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蒂芬·平克 著,王烁 王佩译 阳志平 译
图书标签:
  • 写作指南
  • 风格写作
  • 21世纪写作
  • 写作技巧
  • 文风
  • 写作提升
  • 非虚构写作
  • 创意写作
  • 语言艺术
  • 写作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61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595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每个拥有自媒体的人2、传播行业从业者,媒体编辑、市场营销、广告文案、作家等

写作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良好的写作风格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赢得读者的信任,给世界增加美。

世界级语言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科普畅销书作家/TED演讲人,史蒂芬·平克教你运用语词打动人心。

《纽约时报》畅销书/《经济学人》*佳图书。


内容简介

无论是写微博、微信文章和电子邮件,还是写论文、新闻稿和技术指南,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生活比史上任何时代都更依赖于书面语言。像所有语言使用者一样,互联网一代不仅需要让遣词造句适应情景和受众,更需要写出优雅、清晰、简洁、连贯,*重要的是吸引人的文章。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是一部无可替代的写作指南。它结合现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从心理与思维的高度分析写作原则和技巧,告诉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者如何清晰简洁地向读者展示事实和思想,如何有效运用语词来吸引人类心灵的关注。


传播、营销、文学、科普、学术、政府、企业、技术、法律等所有领域的写作者,都可以跟随本书学习写出打动人心又令人叹服的文章。本书既有助于改进中文写作思维,也有助于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世界级语言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科普畅销书作家,TED演讲人。被《时代周刊》《外交政策》《展望》等多部知名杂志称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因其在视觉认知和心理语言学方面的杰出研究,赢得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心理学会、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学会、美国人本主义协会的多个奖项。获过四个荣誉博士学位和数个教学奖项,其撰写的8部大众科普图书也屡屡获奖、部部畅销。


精彩书评

作为人生谦卑的学徒,学习写作风格是终身的修炼。平克的这本书,不愧是写给21世纪思想者的一本修行秘籍。从中我学到了,如何找回失落的古典风格,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以及如何把网状的思维变成语言的金线。这本书要慢慢读,快速不是目的,比浮云还慢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去感受美好写作风格所带来的一切。

--卫西谛,知名影评人


写这本书的平克教授可谓大发善心,因为他希望帮助人们写出好文章,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好的文笔,读到"清脆的句子、吸引人的隐喻、俏皮的旁白、优雅的转折"。最后写不好我们也可以拿他的话来安慰自己:说话是人的本能,写作则是不自然的行为,养成写作能力是终身挑战。

---贝小戎,《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你去问鸟如何歌唱,鸟并不会教你,因为它天生就知道。好作者往往也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写出好文章的--难得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畅销书作家,他对写作有在语言和思维高度的洞见--无论是关于写作的本质"写作就是网状思维、树状结构的的线性表达",还是关于"连贯之弧",都是绝妙又清晰的诠释。很多人请我推荐写作的方法,如果你只看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我想就是这本。

--古典,著名生涯规划师,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跃迁》作者


传统写作训练低效且难以记忆,我创办的"认知写作学"站在认知科学前沿,结合经典美文与文本细读,呈现不一样的写作进阶路线。学员必读之书正是平克的《风格感觉》。头脑清晰,写作未必清晰;清晰写作,必然需要清晰的头脑。理解心智之妙,探索文学之奇,平克此书实为21世纪写作者必读之书。

--阳志平,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首先这是一本英文写作指导书,但是如果你沉下心去看的话,你的中文写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升。因为这是一本从认知科学底层原理出发,解构写作内核的大家之作,书中提到的诸多写作原则和技巧是普世性的,对于革除我们因循陈旧的写作积弊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本书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写作之理、文字之趣,并且真正掌握优雅简洁之道。

--采铜,心理学人,畅销书《精进》作者


在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能够读懂英文,更需要我们能够熟练进行英文写作(和中文写作)。不管是从事科研论文写作还是一般论说或创作,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周晓林,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目录

