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放 编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传统文化
  • 自然科学
  • 民俗
  • 农业
  • 季节
  • 中国文化
  • 时间
  • 节气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572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21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项目成功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主编为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他既参与并见证了二十四节气申遗的全过程,也具有深厚的学术文化功底。《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分别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流变、二十四节气的时令节俗、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民族地区的二十四节气等方面,系统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深具学术内涵,而又通俗易懂,且不失优美典雅。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对于传承与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萧放,民俗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社会学学位分会主席。主要社会兼职: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曾任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化史、岁时节日与礼仪民俗等。出版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先后获中国文联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01,2009),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010),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3)等。

目录

序言: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价值与意义

上篇:总论
二十四节气探源
农业社会的标准时间体系
多样的风土,共享的时序:广西的二十四节气文化
自媒体环境中的二十四节气传播

下篇:分论
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
雨水:天一生水,雨润大地
惊蛰:春雷起,桃花开
春分:昼夜平分,春意融融
清明:祭祖踏青两相宜
谷雨:好雨生百谷,浓芳落新茗
立夏:炎暑与农忙
小满:麦齐丝车动
芒种:麦登场,煮梅汤
夏至:藏伏养生祭田婆
小暑:温风至,尝新米
大暑: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立秋:秋意与诗情
处暑:暑将退,禾乃登
白露:小麦下种,“秋兴”正浓
秋分:阴阳相半,秋高气爽
寒露:鸿雁南飞,遍地冷露
霜降:田事向人事的过渡
立冬:防寒保暖,补在立冬
小雪:荷尽菊残,天降初雪
大雪:瑞雪兆丰年
冬至:拜天贺冬祭祖先
小寒:寒冬梅花开
大寒: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参考文献
后记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观测天象、体察地气,创造出了一套精妙绝伦的历法体系——二十四节气。这套体系不仅是简单的日期划分,更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天时地利的独特思维方式的体现,是一部浓缩了农业文明、哲学思想、民俗文化乃至生活哲学的百科全书。 本书并非对节气本身的逐条罗列,而是试图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我们将目光投向那遥远的古代,探寻节气是如何从对日月星辰的朴素观测,逐步演变成一套科学且富有诗意的计时系统。从“斗转星移”、“物候变化”的细微之处,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律动,节气如同自然的脉搏,精准地指示着农耕的节奏,也引导着人们顺应四季更迭,安排生产与生活。 然而,节气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生动载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理念,在节气的划分和命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春分”与“秋分”的昼夜均等,暗含了对平衡与和谐的追求;“夏至”与“冬至”的昼夜长短极值,则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规律。这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更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理解生命、体悟宇宙运行规律的重要思想启蒙。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之中。每一个节气都伴随着独特的习俗、饮食、谚语和民间传说。在“立春”时,“迎春”的仪式饱含着对新一年的希望;在“小满”时,人们品尝时令美食,感受生命的充盈;在“大雪”时,围炉夜话,分享温暖与安宁。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联结。本书将带您走进这些鲜活的民俗场景,感受节气所带来的生活温度和文化韵味。 本书还将关注节气在当代社会的新生命力。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传统农耕模式,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自然智慧和人文情怀,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重拾对节气的关注,意味着重新连接自然,体味四季流转的美好,并从中汲取生活灵感与力量。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古老的节气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实践“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如何通过对自然的感知,重塑我们与环境、与自身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深入人心的哲学探寻,更是一次回归自然、品味生活的生动实践。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节气的书,更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生命哲学和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读。它邀请您一同走进这套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时间体系,感受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并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只是觉得对二十四节气这个概念有所了解,但书中展现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夫,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自然奥秘。我喜欢他对于“雨水”的描写,不仅仅是雨水的到来,更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序曲,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新生的气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人的谚语和农谚,比如“早梅发,晚梅荣”,这些简短的句子却蕴含着大智慧,让我对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指导生产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别被“谷雨”的章节所打动,作者将这个节气与“播种希望”联系起来,描述了农人辛勤耕耘的画面,以及对丰收的期盼。这种对生命循环的敬畏和感恩,深深地触动了我。书中还对一些节气在不同地域的习俗进行了介绍,比如南方地区在“小暑”时节的饮食习俗,以及北方地区在“冬至”时节的祭祀活动。这些地域性的差异,让我看到了二十四节气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多元发展和文化融合。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很感兴趣,尤其是二十四节气,觉得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划分时间的方式,更承载着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和生活智慧。拿到《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别致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图所吸引。书中的插画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典的写意,又不失现代的简约,为冰冷的节气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立秋”时,引用的一段古诗,那句“一叶落知天下秋”瞬间点亮了我脑海中关于秋天的所有想象,那种从细微处洞察时序更迭的敏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察秋毫”精神的体现。书中对于每个节气的物候描述,都详细地讲述了动植物的变化、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养生和饮食建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大雪”的章节,作者不仅描绘了雪花的形态,还提到了古人如何利用大雪封山的时机进行狩猎,以及这期间的传统食物,如腊味。这些细节让我觉得,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书中关于“春分”和“秋分”的昼夜均等天文现象的解释,也非常严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天文学原理,让我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从表层走向了深层,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活哲学。

