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内外各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下,自2015年起,由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主办、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小型系列学术研讨会之“担保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共聚一堂,发表意见、阐述主张、形成共识,有力地推动了担保法理论与实务的良性互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精选了第三届研讨会的文章和学术观点结集成册。
董学立,男,1967年4月出生,山东利津县人,民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破格),山东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整个物权法乃至整个民法领域,担保物权法是与实践结合zui为紧密、zui为变动不居的法律领域。研究担保物权法,如果不了解实践、掌握实践、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单靠文本研究是不行的。
——梁慧星
物权法有故乡法之称,原来具有本国色彩,但因为担保物权是以支配担保物的交换价值发挥其担保功能,和物的利用常受国土风情的影响不同,加上国际贸易发达,信用的授予,需以担保为后盾,担保法国际化的趋势遂方兴未艾。
——谢在全
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接点明了“担保法”,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所探讨的不仅仅是静态的法律条文,更是担保法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不断演变和生长的动态过程。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仅仅梳理既有的理论框架,而是着力挖掘那些潜藏在司法实践深处的“隐形”担保现象。例如,在处理一些复杂合同纠纷时,表面上看不出任何担保的痕迹,但通过对当事人意图、交易习惯以及合同条款的细致解读,作者成功地揭示了隐藏其中的风险共担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悄无声息地发挥着担保的功能。这一点让我非常惊叹,因为在日常的商业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仅仅是明面上的抵押、质押,却忽略了那些更具创造性和适应性的风险分散方式。书中对这些“非典型”担保的分析,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如何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常常引用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的选取角度非常刁钻,往往能触及到法律适用中的争议焦点,比如在融资租赁、保理、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领域,担保法的传统概念如何被挑战和重塑,都得到了非常生动的呈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推定担保”和“实质担保”的讨论,这不仅是对传统法律理论的挑战,更是对现实经济需求的深刻回应。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分析视角深深吸引。第三辑的内容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将抽象的法律理论与鲜活的司法实践紧密结合,展现了担保法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多重面貌。作者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产品和商业模式中担保法律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书中对“股权质押”在不同场景下的法律效力、实现方式以及潜在的法律风险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理解当下资本市场中股权融资的法律框架至关重要。作者不仅仅关注法律规定本身,更深入分析了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担保工具来规避风险,以及在这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漏洞。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抵押物范围扩大化”的探讨,作者通过分析最新的司法判例,揭示了抵押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解释和适用的,例如,对于附属设施、收益权等能否被纳入抵押范围,书中给出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证。这种对法律条文的“活化”和“动态化”解读,让我看到了担保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规则,而是能够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充满活力的法律体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破局”式的解读。在学习担保法理论时,我常常会感到条文的严谨和理论的抽象,有时会与现实的复杂性脱节。而这本书,特别是其中对第三辑内容的深入剖析,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了担保法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例如,书中对我国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担保物权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包括对动产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担保形式的法律规制,以及如何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登记、公示、执行等难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信托”与“担保”交叉领域的论述,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最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的梳理,清晰地勾勒出了信托财产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被视为担保物的法律逻辑,这对于理解当前金融创新背景下的风险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书中还对一些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如保证合同的解除权、抵押权与租赁权的冲突等,给出了颇具洞察力的分析和建议。这些分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大量判例的深入研究和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指导价值。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担保法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第三辑所呈现的内容,更是将这种赋能推向了新的高度。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既有法律的简单阐释,而是积极地介入到理论前沿和实践难题的探索中。我注意到书中对于“融资租赁合同中的担保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分析了融资租赁合同本身所具有的担保性质,以及在发生承租人违约时,出租人如何通过收回租赁物来最大程度地实现其债权,并探讨了在此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如租赁物毁损、第三方权利冲突等。此外,书中对“供应链金融中的担保机制”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清晰地阐述了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过程中,如何运用多种担保方式,如应收账款质押、存货抵押等,来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担保方式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实现对分散的应收账款或存货的有效公示和监管。这种从理论高度出发,直面实践痛点,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写作方式,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翻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辩论现场。作者在探讨担保法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并非一味地呈现某种既定的结论,而是通过抛出问题、层层深入、引经据典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尤其是第三辑所涵盖的内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更是在探究法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政策考量。书中对一些涉及跨境担保、涉外担保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我理解国际经济交往中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例如,作者在分析不同国家关于担保合同效力、执行顺序的差异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而是着重阐述了这些差异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到实际的法律适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破产程序中的担保权优先顺位”这一复杂问题的梳理,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以及分析我国现行破产法在处理担保债权时的得失,指出了当前制度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方向。这种对前沿问题和争议焦点的敏锐捕捉,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度思考,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激发学术兴趣的智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