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

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泳超 著
图书标签:
  • 纪晓岚
  • 新疆
  • 民俗
  • 文化
  • 历史
  • 地理
  • 清史
  • 考察
  • 游记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40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191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乌鲁木齐杂诗》序中言:“古来声教不及者,今已为耕凿弦诵之乡。”本书作者将其反用为“声教所及”作为书名,同时也是全书视角。全书有两大板块:地域风情和民俗类征。地域风情以作者团队在新疆的行脚串连,对比了纪晓岚笔下的新疆和今日的新疆,尤其是对一些民俗物事多有实地考证;民俗类征以关于怪物、狐精、鬼灵、盗匪的传说构成,以纪晓岚的记载和当地百姓的口述为载体。文字读来既有趣又有启发性。

内容简介

本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先生根据其团队在新疆“重走纪晓岚之路”的经历写就。全书内容由重走地点的所见所闻串连,结合纪晓岚的记载和当地学人、民众的口述向读者展示了充满神秘感与少数民族风情的新疆民俗与风光。同时作者对于纪晓岚的一些说法和当地的一些传说进行了考证,对正统与道统对民间的影响多有思考。

作者简介

陈泳超,江苏常州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民间叙事研究。出版专著《尧舜传说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等。

目录

序 ......................1

绪论 ....................1

一、 地域风情 ............7

1. 乌鲁木齐(迪化城 巩宁城) ..........7

2. 昌吉(宁边城) .....................71

3. 阜康(特纳格尔) ...................83

4. 吉木萨尔 ..........................96

5. 巴里坤(巴尔库尔) ................100

6. 哈密 ............................. 111

7. 鄯善(辟展) ......................116

8. 吐鲁番 达坂城 ................... 119

二、 民俗类征.........................131

1. 怪物 ..............................131

2. 狐精 ..............................145

3. 鬼灵 ..............................157

4. 盗匪 ..............................165

三、 讲述纪晓岚的传说..................200

余论 政统与道统下的民间关怀............213

跋 ...................................227


精彩书摘

8月17日一早,我们从阜康出发,刘力坤怕前阵子的雨水冲断了山间土路不好过车,特意带了一柄长铲上路。辗转穿过大黄山煤矿区,开始上山,路边看到许多即将废弃或已经废弃的汉族民居。山道越来越狭窄颠簸,半山腰开始出现哈萨克牧民,牛羊马驼各自扎堆,游荡在青嫩舒缓的山坡上。偶或白云留下一片阴影,显得越发的柔和寂寞。远处,坚毅的天山雪顶,分外冷峻地俯视着大地苍生(图40)。

很快就到了台子地的一个岔路口,刘力坤非常兴奋地给我们讲小时候上山采野草莓的经历:

刘力坤:我们小的时候唯一干的事情就是到夏天,暑假的时候嘛~1我们去山里面拔那个野草来,我们叫“地皮儿”。哎呀!那个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一放假,早晨,我妈就蒸“刀把子”,就是白馒头,我们走的时候一人一个刀把子,拿上,然后提一个篮篮就拔草子去。那个是中山地带喔,就是在阴坡上长的是树,阳坡上长的草坡。草坡里面全~~~~(刘力坤讲话时喜欢拉长音,而且略带起伏,故一律用~表示。)是那个草莓!长熟了,特别好,酸甜可口。我们就摘一~~筐~~筐~~~。

陈泳超:一群小女孩一起去啊?

刘力坤:一群男男女女,我们村庄的孩子就不多,我们那一级大概就十几个孩子。我们一起都是成群结队的,基本上全村的孩子都去了。我们到那去拔那个草莓喔,一篮篮的草莓,然后呢,中午的时候就把那个刀把子掰开,然后从筐筐里面把那个熟熟~~~的草莓,我已经发黑发紫的,看起来马上就要烂了,全部夹到里面,然后就开始吃这个,你看~~多香啊!哈哈哈哈哈!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呢~~~~~我们那个地方山区嘛,动不动就要下暴雨,夏天下暴雨的时候特别多,河里面就发洪水啦!一下发洪水,河那边就过不来了,我们那个时候河都没有桥,我们就是跳着大石头过,或者水浅时我们就蹚水过来。每次这个时候啊,我父亲像天神一样就降临啦,哈哈哈哈哈!

