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案情。
催眠不是为了沉睡,而是唤醒。
观察这个世界,一只眼睛足够了,另一只,多用来看看自己。继《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之后,狂想代理人高铭再度发力,历时数年,深入催眠、心理诊所,接触真实案例,获悉珍贵一手资料,探寻人心深处潜藏的秘密,直面现代人精神的困境与煎熬,写成“催眠师手记”系列,打造一部如美剧般精彩的心理推理纪实档案。
阅读“催眠师手记”系列之前,你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1“催眠师手记”系列以催眠师“我”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采取美国季播剧的形式,每季收录10余个故事,写成15篇文章。
2高铭的书有两本ZUIhao看,《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和《催眠师手记》,前者写的是“非正常人类的正常世界”,后者则是关于“正常人类的非正常精神空间”。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不是瞎编的。
3《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中的精神病患作者曾亲自接触,而本书中的案例资料,则通过催眠师得到,因为催眠师与心理分析师有必要保护患者的隐私。也正因如此,本书给人的震撼更大,因为这些案例中的问题我们多少都有,甚至更严重。这很现实,所以更可怕。
4“催眠师手记”系列的初衷,是希望读者“把自己的内心摆在镜子前”,正视自己。我们就像个容器,能承受的压力是有定量的,超过定量会很危险,所以要学会减压,尝试交流与倾诉,千万不要忽略沟通。
5书中每一处空行,每一处不合逻辑的对话,每篇文章的排列顺序,悉数经过作者的精心编排,阅读时请不要忽略。
6其实,世界一切都很好,有问题的是我们。
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假象
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假象之中
没有任何真正创造,也没有过任何突破
我们就像执行程序的电脑
就好像电脑不会明白自己正在执行程序那样
唯yi不同的是
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
人类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因为,很少有人能明白真相
如果福尔摩斯主攻心理学,而华生会催眠,他们的故事大概就是“催眠师手记”系列。
案情提要
人之所以会恐惧,也许正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什么都知道。——《夜惊魂》
进入别人内心深处太久的话,自己也会迷失。——《迷失》
神恩如海,神威如狱。有些魔障,吃斋、诵经是破不了的。——《千手观音》
在梦里,所有的怪物,都是我们自己。——《半面人》
人的无限潜力来自哪里?训练?饮食?情绪?错,是记忆。人无法超yue自己,因为在记忆里,人是完美的。——《完美记忆》
在什么都没做之前,你不可能明白“体会”是件多重要的事。——《衣柜里的朋友》
我们宁愿相信没有那么神的存在,但我们又无法违背心里的渴求——模仿他。——《见证》
其实,人类从未正式进入21世纪,时间,一直停留在1999年8月17日。——《时间线》
杀人的欲望,真的能遗传吗?——《完美谋杀》
……
及 番外二篇
《关于梦和催眠》
记忆当然可以瞬间千里,跨越时空,所以梦根本不需要时间流。
《潜意识与暗示》
既然现实只是虚幻,梦才是真实的。
人物小传
催眠师(大学助教)
1月11日生,摩羯座,O型血,异性恋,生于北京。爱跑步,爱组装模型,爱国际象棋与玻璃器皿。厌恶太过明亮的环境,厌恶多汁的水果,厌恶狗叫、戒指、下雨天。喜欢黑、浅灰与灰白。
心理分析师(心理咨询师)
11月1日生,天蝎座,B血型,性取向、籍贯与出生地不详。爱钱,爱站在窗侧发呆(绝不站在窗前),爱半躺着看书,爱吃零食与金属器皿。厌恶看TV剧,厌恶榴莲,厌恶所有含酒精的饮料及无用的装饰摆设。喜欢纯白、银白、浅蓝与黑。
高铭
作家,七十年代,生于北京。
著有《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千魂》及《催眠师手记》系列等。
零 搭档
一 夜惊魂
二 迷失
三 千手观音
四 半面人
五 完美记忆
六 你的花园
番外篇:关于梦和催眠
七 衣柜里的朋友(上篇)
八 衣柜里的朋友(下篇)
九 见证
十 黑暗中的隐藏者
十一 暴君
十二 时间线
番外 潜意识与暗示
十三 完美谋杀
十四 摇篮里的混蛋(上篇)
十五 摇篮里的混蛋(下篇)
十六 安魂曲
十七 无罪的叹息
尾注(代后记)
《完美谋杀》
坐下后他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不停的吸鼻子、动动手指,或者是神经质的皱一下眉。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眼前的这位中年人正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并因此而不安。我望向搭档,发现他此时也正在望着我,看来他也注意到了。
搭档:“你……最近睡得不好?”
