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梁景红谈:色彩设计法则 | 作者 | 梁景红著 |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ISBN | 9787115371539 | 出版日期 | 2015-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色彩是需要设计的,色彩是设计的一部分。色彩怎么设计才算好?特定项目的色彩设计思考脉络是什么样的?对待他人作品,有没有可以衡量、评估、修正色彩设计的方法?本书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开创性的“梁景红色彩设计法则”来一一解答。 “梁景红色彩设计法则”有3条:平衡法则、聚焦法则、同频法则。该设计法则区别于色彩设计理论和色彩构成的*优势是具备极强的应用性,对待任何项目、任何作品,都可以让读者有独立完成设计项目的能力,以及能够提出评判和修正他人设计作品的依据。 全书在关键处嵌入了视频微课,包括色彩必备基础知识、关键知识点补充阐述、设计职业生涯指导等内容,便于读者获取这本书之外的知识与经验。只需扫描文中二维码即可观看由梁景红老师亲自讲解的视频微课,不限空间与设备。 本书适合想学色彩并进行色彩设计的所有读者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梁景红 对色彩有独到见解,主张设计师运用理性思维进行色彩设计。在讲座与著作中发表一系列色彩设计经验总结,如“梁景红色彩设计法则”、“梁景红色彩关键词工作法”、“色彩功能取色法”、“联想训练法”等设计方向的色彩规律与设计工作方法,广泛收到业内好评。共出版了9本色彩与设计专业著作,其中4本在台湾地区出版。现今在网络上开设色彩与设计线上课程,用色彩讲设计。 |
| 目录 | |
| 为什么你会需要这本书 读者受益 “梁景红色彩设计法则”包括什么 缘起,寻找色彩设计中的道 听听业内专家怎么说 第1章 色彩的感知与审美 色彩感知、审美、美学到设计 从简单到复杂,色彩设计的五个层次 感知色彩的层次递增 从感知角度看色彩设计的重点 训练你的色彩:从多个角度感受作品的色彩 格式塔与感知色彩 训练你的色彩:色彩的相似性与色彩呼应 色彩设计美学与学习的捷径 色彩的基础美学规律 梁景红色彩设计法则 第2章 梁景红色彩平衡法则 满足心理需求的选色方法 平衡对色可以满足视觉心理需求 梁景红色彩平衡法则 互补色的平衡对色 冷暖色的平衡对色 深浅色的平衡对色 有彩色与无彩色的平衡对色 花色(图像、图案)与纯色的平衡对色 训练你的色彩:感受深浅平衡和纯色与花色的平衡 色彩面积大小的平衡对色 训练你的颜色:色彩平衡法则对设计的益处 第3章 梁景红色彩聚焦法则 运用聚焦传递设计主旨 梁景红色彩聚焦法则 色彩设计就是为了“聚焦” 明确聚焦色与融合色 设计色彩的独立属性与增强聚焦感 从设计色彩的组合属性思考聚焦与融合 参考平衡法则设置色彩聚焦 训练你的色彩:感受视觉刺激与色彩聚焦 聚焦可变与聚焦转移 信息层、色彩层与聚焦层 层层聚焦与顺序聚焦 训练你的色彩:聚集顺序与引导视线 主色、主角、主角色与色彩聚焦 训练你的色彩:重新定义主角,体会聚焦与主色的关系 第4章 梁景红色彩同频法则 管理色彩的多层次与同频呼应 管理重复或相似的色彩 认知色相倾向属性 梁景红色彩同频法则 色相倾向一致的色彩同频 色调倾向一致的色彩同频 训练你的色彩:运用色彩同频法则管理色彩层次 固定色彩组合的同频 固定色彩组合且形似的同频 同频是粘合、共振、呼应及色彩的韵律感 第5章 色彩训练与训练色彩 诊断与分析、思考与提升 个人色彩设计知识发展过程 学习色彩的次第与梁景红的色彩设计法则 训练你的色彩:正确分析色彩,用法则拆解作品 训练你的色彩:向多个作品借鉴,色卡运用的思考 训练你的色彩:Before and after,找到你的色彩问题 训练你的色彩:认识结构色彩与信息色彩的平衡设计 训练你的色彩:选色、搭配与调整 附录1 色彩情感信息表 附录2 色调情感信息表 附录3 色彩力测试 梁景红 后记 色彩设计实用图表 感恩 |
| 编辑推荐 | |
| 无意识的感性只是随性,理性的感性是经过训练的能力提升。 三大法则是对色彩应用体系的精炼,全方位的色彩训练是纯熟运用法则的手段。 让色彩设计者能够进行具有理性思维的感性创作。 平衡法则:从视觉心理上关注画面平衡,给出色彩选取与搭配的参考。 聚焦法则:用色彩诠释设计目标与主旨,提供视觉交互与主题创意的思路。 同频法则:管理画面中的色彩多层次与复杂性,增长自我色彩控制力与创造力。 本书将帮助你:抓住色彩设计的规律,迅速掌握理性分析色彩的方法。 |
| 文摘 | |
| 序言 | |
与其他色彩理论书籍相比,我发现《[书名]》在“跨文化色彩语境”方面的探讨极为深入和细致。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处理国际项目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作者不仅列举了西方文化中对红、白、黑的普遍认知,更详细地对比了在亚洲、中东甚至拉美文化中,这些基础色彩所蕴含的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使用禁忌。例如,书中专门分析了在某些特定文化背景下,如何避免因为色彩选择不当而造成品牌信息传递的偏差,这远超出了基础的美学范畴,直接触及到商业沟通的本质。此外,书中对于“动态色彩”的讨论也相当前卫,它涉及了动画、动态图形设计中色彩随时间变化的节奏感和韵律控制,这让我对未来数字媒体的设计方向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绝对是市面上同类书籍中少见的精品。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材料科学与色彩表现”这一块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对色彩的理解。