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晋九 山西文化随笔》是山西省著名评论家介子平先生近年来关于山西文化的随笔集,共收录一百余篇随笔,分为晋人、晋地、晋事、晋文、晋宝、晋商、晋俗、晋乐、晋食九部分,以生动的语言,敏锐的视角,诠释了作者眼中的山西文化,是了解山西地域文化的优秀作品。
目录
魂系乡关(代序)
晋人
大禹:足迹遍河汾
介子推:因人而设寒食节
李冰:何以被供奉川主祠
法显:取经回国第一人
傅山:气节如山山似人
樊守义:第一部欧洲游记撰写者
赵铁山:商人书家
“天下俭”李用清
刘文炳:一个人的县志
贾敬之:其高岂止在画
张颔:古文字大家
晋地
对县联数村村
太原的老房子
太原城日伪时期的建筑
太原的街名
被雅名的街巷
包容汇通的太原
山阴怀古
右玉在左左云在右
由“疃”说来
四方八面话圐圙
牧童遥指哪个杏花村
山西瓷器业的记忆碎片
介休窑薪火相传千余年
红绿撩人八义窑
晋事
亢旱余记
祈雨
洪山醋泉
三上绵山
静悄悄的力量
处处行僧皆从容
小城店铺多
一路往事
贯穿一路的历史
路经儿童公园
游园不值旧时忆
晋文
晋祠流水诗难托
与孙嘉淦一同南游
晋版曾辉煌
两帙经卷一段传奇
关于《新刻金瓶梅词话》的两种记叙
方言也雅言
文风之振岂在风脉
晋宝
灭佛后的兴佛
后人窟前慨叹多
三教合一悬空寺
岌岌可危应县木塔
终未躲过这一劫
晋祠的气场
双林寺的水
域外飞来祆神楼
佛寺里的道观
永乐宫白迁了
晋商
最终还是文化
平遥城的保守
平遥城的喧嚣
商之不安
晋商宅院何以受重视
“三雕”的寓意
晋作家具的命运
镖师之用
晋商宅院中的风水讲究
晋商会馆:远方乡愁的慰藉
商之衰不在商
文人写商人
笔记中晋商的负面记述
晋俗
昔时旺火
年节的色彩
倔强的春联
岁时吉语
岁时礼仪
想起当年闹红火
那低沉作响的威风锣鼓
附会的背冰故事
因寒食而清明
当年赶集
迎娶队伍
闹房令
孩童耍货
赶早市
最后的市声
晋乐
乐户之哀
生于穷乡的《走西口》
秧歌剧与梆子戏
皮影戏的复幻
对台戏
生死同一曲
晋食
好吃的东西有点脏
臭豆腐飘香
包子包子热包子
老白包子铺
蛋炒米肉炒面
碗托碗不托
王蒙笔下的海子边面食馆
国营建南饭店
巷馆
母亲的“寒燕”
一碗炒饼的胃口
土豆飘香
诸肉不如猪肉
跋
精彩书摘
《晋九 山西文化随》:
大禹:足迹遍河汾
距今四千年前的尧舜禹时代,大致相当于西方《圣经》所言“诺亚方舟”时期,那是一个洪水泛滥、久治不息的多雨季节。尧自太行山之东平原宽地迁徙至今天的晋南丘陵窄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水。河东沃土,地势高峻,风调雨顺,水深土厚。尧都平阳,唐尧传虞舜,舜都蒲坂,虞舜传大禹,此时国力稍强,治水力度遂加强。
史载,禹姓姒氏,名文命,乃鲧之子,又称大禹、夏禹、戒禹。
禹的父亲鲧曾受尧之命而治水,却不得治水之法,以垒坝筑偃、堵塞洪水为己任,结果愈治愈泛,水患益盛,最终被帝舜治罪,殛死羽山。是时,禹为夏后氏部族酋长。大禹子承父业,受舜命于危难之际,献身于治水,并以治水得法而闻。
大禹治水,一改其父“以壅塞而阻水”之法,以疏通河道、宣泄洪流为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劳神焦思,泽行路宿”,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使洪波安澜,水患大治。由于治水成功,解民于倒悬,他被推选为舜的继承人.从夏后氏部落酋长的位置,一跃而成为舜之后的部落联盟领袖,夏代始创。
大禹治水,足迹遍九州,最早的记载见于《禹贡》。山西一带也有诸如“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禹凿龙门等传说。
晋中一带民间盛传,当年大禹治水前,晋中盆地曾是一个大的湖泊,名日晋阳湖。大禹为空出湖水,便于耕作,遂在晋阳湖周围的群峰众壑中。选择山体最薄、地势较低的南部为突破口,率先打开灵石口,排出晋阳湖之水,空出晋中盆地。有传说云:一日,大禹乘龙舟沿晋水入晋阳湖,边饮酒赏景,边苦思怎样空出晋阳湖,使民居住。行至孟山、绵山之间时,忽见一女子驾小舟独行,由于风急浪大,小船摇摇欲倾,十分危险。大禹见此状,命人驾龙舟靠近小船。大禹道:“你一女子,为何独自驾一叶小舟,来这风急浪高的晋阳湖?此等小舟,怎经得起风浪?”对曰:“舟越小越稳,无舟更稳。”大禹问:“为何?”女子答:“小女自有妙计。”大禹道:“请讲。”忽见女子弹出一石子,将大禹的酒坛打破,飘然而去。大禹紧随,但此女子已不知去向。大禹环顾四周,晋阳湖形状恰似此酒坛,打破方向正指灵石口。大禹顿悟:此乃女娲神,给他治水方略。其后大禹便带领孟、绵二山百姓开山劈石,疏通河务,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