中年男人:“不是最近,我有三、四年没睡好了。”
搭档:“这么久?为什么?”
中年男人:“说来话长,”他叹了口气。“我总是做噩梦,还经常神绪不宁。所以我才来找你们的。”
搭档点点头:“工作压力很大吗?”
中年男人:“不,这些年已经好很多了。”
搭档:“家庭问题?”
中年男人:“我们感情很好,并没有任何问题。我老婆是那种凡事都依附男人的那种女人,基本对我言听计从,很多人羡慕得不得了。我儿子也很好,非常优秀。总之,没有任何问题。”
搭档:“噩梦?”
中年男人:“对,噩梦。”说到这儿他的脸色越来越凝重。
搭档:“什么样的噩梦?”
中年男人严肃地看着搭档停了一会儿:“嗯……说这个之前我想问一件事儿。”
搭档:“请讲。”
中年男人:“行为会遗传吗?”
搭档:“行为?行为本身不会遗传,行为心理会遗传,但是那种遗传有各种因素在内,包括环境因素,这是不能独立判断的,必须综合。”
中年男人认真地点点头:“原来是这样,看来我找对人了。”
搭档:“现在,能说那个噩梦了吗?”
中年男人:“好,是这样:大概从三、四年前起,我经常会梦到我把老婆杀了。”
搭档用难以察觉的速度重新打量了一下他:“是怎么杀的?”
中年男人犹豫了几秒钟:“各种方式。”
搭档:“如果可以的话,能说一下吗?”
中年男人略微有些紧张,并因此深吸了一口气:“嗯……我会用刀,用绳子,用枕头,扭断她的脖子,用锤子……而且杀完之后还会用各种方式处理尸体……每当醒来的时候,我总是一身冷汗。”
搭档显得有些惊讶:“你是说,你会完整的梦到整个事件?包括处理尸体?”
中年男人:“对,在梦里我是预谋好的,然后把尸体拖到事先准备好的地方处理。”
搭档:“怎么处理?”
中年男人:“啊……这个……比如肢解,放一浴缸的硫酸,为了防止硫酸溅出来,还用一大块玻璃板盖在浴缸上,还有火烧,或者开车拉到某个地方,埋在事先挖好的坑里。”
搭档:“你会梦到被抓吗?”
中年男人:“最初的时候会有,越往后来处理的越好,基本没有被抓的时候。”
搭档:“那你为什么要杀她?”
中年男人看着自己的膝盖沉默了好久才开口:“我不知道……杀人的欲望,真的能遗传吗?”他带着一脸绝望的表情抬起头。
我和搭档对看了一眼。
搭档:“你的意思是说……”
中年男人:“大概在我不到九岁那年,我爸把我妈杀了。”
搭档怔了一下:“呃,你看到的?”
中年男人紧紧抿着自己下唇点了点头。
搭档:“他……你父亲当着你的面?”
中年男人:“是的。”
搭档:“原因呢?”
中年男人:“我不是很清楚,但据我奶奶说……哦,对了,我是奶奶带大的;据她说,我妈算是个悍妇了,而且……嗯……而且,我爸杀她的原因是她有外遇。”
搭档:“明白了,是在某次争吵之后就……”
中年男人:“对。”
搭档:“你父亲被判刑了吗?不好意思,我不是要打听隐私,而是……”
中年男人:“没关系,那时候我还小,再说那也是事实;判了,极刑,所以我是奶奶带大的。”
搭档:“下面我可能会问的稍微深一些,如果你觉得问题让你不舒服,可以不回答,可以吗?”
中年男人:“没事儿,你问你的,是我跑来找你们说这些的,尽管问就是了。”
搭档:“嗯,谢谢。你对当时还有什么印象吗?”
中年男人:“那时候我还小,就是很多东西在我看来似乎……嗯……似乎不是很清晰,或者有些现象被夸大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搭档:“明白,童年的扭曲记忆。”
中年男人点点头:“嗯,我亲眼看着那一切发生,印象最深的是:血喷出来的时候像是有自己的意志一样,洒向空中,然后溅到地上。而且……后来我曾经梦到过那天的情况。”
搭档:“跟困扰你的噩梦不同?”
