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抢手的剧作教师”倾力之作,极具针对性的剧本写作指导手册。
向您揭示认识、鉴别和确定电影剧本写作问题要诀之所在,特附明确修改方向的“疑难问题解决指南”列表。
根据特别的剧本结构图示发现并定位问题,结合大量经典名片进行剧本的个案分析,分别从人物、情节、结构来“干掉”问题。
本书为畅销多年、被全球多所大学用作教材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续篇,进一步揭示了剧作的奥秘和技巧。每年要通读一千多部电影剧本的作者,将在本书中告诉你如何一步一步辨识并解决剧本写作中的问题,提供专业写作的丰富经验,致力于帮助更多人完成优秀的电影剧本。书中首先阐述了明确剧作问题所在的重要性,继而分别从情节、人物和结构的角度教给读者如何识别、鉴定并解决电影剧作中的难题,告诫大家“问题解决的艺术实际上就是识别鉴定的艺术”。
若想了解更多悉德?菲尔德剧本创作讲习班内容,可直接登录拍电影网慕课,在线观看配有中文字幕的菲尔德亲授课程。
悉德书中揭示的剧本写作知识对我的影响就像水对巧克力的溶解作用,并促使我创作了《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以前困惑的问题现在茅塞顿开,过去阻滞的地方如今游刃有余。
——劳拉·埃斯基韦尔,作家
如果我在写剧本……我会把悉德·菲尔德的书随身携带,随时参考。
——史蒂文·布奇柯,《纽约重案组》编剧、制片人、导演
悉德?菲尔德(Syd Field),享誉全球的著名编剧、制片人、教师、演讲人,也是诸多畅销书的作者。他的一系列电影编剧写作教程自出版以来已被译成二十四种语言,并被全球超过四百所大学选作教材。三十几年来,他一直是好莱坞电影公司——罗兰?约菲(Roland Jaffe)电影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迪士尼、环球影业、哥伦比亚三星影业的剧本审稿人和编剧顾问。他是首位进入美国电影编剧协会编剧名人堂的成员。
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系。主要著作论文有《中国电影史》《论影戏》等。
鲍玉珩,博士,教授,曾任美国北卡罗莱纳州A&T; 州立大学艺术系教授,已获得终身教授荣誉。198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学院,获比较艺术—比较文化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出版了八部学术著作,已出版的中文著作有《当代好莱坞》《当代美国艺术》《当代美国摄影艺术》等。
致中国读者
引言
导论
第—章解决问题的艺术
第二章那么,问题是什么?
第三章确定问题之所在
第四章处理问题
Part1一些常见问题
第五章废话滔滔
第六章恍惚、失落和困惑
第七章沉闷无味的本质
Part2有关情节的问题
第八章太多了,太快了
第九章太依赖解释
第十章缺了点什么
第十一章另一时间、另一地点:在时间与动作之间架设桥梁
Part3有关人物的问题
第十二章什么是人物
第十三章回顾人生轨迹
第十四章沉闷、单薄和令人厌烦
第十五章主动变被动
第十六章闪回
Part4有关结构的问题
第十七章场景中的阻断
第十八章建置与完成
第十九章晚进早出
第二十章好,系好你的安全带
第二十一章结尾
第二十二章疑难解决指南
附录:中英文片名对照表
出版后记
几个星期之前,在我的一个电影剧本写作讲习班上,一个学生交上来她的电影剧本的几页稿纸,脸上带着焦虑和优愁的表情。我没有讲任何话,只是接过这几张稿纸然后去阅读。
她写的是剧本的第二幕的开始场景:主人公是一位律师,她正在调查她母亲突如其来的神秘死亡,她的母亲是在于某家医院中做一个小手术时死亡的。
她在惊讶和悲伤中决定去查明为什么她的母亲突然死亡了,但是没有人给她任何回答I,也没有人愿意和她谈话。医生只是安慰她,护士一无所知,而医院的主管人员关心她,建议她去做心理治疗。她的悲伤此时变成了愤怒,于是她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一个接一个的追寻,她终于找到了一位护士的住址,这位护士曾照顾过自己临危的母亲。而在母亲死后没几天,这位护士神秘地辞职、搬了家改了住址,从此就消失不见了。但是通过她的不懈努力以及其他律师朋友们的帮助,她终于找到了这位护士。现在,她想要和这位护士谈话。
以上就是我的这位学生一开始写完的场景。当我阅读她的几页稿纸之后,我开始了解到一些她为什么对自己写的东西这么担心的内情。她写的这一场戏完全像是一场审讯。主人公对那位护士提出问题,而护士则对她母亲的死亡不愿意透露任何东西。
这是一场很重要的戏,它应该是这样来设计的:一方面要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要展示有关主人公的一些信息。她很坚强、有毅力而且很聪明,她不会只是接受已经发生了的事件,她下决心要找出会发生这个事件的原因。而这场戏是这位主人公第—次要确定她的怀疑线索,她怀疑有什么东西在隐藏着。这里有人做了一件错事,而正是这个错误导致了她母亲的死亡。
我一直等到全班同学都阅读完了这几页稿纸后,才转向这位写了这场戏的年轻姑娘,问她:“你自己觉得怎么样?”
她很快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某个地方出差错了,”她说,“我感到不对劲。”
她说对了。她有问题了。
电影剧本写作中出现问题是经常的。老话说的对:“写作就是翻来覆去地写!”但从我的经验来讲,对待问题你可以有两种方式。
第—种方式说,问题就是剧本有些东西无法奏效,就这么简单。
第二种方式说,问题是一种机会、一次挑战,它们终会使你进一步提高并改进你的电影剧本写作的技艺。
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但是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无论以何种方式你看到的都一样:一个问题可以称之为激发你的创造力的导火索。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障碍或者是一个机会,一个问题或者是不奏效的什么事情,或者是一次促使你向上达到另一个高度的机会。
全凭你自己了!