陈泳超:他知道你们总归是往那个方向去的?

刘力坤:对,他就知道我们在哪!他每次去的时候呢,就要骑着马,马后面带着哨子马,就是带着一匹马到两匹马,然后给我们都拿着那个雨披啊~棉衣啊~,就是那些救援物资,还有就是吃的!每当被暴风雨泥住的时候呢,我父亲就出现了。然后就给我们一人一件衣服。有时候喔~~那个风~~雾~~都大到看不见!他就会带一个长~~长~~的缰绳,我们就一个一个拉着缰绳,就像一队他牵着的羊一样,他在前面骑着马,常常这个时候我就会骑在我父亲的后面,他有一个雨衣,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黄绿色的带帽子的那种雨衣,每次我都钻到他脊背后面,外面下暴雨,里面黑黑的,特别好玩!我在那个里面有无限的想象,就这样特别好~~抱着他的腰,暖暖的~~~热热的~~其他的孩子就一群群都牵着牵着,牵着。那时候草坪上也滑得很,所以拿着长长的绳子牵着,就这样回来了。到村口的时候啊,好多父母就把自己家的孩子领走了。

刘力坤一边指给我们看他们一群小孩躲雨等待救援的长着几棵树的地方(那里确实离河不远了),一边分明还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小公主意识和恋父情结毫不掩饰,恣意弥漫。车继续往前开,刘力坤似乎在寻找什么重要回忆线索,显得犹豫不决。这时迎面来了一位骑马的和一位骑摩托的哈萨克牧民……


前言/序言

2017年的冬天,“新疆地区民间文化的调查与传扬”课题组的几位成员,如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泳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范晶晶博士和我本人,以及陈泳超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陈姵瑄等一行数人来到吴江。此行的目的,在于实地查看唐仲英基金会总部的展览场地。唐仲英基金会在中国的总部大楼坐落于吴江开发区的一片绿园之中。细雨绵绵的吴江,尤其是那片绿园,静谧而洁净,仿佛与尘世隔绝。基金会项目负责人朱莉女士告诉我们,唐仲英先生,即唐仲英基金会的独立出资人,是一位非常低调的老先生,20多年来为吴江的教育事业、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从不声张。在唐仲英基金会硕大而空旷的展厅里,我们对于唐仲英先生以及他所出资建立的基金会才有了些许了解。唐仲英先生是吴江人,20世纪50年代赴美求学,60 年代开始在美国建立工业企业,投身钢铁制造业等产业。曾听唐仲英基金会的掌门人徐晓春女士讲述,富有的美籍华人以服务行业起家者为多,真正能进入美国工业制造领域并成功获得利润,并使自己的公司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获得一席之地者,犹如凤毛麟角。而唐仲英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成功的企业家。1995年,唐仲英私人投资,成立了美国唐氏基金会,在中国成立了唐仲英基金会。2016 年4月,当徐晓春女士专程赴北京大学为我们所承接的项目签约时,在讲话中告知,截至那一年,唐仲英基金会已经风雨兼程地在中国发展慈善事业达20年之久。唐仲英基金会以“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为其屹立于世的理念。这一理念,彰显于“爱心奖学金”“德育奖学金”等项目的立名之上。北京大学自2001年起得到唐仲英基金会的捐赠而设立了唐仲英德育奖学金,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北大学生,尤其强调以德为本,以品为重。在北京大学设立奖学金的机构和个人不在少数,但唯独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学生建立了以促进发展公益为主旨的社团组织,命名作“仲英公益促进协会”。记得在那次签约仪式上,徐晓春女士曾特别强调她所主持的基金会的理念,她希望获得了奖学金的学子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也应记住唐仲英老先生所寄予的希望,薪火相传,尽自己的所能,服务社会,把助人为乐的事业传递下去。


