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闲谈写对联

大家小书 闲谈写对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化文 著
图书标签:
  • 对联
  • 春联
  • 年俗
  • 传统文化
  • 民俗
  • 书法
  • 文学
  • 节日
  • 文化
  • 趣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62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768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1
字数:18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闲谈写对联》是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白化文先生在多年来的评联活动的基础上写成的。本书虽是为初学写对联的人而写,但是并不限于谈对联的写作方法,而是涉及到对联的历史源流、联律探讨和作品鉴赏等问题。本书的特色在于注重指导对联写作的实践,重点讲解了写对联的要领,详细讨论了平仄问题和对仗问题。本书最后还讲了对联的评选和传世名联的赏析,见解独到,给人以新鲜启迪。


作者简介

白化文(1930— ),北京市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等。师从周绍良、周祖谟、吴小如诸先生,对佛教、敦煌学、目录学、楹联、民俗等领域的研究有深厚造诣。主要著作有《敦煌文物目录导论》《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汉化佛教与佛寺》《三生石上旧精魂》等。


目录

目  录


代序 功夫在“联”外 (001)
第一章 对联的特点与源流 (001)
第二章 对联的格律问题 (035)
第三章 学习与练习 (067)
第四章 春联 (116)
第五章 实用性对联 (136)
第六章 装饰性对联 (184)
第七章 宗教楹联 (238)
第八章 征联与评联 (269)
简短的结束语 (287)
后 记 (290)


精彩书摘

初学撰写对联的人,每每感到自己的词汇有限。那就无妨先做一些简单的对对子练习。从历史上看,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人名对
最简便的方法是,找一部书,将其中的人名挑出来组成工整的对仗。扩而大之,用几部书,甚至书籍目录中的著者目录、花名册、点名簿等,都可用来作这类文字游戏。但应注意:不可随意将男女人名作成对子,除非他们是夫妇。切记,切记!就是用古人名字也不行。养成了坏习惯,很难改正。
在阅读中国古代小说时,可以注意到,特别是明清的章回小说中,人物名字就经常成组成对。如《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殷郊的左右二将是温良、马善。《水浒传》中杜迁(千)对宋万,押送林冲的是董超和薛霸。《济公传》中两大捕头是雷鸣(明)和陈亮。此种例子不可胜数。可见对对子深入明清以来作家之心。他们所作的章回回目,也是一代胜于一代,越来越工整了。
作人名对,有时可以作成“无情对”,即字面上每个字能对上便可。在内容方面不作任何要求。实际上,人名对和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地名对,差不多都是无情对。最著名的一副人名对,可以举出“胡适之”对“孙行者”。出句是陈寅恪先生于1932年给清华大学出的入学试题。据说,全场以此为对者不过数人,其中有后来成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笔者的老师周燕孙(祖谟)先生,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张政先生等。可与“孙行者”作对句的,还有“王引之”“祖冲之”等。
因为人名对在内容方面一般不作要求,在追求对仗和调平仄方面就一定得严格要求了。单从平仄方面说,起码两个尾字得一平一仄。进一步,因为人名也就二至四字为常,最好平仄全都调谐,不过很难做到就是了。如我们在前面提过的,唐代有一位“东方虬”,自称数百年后的人们可以用他的名字与先秦的“西门豹”作对。实则从字面上看还可以,从平仄方面要求,则六个字中只有“豹”字是仄声。好在一平一仄都属尾字,勉强对付着算对上了吧。
熟能生巧,便可把几个名字连在一起作对子,还可联成句子,例如常被引用的一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应该说明:人名对在做练习时因为内容方面不作要求,所以对起来还容易。真正放在对联之中,可就难了。这问题在古代的骈文和近体诗等文体的创作中就很难办,结果是用妥协的办法解决:诗文中对仗的全句,只要别处作成比较工整的对仗,相对的两个人名,只要求平仄调谐便可。发展到以名对字,以名对官衔、封爵、谥号等均可;甚至可以把人名、封号等去掉一两个字,以求得对仗调谐。对联继承了这一传统。试举数例:

