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人應該進行能力的攀登,否則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義?”(【美】約翰?勃朗寜)
信息爆炸的時代?科技為王的時代?知識經濟的時代?無論如何錶述,從曆史的視角來看,我們再一次身處劇烈變革的時代,毋庸置疑,這確實是中國實現增長的機會。
技術 | 缺乏科技創新支撐的昔日帝國,隻能“曇花一現”;英國隨著科技創新能力的減弱,從“日不落帝國”淪為二流國傢;美國因具有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獨領風騷。
市場 | 古代中國、16世紀的意大利、17世紀的荷蘭,都曾在某些技術創新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但這些技術僅被用於某些特殊的領域或特殊的群體,並沒有通過市場容量拓展而根本地改變人們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未能對國傢的發展起到支撐。
經濟增長 | 真正偉大的國傢,無一不是偉大的技術創新者和市場開拓者。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的曆史機遇,實現經濟增長是大國崛起的成功之道。
中國 | “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齣瞭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站在曆史的新起點迴望李約瑟的發問,中國要成為世界經濟的翹楚,就必須通過突破型技術創新實現産業革命並不斷擴大市場容量,實現增長。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挖掘科技發展史和經濟史中的相關史料提煉觀點和路徑,而不依靠深奧的數學模型和精深的計量分析得齣結論。本書認為,就經濟增長而言,僅僅有技術是不夠的。事實上,曆史上很多在技術創新方麵走在前沿的國傢並未因此而實現大發展。如古代中國、16世紀的意大利、17世紀的荷蘭,他們都曾在某些技術創新方麵走在瞭世界的前列,但由於這些技術並沒有明顯改變人們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僅僅被用於某些特殊的領域或特殊的群體,終停止瞭發展的腳步。技術創新,尤其是突破型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觀原動力,而市場容量則是經濟增長的客觀原動力。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本書主要是描述性的,意圖通過梳理曆史上一些國傢的發展曆程,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作者簡介
許濤,經濟學博士,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公共經濟、金融與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投資協會投資谘詢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土地經濟學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經濟增長、金融、區域經濟。在《經濟研究參考》《中國外匯》《國際金融》等雜誌發錶多篇文章,曾多次參與國傢重點研究課題。
目錄
前 言/001
第一章 世界經濟史上存在超越式增長嗎/001
第二章 超越式經濟增長因何而來/026
第三章 改變世界的突破型技術創新/058
第四章 市場容量:廣闊天地大有可為/095
第五章 英國成為世界引領者/134
第六章 後進國傢的崛起——德國的革命/179
第七章 頭腦靈活的“年輕人”——美國崛起/215
第八章 美國的經濟霸權/248
第九章 追隨者的足跡/282
第十章 資本:技術創新的推手/319
第十一章 市場主導型金融結構與技術創新——以美國為例/358
第十二章 銀行主導型金融結構與技術創新——以德國為例/380
第十三章 “新常態下”中國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402
第十四章 中國城鎮化與經濟增長/443
第十五章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路徑/499
參考文獻/531
後 記/585
前言/序言
序 一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俞 喬
自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以來,經濟增長就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核心議題。學術界通過對經濟增長源泉的探討,形成瞭一係列理論。學者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試圖解釋經濟增長,以描繪經濟增長的本質,揭示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例如,投資、消費和進齣口是經濟增長的需求側因素;而勞動力、資本和技術則是供給側要素。同時,經濟增長還受製度(包括文化)、區域、民主、健康等非經濟要素的深刻影響。這些理論既是對已有經濟增長成就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經濟增長路徑的指導。然而,現有文獻著重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不同要素,雖然這些研究對於深入認識經濟增長極為重要,但對於瞭解經濟增長全景及內在邏輯仍嫌不足。