目 录
推荐序1
提升写作能力,从关注逻辑开始
推荐序2
古典风格:聪明人的写作原则
001引言 写作风格为什么重要
013第1章 破解好文章
《解析彩虹》 / 016
《背叛斯宾诺莎》 / 018
讣告的艺术 / 022
《他乡暖阳》 / 028
033第2章 观看世界的窗
古典风格是什么 / 035
古典风格如何解释抽象观念 / 038
写作中的坏习惯 / 046
滥用元话语和路标 / 046
混淆写作主题与自己的专业 / 049
用引号做自我辩解 / 051
用模糊语言做缓冲 / 052
不假思索地使用陈词滥调 / 055
过多使用僵尸名词 / 059
避用人称代词“我”和“你” / 063
误用被动语态 / 065
069第3章 知识的诅咒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 072
为什么好人写出烂文章 / 074
当心术语、缩略语和技术名词 / 077
组块和功能固着让思维变抽象 / 082
把文稿给读者和自己看 / 090
093第4章 思维网·句法树·词语串
句法树将思维网转换为词语串 / 097
基本的句法规则 / 101
什么会引发树盲症 / 108
主语与动词不一致 / 108
并列结构各分支不一致 / 115
选择了错误的格 / 119
如何创造容易理解的树 / 126
删掉不必要的词 / 127
避免向左分支的结构 / 130
避免中心埋置的结构 / 138
大声读出句子 / 143
如何消除歧义 / 144
听从韵律的指引 / 152
适当为句子加标点 / 152
保留表明句法结构的词语 / 154
小心惯用搭配模式 / 157
善用结构平行 / 158
把无关(但相互吸引)的短语分开 / 161
把最重的留到最后 / 165
先主题,再评论;先已知,再未知 / 166
如何安排词语顺序 / 167
被动语态 / 167
换一种结构 / 172
换一个动词 / 174
177第5章 连贯之弧
如何组织写作材料 / 181
尽早点明主题和论点 / 185
用相同主语形成主题链 / 190
有序地称呼反复出现的事物 / 194
用词应该如何变化 / 196
有逻辑地联系前后陈述 / 201
相似性关系 / 203
接近性关系 / 209
因果关系及其他 / 210
恰当使用连接词 / 212
谨慎地运用否定 / 218
被否定的陈述要看起来可信 / 221
否定的范围和焦点要明确 / 223
保持比例均衡的感觉 / 226
连贯地呈现主旨 / 229
237第6章 明辨对错
语法 / 255
形容词和副词 / 255
ain’t / 257
and、because、but、or、so、also / 259
between you and I / 260
can还是may / 263
悬垂修饰语 / 264
融合分词 / 269
if-then / 272
like、as、such as / 277
所有格先行语 / 279
介词悬空 / 281
主格的表语 / 284
时态呼应以及其他视角转移 / 285
shall和will / 291
分裂不定式 / 293
虚拟语气和非现实语气的were / 297
than和as / 301
that和which / 303
动词化和其他新词 / 307
who和whom / 313
数量、特质与程度 / 318
绝对的和分等级的特质(very unique) / 318
单数和复数(none is与none are) / 321
双数和复数(两个和多于两个之间的区别) / 328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 331
男性与女性(无性别主义语言与单数they) / 335
用词 / 344
应该忽略的挑剔规则 / 345
不该使用的非标准用法 / 353
标点 / 375
逗号以及其他连接符号(冒号、分号和破折号) / 377
撇号 / 390
引号 / 394
写作中真正重要的规则 / 398
402术语表
417致谢
420注释
431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推荐序1

古典风格:聪明人的写作原则


中文有《诗经》,英文有《圣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元始,上帝创造天地。地乃虚旷混沌,渊际晦暝,上帝之神煦育乎水面。最早的写作风格由此而来。千年演化,文体多变,风格迭出。有的风格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如司马相如《子虚赋》--"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于海滨"。有的风格简约清晰,雄辩滔滔,如培根《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数千年来文体风格演化,始终存在古典风格与艺术风格的对立。前者追求平易但不平淡,言之有物,又有文采;后者重视写作形式,文学实验遍及题材音韵、节奏句式,穷古今之变。在盛唐是古文与骈文的对立,韩愈发起古文运动,向《诗经》《论语》等古典作品学习写作。在清朝是古文与时文的对立,桐城派领袖人物方苞号召重回经典,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在古希腊则是塞内加风格与西塞罗风格的对立:塞内加重视论点的鲜明与表达的有力,句子简短,接近口语;西塞罗讲究修辞,句子长而丰满,音调铿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是培根与巴洛克风格的对立:培根文章简短、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巴洛克风格繁复华美,带点神秘主义色彩。


与汉语不同,英语经历了三个语言时期:古英语、中英语和近代英语,三种语言虽有联系,但差异极大。因此,今天追溯英文写作传统,更多是从近代英语算起,《圣经》英文译本的诞生即是标志事件。莫尔开启了近代英语古典风格写作源头,之后从德莱顿、班扬、笛福、斯威夫特、科贝特、萧伯纳、奥威尔,到美国怀特,一脉相承。在中国,则从韩愈、柳宗元、桐城派到曾国藩。


