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插花生活

我的插花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珠熙,张羲烨 著
图书标签:
  • 插花
  • 花艺
  • 生活美学
  • 园艺
  • 手作
  • 植物
  • 家居装饰
  • 艺术
  • 慢生活
  • 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90617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7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我的插花生活》跟随四季的变化,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汲取设计灵感,选择有特色的当季花材,搭配不同的花器,或烛台,或鸟笼,或提灯,创意无限,使平凡的小物件瞬间变身,成为装点空间的点睛之笔。

《我的插花生活》中的作品风格各异,或华丽、或简洁、或复古,还有法式的,不同的风格搭配不同的主题,亮点纷呈。

书中作品造型多样,简单易学,有花束、花环、花球,还有花篮,总有一款适合你。

书中共26个案例,在介绍每个作品的制作步骤前,作者都会通过温暖的语言传达出当时的心境以及制作的灵感来源,如承载着时间的古典花环、承载着心意的荷包牡丹花束、治愈心灵的桉树枝花环……花开之处,皆有故事,而随手制作的插花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记录着生活中的故事。


内容简介

春天,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仅一束清香的花就会让人感到莫大的幸福。

初夏,漫步于鲜花烂漫的公园里,灵感四处可寻。

秋天,金风送爽,看到各种硕果,都会产生想将其与花编织在一起的欲望。

初冬,用鲜花驱赶冬日的严寒,传达内心的爱意。

春夏秋冬……与花一起的四季,回忆一起度过的时光

本书以四季为主线,选择有特色的当季花材配以别具特色的花器,从基础的花器介绍、花材选择、花作修剪方法等开始,讲述适合春夏秋冬四季的花艺技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配合不同主题、花作形状,让读者循序渐进地了解花艺概念,喜欢上花艺制作。

本书共26个案例,每个案例都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温暖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制作的灵感来源,如承载着时间的古典花环、承载着心意的荷包牡丹花束、治愈心灵的桉树枝花环……花开之处,皆有故事,而随手制作的插花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记录着生活中的故事。


作者简介

郑珠熙,青年花艺师。2001年开始学习插花,之后去法国巴黎学习。2006年秋天开办花艺培训学校,学员可以系统地学习法式风格花艺技巧。出版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享受和花草相处的乐趣。

张羲烨,青年花艺师。曾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照片迷住而前往法国巴黎,在EFET (Ecole Francaise D’enseignement Technique) 学习摄影。现在活跃于摄影、室内装修和设计等领域。举办过4次个人摄影展。


内页插图

目录

花艺基础

基本工具 012

多样的花器 014

花泥的使用 015

花的选择方法 016

修剪花的方法 017

螺旋手法 018

基本包装 019

春天

迎春时间 0 22

承载心意的洁白花束 028

为家染上一抹春色 034

小花束 040

你好,春天! 046

桌子上的小庭院 052

夏天

古典美 062

花开芳香迎客来 068

巴黎蒙索公园的礼物 074

华丽典雅的花束 082

那个女孩的婚礼 088

在海中绽放的鲜花 092

美丽的花篱 098

夏日丛林 106

秋天

秋天桌子上的烛台 116

我的首个花环 124

魅惑却带毒的天南星花环 132

承载着时间的古典花环 138

庭院在我怀中 144

传达心意的爱心插花 150

冬天

像魔法一样的圣诞树 158

初冬可以感受到

春意的古典花束 168

生日快乐 174

法式花篮 180

鲜花蛋糕 188

怀抱着香气四溢的花球 196

后记

快乐的旅行 207


前言/序言

与花一起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花,我去巴黎待了一年时间。在那里我并不只是单纯地学习花艺技巧或是做设计,而是像从儿童时代便开始亲近自然的法国人一样,与花一起生活,重新体会花的含义。

一位法国朋友说,他的妈妈认为客厅、浴室、厨房等地方,如果没有花的话就觉得是出大事了。在法国,就像米其林餐厅评级一样,人们也会给美丽的花村评分,为自己小镇上的美丽庭院而感到自豪。并且,在市场里会经常看到正在购买花饰品,或是拿着刚买的花走来走去的人。也许对于法国人来说,花就如同每天要喝的咖啡一般,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虽然喜欢花的人越来越多,但目前花好像还是特殊日子里的奢侈品,这种想法让人感到

