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教材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厚勰,李贤智,靖国平 编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 教师教育
  • 教育创新
  • 教材
  • 规划教材
  • 历史学
  • 课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7518
版次:2
商品编码:123297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3
字数:2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简明扼要地将外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呈现给读者,有利于读者从总体上对外国教育史有一个初步的把握。本书还搜集了一些教育名言“教育启示录”以及少量图片,有利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本书既可用作教材,也便于自学阅读。主要用作大学本科教材。也可用作教育专业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籍。本书主要用作大学本科教材。也可用作教育专业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籍。

内容简介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教材》分为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与变革、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三个部分,共17章。全书以简史的形式,简要介绍外国古代、近代及现代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试图让读者从总体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有一个了解与掌握。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教材》既注意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注意突出重点,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脉络清晰。出于增强可读性的考虑,《外国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教材》还精心搜集了一些中外教育史上的小故事(或教育案例、教育心得),精心挑选了一些中外教育名言,并选取了一些相关图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吸引读者对《外国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教材》的阅读兴趣。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教材》既可用作教材,也便于自学阅读。

精彩书评

本书简明扼要地将外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呈现给读者,有利于读者从总体上对外国教育史有一个初步的把握。本书还搜集了一些教育名言“教育启示录”以及少量图片,有利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本书既可用作教材,也便于自学阅读。

目录

第一部分外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3)
第一节古代两河流域的教育(3)
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4)
第三节古代印度的教育(6)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9)
第一节斯巴达教育(9)
第二节雅典教育(11)
教育启示录1爱因斯坦干什么都不行(13)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5)
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5)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7)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20)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23)
第一节共和时期的教育(23)
第二节帝国时期古罗马的教育(26)
第三节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早期教育活动(28)
第四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30)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36)
第一节基督教教育(36)
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40)
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产生(42)
第二部分外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与变革
第六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49)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49)
第二节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59)
教育启示录2激情教师(68)
第七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改革运动(69)
第一节欧洲新教育运动(69)
第二节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74)
教育启示录3一对一的个别谈话(79)
第八章近现代欧美等国教育发展概况(80)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80)
第二节近现代法国教育发展(89)
第三节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97)
第四节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102)
第五节近现代日本教育发展(110)
教育启示录4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实施义务教育的启示(115)
第三部分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第九章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理论(119)
第一节夸美纽斯的生平及主要著作(119)
第二节泛智教育思想(120)
第三节教育适应自然及统一学制的思想(123)
教育启示录5米哈伊尔的故事(126)
第十章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129)
第一节洛克的生平及著作(129)
第二节绅士教育思想(129)
第十一章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136)
第一节卢梭的生平及著作(136)
第二节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137)
教育启示录6皮尔·保罗校长的故事(140)
第十二章裴斯泰洛齐的平民教育思想(141)
第一节裴斯泰洛齐的生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141)
第二节裴斯泰洛齐的主要教育思想(143)
第十三章赫尔巴特的科学教育学理论(149)
第一节赫尔巴特的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149)
第二节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思想(150)
教育启示录7尤拉的故事(155)
第十四章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论(157)
第一节福禄培尔的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157)
第二节福禄培尔的主要教育思想(158)
第十五章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163)
第一节蒙台梭利的生平与主要教育活动(163)
第二节儿童发展观(164)
第三节蒙台梭利教学法(165)
第四节论自由、纪律与工作(167)
教育启示录8过去不等于未来(169)
第十六章杜威的教育思想(171)
第一节杜威的生平活动和著作(171)
第二节杜威的教育本质论(172)
第三节论学校(175)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论(177)
教育启示录9斯捷帕碰断玫瑰花(179)
第十七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81)
第一节改造主义教育思潮(181)
第二节新传统教育思潮(182)
第三节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185)
第四节结构主义教育思潮(186)
第五节人本主义教育思潮(188)
第六节终身教育思潮(190)
教育启示录10富于弹性的学籍管理(192)