文风兴盛,关乎时代命运。那些天资绰约的魏晋名士们,身处一个礼崩乐坏、生命无常的时代,不约而同选择了华美绮丽的文风,对仗工整、数典用事。如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又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天下之贵,莫贵于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立则磬折,拱若抱鼓,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身处盛世,你不由自主地向往尧舜古风,是盛唐之古文运动,也是康乾桐城派;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培根,也是17世纪法国的笛卡儿、拉罗什福科。


当时代强调理性,古典风格流行。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伊始,"要求全体会员用一种紧凑、朴素、自然的说话方式,正面表达、意思清楚、自然流利,一切尽量接近数学般的清楚,宁用工匠、乡下人、商贩的语言,不用才子、学者的语言。"科学文章必须写得像"数学一般平易",否则会误了社会大事。今天还有几位科学家记得300年前英国皇家学会的约定?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开篇如是写道:


古代人从两方面考察力学,其一是理性的,讲究精确地演算,再就是实用的。实用力学包括一切手工技艺,力学也由此而得名。但由于匠人们的工作不十分精确,于是力学便这样从几何学中分离出来,那些相当精确的即称为几何学,而不那么精确的即称为力学。


牛顿写法简朴自然。今天科学家的普遍写法则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可能变得危险。以多样的策略来处理这个主题很重要,包括心理健康援助,也包括执法角度。"为什么非要故作高深呢?明明可以写成:"有心理疾病的人可能变得危险。我们需要咨询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但可能也要通知警方。"


幸好,还有科学家铭记古典风格。认知科学家马克·特纳(Mark Turner)与人文学者弗朗西斯-诺尔·托马斯(Francis-No?l Thomas),不满当代英文写作风格,在我即将引进的经典之作《像真相一样清楚简单》(Clear and Simple as the Truth)一书中,他们重返古典风格,认为它不同于实用风格,也不同于平实风格,而是将写作看作一种智力活动,作者与读者地位平等,用对话来交流。在《风格感觉》一书中,认知科学家平克则将古典风格发扬光大,他认为:


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


古典风格是清晰的,作者在用文字呈现真相之前就已知悉真相,因此古典风格的作者不为真相辩论,而只是带着读者看世界--文章是观看世界的一扇窗。古典风格是简洁的,但并不简单,它总会带读者看到那些不一样的真相。"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朴素风格;"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第二只老鼠有奶酪吃"(因为第一只老鼠被捕鼠器逮着了),这才是古典风格。


就像我们今天熟悉的一个隐喻:现代人是使用石器时代的大脑生活在21世纪。你我都是使用同样的大脑在写作。我们的大脑受制于千千万万年来的星辰起落、狩猎采集、演化大道。比如人类的语言习惯是有生命的大于没有生命的;人类先于动物;阳性大于阴性。只会说美女与野兽,而不会说野兽与美女;只会说夫唱妇随、男耕女织,而不会说妇唱夫随、女耕男织。


适者生存,人类会演化出适合交流的写作风格。在认知科学家特纳与平克看来,追求简单、清晰的古典风格正是演化赢家。


当认知科学家遇上写作,会发生什么?那些不符合现代科学揭示的心智与语言运作规律的写作手册都要改写。因此,认知科学家们纷纷来到人文学者的地盘,谈诗论文。客气一点儿的特纳与人文学者合著了《像真相一样清楚简单》;娶了小说家做妻子的平克则在新书《风格感觉》中致力于站在认知科学前沿研究角度,为当代作者提供一份风格指南。


平克是当代最重要的认知科学家,不仅出版过《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等科普畅销书,还曾荣获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大奖。所以,当一流科学家与一流作家身份合二为一,《风格感觉》尚未出版,即广受关注。试看平克此书给我们揭示的21世纪知识分子写作要点。


原则1:节俭使用元话语


你可能听过元认知、元记忆、元学习,认知科学关心"meta"词缀,不少术语均以"meta"开头。元话语(metadiscourse)是指语篇中标示话语结构的标记语言,相当于为读者"设置路标",提醒读者该注意什么。来看平克现身说法的一个例子。


本章的剩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一小节介绍"元话语"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设置路标。第二小节讨论三个问题的坏处:致力于描述专业活动而非介绍主题,过多使用自我辩解的语言,以及过度闪烁其词、避做正面表态。之后的第三小节解释使用惯用语的问题。第四小节谈过度抽象化的问题,包括滥用名词化和被动语态。最后,我会评述以上讨论的主要观点。


如果你是一位路人,在一个满是指示牌的地方,你很容易迷路,不知所措。在上段例子中,"本章""第一小节""第二小节""之后的第三小节""第四小节""最后"同样设置了一堆路标。充斥标记语言的文字,难以理解和记忆,应大刀阔斧地砍掉。你可以用提问代替元话语。


