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三五”規劃教材

外國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三五”規劃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厚勰,李賢智,靖國平 編
圖書標籤:
  • 教育史
  • 外國教育史
  • 教育學
  • 高等教育
  • 教師教育
  • 教育創新
  • 教材
  • 規劃教材
  • 曆史學
  • 課程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37518
版次:2
商品編碼:1232975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三五”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3
字數:27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簡明扼要地將外國教育發展的曆史呈現給讀者,有利於讀者從總體上對外國教育史有一個初步的把握。本書還搜集瞭一些教育名言“教育啓示錄”以及少量圖片,有利於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書既可用作教材,也便於自學閱讀。主要用作大學本科教材。也可用作教育專業研究生考試參考書籍。本書主要用作大學本科教材。也可用作教育專業研究生考試參考書籍。

內容簡介

  《外國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三五”規劃教材》分為外國古代教育、外國近現代教育發展與變革、外國近現代教育思想三個部分,共17章。全書以簡史的形式,簡要介紹外國古代、近代及現代教育製度、教育思想等,試圖讓讀者從總體上對中國教育發展的曆史有一個瞭解與掌握。
  《外國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三五”規劃教材》既注意體係的完整性,同時也注意突齣重點,盡量做到簡明扼要,脈絡清晰。齣於增強可讀性的考慮,《外國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三五”規劃教材》還精心搜集瞭一些中外教育史上的小故事(或教育案例、教育心得),精心挑選瞭一些中外教育名言,並選取瞭一些相關圖片。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工作,進一步吸引讀者對《外國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三五”規劃教材》的閱讀興趣。
  《外國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三五”規劃教材》既可用作教材,也便於自學閱讀。

精彩書評

本書簡明扼要地將外國教育發展的曆史呈現給讀者,有利於讀者從總體上對外國教育史有一個初步的把握。本書還搜集瞭一些教育名言“教育啓示錄”以及少量圖片,有利於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書既可用作教材,也便於自學閱讀。

目錄

第一部分外國古代教育
第一章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3)
第一節古代兩河流域的教育(3)
第二節古代埃及的教育(4)
第三節古代印度的教育(6)
第二章古希臘的教育(9)
第一節斯巴達教育(9)
第二節雅典教育(11)
教育啓示錄1愛因斯坦乾什麼都不行(13)
第三章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5)
第一節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5)
第二節柏拉圖的教育思想(17)
第三節亞裏士多德的教育思想(20)
第四章古羅馬的教育(23)
第一節共和時期的教育(23)
第二節帝國時期古羅馬的教育(26)
第三節基督教的興起及其早期教育活動(28)
第四節古羅馬的教育思想(30)
第五章西歐中世紀的教育(36)
第一節基督教教育(36)
第二節世俗封建主的教育(40)
第三節中世紀大學的産生(42)
第二部分外國近現代教育發展與變革
第六章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49)
第一節人文主義教育的發展曆程(49)
第二節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59)
教育啓示錄2激情教師(68)
第七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美教育改革運動(69)
第一節歐洲新教育運動(69)
第二節美國進步主義教育思潮(74)
教育啓示錄3一對一的個彆談話(79)
第八章近現代歐美等國教育發展概況(80)
第一節近現代英國教育發展(80)
第二節近現代法國教育發展(89)
第三節近現代德國教育發展(97)
第四節近現代美國教育發展(102)
第五節近現代日本教育發展(110)
教育啓示錄4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實施義務教育的啓示(115)
第三部分外國近現代教育思想
第九章誇美紐斯的泛智教育理論(119)
第一節誇美紐斯的生平及主要著作(119)
第二節泛智教育思想(120)
第三節教育適應自然及統一學製的思想(123)
教育啓示錄5米哈伊爾的故事(126)
第十章洛剋的紳士教育理論(129)
第一節洛剋的生平及著作(129)
第二節紳士教育思想(129)
第十一章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136)
第一節盧梭的生平及著作(136)
第二節自然主義的教育思想(137)
教育啓示錄6皮爾·保羅校長的故事(140)
第十二章裴斯泰洛齊的平民教育思想(141)
第一節裴斯泰洛齊的生平及其教育實踐活動(141)
第二節裴斯泰洛齊的主要教育思想(143)
第十三章赫爾巴特的科學教育學理論(149)
第一節赫爾巴特的生平與教育實踐活動(149)
第二節赫爾巴特的主要教育思想(150)
教育啓示錄7尤拉的故事(155)
第十四章福祿培爾的學前教育理論(157)
第一節福祿培爾的生平與教育實踐活動(157)
第二節福祿培爾的主要教育思想(158)
第十五章濛颱梭利的教育思想(163)
第一節濛颱梭利的生平與主要教育活動(163)
第二節兒童發展觀(164)
第三節濛颱梭利教學法(165)
第四節論自由、紀律與工作(167)
教育啓示錄8過去不等於未來(169)
第十六章杜威的教育思想(171)
第一節杜威的生平活動和著作(171)
第二節杜威的教育本質論(172)
第三節論學校(175)
第四節課程與教學論(177)
教育啓示錄9斯捷帕碰斷玫瑰花(179)
第十七章現代歐美教育思潮(181)
第一節改造主義教育思潮(181)
第二節新傳統教育思潮(182)
第三節新行為主義教育思潮(185)
第四節結構主義教育思潮(186)
第五節人本主義教育思潮(188)
第六節終身教育思潮(190)
教育啓示錄10富於彈性的學籍管理(192)

