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维辉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词汇
  • 核心词
  • 历史语言学
  • 现代汉语
  • 词汇研究
  • 语言学
  • 国家社科基金
  • 文库
  • 中国语言
  • 语义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95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514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研究汉语中的100个核心词,通过广泛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资料,理清这100个核心词的历史演变线索及方言分布情况,为读者提供有关每个词的详细资料。在充分占有材料、详尽准确描写的基础上,探讨核心词历时演变的客观规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总论”,概述汉语核心词研究的相关问题及《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主要结论。下编“分论”,分词类逐个描述汉语100个核心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情况,每个词条包括音、形、义、词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历时演变、方言差异、小结诸项,其中历时演变和方言差异是研究的重点。《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还有三个附录:分别是6篇关于核心词演变的论文、100核心词历时演变简表和100核心词方言分布简表。

目录

上编 总论
一、核心词及其研究
1.1 什麽是“核心词”
1.2 研究核心词的意义
1.3 本书的研究目标
1.4 材料与方法
二、汉语核心词面面观
2.1 汉语核心词的稳定性等级
2.2 汉语核心词的基本类型
2.2.1 稳定少变型
2.2.2 归一型
2.2.3 双音化但词根未变型
2.2.4 历时更替型
2.2.5 其他
2.3 汉语核心词的演变规律
2.3.1 各类词的特点
2.3.2 演变的类型
2.3.3 演变的动因
2.3.4 “纵”与“横”的关系
2.3.5 类概念的确立和类名(上位词)的形成
2.3.6 核心词与汉语史分期的关系
三、汉语核心词研究的若干问题
3.1 100词表的修订
3.2 重建史实
3.3 深入调查方言
3.4 汉藏语眼光
3.5 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下编 分论
凡例
一、名词
1.人一人(person)
2.男(人/子)一男/夫(man)
3.女(人/子)一女/妇(woman)
4.皮一肤/皮(skin)
5.肉一肉/肌(flesh)
6.血一血(blood)
7.骨头一骨(bone)
8.脂肪/油一膏/脂/肪(grease)
9.头发一发/毛(hair)
10.头/脑(袋)一首/元/头(head)
11.耳朵一耳(ear)
12.眼(睛)一目/眼(eye)
13.鼻子一鼻(nose)
14.嘴(巴)——口/嘴(mouth)
15.牙(齿)一牙/齿(tooth)
16.舌头一舌(tongue)
17.手一手(band)
18.脚一足/趾/脚(foot)
19.膝(盖)一膝(knee)
20.脖子一领/颈/顼(neck)
21 肚子一腹/肚(belly)
22.乳房/奶一乳(breast)
23.心一一心(heart)
24.肝一肝(1iver)
25.鱼一鱼(fish)
26.鸟一鸟/禽(bird)
27.狗一犬/狗(dog)
28.蝨(子)一蝨(louse)
29.蛋一卵(egg)
30.角一角(horn)
31.尾巴一尾(tail)
32.羽毛/毛一羽/毛(feather)
33.爪子一爪(Claw)
34.树一木(tree)
35.种子/种儿/子一种/子/种子(seed)
36.叶(子)一叶(leaf)
37.根儿一本/根(root)
38.太阳一日(sun)
39.月(亮)一月(moon)
40.星星一星(star)
41.水一水(water)
42 雨一雨(rain)
43.石(头)一石(stone)
44.沙(子)一沙(sand)
45 地一地(earth)
46.路/道儿一道/路(path)
47.山-山(mountain)
48.云一云(cloud)
49.烟一烟(smoke)
50.火儿一火(nre)
51.灰一灰(ash)
52.夜/晚(上)一夜/夕(night)
53.名字/名儿一名(name)
二、动词
54.吃一食(eat)
5 5.喝一饮(drink)
56.咬一啮/龀/噬/咬(bite)
57.(看)见一见(see)
58.听见一闻(hear)
59.知(道)一知/晓(know)
60.睡一寝/寐/卧/眠/睡(sleep)
61.死一死/卒(die)
62.杀一杀/弑/戮(kill)
63.游(泳)一游/泳/泅(swin)
64.走一行/步(Walk)
65.来一来(come)
66.躺一卧(1ie)
67.坐一坐(sit)
68.站一立(stand)
69.拿一执/持/秉/握/将/把/捉(hold)
70.给一与/予(give)
71.说/讲一言/语/云/曰/谓/道/话(sav)
72.飞一飞(nv)
73.烧一燃/焚/燔/烧(burn)
三、形容词
74.多一多/众(manv)
75.少一寡/少(fCw)
76.大一大(big)
77.小一小(small)
78.长一长(10ng)
79.黑一黑(black)
80.白-白(white)
81.红一赤/朱(red)
82.黄一黄(yellow)
83.绿一绿/青(green)
84.热一热(hot)
85.冷一寒(cold)
86.满一盈/满(full)
87.新一新(new)
88.好一良/善/吉/佳(good)
89.圆一圆/圜(round)
90.乾一乾/燥(dry)
四、数词
91.一一一(one)
92.二一二(two)
五、代词
93.我一我/吾/余/予(I)
94.你一尔/汝/若/乃(you)
95.这一此/是/斯/兹(this)
96.那一彼/夫(that)
97.谁一谁/孰(who)
98.什麽一何/胡/奚/曷(what)
六、副词
99.不一不/弗(not)
100.全/都一皆/咸/悉/愈/胥/尽/俱/均/总(a11)
主要参考文献
历史语料目录
方言资料目录
附录一 几篇相关论文
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
汉语“站立”义词的现状与历史
说“鸟”
说“日”“月”
说“脖子”
说“困(困)”
附录二 100核心词历时演变简表
附录三 100核心词方言分布简表
後记