中年男人:“不一样,这个不算是噩梦。只是在梦里重现我爸杀……她的时候,血喷到地上并没有停止,而是流向我。”
搭档:“嗯?怎么解释?”
中年男人:“就好像是血有着我妈意志……而且我知道血的想法。”
搭档:“为什么这么说?”
中年男人皱着眉在努力回忆着:“就是说,血是情绪的,它热切的流向我站着的地方,在梦里我能知道那是我妈舍不得我的表现……这么说可能有点古怪。”
搭档:“不,一点儿都不古怪,我能理解。”
中年男人:“嗯,反正就是那样。”
搭档:“那个梦后来再没有过?”
中年男人:“本来也没几次,大概从我三十岁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了。”
搭档:“我注意到从你重现当时的场景到你梦见自己杀妻,中间有几年空白,那期间没有类似的梦吗?”
中年男人:“没有,那几年再正常不过了。”
搭档:“能描述一些你杀妻的噩梦吗?”
中年男人:“我说过的,我几乎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杀了她……嗯……你是要我举几个例吗?”
搭档点点头:“对。”
中年男人带着尴尬的表情挠了挠头:“说我印象最深的几次吧。有一次是我梦到自己勒死了她,然后拖到浴室里。我还记得当时浴室里铺满了装修用的那种厚塑料膜,把瓷砖和马桶还有洗手盆什么的都盖上了,但是在下水口的地方留了个洞。你能明白吧?在梦里我都设计好了一切,就等着实施杀人了。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剔骨刀、钢锯,还有野外用的小斧头把她的尸体弄成一块一块的,大概是茶杯那么大。然后分别装进几十个小袋子里,准备带出门处理掉。这些全做好后我把铺在浴室的塑料膜都收拾干净,浴室看上去就像是往常一样,很干净,除了下水道口有一点点血迹。”
搭档:“在梦里就是这么详细的?”
中年男人:“对。”
搭档:“还有吗?”
中年男人:“还有一次是梦到我把她闷死了,然后装进很大的塑料袋并放进一个旅行箱。在半夜的时候,我拎着箱子轻手轻脚地走楼梯去了车库,把旅行箱放进后后备箱,然后开车去了郊外的一个地方,那里有我事先挖好的一个很深的坑。然后我把尸体从塑料袋子里拖出来扔进去,同时还扔进去一些腐败的肉和发热剂,最后倒上了一桶水,再埋上……很详细是吧?”
搭档皱着眉点了下头:“非常详尽,已经到了可怕的地步。你把尸体直接掩埋,以及用腐烂的肉,还有发热剂、水,是为了加速尸体腐败?”
中年男人:“对,就是那样。”
搭档:“在梦里你做这些的时候会感到恐惧吗?”
中年男人:“不,非常冷静。好像事先预谋了很久似得。”
搭档:“现实中你考虑过这些吗?”
中年男人:“怎么可能,从来不。甚至醒来之后我会吓得一身冷汗,或者……想吐。”
搭档:“你的冷静和预谋其实只会在梦里才有对吧?”
中年男人:“就是这样的……我对此也不明白是为什么,会不会是我说的那样?我的基因中就有杀人的欲望?”
搭档:“目前看我不会这么认为,你父亲杀你母亲并不是为了满足杀人欲望,是因事而起的冲动性犯罪。”
中年男人显得很紧张:“我不怕你笑话,对那种梦我想过很多,难道说我和父亲都是被某种可怕的……什么东西……操控着,做了那一切?我是不是有问题?我……我……”
搭档:“你怕有一天你因为梦到太多次而真的这么做了,所以你才会来找我们。”
中年男人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是的,就是这样。有一次在梦里杀完我老婆之后,我抬头看了一眼镜子……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表情,和三十多年前我父亲当时的表情一模一样……”
搭档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我,扬起眉。
我摇摇头,搭档点了点头。
我的意思是今天没办法做催眠,因为我把握不了重点,他表示赞同。
中年男人走后,搭档歪坐在书桌旁把一只手和双腿都搭在桌上,闭着眼似乎在假寐。
我靠在窗边看着搭档:“看上去很离奇对吧?”