这个故事反映了民众对大禹丰功伟绩的赞许之情,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治水灭患、造福于民的大禹的深切怀念。故事虽美丽,事实却不值细究。这个故事最早产生于隋代,因为“灵石”是隋开皇初年疏理汾河河道时才被发现的。其石质地坚硬,色质苍苍,叩击铮铮有声,被尊称为“灵石”。皇帝附会上天降瑞,遂亲颁诏制,于开皇十年(590),从介休县划出西南之地,新置一县,定名“灵石”。大禹治水早于灵石建县约两三千年,当时并无“灵石”显现,也无建县,何来“灵石口”之名?此名无疑得之于灵石出现、灵石建县之后。虽如此,人们仍信其有,因为传说中的附会,皆为愿望之移植。
但这样的传说,却有信史可作对应。《禹贡》书首云:“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壶口即今之黄河壶口瀑布处,在今山西吉县西北。梁、岐皆山名,在今陕西境内。三处古地名所指,分别位于黄河秦晋大峡谷南出口地带的东西两畔。所谓太原,即台骀渲汾障泽之后出现在汾河中上游的所谓大平原,即今之晋中盆地。岳阳在古代北岳霍山之南,即今太岳山南霍州地,因其址在霍山之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故名岳阳。霍山一线,山环峰绕,地形封闭,是汾河下流的必经之地。汾河流经此处时,河道狭窄,曲折蜿蜒,每至水汛,极易受阻不畅,形成洪峰,造成汾河中下游的水患。“当尧之时,洪水之患,并、晋为甚”,《尚书·尧典》叙:“其浩荡之形曰怀山、曰襄陵、曰滔天。”由此可知,大禹治水是从壶口兴工的,而后又开凿了粱山和岐山,疏通黄河后,又从太原修治疏导汾河,一直到霍山之南。
大禹为何要先修河再治汾呢?因为其汲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晋乘蒐略》云:“洪水方割时,壅汾水不得出,震及帝都,鲧极意崇防,因汾治汾,而不计汾之不泄。”《太平寰宇记》云:“河道开斯汾水可受,禹急河之大而汾治,鲧急汾水小而不治。”也就是说黄河发水,洪峰来到时,洪水滔天,壅塞了狭窄的河道,汾水入黄河之道被阻塞,泄流不出,于是潴留于汾河下游。这时,上游之水继续泄入下游,下游之水却入不了黄河,有进无出,日聚成灾,位于汾河下游河岸之傍的尧都平阳也处于水患之中,民心动荡,惶恐不安。鲧受尧命治水,殚精竭虑,筑坝修堤,进行防范,治理汾河水患。但他没有查清此因,更未想到只有疏通了黄河河道,才能使汾水顺利进入黄河,从根源上清除水患。他违背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舍本趋末,在汾水中上游一味筑堤修坝,“堙以物堵也”,企望阻挡汾水进入平阳,以保尧都平安。殊不知坝越筑越长,堤越修越高,水越聚越多,终于导致“防高而水壅,水盈则漫,风激则崩”的后果,酿成更大水患,也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大禹总结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先疏而后防”的方法,先率众疏通、拓宽黄河河道,“既载壶口,治粱及岐”,排除了黄河洪流不畅、阻塞汾河人道、潴留为患的根本故障,“决大河而放之海”,“猝引洪流就下”。然后,挥师北上,在汾河中上游的晋中盆地,疏通汾河淤结之河道,开渠挖洫,凿山通沟,“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因其水势,而利其导之,使汾之水通畅于河。治水终于成功,禹因之而传名于青史。时至今日,当年汾河为患,大禹治水,在晋中盆地留下的诸多遗踪,史载不绝。《读史方舆纪要》日:“阳曲九十里系舟于此,今有石如环轴。”忻州有系舟山,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系舟于此。系舟山腰有禹王洞,相传大禹曾在此歇息,洞内有一石像。《寰宇通志》载:“汾阳县万户山为县镇,尧时洪水,众山皆没,惟此山不没,所济者万户,故名万户山,其巅平坦可居万户。尧时龙门未厥,上游之水无所泄,壅而四出,壅遏汾水及诸山,愈急愈高,至于灭顶。”
类似传说在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芮城大禹渡也有。大禹渡原名神柏峪,因大禹于此治水成功而得名。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此拴马、憩息。大禹在此治水数载,历尽艰辛,最终于此乘舟东渡,凿开山门,引水归河,治水成功。
……
晋九 山西文化随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晋九 山西文化随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