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一生崇敬國傢民族之傳統文化,幾同宗教信仰。先生以為中國文化其特殊之成就,有其特殊之意義與價值,縱使一時受人輕衊鄙視,但就人類生命全體之前途言,中國文化宜有其再現光輝與發揚之一日。讀此書庶可見中國文化影響之悠久偉大,實有超乎一般想象之上者。
錢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賓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學、中學教員。1930年,他由顧頡剛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學執教,從此躋身學術界。曆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锡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與唐君毅、張丕介等創建新亞書院,任院長。1967年10月,錢穆先生移居颱北,被選為中研院院士,颱北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颱北逝世。
錢穆先生博通經史文學,擅長考據,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畢生著書七十餘種,另有大量學術論文,共約一韆八百萬字。他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曆史的通論方麵,多有創獲,尤其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清代與近世思想史等領域,造詣甚深。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序
一 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性道閤一論
二 中國文化中的人和人倫
三 中國文化中理想之人的生活
四 民族與文化
五 中國文化的進退升沉
六 中國文化與世界人類的前途
七 中國文化中的最高信仰與終極理想
八 中國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九 反攻復國前途的展望
一○ 中國文化中的武功與武德
一一 中國曆史上的軍人
一二 曆史上之人與事與理
序
講述文化,必從兩方麵入手。一則文化韆頭萬緒,必從其各方麵各部門分彆探究,而認識其相互匯通,以閤成一大體係。二則文化非一成不變,必從其曆史演進中分彆探究其隨時因革損益,以見其全體係之進嚮與其利弊得失長短輕重之所在。我在對日抗戰時期曾寫《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即從以上兩點著眼。
避共居港,初次來颱,曾在師範大學及陸總政戰部作過兩番連續性講演,均記錄成書,一為《文化學大義》,一為《中國曆史精神》。嗣又在“國防研究院”講“民族與文化”,亦將講演記錄成書。此次空軍講演,乃我對中國文化作有係統講演之第四次。每次所講內容,均從某一角度,偏重在某一方麵發揮。雖可相通互足,而其著眼與側重點則並不全同。讀我此十二講者,倘能再看我以前之各集,庶於我所闡說有一更完備之瞭解。
我此次遍曆空軍各基地,獲與各地官長士兵接觸,參觀其各項設備與活動,深信我空軍健兒精神飽滿,誌氣壯旺,退足以保安全,進足以勝任反攻復國之大命。並使我更益深信我中華傳統文化精義,實無背於時代潮流,而仍有其更高更大之啓示。即以我所目睹之空軍生活而言,亦可有不少之例證。
我常愛讀唐以下各派禪宗祖師與宋明理學諸儒之《語錄》,尤其關於心性修養方麵,認為此乃我中華文化傳統精要所在。此次曆經空軍各地,雖屬匆促,卻覺空軍生活實有堪與禪宗理學之所揭示相證發者。從前禪宗及理學傢修心養性,有一共通主要之點,厥為“空諸所有,係心一處”。理學傢說“敬”說“靜”,敬即教人隨時隨地心主一處。靜則教人心主於一,更不為其他外物所動。理學傢所反對於禪宗者,禪宗祖師隻求係心一處,而不復求此心之“用”。故理學傢謂之“有體而無用”。心係一處是為體,此心落於空虛則無用。故又謂其“彌近理而大亂真”。今我所睹空軍生活,其實亦是要係心一處,然而卻是係在一真實有大用處。試問駕駛飛機,升空臨敵,在個人則是一死生關頭,在國傢民族文化傳統則是一存亡絕續關頭,豈止軍事上之或勝或敗而已。若非心在一處,焉能勝任而愉快。
這套錢穆先生的著作係列,我最先接觸的是那本《國史大綱》,當時就被先生那種宏大的曆史視角和深邃的文化洞察力所摺服。他講曆史,不是單純地羅列史實,而是試圖勾勒齣中國曆史發展的脈絡和精神,那種“溫情與敬意”的態度,讓我第一次感受到曆史的溫度。讀《國史大綱》的過程,就像是在一位飽學鴻儒的指引下,重新認識自己民族的根源。先生講中國人的情感、人格、人生,以及由此構建起來的社會和政治體製,都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他對於西方文明的理解,也並非簡單地揚棄,而是看到瞭其優點,同時又深刻地指齣瞭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差異,這讓我不再盲目地追捧西方,而是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不同文明。他的語言雖然樸實,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深刻的思考和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體悟,仿佛在與一位智者對話,汲取著跨越時空的智慧。這套書讓我開始真正思考“中國性”到底是什麼,我們的文化有哪些獨特之處,又為何會發展成今日這般模樣。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也著實讓我眼前一亮,簡體精裝的設計,既保留瞭經典著作的莊重感,又兼具瞭現代的閱讀便利性。拿到手的時候,就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精美,讓人有立刻捧讀的衝動。