《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一部深入探讨汉语核心词发展脉络与当下运用状况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学术理论的直接介绍,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构成汉语基本骨架的那些最常用、最基础的词汇。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为我们揭示了这些看似普通却至关重要的词语,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演变,以及在现代汉语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本书的立意在于“核心词”。这里的“核心词”并非指代某个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而是指那些在汉语使用者日常交流、思维表达中最频繁出现、最不可或缺的词汇。它们是语言的基石,是理解和掌握一门语言的关键。作者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词,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 全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历史演变与现状研究。 历史演变部分,作者着重考察了汉语核心词的溯源与发展。这部分内容犹如一条时间的河流,带领读者回溯汉语的悠久历史。作者可能追溯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以及近代汉语等不同历史时期核心词的形貌与用法。例如,在考察一些基础动词时,可能会深入分析其在先秦诸子、唐诗宋词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在不同朝代的词义演变和句法功能的变化。对于一些基础名词,则会探讨其所指代事物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以及词汇本身在语音、形体上的微妙变化。 这一部分的论述方式,可能并非简单地罗列词汇列表,而是采用一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策略。宏观上,作者会勾勒出汉语核心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例如,早期汉语的核心词可能更加注重具体事物的指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抽象概念的词汇逐渐增多并进入核心地位。微观上,则会选取一些典型的核心词,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例如,对“有”这个字,可能会从其作为存在判断、所有和器官表示等不同功能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进行追溯,考察其语法功能的演变如何反映了汉语思维方式的变化。 在历史研究中,本书的作者必然会广泛借鉴和运用各种历史语言学的方法,如音韵学、词汇学、文献学等。可能会对一些古籍文献进行细致的解读,从中发掘与核心词相关的语言现象。同时,也可能借鉴训诂学的传统,对古籍中核心词的意义进行考证。例如,在探讨“为”这个字的演变时,可能会分析其在不同时代的用法,如作为动词“做”、“成为”,作为介词“替”、“为了”,以及作为连词“因为”等,并考察这些用法是如何逐渐形成和普及的。 此外,历史演变部分也可能涉及核心词的词源学研究。对某些核心词的起源进行探究,揭示其字形、字音和字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与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活动、文化习俗等紧密相关。例如,研究“车”这个核心词,可能会探讨其在古代交通、战争、社会等级制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词汇结构中的衍生情况。 现状研究部分,则将视角拉回到现代汉语。在这一部分,作者不再仅仅关注历史的遗存,而是着重分析当前汉语核心词的使用情况、特点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汉语教学、语言规划、社会文化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现状研究中,作者可能会对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深入分析,运用量化的统计方法,揭示核心词的使用频率、搭配关系、句法地位等。例如,通过对大规模语料的统计,可能会得出“的”、“一”、“不”、“了”等虚词以及“是”、“有”、“在”、“说”、“看”等实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核心地位,并分析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功能和语用特点。 本书的作者在进行现状研究时,可能会特别关注核心词的共时性特征。这包括: 核心词的语义网络:分析核心词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庞大的语义网络,从而支撑起整个汉语的表达体系。例如,围绕“人”这个核心词,可能会引申出“家”、“国”、“心”、“情”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核心词,共同构成对人类社会和情感的刻画。 核心词的句法功能:探讨核心词在现代汉语句子结构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们是如何组织句子、表达意思的。例如,分析“是”作为系动词在判断、陈述句中的核心作用,“不”作为否定副词对句子意义的构成。 核心词的语用特征:研究核心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实际运用,包括其隐含的意义、使用时的语体风格、以及在特定交际情境中的选择策略。例如,讨论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说”这个词的不同用法和选择。 核心词的社会文化映射:分析核心词的使用如何折射出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社会变迁。例如,某些新出现的或用法发生变化的词汇,可能反映了科技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观念的更新。 此外,现状研究部分也可能触及到核心词在教学和推广方面的问题。例如,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掌握核心词是快速提升汉语水平的关键。作者可能会对核心词的教学难度、学习策略、以及教学材料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一些见解。同时,对于汉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的发展,核心词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可能是其跨学科的视角。虽然本书是一部语言学专著,但其研究内容必然会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例如,在探讨核心词的历史演变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古代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在分析核心词的现状时,也会涉及当代社会现象、大众文化、网络语言等。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的研究视角更加开阔,结论也更加丰富和深刻。 总而言之,《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一部集历史深度、现实广度和学术严谨性于一体的语言学研究力作。它并非简单地介绍汉语的某个方面,而是通过对构成汉语生命力的核心词的精细剖析,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汉语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全新视角。