精彩书摘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2版)/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教材》:
  一、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
  (一)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概况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早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的许多城市就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城市共和国。佛罗伦萨就是其中的代表。15世纪初,“市民人文主义”思潮极力颂扬共和制。正是共和制下的佛罗伦萨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古罗马文化的复兴为先导,继之以古希腊文化的复兴,这种复兴迅速影响到教育界。到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并且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开始被系统地表达出来,涌现出一批讨论教育问题的著述和人文主义者。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由世俗人士担任教师,并教授世俗人文学科,从而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除威尼斯仍保持共和制外,君主制在意大利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君主制时代的来临,理想的君主和朝臣的培养问题便成为当时学者们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与之相契合,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发生转变,培养公民的教育理想被培养君主和朝臣的教育理想所取代。
  (二)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
  从严格意义上讲,彼特拉克是文学家和诗人,而不是教育思想家,但他的思想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却正是后来许多教育思想家所关注的。他一生都热衷于搜集、整理和注释古罗马时期的著作,尤其是阿维尼翁扩建的教廷图书馆和兴盛的图书馆贸易使彼特拉克对古典著作的追求趋向狂热,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人。正是在此种意义上,人们称彼特拉克为“人文主义之父”①。
  彼特拉克对传统的经院哲学持批判态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人的问题应是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而经院哲学提出的问题毫无用处,忽视了人的灵魂这一重要问题。在《论无知》中,彼得拉克说:“即使所有那些事情都是真实的,它们对幸福生活来说也无关紧要。因为我了解动物、鸟类、鱼类和蛇类的本性,而忽视或藐视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以及人们的来处和归宿,这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②关于人的理念在彼特拉克那里与其自我意识、自我塑造有密切的联系。
  彼特拉克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过渡性人物,尽管他直接论述教育的文字很少,但其思想却触及其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所要涉及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对经院哲学的批判。研究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演进,不能回避彼特拉克的影响。
  2.弗吉里奥(Pietro Paolo Vergerio,1349-1420)
  弗吉里奥在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帕都亚大学和佛罗伦萨大学求学。在佛罗伦萨时,他曾师从著名的拜占庭学者克里索罗拉(Manuel Chrysoloras)学习古希腊语和古典文学,这使其古典知识基础较其前人如彼特拉克等人更为丰厚。在西方教育史上,弗吉里奥第一个将人文主义精神渗透到教育思想之中。他对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弗吉里奥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的注释,复兴了被湮没甚久的具有世俗精神的古典教育思想,引起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教育界和学术界对昆体良教育思想的普遍重视和广泛热情,从而间接地推动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发展。
  (2)在古典教育思想,尤其是昆体良的思想基础上,弗吉里奥系统地概括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和目的,为人文主义教育的具体实践指出了方向,从而直接地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教育的发展。
  ……

前言/序言

为适应国家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的时代需要,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教材”丛书之一,我们分别编写了《中国教育史教程》和《外国教育史教程》。这两本书以时间为脉络,分别简要介绍中国自先秦以来至当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以及外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以期使读者从总体上对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有一个了解与掌握。两本书既可作为教材,也便于自学阅读。
教育史涉及的范围很广,时间跨度很长,空间跨度很大,内容极其庞杂繁复。为了让读者较为明晰地认识外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本书在编写时力图做到简明扼要,脉络清晰。我们既注意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注意突出重点,对非重点部分尽量压缩篇幅。《外国教育史教程》分为三个部分,在编写的结构安排上,我们以纵向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但并非简单遵循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写本书,而是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相信这种安排更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出于增强可读性的考虑,我们还精心选辑了一些外国教育史上的小故事(或教育案例、教育心得),精心挑选了一些外国教育方面的名言,并选取了一些相关图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增强读者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认真地参考和吸取了教育史领域的前辈的成果,同时尽力做到搜求一手资料,准确反映教育史实,并注意将近年来教育史学界的新研究成果反映到教材中去,力求有新的突破。
《外国教育史教程》由赵厚勰、李贤智担任主编,朱浩、杨红霞、张利平担任副主编。全书的写作框架主要由赵厚勰设计,各位主编参与全书统稿工作。参加本书的编写人员大多是多年从事教育史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他们是:赵厚勰(湖北大学,第l、二、三章)、苏星(湖北大学,第四章)、宋丹青(湖北大学,第五章)、朱浩(湖北师范学院,第六、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章)、李贤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第七、十五、十六、十七章)、杨红霞(咸宁学院,第八章,张艳丽参与本章写作)、张利平(武汉大学,第十四章)。书中的教育名言、教育启示录以及插图主要由赵厚勰搜集整理,张艳丽协助做了一些工作。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和研究历史越久,对英国哲人培根的这句话体会越深。教育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其实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希望从事教育史学习和研究的读者,以及对教育史感兴趣的读者,能通过阅读我们这本小书得到一些收获。
本书的出版得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曹胜亮主任屡次督促本书的编写工作,让我们感到肩上所负的责任重大,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宅心仁厚;责任编辑华竞芳为书稿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此外,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领导也多次关心本书的进展情况,丛书主编靖国平教授经常督促本书的写作。本书的编排体例也曾受益于周洪宇老师的精心指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一定存在一些缺陷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赵厚勰2012年1月于沙湖之滨