以前我总以为色彩是平面的,是纸张或屏幕上的既定数值,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材质的肌理、表面的光泽度(是哑光、半光还是镜面)对最终人眼接收到的色彩感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丝绒、金属、磨砂塑料和透明玻璃等不同材质,在同一色彩参数下,视觉上产生的巨大差异,并提供了相应的补偿性调色方案。这对于从事产品包装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典。它的专业性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把控上,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口号。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全书的最后提供了一份极其实用的“色彩偏好自测表”,帮助读者定位自己的核心视觉倾向,真正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闭环,是一本能让人学完后立刻动手实践的书。
评分这本《[书名]》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莫兰迪色系的运用,低饱和度的灰蓝与藕粉交织在一起,让人一眼就觉得心静神宁,仿佛踏入了一个艺术家的私人工作室。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偏理论性的设计书籍,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接地气,它没有上来就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色彩理论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引导读者理解色彩的“情绪价值”。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不同光照环境下,同一组配色方案如何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暗示,这一点对我个人提升室内软装搭配能力帮助极大。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建筑外立面的色彩选择时,引用了意大利某个小镇的传统,将地域文化与色彩心理学完美融合,让我深刻体会到色彩不仅仅是美学,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载体。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讲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大段文字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像是在欣赏一本精装画册,而不是教科书。整体而言,它在视觉愉悦感和知识获取的平衡上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所有对空间美学有追求的人收藏。
评分老实说,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入此书,毕竟市面上关于色彩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翻来覆去炒冷饭的“二手知识”。然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资深行业前辈的深度对谈。它最让我惊喜的是对“色彩对比度在信息层级构建中的作用”这一议题的独到见解。作者并未停留在传统的明度、纯度对比,而是深入探讨了“色彩的动态平衡”——即如何设计一组颜色,使其在屏幕和印刷品上都能保持相对一致的视觉冲击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数字产品用户界面(UI)的色彩疲劳缓解策略”的章节,书中提到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抗疲劳色板和交互反馈的颜色设计原则,这些内容在很多传统的设计书籍里是找不到的,它们更偏向于前沿的交互体验设计。这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严密,从基础原理到高阶应用,层层递进,完全没有为了凑字数而堆砌无关内容的感觉,阅读体验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评分我是一个对色彩感觉很敏感,但却常常“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业余爱好者,常常为自己选的颜色感到迷茫。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色彩诊断工具箱”。它没有要求你死记硬背色轮,而是教会你如何“听”颜色说话。比如书中有一段将色彩与音乐的调性进行类比,比如暖色调像小提琴的悠扬,冷色调像大提琴的沉稳,这种感性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不同色彩组合时内心产生的微妙波动。更关键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错误案例分析”,展示了哪些配色看似大胆实则失败的原因何在,比如过度使用高饱和度的邻近色导致画面“打架”。这比单纯看成功的案例更有启发性,因为它直面了设计中常见的“陷阱”。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亲切自然,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读起来非常舒服,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耐心地为你拆解每一个设计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