改前:这一章讨论引起名字流行程度上升和下降的因素。


改后:一个名字流行或不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或把一段文字的内容当作发生在眼前的事:"正如你刚才看到的……"你还可以用有内在大小关系的具象事物来代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种写法,如"仁者如水,有一杯水,有一溪水,有一江水,圣人便是大海之水"。


好的写作善于利用读者的期待心理,不让读者受困于各种路标,带着读者上路,曲径通幽,善于利用"连贯之弧"组织文章脉络。就像平克所言,具备连贯性的文章是经过设计的:一个层层嵌套的有序树形结构,多个连贯之弧交织其中,串起主题、论点、行动者和主旨。它确保读者抓住主题,领会论点,紧跟相关事物,并让观点环环相扣。


原则2:放弃专家腔,更自然地对话


试看一段文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将注意力转向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本文将评述这一过程近年来的研究。


这样的文字无聊乏味,催人欲睡,却偏偏比比皆是。将这些坏文字扔到一边,看看古典风格如何写这段话。


小孩子不用专门上课,就能获得说一门语言的能力。他们怎么做到的?


对话比主题更重要。你是试图向读者解释一些重要主题,而非向他们说明该主题将有多么困难,它背后的学术争议有多么复杂。


记住,你的写作是与读者对话,别把你的老本行当作谈话主题。你关心的,并不一定是读者关心的。在非虚构写作时,常见错误是用自己研究中的内容来混淆主旨。一位哲学家喋喋不休地谈论其他哲学家的所作所为,而不谈论原本应该关心的主旨本身。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两位知名学者之间的辩论。


原则3:写作清晰有力,少用模糊词汇


一些修饰词,如"看似""显然""几乎""某种程度上",有时候必要,却过于乏味。如果你用过头了,还会给读者不良暗示--作者不愿对文字承担责任,随时准备拍屁股走人。当你在新闻报道里读到"据说死者躺在血泊里,背上插着把刀",你对这篇报道有几分信任?

同样,"非常""十分""特别"这样的强调词会有过犹不及的效果,让人产生不必要的困惑。比如你怀疑一个人是否偷了你的钱,你可能得到以下两种说法。


杰克是个诚实的人。

杰克是个特别诚实的人。


听到第二种说法时,你会更加怀疑杰克。对不加修饰的形容词或名词,人们倾向于二元对立的理解--要么诚实,要么不诚实。而添加修饰词,会凸显程度的差异,"特别诚实"有多诚实呢?


原则4:陈词滥调,如避蛇蝎


请使用新鲜、言简意赅的词汇来代替陈词滥调。读者读文章就像看戏一样,沉浸其中,陈词滥调容易让读者出戏。听到一个又一个不加斟酌、暗淡无味的词汇时,读者会关闭视觉想象,仅仅在脑中划过一个个熟悉的音节。好作家懂得如何将陈旧意象重新包装,写出新意。试看海子的诗。


黑夜降临,火回到一万年前的火

来自秘密传递的火 他又是在白白地燃烧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天空

-- 海子《献诗》


如果让一位平庸作家拿黑暗、火、永恒造句,会写成"黑暗中重生,浴火中永恒"这样的句子,只有海子会写成: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此句之妙,妙在重复与同质。如博尔赫斯写的那句"死了,就像是水消失在水中";再如"让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原则5:抽象名词,远之;抽象概念,论之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写过一本书《普通读者》(The Common Reader)。什么是普通读者?你可以理解为有阅读趣味与欣赏能力的人。究竟是写成晦涩难懂、寥寥数人阅读的无聊文章,还是为普通读者写作?平克选择了后者。他建议你从不同角度谈论抽象概念,并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抽象名词。滥用抽象名词,莫过于两类:"性度力"与官僚体。


先说"性度力"。打开在线书店网站检索,你会看到这类图书标题:《自控力》《演讲力》《说服力》《沟通力》《领导力》……文笔差的文章中,你时不时又能读到:专注度、自由度、可信度、关联度、相关度、聚合度、生活满意度、显著性、安全性、易用性、自觉性、特异性、敏感性、科学性、鲁棒性、效度、演讲力。这是吓唬外行。奥威尔将这类词汇称为"语言的义肢",能砍就砍。


另一类滥用抽象名词的例子则是官僚体。什么是官僚体?文章中充斥了大量"问题""模式""水平""观点"。举个例子,"一个有着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会变得很危险"应删掉"问题",改为"有心理疾病的人会变得很危险"。