他轮流用手指缓慢地敲击着桌面:“这世上不存在无解,只存在未知。”
我:“那,答案……”
搭档睁开眼:“答案……应该就在他心底。”
我:“嗯,我们开始吧。”
搭档微微点了下头,眯着眼睛琢磨了好一阵才开口:“看不出暴力倾向。”
我:“一点儿都没有,他说到那些的时候没有一丝兴奋和冲动,只有恐惧。”
搭档舔了舔嘴唇:“你觉得像单纯的模仿么?”
我:“行为上的模仿?不像,过于还原了,理论上应该扭曲才对。”
“是啊……”说着搭档叹了口气,“真奇怪,为什么他会用这么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心里的东西呢?”
我:“会不会真的是他太太有问题?”
搭档:“嗯?应该不会,假如真的是家庭问题,他很容易就找到原因了,也不会这么内疚,你注意到他内疚的表情了吧?所以我觉得他的家庭生活应该是平静并且令他满意的。”
我:“那,工作压力吗?”
搭档:“也不大可能,他并没提到过工作压力和梦的关系,如果是工作压力或者生活压力的话,他肯定会多少说起一些,但是刚刚他一个字都没提起过,也就是说,工作和生活这两方面没给他造成任何困扰。正因如此他才会开头就问‘嗜杀是否会遗传’。还有,他说过有时梦醒后会有呕吐感,这意味着他对此反应是生理加心理的……那个词儿叫什么来着?”
我:“你是指行为和心理双重排斥?”
搭档:“对对,就是这个。所以我认为原因应该集中在他目睹父杀母上。”
我:“不对吧?我能理解目睹父杀母事件给他造成的心理冲击,但是问题是目前他梦中重复着父亲的行为,你是说他用迁移的方式发泄不满?可理论上讲不通啊,他怎么会用母亲作为迁移对象来发泄呢?难道说在他的生活中另有别的女人?”
搭档:“迁移?我没说迁移……他生活中是否另有女人……杀妻,然后借此避免离婚带来的损失……不可能,这样的话这个梦过于直接了……嗯,对,不可能的……”
我:“如果是杀戮现场给他留下了扭曲印象呢?他提过血,以及……”
搭档跳起来打断我:“啊?啊?你刚才说什么?”
我愣住了:“杀戮现场?”
搭档:“不不,后一句是什么?”
我:“他提过血……怎么了?”
搭档:“血?血!该死!我关注梦境本身太多,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
我:“什么?”
搭档:“记得他说过血流向自己吗?他三十岁之前梦到过的。”
我:“有印象,那个怎么了?”
搭档:“听录音你就知道了。”说着他抓起录音笔摆弄了一阵后回放给我听。
“……血是活的,热切的流向我站着的地方,在梦里我能知道那是我妈舍不得我的表现……”搭档关了录音笔看着我。
我费解地看着他,因为我没明白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搭档无奈地摇了摇头:“他梦里表现最重要的部分并非是暴力本身,而是冷静地处理尸体,你不认为这很奇怪吗?”
我:“把处理尸体和暴力倾向作为一体来看是错误的?”
搭档:“就是这样,不应该把这两件事儿看做一体,杀人是杀人,处理尸体是处理尸体。杀人代表着暴力本身,而处理尸体则意味着别的。如果我没推断的话,处理尸体本身才是他情感的表现。”
我:“你把我说糊涂了,你的意思是他有恋尸癖?”
搭档:“不不,你误解我的意思了,我是说,处理尸体这个事儿的结果,而不是心理。”
我:“结果?处理尸体可以避免法律责……啊?难道你是说……”
搭档露出一丝笑容:“再想想。”
我仔细理了一遍这句话,然后望着搭档。
搭档举起手里的录音笔,又放了一遍刚刚的录音。
仔细想了一会儿后我终于明白了:“我懂了……你指的是……他提过是被奶奶带大的。”
搭档点点头:“正是这个,我忽略的正是这个。”
我:“嗯……这么说就合理了。”
搭档:“是的……”
我:“安全起见,还是确认一下吧。”
搭档:“当然,不过就是不确认也基本可以肯定十有八九就是这个原因。”
我:“那催眠的重点不应该是梦本身,而是他没有父母后的心理对吧?”