精彩書摘

  《外國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三五”規劃教材》:
  一、意大利的人文主義教育
  (一)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概況
  意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早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意大利的許多城市就擺脫瞭封建領主的統治成為城市共和國。佛羅倫薩就是其中的代錶。15世紀初,“市民人文主義”思潮極力頌揚共和製。正是共和製下的佛羅倫薩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做齣瞭很多的貢獻。
  意大利文藝復興以古羅馬文化的復興為先導,繼之以古希臘文化的復興,這種復興迅速影響到教育界。到15世紀,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開始發展起來,並且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也開始被係統地錶達齣來,湧現齣一批討論教育問題的著述和人文主義者。一些不同於中世紀教會學校的世俗學校建立起來,由世俗人士擔任教師,並教授世俗人文學科,從而打破瞭教會對教育領導權的壟斷。
  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除威尼斯仍保持共和製外,君主製在意大利占據瞭統治地位。隨著君主製時代的來臨,理想的君主和朝臣的培養問題便成為當時學者們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與之相契閤,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發生轉變,培養公民的教育理想被培養君主和朝臣的教育理想所取代。
  (二)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傢
  1.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
  從嚴格意義上講,彼特拉剋是文學傢和詩人,而不是教育思想傢,但他的思想所涉及的主要問題卻正是後來許多教育思想傢所關注的。他一生都熱衷於搜集、整理和注釋古羅馬時期的著作,尤其是阿維尼翁擴建的教廷圖書館和興盛的圖書館貿易使彼特拉剋對古典著作的追求趨嚮狂熱,並深刻地影響瞭當時和後世的人。正是在此種意義上,人們稱彼特拉剋為“人文主義之父”①。
  彼特拉剋對傳統的經院哲學持批判態度,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人的問題應是哲學關注的主要對象,而經院哲學提齣的問題毫無用處,忽視瞭人的靈魂這一重要問題。在《論無知》中,彼得拉剋說:“即使所有那些事情都是真實的,它們對幸福生活來說也無關緊要。因為我瞭解動物、鳥類、魚類和蛇類的本性,而忽視或藐視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以及人們的來處和歸宿,這對我又有什麼益處呢?”②關於人的理念在彼特拉剋那裏與其自我意識、自我塑造有密切的聯係。
  彼特拉剋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被視為一個重要的過渡性人物,盡管他直接論述教育的文字很少,但其思想卻觸及其後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所要涉及的主要問題,尤其是對經院哲學的批判。研究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演進,不能迴避彼特拉剋的影響。
  2.弗吉裏奧(Pietro Paolo Vergerio,1349-1420)
  弗吉裏奧在青少年時期先後在帕都亞大學和佛羅倫薩大學求學。在佛羅倫薩時,他曾師從著名的拜占庭學者剋裏索羅拉(Manuel Chrysoloras)學習古希臘語和古典文學,這使其古典知識基礎較其前人如彼特拉剋等人更為豐厚。在西方教育史上,弗吉裏奧第一個將人文主義精神滲透到教育思想之中。他對教育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
  (1)弗吉裏奧對昆體良《雄辯術原理》的注釋,復興瞭被湮沒甚久的具有世俗精神的古典教育思想,引起瞭文藝復興時期西歐教育界和學術界對昆體良教育思想的普遍重視和廣泛熱情,從而間接地推動瞭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發展。
  (2)在古典教育思想,尤其是昆體良的思想基礎上,弗吉裏奧係統地概括瞭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則和目的,為人文主義教育的具體實踐指齣瞭方嚮,從而直接地促進瞭文藝復興時期西歐教育的發展。
  ……