原则6:去掉僵尸名词


"名词化"是指将动词改变为名词,这是写作大凶器。鲜活的动词密封为名词,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和动作发起者的关联也被大大削弱。比如,"确认"变成"做出确认","决定辞职"变成"做出辞职的决定"。奥威尔曾深入批评,认为学者与官员倾向过度使用它,比如常见的学者腔,将"我们向参与者展示一个句子,他们判断句子的真假"写成"参与者阅读一些论断,然后透过用作评估的字眼的提供,他们对论断的真实性加以确认或否认"。


原则7:采用主动和互动风格


尽量采用生动、互动的风格,提高情感指数。什么是情感指数?它语出《有效商务写作》一书,表示你是否关心读者。试看情感指数坏的例子: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本实验室的新设施将对外开放,随时准备承接各类脑科学实验。

文中的"我们""本实验室的新设施将对外开放"都不是站在读者角度,此句情感指数等于负二。为了提高情感指数,需要修改为:


你将有机会使用本实验室,来做你的脑科学实验。

推荐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要假装还有一位经纪人帮你冲在前面,比如应该删掉这类句子:


这篇文章会表明……


尽量使用主动语态,试看平克给出的范例:


例子A 随着时间的推移,X会带来持续的累积性毁坏。

例子B 不要使用X,它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将你杀死。


哪种表达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哪个句子的情感指数更高呢?答案不言自明。


原则8:被动语态,并非洪水猛兽


《风格的要素》等英文经典写作手册反对使用被动语态。不过平克指出,如果你只是偶尔用用被动语态,尽管大胆使用。只是需要记住一个原则:此时,你试图攫取用户注意力,集中到你要突出的事物上。主动语态引导读者将注意力投在正在做出的行动上;被动语态则让读者的注意力放在做出这些行动的人或物上。有时需要关注的正是后者。例如这个句子:


看到李雷了吗?他正被一位拿着购物袋的女子扔鸡蛋。


在第二句话中出现的被动语态合情合理,因为它可以抓住读者对李雷的注意力,而不是关注正向他扔鸡蛋的女子--她是韩梅梅吗?


上述八条正是平克写作八原则。如何学习21世纪的古典风格?平克在《风格感觉》中已经讲得淋漓尽致,相信各位读者均将开卷有益。


略有遗憾的是,中英文差异不小。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它的信息密度和节奏感与英文不同。如"口是心非"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包含深刻语意,翻译成英文就失了中文韵味。余光中将中文生命的常态总结为措辞简洁、语法对称、句式灵活、声调铿锵。

除此之外,从《诗经》一开始,中文就有散文句法与诗歌句法两种。文养气,诗洗心。文指什么?散文句法。诗指什么?诗歌句法。多数人不知道"诗歌句法"的存在。以为白话文只有"散文句法"。其实不然。例如,与严谨的散文句法相比,中文诗歌句法可随意插入语气助词,可随意省略句子成分,可随意调整词序与语序。典型例子如杜甫的千古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写成严谨散文句法,应该是鹦鹉、凤凰作为主语在前。但在中文诗歌句法中,可以灵活对调。


在师法西方平克等人的古典风格时,你不应忘记,中国还有韩愈、桐城派那样的古典风格,你更不应该忘记,中文还有"卿云烂兮,纠漫漫兮""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那份来自源头的美好。


阳志平

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推荐序2

提升写作能力,从关注逻辑开始


在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能够读懂英文,更需要我们能够熟练进行英文写作(和中文写作)。英语写作能力同计算机能力一样,成为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需要。英语写作不仅考验学生对词汇、用法、语法等语言要素的积累,更考验学生对上述各个要素的组织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对各种语言要素的整体掌握能力。熟练进行英文写作并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就我自己的专业--心理学而言,一名合格的心理学毕业生除了需要接受足够的心理学实验设计、编程、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训练,还要有能力将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和从中得出的推论以严谨、清晰的科学论文形式发表出来,成为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写作是任何学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美国,统计一下所有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所有课程,就会发现写作课是选修比例最高的课程,其次才是心理学导论课。但就我多年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经验来看,中国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堪忧,甚至在发表多篇论文以后依然不能独立写作。造成这个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作者不能自觉地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文章的结构与表述,忽视背景信息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过多使用不加定义的术语、缩略词和技术名词,进一步加剧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阂。造成文章令人费解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就是文章逻辑结构不合理,段落主题不明确,段落与段落之间、上句与下句之间连接不清,所以整个文章连在一起让人感觉焦点模糊,支离破碎,不知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核心思想。此外,语法和时态错误造成含义模糊的句子或病句,也是导致文章佶屈聱牙的重要原因。陶行知先生说过:"文章好不好,要问老妈子。老妈子看得懂,可以卖稿子;老妈子看不懂,只能当废纸。"写作经验不足的人需要一些写作指南,帮助他们了解写作要点,清晰传达出想要表达的信息,并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多部不错的介绍英文写作的著作或译作,如《风格的要素》《高级英文写作教程》《英文写作实用教程》等。与这些已经出版的英文写作指南相比,由著名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著作等身的史蒂芬·平克教授编著的《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拥有自己的特色。第一,相较于其他英文写作,本书更加关注写作逻辑,而非语法错误。作为一个母语非英语的人,进行英文写作时不可避免会有一些语法错误,但导致文章晦涩难懂的核心问题不是语法,而是思想与写作的逻辑。作者只有明确知道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问题。第二,本书非常适合有一些写作经历但写作经验不很丰富且想要提高写作水平的人。第1章采用实例,帮助读者解析那些大家公认的好文章到底好在哪里,然后在第2章进一步告知不好的文章到底"坏"在哪里,并在接下来的几章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写作。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引人入胜。第三,本书作者采用了很多漫画来说明写作误区产生的原因,生动有趣地解决了"why"的问题。