评分

长期以来,我一直觉得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角色。我们从小就听过这些节气名称,但真正深入了解其内涵的人却不多。《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这本书,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照出了节气背后丰富的文化意涵和生活智慧。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每个节气的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描写“白露”时,作者描述了清晨草叶上晶莹的露珠,以及空气中弥漫的凉意,这种真实的感官体验,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农耕经验的记载,比如根据节气来安排播种、收割的农事活动,以及如何根据节气的变化来预测天气。这些内容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有了更深的敬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处暑”的解读,它标志着酷暑的结束,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这种从炎热到凉爽的过渡,不仅是气候的变化,也是人们心境的一种转变,从躁动走向平和。书中还提及了一些与节气相关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例如“清明”的祭祖和踏青,以及“重阳节”的登高望远,这些都让我感受到节气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二十四节气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中国人与自然对话、与生活共舞的生动写照。

评分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这本书,我一直想找一本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二十四节气,又能展现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书。偶然间翻到这本书,封面设计就颇有意境,一股古朴而自然的韵味扑面而来,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节气名称和对应的农事活动,而是将每个节气都融入了生动的故事、诗词歌赋,甚至是一些地方的民俗风情之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惊蛰”的解读,不仅仅是昆虫苏醒,更是大地万物蛰伏后的蓬勃生机,这种对生命力觉醒的描绘,让我仿佛能听到春雷滚滚,看到嫩芽破土。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计时方法的介绍,虽然我对这些并不算十分了解,但作者的讲解清晰易懂,让我对古人如何观察天象、划分时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那个依循自然规律、与天地和谐相处的时代,对“天人合一”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书中对每个节气的物候变化、气候特征的描述也十分细腻,仿佛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例如,描述“小满”时,提及的“梅子黄时雨”,瞬间将我带入江南烟雨朦胧的初夏,那种饱满又带着些许湿润的气息,在文字中弥漫开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引领人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中国传统智慧的文化读物,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将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的书。当我拿起《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我立刻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节气仅仅看作是自然现象的划分,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哲学和美学的层面。他将“寒露”与“登高望远”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心境开阔的画面,让我体会到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书中对“立春”的解读也别具一格,不仅仅是冬天的结束,更是新生命的开始,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节气与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现了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广泛应用。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夏至”的描绘,那正是太阳最炽热、白昼最漫长的时候,也是人们最需要审慎对待,注意养生的时节。书中关于“冬至”的“数九”习俗的介绍,更是让我感受到中国人对时间流逝的独特体验,以及在漫长的冬日里,人们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来寄托希望,期待春天的到来。这本书让我明白,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中国人观察世界、理解生命、感悟宇宙的一种独特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