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 一、 缘起:跨越时空的对话 三百载光阴流转,一位文人雅士的足迹,至今仍能激起回响。纪晓岚,这位名垂青史的学者,在乾隆年间奉命远赴新疆,留下了《阅微草堂笔记》中零星却生动的记录,更勾勒出彼时边疆的风貌。他笔下的风土人情,是历史的剪影,更是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景象是否已面目全非?今日的新疆,又承载着怎样的民俗与传承? 《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诞生。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纪晓岚的游记,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是一场踏寻前贤足迹的深度旅程,一次对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民俗考察,一场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对话。作者怀揣着对历史的好奇与对民俗的热忱,循着纪晓岚当年西行的路线,重走那片神奇的土地,试图在今日的新疆,寻找三百年前的文化回音,感受新时代的民俗脉搏。 二、 行走的史书:从文本到现实的转换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尤其是其中涉及新疆的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历史文本。他以其特有的细腻笔触,记录了当地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婚丧嫁娶、节庆习俗、传说故事,乃至人们的性格与观念。这些文字,是冰冷史料之外,鲜活的生命痕迹。 本书的核心工作,便是将纪晓岚笔下的文字,从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现实。作者并非仅仅在书斋中揣摩,而是亲身前往纪晓岚当年到访过的城镇、村落,甚至是一些如今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点。他们将纪晓岚的描述与当地居民的口述、现代的田野调查相结合,力图呈现一幅幅更立体、更生动的民俗画卷。 例如,纪晓岚笔下对某些少数民族服饰的描述,在今日的草原或市集上,是否依然能够找到其演变的痕迹?他记录下的关于某种节日活动的细节,如今又以何种形式被继承或改造?书中将一一细致地对比、考证,力求展现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流变与韧性。这是一种“活着的历史”的呈现,让读者得以窥见文化的根脉如何深入当下。 三、 民俗的织锦: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汇的宝地。纪晓岚的行脚,所见所闻,也必然折射出这种多元文化的格局。本书将重点关注纪晓岚笔下所提及的各种民族的民俗风情,并深入探究这些民俗在三百余年间的演变与发展。 作者将在纪晓岚的记录基础上,深入走访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区,倾听当地居民的讲述,参与他们的日常活动,体验他们的传统技艺。书中将详细呈现这些民族在饮食文化、音乐舞蹈、手工艺制作、建筑风格、宗教仪式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关注不同民族民俗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碰撞、借鉴,最终形成更丰富多彩的整体。《声教所及》将尝试揭示这种融合的过程,例如,某个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的技法,是否在与汉族或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某种节庆的习俗,是否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元素?这种对文化交融的细腻描绘,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四、 时代的回响:新与旧的对话 三百年的时光,足以让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新疆,早已不是三百年前的模样。现代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面貌,都与纪晓岚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本书在回访民俗的同时,也无法回避这种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 作者将在记录和体验民俗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新旧文化交织的印记。例如,在传统牧区,牧民们是否还在遵循古老的游牧方式?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对他们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古老的城镇,传统的市集是否依旧热闹,还是已被现代商业所取代? 本书将呈现一种辩证的视角:既要尊重和展现传统民俗的价值与魅力,也要理解和探讨现代化对这些民俗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例如,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是否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一些古老的节日习俗,在当代社会又焕发出了怎样新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观察,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文化传承的本质,以及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如何更好地守护和发展民族的文化瑰宝。 五、 旅者的感悟:历史的温度与现实的厚度 《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的文字,不仅仅是对史实的记录,更是作者在旅途中所感受到的温度与厚度。纪晓岚当年在新疆的见闻,是他的笔下之文;而本书中的文字,则是作者亲身触摸到的土地的温度,聆听到的民族的心跳。 书中将融入作者的个人观察与感悟,用更具文学性和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这种主观的体验,将为冰冷的史料注入温暖的生命力,让读者在了解民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本书旨在通过一次“民俗回访”,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珍视,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深刻体察。它是一次行走中的学术考察,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入探索。它将带领读者,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片广袤而充满魅力的土地,感受那份跨越三百年的“声教所及”,以及生生不息的民俗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光看题目就让人感觉信息量巨大,并且非常引人入胜。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探索史。纪晓岚,我们都知道他是大才子,但他的新疆之行,特别是其中涉及的“民俗”部分,在我看来,可能是被相对忽视的。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将那些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民俗细节,通过作者的“回访”,重新焕发生机。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去“回访”?是会寻访那些古老的村落,与当地的老人交谈,收集他们的口述历史?还是会深入研究当地的传统手工艺、民间传说、音乐舞蹈,并将它们与纪晓岚时代的记录进行对比?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文化联系,比如,某个现在仍在流传的节日习俗,是否在当年就因为纪晓岚的“声教”而有了雏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作者在新疆大地上的实际行走和观察,那些细致的田野调查,那些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的历史碎片。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新疆民俗文化的新窗口,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历史新疆。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让我立刻联想到“声教”二字所蕴含的文化传播与影响的意涵,再加上“民俗回访”这一概念,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究纪晓岚当年在新疆传播的文化、政令,以及由此对当地民俗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在今日的新疆找到这些影响的蛛丝马迹。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更是一种深度的解读和再发现。我想象作者一定是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仔细研究了纪晓岚当年的奏折、笔记、诗文,甚至是那些关于他新疆之行的传说和野史,然后带着这些信息,踏上新疆的土地。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他会遇到怎样的景象?是古老的村落,还是现代化的城市?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节日庆典,是否还能看到一丝当年“声教”留下的痕迹?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我们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某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是否源于当年官方的推广?或是某种民间艺术,是否在历史的长河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元素?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处理这些“回访”中的不确定性。历史早已远去,民俗也在不断演变,如何在变迁中找到不变的内核,在当下挖掘出历史的余温,这需要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和严谨的研究态度。