我认为,不管是从事科研论文写作还是一般论说或创作,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我热诚推荐史蒂芬·平克教授的《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风格觉醒:数字时代的写作新纪元》 在这瞬息万变的21世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数字媒介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沟通方式。在这个充斥着碎片化阅读、快节奏信息流动的时代,如何让文字穿越嘈杂,触及人心,传递出真正的情感与思想?《风格觉醒:数字时代的写作新纪元》并非一本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一场关于“如何写”的深度探索,一次旨在唤醒你内心写作潜能的旅程。本书将带领你告别陈规,拥抱创新,在这个新的写作战场上,为你装备最锋利的思想利刃与最动人的情感笔触。 第一章:数字洪流中的立足之基——理解你的时代,理解你的读者 写作,从来不是凭空而出的艺术,而是与时代脉搏同频的心灵律动。在21世纪,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其独特性在于其去中心化、互动性、即时性以及视觉化。这意味着,传统的线性叙事可能不再是唯一有效的表达方式,读者习惯于快速扫描、多线程处理信息,并且对个性化的、有温度的内容有着天然的渴求。《数字洪流中的立足之基》将首先为你剖析这个时代的写作特质,引导你审视当今信息生态的运作机制。 我们将深入探讨“注意力经济”的本质,分析社交媒体、博客、播客、短视频等平台如何塑造了读者的信息消费习惯。了解这些,并非让你追逐潮流,而是让你在理解潮流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你的表达路径。我们将讨论,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如何通过精准的定位,找到属于你的特定读者群体。谁是你的目标受众?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他们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他们期待什么样的内容?只有清晰地勾勒出读者画像,你的文字才能精准地投递,产生共鸣。 本书不会提供一套万能的模板,而是鼓励你去观察、去分析、去感受。我们将引导你进行读者研究,学习如何从社交媒体的互动、论坛的讨论、评论区的反馈中,捕捉读者的情绪、需求和痛点。这种对读者深刻的理解,是你创作的基石,是让你的文字摆脱“自嗨”,真正触及人心的第一步。我们将强调,真正的“风格”并非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建立在对读者深刻洞察基础上的,真诚而有效的沟通。 第二章:不止于表象——寻找并锤炼你的“风格之核” “风格”二字,常常被误解为简单的语言技巧或个人偏好。然而,《风格觉醒》将为你揭示,真正的风格,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是作者思想、情感、价值观的独特投射,是其对世界观察角度的集中体现。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和不断的反思,才能逐渐显露并得以锤炼。 本章将带领你踏上一条自我发现的道路。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日常的思考、观察和阅读中,捕捉那些让你心动的瞬间,那些让你产生共鸣的表达方式。我们会引导你分析那些你钟爱的作家,他们的文字为何能够打动你?是他们的叙事结构?是他们对词语的运用?是他们营造的氛围?还是他们所传达的某种内在的精神?通过模仿和解构,你可以从中汲取养分,而非简单复制。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风格之核”的构建。你的“风格之核”是什么?它是否反映了你的独特视角?是否表达了你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是否是你内心深处的情感驱动?我们将鼓励你进行大量的自由写作,通过不断地尝试,去发掘你最自然的表达习惯。这可能包括你的思考逻辑,你对事物的联想能力,你处理情绪的方式,甚至是你说话的节奏感。 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的练习,例如“情绪词汇银行”的构建,“意象联想训练”,以及“视角转换练习”。这些练习旨在帮助你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拓宽你的表达维度。我们将强调,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在每一次下笔、每一次修改中,不断打磨、不断精进的旅程。告别模仿,拥抱原创,让你的声音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发出独特而有力的回响。 第三章:文字的魔术师——驾驭数字时代的语言艺术 在数字时代,语言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连接心灵的桥梁,是塑造感知、激发情感的强大工具。《驾驭数字时代的语言艺术》将为你揭示,如何在保持文字的深度和温度的同时,使其更具传播力和吸引力。 我们首先将深入探讨“清晰性”的重要性。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冗长、晦涩的表达往往会立刻让读者失去兴趣。本章将提供大量实用的技巧,教你如何用最简洁、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概念。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写作,如博客文章、社交媒体帖子、邮件、产品描述等,针对每一种形式,给出最有效的语言策略。例如,如何使用简短的句子和段落,如何运用主动语态,如何避免不必要的专业术语,以及如何构建清晰的逻辑结构。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感染力”的培养。文字的感染力,源于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力量和生动意象。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你的文字充满画面感和生命力。我们将探讨“故事化”叙事的力量,即使是最枯燥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包装,变得引人入胜。我们会分析优秀的叙事技巧,如设置悬念、制造冲突、塑造人物等,并指导你如何在你的写作中融入这些元素。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节奏感”的营造。就像音乐一样,文字的节奏能够影响读者的情绪和阅读体验。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句子的长短变化、段落的疏密安排,以及词语的选择,来控制文字的节奏,使其更富于韵律感。我们还会探讨“语气的运用”,如何通过不同的语气,传达出幽默、严肃、感性、理性等多种情感色彩,让你的文字更加立体和生动。 本书强调,语言的运用并非要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要追求表达的精准、生动和有效。