前言/序言

為適應國傢高度重視師範教育的時代需要,作為“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三五’規劃教材”叢書之一,我們分彆編寫瞭《中國教育史教程》和《外國教育史教程》。這兩本書以時間為脈絡,分彆簡要介紹中國自先秦以來至當代教育發展的曆史,以及外國古代、近代、現代的教育製度、教育思想等,以期使讀者從總體上對中外教育發展的曆史有一個瞭解與掌握。兩本書既可作為教材,也便於自學閱讀。
教育史涉及的範圍很廣,時間跨度很長,空間跨度很大,內容極其龐雜繁復。為瞭讓讀者較為明晰地認識外國教育的發展曆史,本書在編寫時力圖做到簡明扼要,脈絡清晰。我們既注意體係的完整性,同時也注意突齣重點,對非重點部分盡量壓縮篇幅。《外國教育史教程》分為三個部分,在編寫的結構安排上,我們以縱嚮曆史發展為基本綫索,但並非簡單遵循曆史發展的先後順序來編寫本書,而是對部分內容進行瞭有機的整閤,相信這種安排更有利於讀者的閱讀。
齣於增強可讀性的考慮,我們還精心選輯瞭一些外國教育史上的小故事(或教育案例、教育心得),精心挑選瞭一些外國教育方麵的名言,並選取瞭一些相關圖片。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工作,進一步增強讀者對本書的閱讀興趣。
我們在編寫的過程中,認真地參考和吸取瞭教育史領域的前輩的成果,同時盡力做到搜求一手資料,準確反映教育史實,並注意將近年來教育史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反映到教材中去,力求有新的突破。
《外國教育史教程》由趙厚勰、李賢智擔任主編,硃浩、楊紅霞、張利平擔任副主編。全書的寫作框架主要由趙厚勰設計,各位主編參與全書統稿工作。參加本書的編寫人員大多是多年從事教育史學科學習和研究的、經驗豐富的高校教師,他們是:趙厚勰(湖北大學,第l、二、三章)、蘇星(湖北大學,第四章)、宋丹青(湖北大學,第五章)、硃浩(湖北師範學院,第六、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章)、李賢智(湖北第二師範學院,第七、十五、十六、十七章)、楊紅霞(鹹寜學院,第八章,張艷麗參與本章寫作)、張利平(武漢大學,第十四章)。書中的教育名言、教育啓示錄以及插圖主要由趙厚勰搜集整理,張艷麗協助做瞭一些工作。
“讀史使人明智”,學習和研究曆史越久,對英國哲人培根的這句話體會越深。教育中的許多現實問題,其實都可以從曆史中找到答案。希望從事教育史學習和研究的讀者,以及對教育史感興趣的讀者,能通過閱讀我們這本小書得到一些收獲。
本書的齣版得到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的大力支持,曹勝亮主任屢次督促本書的編寫工作,讓我們感到肩上所負的責任重大,同時也感受到瞭他的宅心仁厚;責任編輯華競芳為書稿的編輯齣版付齣瞭辛勤的勞動。此外,湖北大學教育學院領導也多次關心本書的進展情況,叢書主編靖國平教授經常督促本書的寫作。本書的編排體例也曾受益於周洪宇老師的精心指點。在此一並錶示衷心感謝。
由於水平所限,書中一定存在一些缺陷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趙厚勰2012年1月於沙湖之濱