真人白水生文叔;

名士青山卧武侯。


这是清代河南南阳府城门门楼上的一副对联。文叔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字;诸葛亮逝世后谥为“忠武侯”。这一则整体属对工整,“人名对”部分,字面也是工整的,至于以字对不完整的谥号,则不必过于苛求。

上客尽知名,杜牧诗才,鲍昭赋手;
  
前贤有遗韵,魏公芍药,永叔荷花。
  

这是清代扬州府衙门客厅中一联。说的都是本府衙门中发生过的名人故事,不赘述。只就人名对说一说:这是句中自对兼上下联相对的格式。上联讲前贤中的客,都用姓名。鲍照的“照”字,避武则天的名讳(武则天本名武照,后改“照”为“曌”,喻自己如日月当空),用避讳代用字“昭”替代。清代人本不必避唐代讳,这里是为了调平仄而故意使用。下联中的“魏公”指北宋封为“魏国公”的韩琦;永叔是欧阳修的字。都是在这里当过主官的。这组人名对,“公”对“叔”是调谐的,别的就马虎掩盖过去了。可见,人名对在对联中要求不严。
正因要求不严,所以有了从内涵到平仄都调谐的工对,大家就都认为特别好。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李清照撰写那一副名对: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后人都认为整体对仗工整。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柳”和“张”都是《淮南子·天文训》中记录的“二十八宿”中南方的两个星宿;“变”字与“成”字,“三变”与“九成”,都是古代音乐术语。苏轼在此前曾有过一联:

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

比起李氏的对句,工整方面就差一截子了。请读者自行比较分析可也。
二、地名对
可以从书籍中、地图中寻找配对。如按北京地名找:北海对西山,磨盘大院对烟袋斜街,东棋盘街西棋盘街对南芦草园北芦草园,等等。
还有用地名对人名的,如:陶然亭对张之洞。
清代光绪年间巴哩克杏芬女史编辑成《京师地名对》二卷,分二十类共五百馀副地名对,堪称大观。还有编辑杭州等地地名成书的,均可供参考。
三、书名、戏剧名、电影名对
鲁迅先生是书名对能手。他自己写的书,书名就两两相对。如:《呐喊》对《彷徨》,《伪自由书》对《准风月谈》,《朝花夕拾》对《故事新编》,等等。
清代沈起凤著《谐铎》,书中各则题目均两两相对,如:狐媚对虎痴,梦中梦对身外身,奇女雪怨对达士报恩,菜花三娘子对草鞋四相公,等等。
戏剧名对,如:《乌龙院》对《白虎堂》,《三气周瑜》对《七擒孟获》,等等。
电影名对,如:《车轮滚滚》对《春雨潇潇》,《试航》对《创业》,等等。说相声中的对对子,就经常用戏剧、电影名作对仗。
四、成语、俗语对
《巧对录》等书籍中录有此种对子甚多,可以参看,必要时采择引入自己的对句中。例如:瓜熟蒂落对藕断丝连;隔靴搔痒对画饼充饥;守株待兔对打草惊蛇;风吹草动对日晒雨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等等。