每一次用词,每一次造句,都应该服务于你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一起成为文字的魔术师,用最恰当的语言,施展最动人的魔法。 第四章:结构的力量——打造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 即使拥有再精美的词藻,再深刻的思想,如果缺乏清晰合理的结构,也会如同散落一地的珠子,无法形成耀眼的光芒。《结构的力量——打造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将为你揭示,如何构建一个稳固而灵活的写作框架,引导读者从头至尾,沉浸其中。 本章将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思维,探索在数字时代下,各种非线性、模块化、网状结构的写作可能性。我们将分析不同题材的写作,如故事、评论、报告、指南等,针对它们各自的特点,提出最适合的结构模型。例如,对于故事性写作,我们将探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英雄之旅模型,以及在数字内容中常用的“金字塔结构”和“倒金字塔结构”。 我们将深入分析“开篇”的重要性。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我们将提供多种开头技巧,例如制造悬念、抛出问题、引用名言、描绘生动场景等,并指导你如何根据你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开篇方式。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过渡”的处理。如何让段落之间、章节之间衔接自然流畅,避免突兀的跳跃,是考验作者功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连接词、过渡句、主题句等,建立文字之间的逻辑联系,确保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你的思路。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结尾”的艺术。一个有力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回味无穷,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结尾,如总结升华、引发思考、留下悬念、发出号召等,并指导你如何根据你的写作目的,设计出最恰当的结尾。 在数字时代,我们也需要考虑“信息块”的组织。如何将信息分解成易于消化的小块,并以有逻辑的方式呈现,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关键。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标题、副标题、列表、引用框等视觉元素,来优化文章的结构,让读者更容易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 《结构的力量》并非教你死板地套用模板,而是让你理解结构背后的逻辑和原则,从而能够灵活运用,创造出既有深度又有吸引力的写作框架。我们将鼓励你大胆尝试,在不断实践中,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叙事模式。 第五章:像素与灵魂——数字时代的内容创意与迭代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创意是驱动一切的核心引擎。《像素与灵魂——数字时代的内容创意与迭代》将激发你的想象力,教会你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创造出真正有价值、有温度的内容,并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进行内容的迭代与优化。 本章将为你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内容创意方法论。我们将从“观察”开始,引导你如何从生活中、从社会现象中、从他人的作品中,捕捉灵感。我们将探讨“跨界融合”的潜力,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将深入分析“用户痛点”和“热门话题”,并教你如何围绕这些核心,进行有深度的内容挖掘。 本书强调,“创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之上。我们将指导你如何进行“主题发散”和“头脑风暴”,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康奈尔笔记法等工具,整理和拓展你的创意。 在数字时代,内容的“迭代”与“优化”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数据分析”在内容创作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分析阅读量、点赞数、评论数、分享数等数据,来评估内容的表现,并从中找出改进的方向。我们将介绍“A/B测试”等方法,用于测试不同标题、不同封面、不同内容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还将关注“情感连接”的构建。在追求视觉冲击和信息传递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文字背后的人性温度。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真诚的表达、 empathetic 的视角,以及个性化的互动,与读者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像素与灵魂》的目标是让你成为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强大创造力、并且能够持续学习与进化的内容创作者。我们将鼓励你保持好奇心,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内容创作之路。让你的文字,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的共鸣,是思想的火花,是数字时代里,一道独特而温暖的光。 《风格觉醒:数字时代的写作新纪元》是一场邀约,邀你一同踏上这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写作探索之旅。它将为你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一套实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将唤醒你内心深处对文字的热爱与潜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你的文字,拥有风格,拥有温度,拥有力量,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点亮彼此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乍一看之下,似乎有些跳跃和不连贯,但这恰恰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引言、主体、结论”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像一个思维导图一样,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概念并置在一起,比如“语境碎片化下的叙事重构”与“声音设计在文学中的隐性应用”,这种并置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张力。