《世界教育思想史綱》 內容梗概: 本書旨在勾勒齣世界範圍內教育思想發展的宏大脈絡,從古至今,穿越不同文明,探討塑造人類文明進程的核心教育理念、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它並非對某一國傢或地區的教育史進行詳盡梳理,而是聚焦於那些具有普遍性、引領性、深刻影響瞭世界教育格局的思想遺産。通過深入分析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理念的演變,本書力求揭示人類在認識和實踐教育過程中所經曆的覺醒、探索、反思與革新。 詳細闡述: 第一部分:文明曙光中的教育思想萌芽 本書的開篇將追溯人類早期文明的教育思想。從史前時期部落的口傳心授、技藝傳承,到古希臘城邦教育的理想與實踐,再到古羅馬實用主義教育的探索,我們審視瞭不同文明如何初步建構其教育的意義與目標。 史前與早期文明: 探討知識的傳遞、技能的習得在生存與社會組織中的基礎作用。傢庭、氏族、部落作為早期教育的基本單位,其教育內容側重於生存技能、道德規範和神話傳說。 古希臘: 重點解析柏拉圖的“理想國”教育體係,其對德性、智慧、理性的推崇,以及對公民教育的係統設計。同時,也將審視亞裏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他強調全麵發展、公民美德的培養,以及教育與政治、倫理的緊密聯係。斯巴達的軍事化教育,雅典的自由教育,都將作為不同教育模式的典型案例,展現早期西方教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古羅馬: 關注羅馬教育的實用主義傾嚮,包括修辭學、法律、工程等實用技能的傳授,以及對公民責任、榮譽的強調。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等著作,將作為理解羅馬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 東方文明的早期探索: 簡要梳理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仁”與“禮”的教育理念,強調道德修養、人格完善,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時,也會提及印度婆羅門教育、佛教教育等,展現東方文明在教育領域的獨特貢獻。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宗教化與理性復興 中世紀教育思想的演變,主要圍繞宗教信仰的鞏固與世俗理性的萌發展開。本書將分析這一時期教育如何服務於宗教傳播、教會組織,以及早期大學的興起所帶來的理性探索。 基督教教育的興盛: 探討教會如何在歐洲成為教育的主要載體,包括修道院學校、教區學校等。教育內容以神學、聖經注釋為主,旨在培養虔誠的信徒和教會人纔。 伊斯蘭世界的教育成就: 關注伊斯蘭文明在保存和發展古希臘哲學、科學知識方麵的貢獻,以及其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等領域的教育實踐。精細的學術研究機構和廣泛的文化交流,是這一時期教育的重要特徵。 經院哲學的理性探索: 分析經院哲學如何試圖調和信仰與理性,強調邏輯推理和辯論方法在教育中的應用。阿奎那等思想傢的貢獻,將揭示理性在宗教框架內的復興。 早期大學的雛形: 探討博洛尼亞、巴黎、牛津等早期大學的形成過程,它們作為知識生産與傳播的中心,如何促進學科分化和學術研究的深入。 第三部分:文藝復興與啓濛運動的理性之光 文藝復興與啓濛運動是人類思想史上劃時代的變革,其教育思想的革新直接指嚮人的價值、潛能的開發和社會的進步。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一時期教育理念的轉變。 人文主義教育的興起: 探討人文主義者對古典文化的發掘與弘揚,以及他們倡導的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強調發展人的個性和創造力,重視文學、曆史、藝術等人文素養的培養。如伊拉斯謨、莫爾等人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世俗化趨勢: 分析教育逐漸擺脫教會控製,服務於國傢、社會發展的趨勢。教育內容更加多元化,包括對自然科學、語言、藝術的重視。 啓濛運動的理性主義與人權教育: 重點研究盧梭的《愛彌兒》,其“自然教育”的理念,強調尊重兒童天性、順應自然發展,對後世教育産生瞭深遠影響。洛剋的經驗主義教育思想,強調“白闆”理論,重視感官經驗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康德對道德教育、理性教育的論述,以及他關於教育促進人類自由發展的思考。 教育公平與普及的初步思考: 審視啓濛思想傢對教育公平、普及的初步構想,為後來教育改革奠定思想基礎。 第四部分:近代教育思潮的激蕩與變革 19世紀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和社會結構的劇變,教育思想迎來瞭更為激烈的碰撞與發展。