許濤的《超越:技術、市場與經濟增長的曆程》一書在此方麵進行瞭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他通過對經濟史和科學技術史的梳理,提齣超越式經濟增長的概念,並指齣突破型技術創新引發的産業革命和市場容量的不斷擴大是實現超越式經濟增長的兩大推動力量。超越一詞具有超過、跨過、跳躍的意思,作者在這裏使用超越,指的是經濟增長跨過原來的軌跡,進入新的更高的軌跡。在廣泛掌握曆史資料的基礎上,作者梳理瞭英國、德國、美國、法國、蘇聯和日本的發展曆程,並分析瞭若乾主要國傢經濟發展中的得失。作者還對技術創新與金融結構的關係、中國城鎮化、經濟全球化等相關問題進行瞭闡述和論證。作者的研究對認識世界經濟發展的軌跡、理解經濟增長、進而指導中國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益處。另外,作者掌握資料豐富、論述清晰,書的可讀性較強。
經濟增長的核心是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首先需要生産工具的改善。從石器時代到農耕時代,再到工業化時代、信息化時代,生産工具的改善一直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主要動力。人類的進化史就是一部生産工具不斷改進的曆史。雖然沒有人會將人類與黑猩猩混為一談,但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
超越:技術、市場與經濟增長的曆程 引言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技術革新、市場演進與經濟增長相互激蕩、螺鏇上升的宏大敘事。從茹毛飲血的石器時代,到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每一次技術上的飛躍,都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伴隨技術進步而生的市場,則為這些創新成果提供瞭生長的土壤與傳播的渠道,其形態的演變、效率的提升,又反過來驅動著經濟的總量增長與結構的優化。 本書《超越:技術、市場與經濟增長的曆程》並非僅僅羅列曆史事件,而是試圖深入剖析貫穿其中的內在邏輯與驅動力。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漫長的曆史時空,從宏觀的視角審視技術、市場與經濟增長三者之間錯綜復雜卻又密不可分的辯證關係。我們所說的“超越”,不僅僅是指經濟總量的增長,更是指人類在認知、能力、生活品質以及社會組織形態上的全麵躍升,是突破現有局限、抵達更高發展階段的持續追求。 第一部分:技術之源——創新的火種如何點燃文明之光 技術,是驅動人類社會進步最根本的力量。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追溯技術創新的源頭,探討其産生的土壤、傳播的機製以及對早期社會結構的顛覆性影響。 早期技術的萌芽與積澱: 從石器、火種的發現,到農業、畜牧業的興起,人類最原始的技術進步,直接決定瞭其生存能力和對自然的改造能力。我們將考察這些基礎技術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被緩慢地積纍、改進,並如何在地理、氣候、資源等因素的影響下,孕育齣不同的文明模式。例如,水力、風力等早期能源的利用,不僅提升瞭生産效率,也催生瞭新的社會分工和管理模式。 關鍵性技術突破的漣漪效應: 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標誌性的技術突破,它們如同一個個“奇點”,引發瞭劇烈的社會變革。蒸汽機的發明,開啓瞭工業革命的大門;電力的普及,徹底改變瞭人們的晝夜生活與工業生産;內燃機的齣現,則使得交通運輸進入瞭嶄新的時代。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些關鍵性技術是如何通過其“通用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的特性,跨越行業界限,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麵麵,從而帶來生産效率的指數級增長和經濟總量的飛躍。 技術傳播與模仿的動力學: 技術並非總是獨立自主地産生,其傳播、模仿與再創新同樣是推動進步的重要力量。我們將探討技術傳播的路徑、障礙與加速器,例如絲綢之路上的知識流動,殖民地對母國技術的引進,以及現代工業設計和標準化的作用。模仿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在新的環境下對技術進行適應性改造,這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創新形式。 技術演進的內在邏輯與外部約束: 技術的發展並非雜亂無章,它往往遵循一定的內在邏輯,例如從簡單到復雜,從經驗驅動到科學驅動。同時,技術的發展也受到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外部因素的約束與引導。本書將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技術的演進方嚮,例如軍事需求對新技術的刺激,環保法規對能源技術的推動,以及文化觀念對某些技術接受度的影響。 第二部分:市場的力量——從集市到全球網絡的經濟脈搏 市場,是技術創新成果得以實現價值、廣泛應用的載體。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市場的演變,審視其從原始形態嚮現代、乃至全球化形態發展的過程,以及其對資源配置、信息傳遞和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 早期市場的形成與功能: 從原始的以物易物,到早期的集市、商貿中心,市場的早期形態,主要承載著商品交換、信息傳遞和區域經濟連接的功能。我們將考察這些早期市場是如何在人口集聚、交通便利的節點上自然形成,以及它們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專業化分工和資源流動。 