搭档:“非常正确。”
我:“嗯,没想到居然会是这样……”
搭档重新把双腿翘在书桌上:“是啊……兜了个不小的圈子。”
梦中杀妻的中年男人第二次来的时候已经是快一周后了。
搭档:“又做那个梦了吗?”
中年男人点了下头:“有一次。”
搭档:“还是……”
中年男人:“对,这次是把分尸后分别封在水泥里……”
搭档:“那个……我能问一下你小时候的情况吗?”
中年男人:“好。”
搭档:“你父母对你好吗?”
中年男人:“都很好。虽然他们经常会吵架,但都是关起门来,不让我看到的。而且他们并没把气撒到我身上。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以为他们是开玩笑。”
搭档:“你母亲有外遇的事儿,你察觉到了吗?”
中年男人:“没有,我那时候还小,傻吃傻玩儿,什么都不懂,都是后来我奶奶告诉我的。我妈对我可以说是溺爱,我记得有一次我跟别的孩子闹着玩儿,把胳膊蹭破了好大一块,我妈就带着我把那个孩子和孩子的家长一起打了一顿。”
搭档:“这么凶悍?”
中年男人笑了下:“对,她就是这样一人。所以你可能想象不到她细声软语跟我说话的样子。”
搭档:“你父亲呢?”
中年男人:“我印象中他不怎么爱说话,他喜欢我的表现不像我妈那样搂着抱着,而是陪着我玩儿,坐在我身边陪着我看书,看动画,只是陪着,不吭声儿。”
搭档:“在出事之前,你丝毫没有感受到家庭不和气氛?就是冷战那种。”
中年男人想了想:“我不记得有过,可能是没留意过吧?没什么印象了。”
搭档:“出事后?”
中年男人停了好一阵:“之后一切都变了。”
搭档:“不仅仅是经济原因吧?”
中年男人:“嗯,很多人都会对我指指点点的议论……可是奶奶一个人带我,经济能力有限,又不可能搬家或者转学。虽然离开小学之后读中学稍微好了一点儿,但是居住的环境改变不了。所以基本上……还是会被人指指点点。奶奶有时候夜里会抱着我哭,直到把我哭醒。奶奶会跟我说很多,但是当时我不懂,也只是跟着哭。”
搭档:“她……还在世吗?”
中年男人:“去世了,我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去世了,为此我还休学了一年。”
搭档:“你还有别的亲戚吗?”
中年男人:“外公和外婆那边出事儿后就没有任何联系了,也许那边还有亲戚吧?但是没有任何往来,所以也就不知道……”
搭档:“你父亲这边呢?”
中年男人:“我爸是独子,也有一些远亲,但是自从家里出事儿后也没任何联系了。”
搭档:“可以想象的出……你现在的家庭,怎么样?”
中年男人:“我老婆和儿子?他们都很好。嗯……可能是因为我妈那个事儿吧?所以虽然我妈在我面前从没表现出凶悍的那一面,但我很排斥强悍的女人,所以在找老婆的时候有些挑剔,尤其性格上。”
搭档:“你昨天提过,你太太是很依附男人的那种女人。”
中年男人:“对,她不会跟我争执,生气了就自己找个地方闷坐着,最多一个小时就没事儿了,也正因如此,后来我都刻意收敛一些,尽可能地对她好。”
搭档:“你儿子呢?跟你像吗?”
中年男人:“长得像,但是性格一点儿也不像。”说到这儿他笑了下,“从小我就算是比较听话的那种,但他非常非常淘,而且很聪明。据他们老师说他从没有哪节课能安安静静上完的,不过他成绩很好,老师也就容忍了,只是私下跟我抱怨抱怨,但并没指责。”
搭档微笑着:“这不很好吗?再说男孩不就是这样吗?说起来你的家庭很完美,令人羡慕。”
中年男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那么夸张……也所以,我对于那个梦会……会很害怕。”
搭档点了下头:“嗯,好,我都知道了。这样,稍等一下后就进行催眠,然后我们就能准确的告诉你是怎么回事儿。”
中年男人:“真的?”
搭档:“真的。”
中年男人:“今天?” 搭档:“对,在催眠之后。”
催眠进行的非常顺利,重点就是上次我和搭档商量过的——失亲后童年的状况和心理。情况基本上和我们推断的一样,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噩梦问题点的所在。
在催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保留了他在催眠状态下所挖掘出潜意识中的记忆。
《搭档》
“是的之前我并没有开过相关的诊所也并没有和任何人合作过。”他的表情平静而坦然。
我:“哦……那你为什么对我感兴趣呢?你怎么就能确定我们之间会有默契,并且足以支撑一个诊所经营下去?”