本書將梳理這一時期多元化的教育思潮。 德國教育改革的典範: 深入分析洪堡的教育理念,他提齣的“通識教育”思想,強調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結閤,以及培養全麵發展的個體。對德國近代教育體係的構建及其國際影響進行考察。 實證主義與科學教育: 探討實證主義對教育的影響,強調科學方法、實證研究在教育中的應用。如赫胥黎對科學素養的倡導。 教育目的的多元化: 分析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傢在教育目的上的不同側重,如培養國傢公民、適應工業發展、發展個體潛能等。 自由主義與進步主義教育: 重點解析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從做中學”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兒童中心、經驗的學習方式,以及教育在民主社會中的作用。 教育理論的初步係統化: 關注早期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如赫爾巴特關於教育學的係統構建,以及他對教學法的貢獻。 第五部分:20世紀至今的教育新探索與挑戰 20世紀以來,教育思想在全球化、技術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呈現齣更加復雜而深刻的演變。本書將聚焦於這一時期的主要教育思潮與議題。 批判理論與教育的社會批判功能: 探討法蘭剋福學派等批判理論傢對教育在意識形態灌輸、社會再生産中的作用的批判,以及對教育解放的追求。如弗萊爾的“解放教育學”。 後現代主義與教育的多樣性: 分析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質疑,對多元文化、個體經驗的強調,以及其對教育內容、評價方式的挑戰。 技術發展與教育的未來: 審視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對教育模式、教學內容、學習方式的深刻影響。探討在綫教育、混閤式學習等新形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議題: 關注教育公平、可持續發展教育、跨文化教育等全球性教育議題,以及國際組織在推動教育發展中的作用。 學習型社會與終身學習: 探討教育從學校教育嚮社會教育、終身學習的轉變,強調個體在動態社會中持續學習與發展的能力。 教育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融閤: 分析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學科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貢獻,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 結論: 《世界教育思想史綱》以曆史的眼光,縱覽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演進。它並非以簡單的綫性邏輯敘事,而是注重思想的內在聯係、辯證發展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本書旨在幫助讀者理解教育思想的生成邏輯,認識不同教育理念的曆史必然性,並從中汲取智慧,以應對當下與未來的教育挑戰,為構建更具包容性、創造性和前瞻性的教育體係提供曆史的啓示與理論的支撐。本書強調,教育思想的傳承與創新是永恒的課題,理解其發展脈絡,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本質,指引教育的未來方嚮。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翻閱的這本中國古代的樂律學與音階構建史,簡直是打開瞭我對“聲音的哲學”的認知黑洞。作者沒有停留在傳統的宮、商、角、徵、羽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考究瞭黃鍾、大呂等十二律的産生與不同朝代度量衡製度的對應關係,其嚴謹程度令人嘆服。書中對“三分損益法”的數學推演過程進行瞭解構,並對比瞭西方畢達哥拉斯學派在音程計算上的異同,使得這部看似冷僻的學科充滿瞭跨文化對話的張力。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雅樂”與“俗樂”在禮製變遷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不同音高係統如何影響瞭當時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和政治哲學錶達。這本書的文字典雅,引用瞭大量先秦到唐宋的文獻原注,雖然閱讀門檻略高,但一旦進入其構建的和諧世界,便能感受到古人對宇宙秩序的精妙理解和對和諧之美的極緻追求,讓人體會到聲音背後蘊含的深刻文化密碼。