《世界教育思想史纲》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勾勒出世界范围内教育思想发展的宏大脉络,从古至今,穿越不同文明,探讨塑造人类文明进程的核心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它并非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史进行详尽梳理,而是聚焦于那些具有普遍性、引领性、深刻影响了世界教育格局的思想遗产。通过深入分析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理念的演变,本书力求揭示人类在认识和实践教育过程中所经历的觉醒、探索、反思与革新。 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文明曙光中的教育思想萌芽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人类早期文明的教育思想。从史前时期部落的口传心授、技艺传承,到古希腊城邦教育的理想与实践,再到古罗马实用主义教育的探索,我们审视了不同文明如何初步建构其教育的意义与目标。 史前与早期文明: 探讨知识的传递、技能的习得在生存与社会组织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氏族、部落作为早期教育的基本单位,其教育内容侧重于生存技能、道德规范和神话传说。 古希腊: 重点解析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体系,其对德性、智慧、理性的推崇,以及对公民教育的系统设计。同时,也将审视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全面发展、公民美德的培养,以及教育与政治、伦理的紧密联系。斯巴达的军事化教育,雅典的自由教育,都将作为不同教育模式的典型案例,展现早期西方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古罗马: 关注罗马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包括修辞学、法律、工程等实用技能的传授,以及对公民责任、荣誉的强调。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著作,将作为理解罗马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 东方文明的早期探索: 简要梳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仁”与“礼”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修养、人格完善,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也会提及印度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等,展现东方文明在教育领域的独特贡献。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宗教化与理性复兴 中世纪教育思想的演变,主要围绕宗教信仰的巩固与世俗理性的萌发展开。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教育如何服务于宗教传播、教会组织,以及早期大学的兴起所带来的理性探索。 基督教教育的兴盛: 探讨教会如何在欧洲成为教育的主要载体,包括修道院学校、教区学校等。教育内容以神学、圣经注释为主,旨在培养虔诚的信徒和教会人才。 伊斯兰世界的教育成就: 关注伊斯兰文明在保存和发展古希腊哲学、科学知识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的教育实践。精细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广泛的文化交流,是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特征。 经院哲学的理性探索: 分析经院哲学如何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强调逻辑推理和辩论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阿奎那等思想家的贡献,将揭示理性在宗教框架内的复兴。 早期大学的雏形: 探讨博洛尼亚、巴黎、牛津等早期大学的形成过程,它们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中心,如何促进学科分化和学术研究的深入。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变革,其教育思想的革新直接指向人的价值、潜能的开发和社会的进步。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教育理念的转变。 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 探讨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化的发掘与弘扬,以及他们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力,重视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伊拉斯谟、莫尔等人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世俗化趋势: 分析教育逐渐摆脱教会控制,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包括对自然科学、语言、艺术的重视。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与人权教育: 重点研究卢梭的《爱弥儿》,其“自然教育”的理念,强调尊重儿童天性、顺应自然发展,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洛克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白板”理论,重视感官经验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康德对道德教育、理性教育的论述,以及他关于教育促进人类自由发展的思考。 教育公平与普及的初步思考: 审视启蒙思想家对教育公平、普及的初步构想,为后来教育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第四部分:近代教育思潮的激荡与变革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剧变,教育思想迎来了更为激烈的碰撞与发展。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多元化的教育思潮。 德国教育改革的典范: 深入分析洪堡的教育理念,他提出的“通识教育”思想,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对德国近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国际影响进行考察。 实证主义与科学教育: 探讨实证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强调科学方法、实证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如赫胥黎对科学素养的倡导。 教育目的的多元化: 分析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在教育目的上的不同侧重,如培养国家公民、适应工业发展、发展个体潜能等。 自由主义与进步主义教育: 重点解析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儿童中心、经验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 教育理论的初步系统化: 关注早期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如赫尔巴特关于教育学的系统构建,以及他对教学法的贡献。 第五部分:20世纪至今的教育新探索与挑战 20世纪以来,教育思想在全球化、技术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更加复杂而深刻的演变。本书将聚焦于这一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潮与议题。 批判理论与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 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等批判理论家对教育在意识形态灌输、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的批判,以及对教育解放的追求。如弗莱尔的“解放教育学”。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的多样性: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质疑,对多元文化、个体经验的强调,以及其对教育内容、评价方式的挑战。 技术发展与教育的未来: 审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对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深刻影响。探讨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等新形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议题: 关注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教育、跨文化教育等全球性教育议题,以及国际组织在推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 探讨教育从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终身学习的转变,强调个体在动态社会中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融合: 分析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贡献,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结论: 《世界教育思想史纲》以历史的眼光,纵览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演进。它并非以简单的线性逻辑叙事,而是注重思想的内在联系、辩证发展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认识不同教育理念的历史必然性,并从中汲取智慧,以应对当下与未来的教育挑战,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的教育体系提供历史的启示与理论的支撑。本书强调,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永恒的课题,理解其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本质,指引教育的未来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边有一本关于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海绵城市”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厚重教材,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水利工程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它从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等工程手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蓄水、净水、释水功能。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比如在应对百年一遇的强降雨时,不同材料的渗水性能对比,以及如何将雨洪资源转化为中水利用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估。最让我感到新颖的是它将社会学因素纳入考量,探讨了在老旧城区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如何平衡居民的既得利益和长期的环境效益,提出了多方共治的治理模型。这本书的图表清晰,数据详实,对于任何从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或城市规划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战指南,让人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切实技术路径。