评分

仅仅是看到《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这个书名,就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甚至可以说是跃跃欲试。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大历史的框架下,那些关于个人行迹的细节,往往能折射出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纪晓岚,一个自带光环的名字,他的新疆之行,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是他个人创作的素材库。但这本书却将重点放在了“民俗回访”上,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我脑海里浮现出作者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研究报告,踏上新疆的大漠戈壁,寻找那些在历史记录中被淡忘的角落。这本书会不会是一场考古式的民俗调查?它会不会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记录下那些在时光中流逝的歌谣和传说?或者,它会揭示一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具有深厚历史根源的习俗,例如某种特定的手工艺,或是某种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而这些都可能与纪晓岚当年的“声教”有所关联。我设想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或许会非常接地气,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在新疆的热土上,进行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评分

哇,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了!《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光是听名字就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纪晓岚,这位鼎鼎大名的文人,他的新疆之行,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更多的是与学术、与传说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却将焦点放在了“民俗回访”上,这让我特别想知道,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被文字记录下来的风土人情,在今天的土地上,究竟留下了多少痕迹?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遥远年代的鲜活生活?我特别期待作者是如何在现代的视角下,去捕捉、去解读那些可能已经模糊甚至消逝的民俗细节的。是借助当地居民的口述历史?还是通过对遗迹、器物的细致观察?亦或是将古籍中的记载与当下的景象进行巧妙的对比?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画面:作者踏着纪晓岚曾经走过的路,感受着同一片土地上的风,聆听着不尽相同的语言,然后在字里行间,将这一切串联起来,让我们这些读者也能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进行这场穿越时空的民俗探访。这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而更像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关于历史印记的深刻追寻。

评分

《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这个书名简直就像一首古老的诗歌,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辽阔感。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这本书会带我“去”新疆,但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体验。纪晓岚,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文化符号,而他的新疆之行,在历史的记录中,往往被赋予了某种宏大的叙事。然而,“民俗回访”这四个字,却将焦点拉回到了最朴实、最生动的人民生活层面。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史料的字缝中,找到那些被忽略的民俗信息?又是如何在今天的现实中,去寻找那些可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印记?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关于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的故事?它会不会通过对比古今的民俗,来展现新疆这片土地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与传承?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出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文化生命力的探寻,它会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以及地域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