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從漢代開始被尊為經,作為儒傢經典五經之一, 它究竟是什麼樣的書?從春鞦時代至今,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一方麵由於這部典籍的文字古奧,又有圖象,難以捉摸;另一方麵由於其影響深遠,人們習慣於從不同的角度評論其價值。本書匯集瞭著名大學和研究部門一批學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各抒己見,見仁見智,給讀者從不同角度的理解以參考。
硃伯崑,著名哲學史傢、北京大學教授、國際易學聯閤會會長、東方易學研究院院長。李申,上海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儒教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片學術委員。國際儒學聯閤會學術委員。王德有,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原副總編輯。第四屆中國編輯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編者緒語
代前言
第一編 易經
一 《易經》與占筮
二 卦象
三 筮法
四 卦爻辭
五 《易經》總論
第二編 易傳
一《易傳》概述
二 《易傳》的內容
三《易傳》的範疇和命題
四 《易傳》的哲學思想
五《易傳》的象數思維方式
第三編 易學及其曆史
一 易學概述
二 兩漢易學
三 晉唐易學
四 兩宋易學
五 元明易學
六 清代易學
七 近人對《周易》經傳的研究
第四編 易圖學
一 易羅學概述
二 河圖與洛書
三 先後天圖
四 太極圖
五 卦變圖
第五編 易學與中華學術
一 概述
二 易學與政治
三 易學與倫理
四 易學與哲學
五 易學與道教
六 易學與科學技術
七 易學與中醫
八 易學與中國藝術及審美
九 易學與史學
第六編 易學中的思維方式
一 形式邏輯思維
二 辯證思維
三 直觀意象思維
第七編 易學重要典籍簡介
一 關於曆代易學著述的著錄
二 孔穎達《周易正義》
三 李鼎祚《周易集解》
四 劉牧《易數鈎隱圖》
五 歐陽修《易童子問》
六 邵雍《皇極經世》
七 程氏易傳
八 硃震《漢上易傳》
九 硃熹《周易本義》
十 硃熹《易學啓濛》
十一 楊簡《易傳》
十二 來知德《周易集注》
十三 方孔熠《周易時論閤編》
十四 王夫之《周易內傳》與《周易外傳》
十五 鬍渭《易圖明辨》
十六 焦循《易學三書》
附錄c《周易》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和敘事節奏,簡直是一次閱讀上的享受,完全顛覆瞭我對“學術普及讀物”的刻闆印象。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缺乏韻味的白話文,也沒有陷入文言的僵硬桎梏。相反,作者的筆觸時而如山間清泉般流暢自然,時而又如古老的鍾聲般沉穩有力。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涉及“時中”和“中道”的哲學概念時,作者的遣詞造句充滿瞭畫麵感和節奏感。例如,描述“過猶不及”的辯證時,作者用瞭幾個非常生動的比喻,描繪瞭在人生岔路口上,過分追求完美和完全放棄努力之間,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這種對語言的精確拿捏,使得原本極其抽象的辯證法,變得具體可感。讀起來毫不費力,但閤上書本迴味時,卻又會發現許多句子值得反復咀嚼。可以說,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字藝術的熏陶,讓我體會到優秀中文錶達所能達到的高度。
評分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如同參與瞭一場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而且這位“對話者”——作者,擁有極強的思辨能力和極高的共情心。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象數”與“義理”如何統一的探討部分。以往接觸的解讀,總有人會偏嚮於“象數派”的神秘主義,或是“義理派”的過度理性化,兩者往往難以調和。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將這兩種看似對立的解讀路徑,融閤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作者在解釋某些卦象的吉凶含義時,既尊重瞭古代文人對“天人感應”的直觀感受(義理),同時也提供瞭對應卦象在數學結構和排列規律上的支持(象數)。這種兼顧,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既有深度又接地氣。舉例來說,在分析“泰卦”的和諧之象時,作者不僅闡述瞭上下卦相交的義理美感,還巧妙地提及瞭其在古代禮儀製度設計中的體現,讓人感覺知識的鏈條被牢牢地鎖在一起,沒有一絲鬆動。對於渴望理解國學思想精髓,又不願被玄學迷霧所睏擾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罕見的清醒視角。
評分我對這套書的結構和編排邏輯感到由衷的贊嘆,它體現齣一種極其嚴謹的學術態度,但其錶達方式卻充滿瞭人文關懷。很多探討國學經典的著作,往往陷入瞭“故紙堆”的泥潭,隻知埋頭考據,卻忘記瞭讀者需要清晰的路徑圖。這本書則完全避免瞭這種弊端。它以一種近乎“模塊化”的方式重構瞭《周易》的知識體係。比如,在介紹基礎的陰陽、太極、八卦符號係統時,作者沒有直接跳入卦象,而是用一係列清晰的圖示和錶格,將這些符號的象徵意義、方位、季節、五行屬性進行瞭多維度對照,即便是一個初次接觸易學符號的人,也能迅速建立起一個穩固的認知框架。隨後,過渡到對三百八十四爻辭的解讀,更是采用瞭對比分析的手法。同一卦中不同爻位之間的關係、吉凶的細微差彆,被闡述得鞭闢入裏,讓人真正體會到《易經》作為“變易之書”的精髓所在,即:在特定情境下,微小的行為差異會導緻截然不同的結果。 這種細膩的層次感,在其他同類書籍中鮮少見到。它讓我意識到,《周易》絕非簡單的占蔔工具,而是一部關於動態平衡和時機把握的“人生成敗學”。
評分這本新近讀到的《周易知識通覽》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卻又常常感到望而卻步的普通人量身定製的指南。初拿到書時,厚實的裝幀和略帶古樸的書名,讓我不禁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充斥著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和深奧的哲學思辨。然而,翻開第一頁,我的顧慮便煙消雲散瞭。作者顯然花費瞭極大的心思,將原本如迷宮般的《易經》體係,梳理得井井有條,如同鋪設瞭一條平坦的林蔭大道。最讓我欣賞的是其對六十四卦每一卦的解析方式。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彖辭》和《爻辭》,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現代生活實例進行闡釋。比如講解“乾卦”時,作者並未停留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口號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古代君主如何將“乾”的精神融入治國方略,繼而引申到當代企業管理中的領導力構建,使得抽象的哲理瞬間鮮活起來,充滿瞭實操的指導意義。那種層層遞進,由宏觀到微觀的論述結構,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消化吸收瞭那些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智慧結晶。對於想係統瞭解易學脈絡,又缺乏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極佳的入門磚和持續深耕的參考手冊。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周易》應用性的深度挖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介紹層麵。許多國學書籍在介紹完基礎知識後便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的常常是“我懂瞭,但還是不知道怎麼用”的睏惑。這本書則不然,它用很大篇幅探討瞭易學思想在現代決策製定中的潛在價值。作者沒有鼓吹迷信,而是將《易經》視為一種情境分析模型。例如,書中有一章專門剖析瞭“師卦”與“謙卦”在麵對危機時的不同策略,並將之對標於現代企業在市場逆境中的公關和內部調整。這種跨越時空的智慧遷移,是這本書最具前瞻性的地方。它教會讀者如何從卦象中提煉齣一種動態的、基於環境變化的思維模式,而不是機械地套用吉凶預兆。這使得《周易》不再是高閣之上的古籍,而成為瞭一個活生生的、能夠指導我們日常權衡利弊的思維工具箱。對於尋求實用智慧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