有些可惜。花可以作为向喜欢的人表达心意的礼物。走亲访友时即使是送上一小束花作为

礼物,也会为生活带来幸福和快乐。

一朵花,搭配上绿色叶材,摆在书桌、饭桌上,即可为空间增添活力。我希望能够通过本书分享这种美好。



庭院深深深几许:都市心灵的自然回归与生命哲学 一部关于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通过与土地的连接、对季节的感知以及对生命本真的追寻,重建内在秩序与精神家园的深刻札记。 在这个钢筋水泥构筑的丛林里,时间仿佛被无形的鞭子驱赶着向前奔跑,人们习惯了屏幕的蓝光和都市的喧嚣,逐渐遗忘了泥土的芬芳和四季的更迭。我们拥有了最便捷的物质生活,却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匮乏与疏离感。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园艺技巧的工具书,亦非一套快速致富的商业指南,它是一场深刻的、邀请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生活”二字的哲学漫游。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在城市中摸爬滚打多年后,选择回归一处僻静山居的生命实践者。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从一个“都市异乡人”到“自然协作者”的心路历程。全书结构松散而内在脉络清晰,如同山间的小径,曲折但终能导向开阔的视野。它分为四大卷,层层递进,带领读者从最基础的“动手”经验,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哲学体悟。 --- 第一卷:泥土的呼唤——重塑人与基质的关系 这一卷聚焦于“基础”。作者从零开始,描述了他如何面对一块荒芜的土地,那种初期的迷茫、挫败,以及最终如何学会倾听土地的声音。这不是关于如何高效地改良土壤,而是关于如何尊重土壤——它如何呼吸,它需要怎样的耐心,以及它隐藏的复杂生态系统。 作者详细描绘了他如何学习识别不同种类的蚯蚓,观察真菌网络在地下默默构建的“物质交换系统”,以及如何通过堆肥而非化学肥料,完成物质的循环与新生。他强调,园艺的起点不是“种植”,而是“侍弄”与“聆听”。当我们不再将土地视为一个被征服的对象,而是视为一个拥有自我意志的生命体时,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才真正开始建立。书中充满了对泥土气味、质地、温度的感官捕捉,使得读者即使身处高楼,也能仿佛闻到那份厚重的、充满生命力的气息。 这一部分的核心观点是:我们身体的健康,与脚下这层薄薄的、不断被分解和重生的基质,是同一场循环的参与者。 --- 第二卷:时间的刻度——与季节共舞的节奏 现代生活将时间切割成均匀的、以分钟计量的方块,使我们丧失了对“非线性时间”的感知能力。第二卷则致力于将读者的生物钟与宇宙的节律重新校准。作者摒弃了温室大棚带来的反季节生产的诱惑,完全遵从本地的生态时序。 书中详述了春日播种的“急切的希望”与夏至光照的“丰盛的慷慨”之间的差异。他没有提供一张精确的日历,而是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当第一批野生郁金香破土而出时,心中涌起的悸动,或是秋风起时,必须放下手中工具,开始为冬眠做准备的那种顺应自然的“无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相当大的篇幅探讨了“等待”的艺术。在等待作物成熟的过程中,人们被迫进入一种“延宕的满足感”状态。这种等待,是对现代社会即时反馈机制的有力反抗。它教会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产出,往往需要一个与人类意志无关的、内生的成熟周期。这种节奏感,最终被迁移到作者处理人际关系、工作决策乃至内心挣扎的方式上,形成了一种更深沉的耐心。 --- 第三卷:物种的肖像——微观世界的生命哲学 如果说前两卷侧重于宏观的“环境”与“时间”,那么第三卷则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作者仿佛化身为一名自然记录者,为他所照料的植物、昆虫,甚至是他不小心伤害的小动物,绘制了一系列充满敬意的“肖像”。 他记录了一株被蚜虫侵袭的玫瑰,没有急于喷洒农药,而是观察了瓢虫的到来,以及蚜虫种群内部的动态平衡。他讨论了“害虫”与“益虫”概念的相对性,强调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网络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他笔下的番茄不是一个待收割的商品,而是经历了阳光、水分、病害考验,最终完成其生命使命的个体。 书中探讨了“共生”与“竞争”的辩证关系。他发现,植物之间的竞争远比人类间的竞争更直接、更诚实,但也更遵守一套残酷而公平的自然法则。通过观察一株努力争夺阳光的树苗,读者可以反思人类社会中那些隐形的、常常被美化了的“竞争”背后的真正代价。这种对“生命共同体”的深刻洞察,使人对生命的多样性产生由衷的敬畏。 --- 第四卷:家的重构——从栖居到安顿 最后一卷将焦点拉回人的精神层面。作者认为,真正的“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住所,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安顿之所”。通过与土地的深度交互,他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确定性,正在被一种坚实、可触摸的真实感所取代。 书中探讨了“劳作的救赎”。体力劳动,尤其是那些直接关系到生存的劳动,能够将纷乱的思绪聚焦于当下这一刻的行动。当双手沾满泥土,心肺开始有规律地工作时,那些来自外界的、虚无的评判和压力便失去了附着的土壤。 《庭院深深深几许》提供了一种对抗现代性“失根感”的强大解药:回归你的感官,回归你的双手,回归你脚下的土地。 它并非教你如何种出最漂亮的观赏花卉,而是引导你发现,在一次次播种、浇灌、修剪、收获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在不经意间,重新编织了自己与世界、与时间、与本我的连接。这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个疲惫的灵魂,去亲手挖掘属于自己的,那片能够安顿身心的精神花园。它关于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尺度内,活出无限的、有尊严的自然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的,那种带着手工感的纸张和低饱和度的插图,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复古的氛围。然而,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其对时间观念的颠覆。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习惯了一切即时可见的结果。这本书却花了大篇幅来论述“不完美的美学”,赞颂那些需要时间沉淀才能显现的层次感。作者似乎在无声地提醒读者,真正的美往往隐藏在那些我们急于跳过或修剪掉的部分——那些略显凌乱的枝杈,那些看似无序的生长轨迹。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远远超出了普通园艺书籍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慢哲学”的教科书,用植物的生命周期做载体,探讨了接受事物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读完之后,我减少了对自己生活和工作进度的苛求,学会欣赏过程中的“瑕疵”。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没有固定的章回顺序,更像是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心情记录集合。这种跳跃性反而形成了一种迷人的韵律感。你可能前一页还在描绘如何在炎热夏日为一株稀有植物搭建临时的遮荫棚,下一页就转到了对冬季休眠期独有的寂静的沉思。这种不拘一格的组织方式,反而最贴合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个不相关却又相互影响的片段组成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强,擅长使用强烈的感官描写,你甚至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土壤的质地、不同花朵的气味对比。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仿佛亲自参与到作者的创作与观察之中。它成功地将日常的、重复性的劳动提升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度。