評分

我最近涉獵瞭一本關於當代認知神經科學前沿進展的專著,老實說,它對我那種習慣於傳統哲學思辨的頭腦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衝擊和挑戰。這本書的特點在於其極強的跨學科性,它不僅詳盡介紹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腦電圖(EEG)等技術的最新突破,還巧妙地將這些客觀數據與心理學中的“意識流”概念進行對接和量化嘗試。書中關於“決策疲勞”的實驗設計部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團隊通過精密的眼動追蹤技術,證明瞭在信息過載環境下,前額葉皮層的能量消耗如何直接影響個體對長期利益的評估,這為理解現代社會中的拖延癥和衝動消費提供瞭堅實的生物學基礎。閱讀過程中,我需要頻繁地查閱相關的生物化學詞匯,但作者在關鍵概念處提供的類比和圖示都非常精妙,幫助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把握住那些極其抽象的理論模型。這本書不愧是該領域最新的綜述,它更像是一張通往未來科研方嚮的路綫圖。

評分

最近沉迷於一本十九世紀俄國白銀時代的象徵主義詩歌選集與評論,它的美學價值和情感張力簡直讓人欲罷不能。這本書的翻譯質量極高,譯者不僅僅是轉換瞭語言,更是成功地捕捉到瞭勃洛剋和彆雷那種特有的、彌漫著頹廢與救贖氣息的“布萊亞德”式的意境。書的後半部分是精選的評論文章,這些評論傢們對於“都市的迷惘”和“對彼岸世界的渴望”的解讀,為我理解詩歌中的晦澀意象提供瞭絕佳的視角。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關於“城市景觀作為精神投射場”的分析,它將聖彼得堡的霧氣、運河和陰影,與詩人們內心深處的焦慮和對終極真理的追尋緊密聯係起來。這本書讀起來,與其說是在閱讀文字,不如說是在體驗一種濃稠、帶著黴味的、華麗的夢境,字裏行間充滿瞭強烈的宿命感和對庸常生活的厭倦,非常適閤在一個安靜的鼕夜裏細細品味。

評分

天哪,我剛讀完的那本關於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城邦政治變遷的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曆史理解的一扇新窗戶!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高超,他不僅僅是羅列瞭美第奇傢族的崛起和衰落,而是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商業貿易、宗教改革思潮與藝術贊助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特彆是書中關於佛羅倫薩共和製在外部壓力和內部財富分配不均雙重夾擊下如何一步步瓦解的論述,鞭闢入裏,讓我對“權力”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的史料運用,他穿插瞭大量尚未被充分挖掘的私人信件和市政記錄,使得那些曆史人物的形象鮮活立體,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的符號。整本書的結構設計也極具匠心,從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講到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層層遞進,邏輯嚴密,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著那個光輝而又殘酷的時代脈搏。讀完後,我立刻翻齣瞭地圖冊,想再去追溯一下那些古老街道的痕跡。

評分

我手邊有一本關於可持續城市發展中的“海綿城市”理論與工程實踐的厚重教材,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水利工程的刻闆印象。這本書的專業性毋庸置疑,它從水文地質學的基本原理齣發,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綠色屋頂、透水鋪裝和下凹式綠地等工程手段,模擬自然生態係統的蓄水、淨水、釋水功能。書中包含瞭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比如在應對百年一遇的強降雨時,不同材料的滲水性能對比,以及如何將雨洪資源轉化為中水利用係統的經濟效益評估。最讓我感到新穎的是它將社會學因素納入考量,探討瞭在老舊城區進行“海綿化”改造時,如何平衡居民的既得利益和長期的環境效益,提齣瞭多方共治的治理模型。這本書的圖錶清晰,數據詳實,對於任何從事土木工程、景觀設計或城市規劃的專業人士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實戰指南,讓人看到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切實技術路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