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这个目录,试图从中解读出作者的底层逻辑。它似乎在暗示,21世纪的写作,不再是孤立的文字游戏,而是对多模态信息流的整合与回应。不同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跃,反而模拟了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下,大脑处理信息的随机性和碎片性。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反而让我对接下来如何理解那些具体的写作技法充满了期待——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理论,最终统一到一个可以操作的框架之下的。这本导引的野心,远不止于教你如何遣词造句,它更像是一次对认知边界的拓展训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非常现代、甚至有些前卫的艺术感。那种大色块的碰撞和略带抽象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一个关于“新潮”与“表达”的语境中。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翻阅时,就被它那种无声的宣言所吸引——它仿佛在暗示,这本书的内容绝对不是那种循规蹈矩、教你如何写出“标准”文章的传统手册。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很好,那种略带粗糙的触感,配合着清晰的排版,读起来非常舒服,不会有廉价感。尤其是章节之间的过渡页,常常会用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但又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黑白照片或者插画,这种细节处理,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在美学上的用心。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本审美指南,一本关于如何“看世界”再“写出来”的视觉化教程。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核心内容,但仅从包装和装帧来看,它就已经成功地在当代读者的审美视野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功地立住了它“风格”先行者的身份。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它更像是一个工具箱而不是一份说明书。书里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识别和构建“个人风格”的探针。每当我觉得自己似乎掌握了作者的某个思路时,下一页的内容就会抛出一个反例或者一个更深层次的悖论,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解。这种不断被挑战和修正的过程,才是学习新东西最有效的方式。我尤其欣赏它对“风格的代价”的坦诚讨论——作者没有将风格美化成一种唾手可得的天赋,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的、需要付出认知努力去维护的平衡状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像某位大师一样写作,而是激发你去思考: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你的独特声音究竟应该以何种形态存在?它留给读者的,是比具体技巧更重要的东西:一种持续探索的创作心态。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开篇部分,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对既有写作规范的挑战姿态。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用了一段极其口语化、甚至带有一丝戏谑的文字,解构了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写作黄金法则”。这种开场白,立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不是被一位高高在上的权威教育,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进行一次深夜的、坦诚的交流。比如,他对“清晰度”这个概念的处理就非常犀利,他并没有全盘否定清晰,而是探讨了在某些情境下,“模糊”和“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更精确的表达。文字的密度适中,段落的长短变化自如,读起来节奏感很强,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引用的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非常具体的案例——它们不是晦涩的学术引用,而是鲜活的生活片段,让那些抽象的理论瞬间落了地,变得可以触摸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于“读者体验”的深度挖掘。很多写作指南侧重于作者的“输入”,即如何组织内容,而这本书似乎更关注读者的“接收”过程,以及作者如何有意识地去操纵这种接收感。书中有一段关于“认知负荷管理”的论述,讲到了如何通过节奏的变化,让读者的注意力像被磁铁吸住一样,始终保持在核心信息点上,却又不会因为信息过载而感到焦虑。作者似乎假设了一个“数字原住民”读者,他们习惯了快速切换和多屏同步,因此,文字的结构必须像一个精心设计的用户界面(UI)。我试着将书中的几个小技巧应用到我正在构思的一份报告草稿中,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平铺直叙的论述,通过插入一些“留白”和“语气转折”,信息点变得异常突出,阅读的愉悦感也随之提升。这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像是一种对心理学和人机交互学的跨界应用。

评分

非常满意。

评分

京东618优惠活动购买,好书,谢谢京东的优质服务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帮朋友买的,价廉物美,不错不错,推荐

评分

经典好书,值得拥有,推荐推荐!

评分

物流速度快,包装精美,图书保存的很好,价格实惠,非常满意的一次购书体验!

评分

京东购物一直是最好的选择。

评分

主要针对英语写作。对中文也有帮助。

评分

真的不错。好书啊,看的热血澎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