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青少年足球发展水平和成就中国足球梦想的基础工程,加快发展校园足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校园足球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孕育并推动着校园足球理论的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战略研究》将校园足球的发展置于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动因来源于我国校园足球的历史回顾与实践危机。科学构建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系统并进行评价,不仅有助于明确校园足球的发展目标、思路、重点和对策等,推动形成校园足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合力,提高发展质量,而且为校园足球走全面深入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金钢铁,男,1968年12月生,吉林省汪清县人,硕士,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9月-1992年6月,延边大学体育系学习;1999年10月-2001年3,日本东京都TCC日本语学校学习;2001年4月-2004年3月,日本国立筑波大学留学。1992年7月-1999年9月,延边农学院体育教研部教师;2005年10月至今,延边大学体育学院教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章 青少年足球运动文化的发展研究
第一节 足球运动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青少年竞技足球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
第三章 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战略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校园足球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四章 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重大举措分析
第一节 怎样发挥校园足球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如何深化校园足球教学改革
第三节 如何解决校园足球师资力量不足
第四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如何选择试点县
第五节 校园足球场地建设的要求
第六节 校园足球活动的导向
第五章 青少年足球运动教学的发展研究
第一节 校园足球运动教学理念
第二节 中外足球教学理念分析
第三节 校园足球运动教学理念的未来发展
第六章 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战略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 系统分析原理介绍
第二节 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同运行机制
第七章 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战略的评价研究
第一节 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思路、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节 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
第八章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制度发展策略研究
第一节 选材理念上认识相对年龄的影响
第二节 构建以技术为核心的青少年儿童选材指标体系
第三节 建立选材和育才相结合的动态培养模式
第四节 淡化青少年儿童比赛成绩,倡导快乐足球运动
第五节 基因选材和优生计划
第九章 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心理训练研究
第一节 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心理训练研究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调节研究
第三节 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心理问题及其矫正研究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
附录二 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
附录三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附录四 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在我国,足球运动拥有大批的参与者,而且足球教学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足球运动水平有限,在国际赛场上更是频频失利。为了促进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我国在2015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旨在振兴我国的足球运动事业。《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为足球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使足球运动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作为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青少年足球发展水平和成就中国足球梦想的基础工程,加快发展校园足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校园足球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孕育并推动着校园足球理论的发展。本书将校园足球的发展置于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动因来源于我国校园足球的历史回顾与实践危机。科学构建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系统并进行评价,不仅有助于明确校园足球的发展目标、思路、重点和对策等,推动形成校园足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合力,提高发展质量,而且为校园足球走全面深入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和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基础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并非能一蹴而就。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我个人而言,难度较大,虽倾尽全力来完成研究任务,但由于个人能力和水平有限,本次研究只是“一家之言”,疏漏和不足之处难免存在,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在本书的研究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致以诚挚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广大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绿茵少年,逐梦远航——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与校园足球生态构建》 一、 前言:时代的召唤与梦想的起点 中国足球,一个承载着亿万国人深厚情感的词汇,其发展历程跌宕起伏,既有辉煌的过往,也有令人扼腕的低谷。然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对足球纯粹的热爱,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对国家队能够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期盼,从未消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尤其是校园足球的普及与深化,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仅关乎一项运动的未来,更关乎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一项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乃至一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落地。 