评分

我最近涉猎了一本关于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前沿进展的专著,老实说,它对我那种习惯于传统哲学思辨的头脑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极强的跨学科性,它不仅详尽介绍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技术的最新突破,还巧妙地将这些客观数据与心理学中的“意识流”概念进行对接和量化尝试。书中关于“决策疲劳”的实验设计部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团队通过精密的眼动追踪技术,证明了在信息过载环境下,前额叶皮层的能量消耗如何直接影响个体对长期利益的评估,这为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拖延症和冲动消费提供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阅读过程中,我需要频繁地查阅相关的生物化学词汇,但作者在关键概念处提供的类比和图示都非常精妙,帮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把握住那些极其抽象的理论模型。这本书不愧是该领域最新的综述,它更像是一张通往未来科研方向的路线图。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本十九世纪俄国白银时代的象征主义诗歌选集与评论,它的美学价值和情感张力简直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极高,译者不仅仅是转换了语言,更是成功地捕捉到了勃洛克和别雷那种特有的、弥漫着颓废与救赎气息的“布莱亚德”式的意境。书的后半部分是精选的评论文章,这些评论家们对于“都市的迷惘”和“对彼岸世界的渴望”的解读,为我理解诗歌中的晦涩意象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城市景观作为精神投射场”的分析,它将圣彼得堡的雾气、运河和阴影,与诗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和对终极真理的追寻紧密联系起来。这本书读起来,与其说是在阅读文字,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浓稠、带着霉味的、华丽的梦境,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宿命感和对庸常生活的厌倦,非常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冬夜里细细品味。

评分

最近翻阅的这本中国古代的乐律学与音阶构建史,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声音的哲学”的认知黑洞。作者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宫、商、角、徵、羽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考究了黄钟、大吕等十二律的产生与不同朝代度量衡制度的对应关系,其严谨程度令人叹服。书中对“三分损益法”的数学推演过程进行了解构,并对比了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在音程计算上的异同,使得这部看似冷僻的学科充满了跨文化对话的张力。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雅乐”与“俗乐”在礼制变迁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不同音高系统如何影响了当时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政治哲学表达。这本书的文字典雅,引用了大量先秦到唐宋的文献原注,虽然阅读门槛略高,但一旦进入其构建的和谐世界,便能感受到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精妙理解和对和谐之美的极致追求,让人体会到声音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密码。

评分

天哪,我刚读完的那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政治变迁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历史理解的一扇新窗户!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超,他不仅仅是罗列了美第奇家族的崛起和衰落,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商业贸易、宗教改革思潮与艺术赞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特别是书中关于佛罗伦萨共和制在外部压力和内部财富分配不均双重夹击下如何一步步瓦解的论述,鞭辟入里,让我对“权力”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史料运用,他穿插了大量尚未被充分挖掘的私人信件和市政记录,使得那些历史人物的形象鲜活立体,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具匠心,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讲到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着那个光辉而又残酷的时代脉搏。读完后,我立刻翻出了地图册,想再去追溯一下那些古老街道的痕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