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问题研究》以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问题为研究主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理论框架,建构了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体系;从专业维度、利益维度、过程维度论述了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不同监控主体的条件、监控内容、监控特征、监控限度的解决;对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多元主体与专业标准的价值冲突与整合、监控指标取向、监控指标确定原则、监控指标展开方式与表达、指标底线、指标体系建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问题研究》可供教育领域研究、管理、教学等人员阅读,也可供教育专业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教师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缺乏有效监控
三、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质量需要监控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县域义务教育教师研究
二、教师质量问题研究
三、已有成果的评价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县域义务教育
二、教师质量与教师素质、教师能力
三、监控、质量监控、教师质量监控的内涵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实证研究
第六节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价值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专业维度的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
一、专业维度的监控主体条件
二、专业维度的监控内容
三、专业维度监控的权威性
四、专业维度的监控问题及其解决
第二节 利益维度的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
一、利益维度的监控主体条件
二、利益维度的监控内容
三、利益维度的监控合理性与要求
第三节 过程维度的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
一、过程维度的监控主体条件
二、过程维度的监控内容
三、过程维度的监控有效性及权变策略应用
第二章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多元主体监控
一、教师质量多元主体监控的多元性与专业性的价值冲突
二、教师质量多元主体监控的多元性与专业性的价值整合
第二节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指标体系
一、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指标取向
二、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指标确定的原则
三、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指标的展开方式与表达效度
四、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指标底线
五、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建构
第三章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现状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现状分析的研究对象特征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二、研究对象的教育特征
第二节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现状的描述分析
一、教师质量理解情况
二、教师质量监控主体情况
三、教师质量监控内容情况
四、教师质量监控方式情况
五、教师质量监控效果及反馈情况
六、对教师质量监控的再监控情况
七、本节小结
第三节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现状的特征分析
一、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现状的差异分析
二、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现状的相关分析
三、县城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现状的回归分析
四、本节小结
第四章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实施关键策略
第一节 建构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目标
一、建构监控目标的意义
二、监控目标中关键质量要素的确定
三、监控目标达成的途径
第二节 探索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多元主体监控的有效途径
一、确保多元主体具有监控教师质量的机会和能力
二、实现多元主体监控内容的侧重与整合
三、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监控与信息交流渠道
第三节 依据教育实践需要灵活选择教师质量监控指标
一、监控指标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二、数量需求背景下的教师质量指标的选择
三、质量需求背景下的教师质量指标的选择
四、个性化需求背景下的教师质量指标的选择
第四节 选择适合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主导方式
一、不同监控方式具有不同的监控优势和不足
二、适合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主导方式选择要求
第五节 形成基于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提高的监控反馈路径
一、形成监控反馈路径的目的与价值
二、基于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提高的监控反馈路径
三、监控反馈路径中信息的正确获取
第六节 加强对教师质量监控系统的再监控
一、为何提及对监控系统的再监控
二、对监控系统的再监控内容
三、建构对教师质量监控再监控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应该实施多元主体监控
二、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指标制定要关注稳定性和权变性
三、依据监控条件与要求灵活选择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方式
四、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必须建立畅通的反馈路径
五、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需要再监控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调查问卷
附录2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问卷编制双向细目表
前言/序言
在教育质量提升时代,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教师质量受到教育领域的空前关注。教师质量监控是全面了解和有效提高县城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的基础,全面系统的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研究不仅可以完善和补充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而且是全面提高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的关键。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深入而系统的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方面的成果。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书以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问题为研究主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理论框架,建构了县城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体系;从专业维度、利益维度、过程维度论述了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不同监控主体的条件、监控内容、监控特征、监控限度的解决;对县城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多元主体与专业标准的价值冲突与整合、监控指标取向、监控指标确定原则、监控指标展开方式与表达、指标底线、指标体系建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为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实施关键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黑龙江省H市(县级)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现状调研,从不同主体获取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现实情况并进行分析,一是对教师质量监控问题进行描述分析,二是对教师质量监控问题进行特征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现状与理论框架和建构的指标体系之间存在差距。对这些差距的认识与理解,能够为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实施关键策略提供实践支撑。