本书的出版,对于汉语学界的研究者,以及对汉语语言本身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财富。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简单词汇,背后蕴藏着多么丰富而悠久的历史,又在支撑着我们日常交流的多少细微之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具有学术魅力,但又不是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晦涩难懂。它巧妙地平衡了严谨的学术规范与流畅的叙事节奏。不同于很多专注于单一时间断代的语言学著作,它采取了一种动态的、贯穿始终的视角来审视核心词汇的“存活”与“更迭”。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词义演变时,常常会引入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乃至技术变迁作为背景支撑,这让整个研究活了起来,不再是冷冰冰的语言符号游戏。比如,探讨某个表示“关系”的词汇如何从宗法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变化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这本书迫使你跳出当下的语言习惯去思考,每一个词汇都是历史的沉淀物,承载着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沉浸式阅读体验的最高境界。它让你明白,语言不是静止的博物馆展品,而是一条永不息止的河流。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语言演变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汉字的发展轨迹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看似理所当然的词汇,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罗列词汇的演变时间线,更像是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考察。作者的考据功夫令人叹服,从古代文献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重构了核心词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境和用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词汇意义的微妙变化而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现在理解的“这个词”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侧重点。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让我对汉语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任何想要超越教科书层面,深入理解现代汉语根基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案典。它提供的视角是宏观而又细致入微的,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人在合上书本时,对“汉语”二字有了更厚重的敬意。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体量和信息密度是相当可观的,它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翻消遣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专注力。但我要强调的是,这种“投入”绝对物有所值。作者在处理那些跨度极大的历史时期时,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控,是极少数研究者能够企及的高度。它为理解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语言学切入点。因为我们思考的框架、我们对世界的命名方式,都深深地烙印在这些核心词汇的演变轨迹之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拿到了一把可以解读我们文化基因的钥匙。这不仅是一部语言学的专著,更是一部关于时间、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史诗,只是它的叙述语言是词汇本身。对于任何致力于学术研究、文化评论或深度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出身的文学爱好者,我最初还有点担心这本书的门槛会不会太高,毕竟涉及“国家级成果文库”的重量级作品,总怕充斥着我无法消化的专业术语。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友好。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像是循着一条精心设计的路线图在引导读者。即便是面对那些涉及到词源学和语义学的复杂概念,作者也总能通过精妙的比喻或者贴切的实例来加以解释,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易懂。更棒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的驱动力。这种对深层逻辑的探究,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汉语内在机制的理解。它教会我如何“听见”词语背后的声音,如何“看见”字面下的历史回响。对于想要系统性提升自己人文素养,尤其是对语言敏感度有更高要求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汉语世界的方式。我以前读历史读社会,总是习惯性地将“语言”视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载体,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展示了核心词汇群体如何像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不断地适应环境、自我修正、甚至进行“优胜劣汰”。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表达,如何悄无声息地淡出主流视野,而新的表达又是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乘风破浪成为焦点,书中都有详尽的描摹。我特别喜欢它对“变异”和“坚守”这两种力量的辩证分析,这使得研究对象——汉语核心词汇——充满了张力和故事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拿起手边的任何一本书或报纸,去验证书中的某些论断,那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非常强烈。它把语言学从理论的象牙塔中解救了出来,直接连接到了我们日常的交流现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