本书,正是基于对中国足球现状的深刻洞察,对青少年足球发展规律的严谨探索,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审慎预判,所构建的一套系统性的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与生态构建理论框架。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或陈述事实,而是试图穿透现象,直抵本质,挖掘阻碍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切实可行、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 “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战略研究”这一主题,其核心在于“发展”与“战略”。“发展”意味着我们关注的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进步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状态。“战略”则提示我们需要超越战术层面,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一系列有方向、有目标、有措施的行动纲领。本书将聚焦于“青少年”和“校园足球”这两个关键点,深入剖析如何通过校园这一最广阔的平台,孕育出优秀的足球人才,并最终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校园足球发展生态。 我们相信,足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进球的瞬间,更在于团队的协作,拼搏的精神,以及在失败中学习、在挑战中成长的过程。而校园,正是承载这些宝贵品质的最佳场所。在这里,足球不再是少数天才的专属,而是所有孩子都能接触、喜爱并参与的体育活动。通过足球,他们学习规则,理解公平,体验竞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承担责任,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本书的诞生,源于对中国足球未来的责任感,源于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尊重,更源于对“从娃娃抓起”这一久违的口号的新时代解读。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所有关心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足球从业者、家长以及政策制定者,手中一份有价值的参考,一份激发思考的火花,一份指引方向的灯塔。 二、 校园足球的时代使命与价值重塑 长期以来,中国足球的发展似乎陷入了一种“精英化”的误区,将目光过度聚焦于职业赛场,而忽视了足球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任何一项运动的繁荣,都离不开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校园足球,正是构建这一基础的关键。将足球运动融入校园教育体系,其意义已远超体育本身,它承载着更重大的时代使命。 首先,青少年足球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职业足球的根基在于广泛的基层。没有庞大的青少年足球人口基数,就没有源源不断的优秀球员涌现。校园足球通过普及化、常态化的训练和比赛,能够发掘出有潜力的苗子,为专业足球俱乐部输送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它为绝大多数孩子提供了一个参与体育、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的平台,即使他们最终未能走上职业道路,也能从中获益终生。 其次,校园足球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 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它要求球员之间默契配合,相互信任。在赛场上,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沟通、如何协作、如何服从集体安排,如何为团队荣誉而战。同时,足球比赛的输赢,也让孩子们有机会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如何保持谦虚和尊重。这些在绿茵场上磨练出的品格,将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他们未来面对人生挑战的坚实支撑。 再者,校园足球是促进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催化剂。 长期以来,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校园足球的推广,要求教育部门将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孩子们有充足的体育时间。同时,也需要足球界与教育界携手合作,将足球训练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探索“足球+文化”的模式,让孩子们在享受足球乐趣的同时,也能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多个维度得到发展。这种融合,有助于打破教育的单一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校园足球是构建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基石。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子产品的普及,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足球作为一项高强度、趣味性强的运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和协调性。通过在校园内广泛开展足球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孩子走出课堂,走向操场,养成热爱运动、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国家未来的全民健康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认为,对校园足球的价值重塑,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摒弃“唯金牌论”、“唯成绩论”的短视观念,认识到校园足球的根本目标是“育人”,是通过足球这项运动,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体育精神。只有深刻理解并践行这一价值理念,我们才能真正为校园足球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三、 构筑人才金字塔:校园足球的体系化发展路径 构建一个成功的校园足球体系,需要一个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结构,如同一个稳固的人才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底层是广泛的普及,中层是精细的选拔与培养,顶层则是高水平人才的输送与发展。 1. 普及:播撒足球的种子——“海选”与“启蒙” 全覆盖的普及策略: 校园足球的首要任务是“普及”,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接触足球。这需要政策的支持,例如将足球列入体育必修课,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学校接受足球基础训练。 趣味性与参与度: 普及阶段,应以趣味性为主,降低运动门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足球。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园足球嘉年华、趣味足球比赛、足球游戏等,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基础技能启蒙: 在普及的同时,也要注重足球基础技能的启蒙。例如,学习基本的控球、传球、射门动作,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基本的足球意识。这需要有资质的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在校园内提供指导。 多元化的参与模式: 除了传统的校队训练,还可以鼓励班级足球赛、年级足球赛、家长参与的亲子足球活动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参与格局。 2. 