为了给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建议,探讨了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实施关键策略,主要涉及如何制定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目标,如何探索县城义务教育教师质量多元主体监控的有效途径,如何依据教育实践需要灵活选择教师质量监控指标,如何选择适合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主导方式,如何形成基于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提高的监控反馈路径,如何加强对监控系统的再监控。
本书是牡丹江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感谢牡丹江师范学院对课题研究的资助与支持。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本科生孙佳慧、傅雪、孙玉雪、李玉晗、赫美霞、吴金莹、祁双男、郑兆旭、许琪格、崔善姬在数据的采集和录入上提供了帮助;研究生张群、牛会娟、邱红、黄艳月同学对书稿进行了校对,对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书作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问题研究》这本书,聚焦于县域这一独特的教育生态,深入剖析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质量监控体系的现实困境与潜在症结。它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著作,而是立足于中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背景,用严谨的学术视角和务实的调研方法,去探寻那些影响着县域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深层问题。 本书的研究起点,是认识到县域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基石地位。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县域义务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发展、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的复杂性,在于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县域的经济水平、城乡差距、人才吸引力、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难题。 本书的主旨,在于揭示当前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中存在的“不全面”、“不精准”、“不有效”等问题。它不回避现实,而是直面挑战。例如,在“教师质量”的定义上,本书就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传统的质量评价往往侧重于学历、职称、教学成果等显性指标,但本书认为,在县域环境下,教师的职业道德、育人理念、专业反思能力、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照程度,甚至是其在社区中的示范作用,都应被纳入质量监控的范畴。然而,现实中的监控机制,往往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盲点。 具体而言,本书首先着眼于“监控主体”的困境。在县域,承担教师质量监控的往往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然而,这些主体自身可能面临着人员编制不足、专业能力有限、权力边界模糊、考核标准僵化等问题。例如,教育局的督导力量是否能真正深入到每一所乡村小学,了解真实的教学情况?学校的管理者是否具备足够专业的眼光和方法来评估教师的深层教学能力,而非仅看学生考试成绩?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在这些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选择性忽视”、“形式化检查”以及“评价主体能力不足”等普遍性难题。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监控内容”的不足。如前所述,对教师质量的评价标准往往单一化、片面化。本书批判了那种“一考定终身”或者过分依赖客观量化指标的评价模式。它认为,在县域,教师的教学风格、课堂互动、对情感教育的投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这些“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质量维度,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的引路人、社区的榜样。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估这些多元化的教师贡献,是当前监控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本书试图打破传统评价的藩篱,提出更加 holistic(整体性)的评价框架。 再次,本书详细剖析了“监控方式”的局限性。传统的听课、评课、年度考核等方式,在县域环境下可能因为资源限制、操作难度、人为因素等而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县的教育局要对成百上千的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其人力和时间成本是巨大的。而且,简单的听课记录往往难以触及课堂的深层互动和教师的教学智慧。本书质疑了这些传统方式的有效性,并呼吁探索更加多元化、信息化的监控手段,例如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录课分析、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引入同行互评机制、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等。然而,这些新方式在县域的推广也面临着技术、培训、文化接受度等多重障碍,本书也对这些障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书的研究还触及了“监控结果的应用”这一关键环节。即使进行了质量监控,其结果如何被有效利用,是决定监控是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本书发现,在县域,监控结果往往停留在档案记录层面,难以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学校教学改进的依据,甚至难以对教师的晋升、评优等产生实质性影响。一些地方存在着“低效反馈”、“反馈不及时”、“反馈脱离实际”等问题,导致监控流于形式。本书认为,有效的质量监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持续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将监控结果与教师激励、培训、绩效考核、资源分配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的机制。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县域教师队伍的特殊性”对质量监控的影响。县域教师队伍往往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学历普遍不高、流动性较小、职业倦怠感较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对质量监控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对于一些经验丰富但缺乏新知识的教师,监控的重点可能在于如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对于年轻教师,则需要关注其专业成长和早期职业支持。本书认为,质量监控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县域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具有针对性的监控策略。 本书的研究过程,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结合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力求还原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的真实图景。作者深入到一些县域的学校,与校长、教师、教育局干部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困惑和诉求。这些一手资料,为本书的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问题研究》这本书,旨在为解决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领域的难题提供深刻的洞见和建设性的思考。它揭示了当前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分析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可能性的改进方向。这本书对于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一线教师,乃至所有关心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人士,都将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对问题的罗列,更是对如何构建更加科学、有效、人性化的县域教师质量监控体系的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