他笑了:“我不会看错人的,或者说我看人很准。”
我:“假如从心理学角度看,你这句话说得很不专业……”
他点点头表示赞同:“非常不专业。”
我:“……呃,我还没说完。另一方面,也许是你从专业角度获悉到了什么,使你做了这个决定,但是你并没说出来。”
他看上去似乎很高兴:“你能有这种分析能力就证明我没看错人对吧?而且你也猜对了,我的确从你身上看到了一些我所不具备的素质,所以我才会认为我们很适合做搭档。”
我:“嗯……谢谢夸奖,能举例说明吗?我并非是想直接听到你的称赞,而是我需要判断一下你说的是否正确。也许你所看到只是一个假象,因为通常在接触陌生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时,我们几乎都会戴上一张面具。”
他点点头,前倾着身体,把双手的手指尖对在一起看着我:“我是那种看似比较活跃,其实心里消极悲观的人,所以在大多数时候我都会用一种乐观的态度来掩饰住这些。而你相对来说没有我沉稳,虽然看上去似乎正相反,但是你表面上的沉稳恰好暴露了你的对自己的稳重缺乏信心。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找到好的方式来应对,这是我所不具备的。也许我知道的多一些,也许我知道的杂一些,但是应对问题的时候,尤其是那种突发性问题的时候,你肯定能处理的更好。虽然你也可能会有些意外,但你不会表现出来,这正是你克制后的结果。这种素质,我不具备。我正是因为知道的比较多,所以一旦出现在我意料之外的事情,我反而会有些失措——因为我已经自认为周密,但是还是出现了意外……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我虽然不清楚他分析自己是否正确,但是他对我的观察和分析却很精确。所以我点点头。
他带着微笑看着我:“你看,情况就是这样,并不复杂对不对?我都告诉你了。”
我不由得重新打量了一下眼前的他,因为他令我感到惊奇。
眼前这个奇怪的家伙大约在两小时前就开始游说我,打算让我成为他的搭档,因为他想开一家具有催眠资质的心理诊疗所。最初我并没太在意他所说的,因为在学校当助教这些年,有太多同学和同行跟我提及过,但说不出为什么,我对此没有半点兴趣,所以都一一婉拒。不过眼前的他却让我多少有那么一点点动摇。这不仅仅是他所说的,也包含我对他的某种感觉——我说不清,但是我认为假如和他搭档应该很有意思,同时也会遇到更多有趣的事情——那将是我之前无法接触到的东西,虽然我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实际上我从未想过会存在这种有趣性格的人。一方面他看起来像是个大男孩,具有成人所不具备的坦诚和清晰。另一方面他又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可怕的分析能力——只有心思缜密的人才能做到这点。初步判断我认为他是一个生活简单,性格复杂的人,而且有着我所不能及的惊人天赋——我指在心理专业方面。
我想了想:“那么,除了你所说的这些,还有别的吗?”
他连想都没想:“当然!”
他回答的那么痛快倒是让我很意外:“呃……例如?”
他:“我没有催眠资质,而你有。”
我:“我……指的不是这个。”
他:“哦?嗯……那没有了,不过……”
我:“怎么?”
他:“我是想说,你真的打算继续做助教?真的不要试试看吗?也许会有更多的案例供你参考,也许会有你从书本上和理论上根本学不到知识,也许你会经历到一些超出你想象之外经历,那很可能会就此改变你的一生。”
我沉默了好一阵后告诉他,我需要考虑。
他点点头没再说下去,而是开始山南海北的聊些别的。
一周后,我们重新在这家咖啡馆见面了。我没再犹豫,而是直接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案。
他听了后先是嘴角扬起一丝笑意,然后咧开嘴伸出一只手:“搭档?”