选拔与培养:精雕细琢的“人才工厂”——“校内选拔”与“业余培养” 建立校内选拔机制: 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校内选拔机制。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兴趣和潜能,组建不同水平的校队,并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专业的训练机会。 分层分类的训练体系: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训练计划。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进行更系统、更科学的专项训练,包括技术、体能、战术意识等。 业余训练的强化: 校园足球并非完全脱离社会,它与专业的足球培训机构可以形成互补。学校可以与当地的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合作,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业余训练的机会,在课余时间进行更高水平的训练。 教练员队伍建设: 这是培养体系的核心。需要加大对校园足球教练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念。鼓励他们学习先进的训练方法,关注球员的身心健康。 技术能力与足球智商并重: 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技术的打磨,也要强调足球智商的培养,即阅读比赛、理解战术、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3. 输送与发展:搭建晋升的“快车道”——“校际联赛”与“专业衔接” 构建多层级校际联赛: 建立覆盖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校际足球联赛体系,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比赛平台。从区域性比赛到全国性比赛,让优秀的校园球队和球员有机会脱颖而出。 畅通的升学与输送通道: 为有潜力的足球特长生打通升学通道,例如通过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让他们能够进入更高水平的学校继续学习和训练。同时,也要建立与专业足球俱乐部之间的输送机制,为有志于成为职业球员的学生提供进入职业梯队的途径。 “足球+学业”并行模式: 关键在于避免“只踢球不学习”或“只学习不踢球”的偏颇。需要建立一套“足球+学业”的保障体系,确保学生在追求足球梦想的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文化教育。这可以通过灵活的学业安排、课业辅导等方式实现。 退役球员的再发展: 对于一些未能成为职业球员,但依然热爱足球的学生,也要为他们提供继续参与足球运动的平台,例如校园足球教练、赛事组织、足球推广等。 四、 构建校园足球健康生态:软硬兼施,多方协同 一个蓬勃发展的校园足球,离不开一个健康、稳定、协同的生态系统。这需要从多个维度发力,包括政策保障、场地设施、赛事体系、人才培养、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参与。 1. 政策法规的有力支撑: 顶层设计与宏观规划: 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出台具有前瞻性的校园足球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财政投入的倾斜: 加大对校园足球的财政投入,包括场地建设、器材购置、教练员培训、赛事组织等方面的支持。 教育与体育部门的协同: 建立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之间的常态化沟通与协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发展合力。 激励机制的完善: 针对在校园足球发展中做出贡献的学校、教师、教练员和社会组织,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2. 场地设施的硬件保障: 校园足球场地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新建或改建足球场地,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和比赛场所。鼓励使用天然草坪和人造草坪相结合的方式。 共享与利用: 探索校园足球场地与社区、社会体育场馆的共享机制,提高场地利用效率,为社会足球活动提供便利。 器材的标准化与普及: 保证校园足球训练和比赛所需器材的质量和数量,并实现器材的标准化,便于管理和使用。 3. 赛事体系的活力激发: 分级分类的赛事: 构建从校内、区域到全国,覆盖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校园足球赛事体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比赛机会。 赛风赛纪的规范: 强调体育道德和公平竞赛精神,营造积极健康的赛事氛围。 职业俱乐部的参与: 鼓励职业足球俱乐部参与校园足球赛事,例如进行青训梯队与校园球队的交流比赛,为优秀球员提供展示平台。 4. 教练员与裁判员队伍的专业化: 教练员培养与认证: 建立系统的教练员培训和认证体系,提高校园足球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鼓励引进高水平的国内外教练员。 裁判员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校园足球裁判员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判罚水平和责任意识,保证比赛的公正性。 5. 足球文化的育人内涵: 足球精神的弘扬: 将足球的拼搏、团结、友爱、尊重等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在足球运动中锤炼品格。 媒体宣传的引导: 利用媒体的力量,积极宣传校园足球的正面形象,报道优秀球员和球队的故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榜样力量的示范: 邀请知名足球运动员、教练员走进校园,与学生互动交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6. 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 家长参与的引导: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足球活动,理解校园足球的价值,为孩子提供支持。 企业赞助与公益支持: 引导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关注校园足球,提供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 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加强校园足球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五、 展望:绿茵场上的未来,国家足球的希望 本书并非对中国足球现状的简单批判,更不是对美好未来的盲目乐观。我们所提出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战略研究”,是基于对中国足球长期发展的审慎思考,是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中国足球未来的责任担当。 我们坚信,校园足球,绝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的普及,它是民族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健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是重塑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绿茵场上奔跑的身影越来越多,当孩子们在每一次的挥汗如雨中收获成长,当团队的呐喊声回荡在校园的上空,那将是中国足球最蓬勃的生命力,是中国国家队最坚实的希望。 本书所提出的战略,旨在为中国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一个清晰的路径图,一个可供实践的框架。我们呼吁所有关心中国足球的人们,能够将目光聚焦于这片承载着无限可能的沃土。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努力,让“青少年的足球梦想”,真正成为“中国足球的腾飞翅膀”。 绿茵少年,逐梦远航。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当中国足球再次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能够看到,那些曾经在校园绿茵场上挥洒汗水的身影,成为国家队最闪耀的明星。而这一切,都将源于我们今天,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深耕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