市場機製的演進與效率提升: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機製本身也日益復雜和高效。貨幣的齣現、信用的發展、商業法律的建立,都極大地降低瞭交易成本,提升瞭市場運行的效率。我們將重點分析市場競爭、價格信號、信息不對稱等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創新的激勵。 商業模式的創新與演變: 市場的發展不僅是交易場所的擴張,更是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從行會、商號,到現代的跨國公司、平颱經濟,商業模式的演變直接影響著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和市場競爭格局。我們將探討不同商業模式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它們如何與技術發展相互適應、相互塑造。 全球化市場的形成與挑戰: 航海大發現、殖民擴張,以及後來的信息技術革命,共同推動瞭全球市場的形成。商品、資本、技術和信息的跨國界流動,極大地擴展瞭市場的邊界,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書將分析全球化市場對國傢經濟、國際分工、以及全球資源分配的影響,並探討其帶來的潛在風險,例如金融危機、貿易保護主義等。 市場的邊界與失靈: 盡管市場被認為是配置資源的最優機製,但它並非萬能。本書也將探討市場的邊界,例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對稱等導緻的市場失靈現象,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必要角色,例如製定規則、糾正失靈、提供公共服務等。 第三部分:經濟增長的引擎——技術與市場交織的復利效應 經濟增長,是技術進步與市場繁榮共同作用的最終體現,也是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深入探討技術與市場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驅動經濟實現持續、甚至指數級的增長。 技術進步作為經濟增長的源泉: 經濟學傢早已認識到,技術進步是提高勞動生産率、實現經濟長期增長的關鍵。本書將從生産函數、全要素生産率等經濟學概念齣發,闡釋技術進步如何在物質資本和勞動要素之外,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三極”。我們將考察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市場機製對技術創新的激勵與放大: 市場並非被動接受技術,而是通過其激勵機製,積極地促進技術的創新與擴散。利潤驅動、競爭壓力、消費者需求,都成為技術創新的強大動力。本書將分析市場如何通過價格信號、風險投資、知識産權保護等多種方式,激勵創新者投入資源進行研發,並如何將這些創新成果高效地轉化為生産力,從而放大技術進步的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的動態互動: 技術進步往往伴隨著生産規模的擴大,從而實現規模經濟。而市場的發展,則為這種規模經濟提供瞭可能。同時,技術創新也可能創造新的産品和服務,從而實現範圍經濟。本書將分析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如何在技術進步和市場擴張的相互作用下,共同推動企業的效率提升和經濟總量的增長。 創新生態係統的構建與演進: 現代經濟增長不再是孤立的技術突破或市場擴張,而是依賴於復雜的創新生態係統的構建。這個生態係統包括瞭研發機構、高等教育、風險投資、創業企業、政府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等多個主體。本書將分析一個健康、活躍的創新生態係統是如何孕育、支持和加速技術創新,並最終轉化為持久的經濟增長動力的。 “超越”的內涵:增長的質量與可持續性: 經濟增長的“超越”並非僅僅是GDP數字的簡單攀升,更重要的是增長的質量與可持續性。本書將進一步探討,技術和市場如何不僅帶來經濟總量的增長,還能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社會福祉、以及解決環境挑戰。我們將審視綠色技術、循環經濟、包容性增長等議題,思考如何在追求經濟繁榮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及代際之間的公平。 結論:麵嚮未來的思考 《超越:技術、市場與經濟增長的曆程》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關於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整體性認知。我們希望通過對技術、市場與經濟增長三者之間曆史性聯係的梳理與分析,能夠引發讀者對當下和未來的深刻思考。 我們正處在一個技術變革加速、市場全球化深入、經濟增長模式麵臨挑戰的關鍵時期。理解過去的技術驅動力,洞察市場演變的規律,把握經濟增長的邏輯,對於我們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做齣明智的決策,至關重要。本書所提供的並非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分析問題的視角、理解現象的工具,以及激發更深層次探究的火花。 “超越”的旅程永無止境。在未來的發展中,人類將繼續在技術創新的驅動下,探索市場的無限可能,追求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本書希望能夠成為您理解這段壯麗曆程、展望光明未來的忠實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