对于一些人来讲,他们简单地认为如果剧本写作过程中出现了某个问题就会产生令人恐慌的打击;它是一次可怕的、令人提起来都恐惧的经历。我曾经到世界各地去举办电影剧本写作的研讨会、讲习班。我在不同的国家听到过同样的东西。当这些电影剧作者们谈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时,时常说的话都是:“我的问题是我剧本的结构不奏效了,”或者“我的人物太薄弱了,”或者“对话太直白了。”
当我告诉他们这里面没有问题,只有解决的方案时,他们哈哈大笑,因为他们认为我在开玩笑。但是我没有开玩笑!
我想大多数电影剧作者害怕的——或者是任何参与剧作的人害怕的,就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知道这里出现问题了!他们不知道的是,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不能够确认或者形容它。问题作为一个令人感到难受、不知所措的东西确实存在着,就像一个找不到头绪的乱线团,或卡在嗓子眼儿里的一块骨头。
我的这位学生知道,或者说感觉到了她写的这几页中出现了问题,但是她不知道是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艺术就意味着,要意识到这些模糊的、令人无法确定的感觉,并且让这些感觉作为一个向导指引你去检查这个问题的原因或者源头。解决问题的艺术实际上就是鉴别问题的艺术。
在我的这个学生的例子中,主人公——这位律师——现在已经进场了,她和这位护士有了一场对话的戏。这场戏写得很顺畅,很不错,但是整体效果有些单调并且令人乏味。 基本就是对话主导剧本。这不是电影剧作,而是舞台剧的剧作。 这里面没有恐惧的感觉,也没有紧张感。当我读到一些节奏写得很慢和内容很枯燥的稿页时,我第—件事就是去寻找戏里面的冲突起因。而在这些稿页上你很难找到什么冲突。
说实话,刚开始看到“新版”两个字,我还有点疑虑,怕它只是换个封面老调重弹。但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对当代电影趋势的把握非常精准。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好莱坞三幕剧结构,更花了大量篇幅去讨论在新媒体时代,观众的注意力分配和叙事节奏的变化。比如,对于“碎片化叙事”和“非线性叙事”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这些新潮手法,而是理性地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类型片中的适用性和潜在风险。我特别欣赏它对“节奏感”的讲解,它用非常直观的比喻,把剧本的节奏比作音乐的节拍,教我们如何控制信息流的快慢,何时该加速,何时该放缓让观众喘口气。这对我这个习惯性把所有信息一股脑倒出来的“新手”来说,是极大的纠正。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总能将理论和市场前沿结合起来,让你知道拍出来的东西不仅要有艺术性,也要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帮我打通写电影剧本的“任督二脉”,至少能写出个能看的初稿来。这本书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并没有将“剧本写作”塑造成一个高不可攀的艺术殿堂。它用一种非常务实且充满鼓励的语气告诉我:好的故事是人人都可以讲出来的,关键在于掌握了正确的“工具”和“方法论”。它让我放下对完美主义的过度焦虑,学会了“先完成,再完美”的迭代思维。以前我总想一步到位写出完美的剧本,结果往往是寸步难行。读完这本书,我学会了将庞大的创作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模块,然后逐个击破。这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重建了我对创作过程的信心,让我真正敢于拿起笔,去描绘我脑海中的那些光影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挺用心的,虽然是作为教材使用,但阅读体验并不枯燥。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把复杂的概念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视觉信息。特别是对于结构分析那一块,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方框标注了不同情节点的推进逻辑,看得人一目了然。我以前常常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搞得头晕,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明显考虑到了学习者的需求,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更别提那些穿插其中的“大师笔记”和“陷阱提醒”,这些小小的边栏信息,往往是经验之谈的精华,像是作者在偷偷告诉你:“这里是大多数人会犯错的地方,你要注意。”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知识的寻宝游戏。
评分我之前买过好几本号称是“剧本写作圣经”的书,但读完后往往感觉自己离真正的编剧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因为它们要么太侧重于哲学思辨,要么就是对类型片刻板化描述。然而,这本攻略的妙处在于它始终聚焦于“问题解决”。书中的每一章几乎都围绕一个观众(或作者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坎儿”展开,比如“人物动机不成立”、“情节转折生硬”、“高潮不够震撼”等等。作者在提出问题后,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我最喜欢它那个“五问法”的自检流程,每次感觉剧本不对劲时,按照那五个步骤去审视,总能定位到问题的核心。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远比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写要高明得多。它培养的不是模仿者,而是能够独立思考的创作者。
评分这本《后浪直营》的电影剧作问题攻略,对于我这个刚刚踏入编剧圈的新手来说,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我以前总觉得剧本创作是玄学,那些经典的剧作理论对我来说晦涩难懂,就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世界。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它没有堆砌那些高深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把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比如,它讲到如何构建角色的“欲望与恐惧”,不是干巴巴地解释概念,而是会带你一步步剖析一个经典角色的内心挣扎,让你真切感受到人物的血肉。尤其是关于“冲突设计”的部分,作者的讲解细致入微,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冲突会让人看得抓耳挠腮,而有些却显得平淡无奇。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有冲突”,而是告诉你“要怎么设计冲突的层次和爆发点”。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回去修改了自己手头的一个剧本,原本感觉卡壳的地方,突然就找到了突破口。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手把手教你,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