我是一個比較注重閱讀體驗的人,好的裝幀能讓我更好地沉浸在書本的世界裏。錢穆先生的文章,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溫度,配上這樣精心製作的書本,更是相得益彰。翻閱時,那種紙張的沙沙聲,油墨的淡淡清香,都營造齣一種與快餐文化截然不同的閱讀氛圍。我喜歡在傢裏的書房,泡上一杯茶,靜靜地翻閱這套書。先生的文字,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娓娓道來,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尤其喜歡他講到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他們那種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們與自然、與藝術融為一體的精神境界。這些內容,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珍貴,也更能引發我的思考和嚮往。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哲學很感興趣,但很多時候讀原著會覺得晦澀難懂,後來偶然讀瞭顧頡剛先生的一些文章,纔覺得曆史的脈絡清晰瞭很多。而這套錢穆先生的著作係列,在我看來,更是將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麵都梳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在他對中國思想史的論述中,那種從古代到近代的流變,以及不同學派之間的演進和融閤,都描繪得非常生動。他並沒有將這些思想傢割裂開來,而是看到瞭他們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以及他們如何迴應時代的變化。讀他的書,就像是在看一部中國思想發展的大戲,每個時代都有代錶性的思想傢登場,他們提齣的問題和解決方案,至今仍能給我們許多啓發。我特彆欣賞他對儒傢思想的闡釋,他沒有將其神化,也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進程中,分析其在不同時期的功能和意義。這種客觀而又充滿溫情的解讀,讓我對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的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自我革新中,纔得以延續至今。
評分在閱讀這套錢穆先生的著作係列時,我最深的感受是,先生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的故事,而是在試圖連接“過去”與“現在”,並為“未來”指明方嚮。他對於中國社會結構、政治製度的分析,都帶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他看到瞭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也對如何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提齣瞭自己的思考。他的著作,不迴避問題,也不一味地否定西方,而是展現齣一種包容和辯證的態度。我特彆欣賞他對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解讀,他認為中國的政治,自古以來就非常注重“仁政”和“德治”,這與西方強調法治的模式有所不同。他分析瞭這些製度的優點和局限性,也思考瞭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適用性。這套書讓我對中國社會的演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我們的文化中蘊含著解決當下許多問題的智慧。它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力。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民族,首先要理解它的文化。而錢穆先生在這套著作係列中,就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的窗口。他對於中國藝術、文學、教育等方麵的論述,都極具深度和廣度。比如,他對中國畫的講解,不僅僅停留在技法層麵,更是深入到畫中所蘊含的意境和哲學思想。他講到中國詩歌,更是讓我們體會到文字的精煉和情感的含蓄之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中國教育的看法,他認為中國的教育,曆來都強調人格的培養和道德的涵養,這與西方重知識傳授的教育模式有著根本的區彆。這種教育理念,塑造瞭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也影響瞭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讀完這些內容,我對中國的文化傳統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為什麼我們的文化能夠曆經韆年而不衰。這套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僅僅從曆史事件中去認識中國,更要從文化的根脈中去體會。
評分大愛錢穆先生的書,國學大師。
評分精裝本,用來收藏還不錯~
評分精裝本,用來收藏還不錯~
評分很不錯的書,值得閱讀和收藏。
評分很不錯的書,值得閱讀和收藏。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很不錯的書,值得閱讀和收藏。
評分大愛錢穆先生的書,國學大師。
評分很不錯的書,值得閱讀和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