评分

这本关于园艺哲思的书,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教你“如何修剪”或者“如何选择花盆”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漫游。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文字中流淌着对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敬畏与热爱。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清晨露水打湿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穿过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书中对季节更迭中植物形态变化的观察,达到了近乎诗意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几章节对“等待”的阐述,作者将园艺中漫长的等待过程,与人生的起伏跌宕巧妙地联系起来,没有说教,全是感悟。它教会的不是技巧,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慢节奏生活态度,让人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沉淀思绪的静谧之地。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本真、对生命力的渴求,读完后,会不由自主地想放下手机,去看看窗外的天空,去感受一下风拂过树梢的声音。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看似“小众”的生活美学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华而不实,内容空泛。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扭转了我的看法。它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带着一种老派的、知识分子的幽默感。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如何与顽固的杂草“谈判”的场景,读起来简直像在听一位老朋友分享他与花园里的“宿敌”们斗智斗勇的趣事,幽默中充满了生活智慧。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但绝不刻板,大量的个人轶事和历史典故穿插其中,使得阅读过程极其流畅。它不是一本让你立刻就能上手操作的指南,而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散文集。它探讨的是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连接的深度,以及如何通过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微观生态系统来重塑自我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视角转换,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背景”的植物生命,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复杂性。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反思性的深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打理”的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何要打理”这一根本问题。书中穿插着许多关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观点犀利但措辞温和。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批判现代生活,而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可以在阳台或小院中实践的“疗愈之道”。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室内空间呼吸感”的论述,这部分内容极富启发性,它教导我们如何在有限的居住环境中引入自然的流动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内在力量,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的词语,搭建起最深邃的思考桥梁。它给我的感觉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在阳光下娓娓道来他关于生命、关于美、关于耐心的最真诚的告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