我点点头也伸出手:“是的,搭档。”
回想起来,这件事已经过去5年了。
我不得不承认,《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这本书,以一种非常震撼的方式,拓展了我对心理治疗的认知边界。我一直对人类心灵的运作方式充满好奇,而催眠,似乎是解开这层面纱的绝佳方式。这本书没有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将催眠描绘得过于神秘或戏剧化,而是以一种极其真诚和专业的态度,展现了催眠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技巧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细节的案例所深深吸引,催眠师如何通过精准的语言引导,如何捕捉来访者潜意识的信号,如何层层剥开内心的防御,最终触及问题的核心。读到那些关于创伤疗愈的部分,我感到非常震撼,原来很多我们成年后的困扰,都可能源于童年时期未被处理的创伤,而催眠,正是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式,去重温、理解并最终转化这些痛苦的经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内心强大的韧性和疗愈潜力,也让我对催眠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爱、理解与陪伴。
评分我必须承认,《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刷新了我对“催眠”的认知。之前,我总觉得催眠是一种有点像魔术的东西,能够让人瞬间遗忘或者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本书,则将催眠的本质,揭示得更为深刻和人性化。它不是那种速成式的培训手册,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催眠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信任、深入探索的过程。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潜意识的角落”深深吸引,它们就像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被照亮的区域,充满了未知,也可能隐藏着我们问题的根源。书中的催眠师,展现出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种沉静而充满智慧的陪伴。他耐心地倾听,敏锐地捕捉,用最温和的方式,引导来访者走向内心的深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情感的细腻描绘,那些被压抑的愤怒、恐惧、悲伤,在催眠的过程中,如同潮水般涌现,但又在催眠师的引导下,得到了有效的疏导和转化。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触动,它不仅仅是关于催眠技巧的介绍,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大胆探索,以及对生命疗愈力量的深刻体悟。它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答案,更是一个能够理解并接纳我们所有情绪的空间。
评分《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对人类心理的深层运作机制充满好奇,而催眠,在我看来,是窥探这一神秘领域的一扇绝佳窗口。这本书并没有采取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案例,将催眠师的工作日常、思维方式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对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所深深吸引,那些潜藏在意识之下,却又强烈影响着我们行为模式的信念、恐惧和创伤,在催眠的引导下,如同冰山一角般逐渐浮现。书中的催眠师,展现出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陪伴与引领。他们如何通过精准的语言,构建信任,如何层层剥茧,触及问题的根源,又如何在确保来访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深度的心理疏导。这让我对“信任”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种温柔而强大的疗愈力量,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改变,更是理解与接纳。
评分《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我一直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感到着迷,而催眠,似乎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之一。这本书没有用枯燥的理论轰炸,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催眠的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那些被催眠者内心的“暗流涌动”所吸引,那些被遗忘的童年创伤,那些不被承认的欲望,那些沉重的过往,在催眠的引导下,逐渐浮现,最终得到正视和疗愈。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催眠师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而是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责任的角色。催眠师需要极高的同理心、洞察力,以及严谨的职业道德。他不仅仅是在“施展”技术,更是在陪伴一个脆弱的灵魂,一步步走向光明。我读到那些案例时,仿佛也跟着一同经历了情感的起伏,感受到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带来的痛苦,也分享了那些获得释放后的轻松与解脱。这本书让我明白,心灵的创伤并非不可修复,而催眠,正是提供了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最深的伤痛,并帮助我们重新整合自我,走向更完整的人生。
评分《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这本书,如同一本精心绘制的心灵地图,为我打开了通往潜意识深处的大门。我一直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感到着迷,而催眠,正是探索这一奥秘的有力工具。这本书没有采用艰涩的学术语言,而是通过一个个充满细节和情感的案例,展现了催眠师如何与来访者建立深度连接,并一步步引导他们面对内心的障碍。我尤其被书中对“潜意识记忆”的探讨所吸引,那些被遗忘的童年创伤,那些不被承认的情感,如何在催眠中被唤醒,又如何在催眠师的引导下,得到转化与释怀。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催眠师塑造成全知全能的救世主,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挑战、困惑以及不断学习的过程。他们需要极高的情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看似难以解决的困境,根源可能在于我们内心深处未被理解的情感,而催眠,正是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式,去重新认识和接纳那个真实的自我。