前言/序言

导 言

程毅中

从1983年春节的第一届全国迎春征联活动以后,几乎沉寂了三十多年的对联写作得到了复苏重振的机遇。从此征联、评联的活动年年不断,有关对联的书也陆续出版。作为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的白化文学长,参与了各次的评联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是一个有心人,不断在总结写对联和评对联的心得体会,在对联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除了精心整理了《楹联丛话》之外,还陆续写出了不少有关对联学的论著。这本《闲谈写对联》就是他多年研究对联学的一项新成果。
本书是在十几年来评联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作者既注重总结对联写作的实践经验,又注重在理论上探讨对联的格律及其发展。正如他在书中讨论联律问题时所说:“过去的大部分作者都以创作为主,很少进行理论探讨。倒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家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都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又赶上这二三十年来思想更趋解放,学术更趋繁荣,楹联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到来,联律的问题就提上了讨论研究的日程。”本书正是这样的学术环境下的产物。作者持续地专致地研究了联律和对联写作的若干理论性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综合,这就超过了前人那些联话笔记的水平了。
本书注重于指导对联写作的实践。作者讲解写对联的要领,详细讨论了平仄问题和对仗问题。特别在《学习与练习》一章里,除了建议初学者要了解一些术语、读一些启蒙的讲授对对子的书以外,还教给读者怎样找现成词语做对对子的练习,如人名对可以从著者目录、花名册、点名簿里找出一些可作对子的人名,还可以用地名、书名、戏剧名来作对子。这些都是作者的独得之秘,给初学者指点了入门的捷径。
本书还讲了对联的评选和传世名联的赏析,也都有作者的独到之处。
本书指导对联写作,既从积极方面讲了怎样提高水平,又从消极方面讲了要注意哪些避忌。作者在这方面尤有独特的敏感。书中许多地方都提到了写对联要避免语病忌讳,在《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各章节里也都专门讲了撰写时“应注意之处”,在《喜联》一节里特别指出“玩笑不能开得太大”“别从旧联语中套用”“多男子”的祝愿等。作者考虑得面面
俱到,特别是一再强调要讲究“联德”,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书中最后设立了《征联与评联》一章,举出许多实例,对多次征联活动的经验教训做了一次初步的总结。作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把评联的选录标准和具体过程也都公开坦率地告诉了投稿者,毫无保留。既对征联组织者提出积极的建议,也对应征写作者提出诚恳的忠告。他归纳出了应注意的六项原则和取舍标准的“三把斧子”,这是为初评者定出的标准,也是为初学写对联者提出的起码要求。
本书本来是为初学写对联的人而写的,但是它并不限于谈对联的写作方法,而是涉及对联的历史源流、联律探讨和作品鉴赏等各方面的问题。作者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给我们以新鲜的启迪。可以看出,作者正在努力为建设一门对联学而铺设道路。在经验提升为理论之后,又指导着自己的创作实践。本书披露了不少作者撰写的对联,又体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我们期待着更多像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论著能不断问世。



《人间烟火,字里乾坤:楹联的寻常与不凡》 在这熙熙攘攘的红尘俗世里,有一种古老的艺术,它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生活的百味,传递着人情世故,更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便是楹联,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学瑰宝。它既是市井街巷间最接地气的表达,也是文人雅士笔下最精妙的意趣。 本书,并非要教您如何“对”出工整的对仗,抑或是深究对联格律的繁复。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漫步,一次温情的寻访,旨在与您一同领略楹联在寻常百姓家中的身影,品味那些藏匿于寻常岁月中的不凡智慧。 我们将在书页间,拾起一副副跃然纸上的对联。它们或许悬挂在老宅的朱门之上,诉说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或许张贴在酒肆茶楼的门楣之间,烘托出热闹的市井风情;又或许,它们只是寻常人家新年的祈愿,是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每一副对联,都是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一个时代的缩影。 本书将带领您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楹联故事。比如,您可知那因一句棋联而结下的千年情缘?您可曾听闻,一句看似寻常的招牌对联,竟能影响一座城市的命运?我们还将探索楹联的“家族史”,从它最初的雏形,到逐渐演变,再到如今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生命力何在?它为何能够穿越千年,依然鲜活? 我们将关注那些默默耕耘在楹联创作领域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是贩夫走卒,或许是田间农夫,却能用最朴素的语言,抒发最真挚的情感。他们的对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着生活的智慧和对世事的洞察。我们将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笔下流淌的真情实感。 当然,我们也会浅谈楹联的“性格”。为什么有些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妙趣横生,而有些却显得生硬晦涩?这背后,不仅有字词的考究,更有作者对意境的把握,对情感的抒发。我们将从一些生动的例子中,体会楹联的“神韵”,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本书不拘泥于宏大的理论,也不沉溺于孤芳自赏的鉴赏。它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楹联的“大美”。您会发现,楹联并非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触手可及的智慧,是融入我们血脉的文化基因。 它将唤醒您对身边事物的敏锐观察,让您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捕捉到对联的影子。或许,您也会被这文字的魅力所感染,尝试着用自己的视角,去发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对联时刻”。 这是一本关于发现的书,关于感悟的书,关于连接的书。它希望通过楹联这个载体,让您重新审视生活,体味人情,感受文字的力量,并最终,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诗意。 让我们一起,在“人间烟火”中,探寻“字里乾坤”。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写对联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考语文考试题”的层面,觉得它是一种比较刻板、枯燥的文字游戏。但《大家小书·闲谈写对联》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的“闲谈”二字,真是点睛之笔。它没有任何的架子,没有教条式的规定,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对联的世界。作者的笔触,如同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渗透进你的心田。他讲述的每一个创作故事,每一个技巧讲解,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意境”的把握,作者强调,写对联,不只是讲究字面上的工整,更重要的是能够传达出一种情趣、一种氛围,一种让人“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感。这种对艺术的追求,让对联这项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我开始尝试着去观察生活,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并尝试着用文字去记录,去表达。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对联,也让我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大家小书·闲谈写对联》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仿佛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极为亲切的姿态,将我们拉近了与古人创作对联的距离。我常常在想,古时候的文人墨客,是如何在那样一个相对简朴的环境下,创作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对联的。这本书,就为我解开了许多谜团。它不仅仅是讲解技巧,更是在讲述创作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学典故的穿插,让我在学习对联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也体会到了他希望将这份美好传承下去的决心。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充满了敬意。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促膝长谈,你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浸润。它让我明白,写对联,不只是一种文字技巧,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和人文情怀的体现。

