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听傅雷讲艺术:烛照尘昧的圣火,取自阿波罗神车下的光焰;开启智慧的密码,来自缪斯女神吟唱的歌谣。
定价:28.80元
作者:李云雷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212047498
字数:21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在这个纷繁变幻的世界,总有一些事情可以让你感动,或许是人,或许是事,或许是一篇文章,或许是一种感悟……
傅雷先生其人、其事、其文、其感都足以令人动容。走近大师的世界,倾听大师的智语,在艺术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中升华自我,在升华中实现理想。
叔本华曾说:“透过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我们将意志所生的欲望世界提升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中,这时我们可暂时忘却人世的不幸与痛苦。”
那些传递艺术美的大师们无不怀着这样一颗悲悯的心,让世人忘却苦痛的纠缠,而生出勇敢的心。
内容提要
傅雷先生不仅是我国的翻译家,更是一位成绩斐然的文艺批评家,他在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中精深独到的见解,给后学者众多启示。
全书对于傅雷先生的各类文艺评论进行梳理,全面展示傅雷先生的艺术思想,美术绘画、文学评论、音乐鉴赏包括翻译理论、艺术教育等,立体的向读者呈现一位大师的智慧。
全书更已接近傅雷先生对于艺术史写作方式的风格,向读者展开一部巨幅的艺术画卷,带领读者在艺术的夜空下采撷美丽的星光。
本书资料翔实、安排精当,还用小传和纪念文章串起傅雷先生起伏跌宕的一生。
目录
作者介绍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是我国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传神。翻译作品主要有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他的艺术专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深受读者推崇,《傅雷艺术随笔》《与傅聪谈音乐》成为艺术学习的经典文献,《傅雷家书》更是以其充盈丰满的情感、独到真挚的见解,深受读者的喜爱,问世至今,多次再版。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快餐读物”。它的语言密度非常高,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光泽内敛但分量十足。我得承认,有些地方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揣摩作者的用意,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他的思路。但这趟“慢跑”绝对是值得的。作者的叙事节奏很有自己的章法,他不会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层层铺垫,用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观察和体验,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理论洪流。我尤其欣赏他对“意境”的探讨,这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本就虚无缥缈,但他竟然能用西方的分析工具去解构它,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清晰可感,又不失其神秘性。书中对材料的探讨,也极为精妙,他谈论木头、石头、丝绸,就好像它们拥有生命和记忆一样,将物质性与精神性紧密地联系起来。读完后,我再去看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它内在的“骨骼”和“呼吸”。这本书像一把精密的尺子,测量着我已有的认知边界,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拓展。它需要的不是匆忙的浏览,而是静谧的环境和高度集中的心神。
评分我是在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处于对现有艺术理解感到瓶颈的阶段。这本书就像是突然出现的一束强光,照亮了那些我一直模糊处理的角落。作者的论述风格是极其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他有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能深入到微观的技法层面,比如笔触的力度和层次的叠加,又能瞬间拔高到宏观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这种视角的切换,如同乘坐高速电梯,让人心跳加速。书中对“品味”这个词的解构尤为精彩,他并没有将品味视为一种天赋,而是一种需要终身培养和警惕的习惯。他用非常犀利的笔触批评了那些流于表面的、迎合市场的现象,让人读后深思自己是否也陷于其中。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线或门类展开,更像是艺术家在工作室里随性而发的思考片段,但这些片段之间却有着严丝合缝的逻辑暗线。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艺术时的“态度”和“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书评似乎总是聚焦于其学术价值,但我更想谈谈它带来的阅读体验上的“冲击波”。它的文字密度之高,是我近年来所见艺术类书籍中的翘楚。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借助高亮笔,因为几乎每一页都有值得被标记下来的句子,那些句子短小精悍,却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张力。作者对于“形式追随功能”的批判,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深入挖掘了形式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压力和个体抗争。他笔下的艺术家群像,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挣扎和激情的灵魂。我尤其喜欢他论述“模仿与创造”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克制,他没有落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示了艺术发展过程中,两者之间那种微妙而永恒的拉锯战。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精妙的比喻和层层递进的提问,让你自己去完成最后的顿悟。每次合上书本,都会感觉自己的“精神肌肉”得到了一次强力锻炼。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艺术史”这个宏大的叙事,还原成了无数个“个人选择”的集合。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艺术家在创作困境中的内心挣扎时,那种真实感几乎让人感同身受。他不像传统的艺术史学家那样专注于“谁影响了谁”,而是更关注“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艺术家是如何做出那个独一无二的决定的”。这种“内在驱动力”的剖析,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仿佛是螺旋上升的,每一章看似在讨论一个独立的主题,但实际上都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主题——即艺术的不可替代性。对于那些认为艺术是“玄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极其坚实的逻辑框架去理解艺术的价值所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变专家的书,但它绝对是能让你对“美”这件事产生全新敬畏感的“引路灯”。阅读完毕后,那种被知识充盈的满足感,久久不散,让你看世界的方式都变得立体而丰富起来。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装帧设计很考究,字体排版也舒服。我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艺术理论著作,读下来才发现,它更像是一场深邃的思想漫游。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那种对美学的洞察力,简直是穿透人心的。他不像某些学院派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近乎私语的方式,引导你进入一个全新的审美维度。读到关于色彩与光影的章节时,我仿佛真的站在了那些大师的画室里,能感受到颜料在画布上被揉搓的质感。他对于不同艺术门类的比较和阐释,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核。比如他谈到音乐中的“结构”与建筑中的“比例”,那种跨领域的融会贯通,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可能只是觉得文笔优美,再读时,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论述,实则暗含了对艺术史的精深理解和个人哲学的融入。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迎合大众的勇气,敢于直面艺术的本质,即使那本质是晦涩难懂的。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热爱艺术,渴望提升自己审美层次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珍宝。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