评分阅读《催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内心幽深之处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东西感到好奇,而催眠,正是探索这些隐秘世界的有效途径。这本书没有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一开始就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催眠的过程和效果娓娓道来。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催眠师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他们如何捕捉来访者的微妙反应,如何用精准的语言引导,如何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帮助来访者面对那些令他们痛苦的过往。读到那些关于创伤疗愈的部分,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们生活中的困扰,并非源于当下,而是来自过去那些未被处理的伤痛。催眠,就像一把温柔的手术刀,能够精准地触碰到这些“病灶”,并引导我们进行自我修复。书中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催眠师的耐心、同情和专业的态度,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它并非教人如何操控,而是教人如何理解,如何共情,如何在一次次的深度对话中,帮助他人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人类的心灵是一个无比复杂且充满神秘的领域,而催眠,则是深入探索这个领域的独特方式。这本书没有流于表面,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且充满细节的案例,展现了催眠师如何一步步引导来访者,穿越层层心灵迷雾,抵达那些隐藏的真相。我被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所深深吸引,那些被压抑的恐惧、焦虑、悔恨,在催眠的引导下,如同奔涌的洪流,但又在催眠师的专业掌控下,得到了疏导和转化。读到那些案例,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去感受那些被催眠者的情绪波动,去体会那种从迷茫走向清晰的过程。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展现了催眠师的智慧与耐心,他们并非用强硬的手段去改变他人,而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激发来访者内在的疗愈力量。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困扰,并非无法解决,而是需要一个专业的引导者,帮助我们找到那把开启心门的钥匙。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心灵成长的史诗,它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深刻的洞察,引领读者踏上自我探索与治愈的旅程。
评分在读《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这本书之前,我对催眠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影视作品中的夸张描绘。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真实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也不是一本宣扬神秘力量的读物,而是像一本心灵探险的笔记,记录着催眠师在探索人类潜意识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与惊喜。我被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所深深吸引,无论是来访者微小的肢体语言变化,还是催眠师语气语调的细微调整,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一次次充满张力的心理治疗过程。书中展现的催眠师,并非冷酷的观察者,而是一位充满同情心和智慧的陪伴者,他们用专业的技术,耐心引导来访者穿越内心的迷宫,去面对那些被遗忘的痛苦,去理解那些困扰已久的症结。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心灵的创伤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催眠,则提供了一种温柔而有效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最深的伤口,并最终导向疗愈与新生。
评分拿到《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莫名的好奇。市面上关于心理咨询、心理疗愈的书籍很多,但“催眠师”这个词,总是带着一丝神秘感,让人联想到深度潜意识的探索,以及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秘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为引人注目,简洁的色调,一幅抽象的图形,似乎在暗示着内容的复杂与深刻。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仿佛置身于一个幽暗的房间,听着一个资深催眠师娓娓道来的故事。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高深的术语,而是从一个看似普通的案例开始,讲述了如何通过催眠,一点点地剥离患者内心的层层壁垒,触碰到那些被遗忘或压抑的痛苦。我尤其被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所打动,催眠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语调的变化,病患身体细微的反应,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带领读者一同经历一次心灵的探险,去感受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波动,去理解人类心灵的复杂与脆弱。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身边的人,原来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着如此多的未知,而有时候,一个专业的引导,就能打开通往治愈的大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操控”他人的催眠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关于理解、关于共情、关于深入人心的深度访谈录。
评分初次翻阅《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我便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没有以学术论文的严谨开篇,也没有以戏剧化的情节取胜,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深入人类心灵的幽暗密林。书中对催眠过程的描绘,极其细腻且引人入胜,仿佛我置身于催眠现场,能够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期待。催眠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对话,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与洞察。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未被看见”的心理创伤的探讨所打动,那些被遗忘在潜意识深处的痛苦,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又是如何通过催眠,得以被温柔地唤醒和疗愈。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可能隐藏着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自我”。催眠师的角色,并非是控制者,而是引路人,他们用专业和关怀,帮助来访者探索内心,理解自我,最终实现与过去的和解。它让我对“治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消除症状,更是对生命的一次深度重塑。
评分这次物流有点慢,几天才收到!之前今天下单明天就能收到的,,,其他挺满意的,一直都是在京东买书,继续支持哈
评分就能让心里踏实;
评分618那段时间些图书好多优惠,见到喜欢的书就买,京东些图书都是正版,可以买来收藏……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评分看着这本书,及惊喜又惊吓,
评分省下了一大笔钱!
评分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于是我写下
评分价格不算太便宜,好多书不能用优惠券,只能买这么多,快递速度快,包装还算ok
评分618前一天买的,还不错 挺便宜的,书还没有看,物流很快,昨晚买的今早就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