评分

最近翻阅一本颇具雅趣的书,《大家小书·闲谈写对联》,原本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想看看这“大家”是如何“闲谈”这门古老艺术的。读罢,心中涌动,不免想与人分享一二。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术语堆砌。相反,作者仿佛一位邻家老者,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对联的起源、发展,以及创作时的各种注意事项,都被他用最通俗易懂、最生动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对联的解读,作者 not only 剖析了其平仄、对仗的工整,更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乃至人情世故。读来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原来写对联,并非只是文字游戏,更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的升华。书中穿插的许多小故事,更是锦上添花,让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比如,讲到“对仗”时,作者会引用一个关于朋友之间打趣的趣闻,让你瞬间明白“言必信,行必果”的对仗原则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比那些板着面孔的教科书要有趣得多,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和记住。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课堂,老师风趣幽默,同学认真聆听,时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

评分

《大家小书·闲谈写对联》这本书,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对于“意境”二字的深刻阐释。在许多人看来,写对联不过是讲究工整的对仗和严谨的平仄,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对联,更在于其背后所能营造出的那种独特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意境。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如何通过遣词造句,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他举例的那些名家名作,无不展现出这一点。例如,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对联,寥寥数语,便能让你仿佛置身于烟雨朦胧的画卷之中,听见小船桨声,闻到水乡特有的气息。这种“以形写神,以声传情”的创作手法,在书中被分析得淋漓尽致。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去体会细微的情感波动,再尝试着用文字去表达。虽然远不及大师们的水平,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写对联,更是教你如何更细腻地去感受生活,如何更艺术地去表达自己。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的艺术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大家小书·闲谈写对联》,可以说是将“实用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充满了大量的实践指导和创作技巧。作者非常“接地气”,他不会让你去背诵那些复杂的规则,而是告诉你,在实际创作中,应该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着手。比如,当你想要写一副关于春天的对联时,书里会引导你去从春天的“意象”入手,是嫩芽初绽,还是燕子归来?是春雨绵绵,还是春风和煦?然后,再一步步教你如何将这些意象转化为工整而富有诗意的上下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创作秘籍”,比如如何利用谐音,如何制造巧妙的歧义,如何让对联在读起来时产生出人意料的“回味”。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关于“化俗为雅”的章节,作者分享了一些将生活中常见的、甚至有些“俗气”的事物,转化为艺术语言的妙招。读完后,你不仅能写出自己的对联,更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这本小书,就像是你的私人创作顾问,随时随地为你提供灵感和帮助,让你觉得写对联这件事,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充满乐趣和成就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