看,内容非常精彩,包装精美,很完整。

评分

人如何书写历史,就会如何面对当下。

评分

名家名著,强烈推荐~

评分

送货快 价格还可以 ,挺好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趁着的大活动,又囤了很多书。买书停不下来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值得收藏学习。

评分

性价比高,好书中的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保罗·韦纳给出了极具争议的回答:写历史更像是写小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