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收录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电影的缘起和归宿。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权力和经济利益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放下摄影机,拿起笔,烟雾氤氲中,贾樟柯向青春告别,却无数次忧愁上身,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也直白道明以电影打捞历史细节、对抗遗忘和反思历史的初衷。 贾樟柯 著;万佳欢 编 贾樟柯,山西省汾阳人,生于1970年。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人心,那种深沉的、带着点旧时光质感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种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氛围里。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厚度和重量所吸引,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流水线式的读物,它散发着一种“分量感”。拿到手里摩挲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和影像之间穿梭的用心。我总觉得,好的电影手记,不该只是对已成品的复述和解读,而更像是一份创作者的私密日记,是思想和影像碰撞出火花的现场记录。这本书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让那些复杂的思绪和镜头语言的分析,都有了足够的消化时间。我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感受到那个特定时期,创作者在面对社会变迁时,内心深处的挣扎、观察与坚持。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微妙张力。对于任何一个热爱电影艺术,特别是对关注现实主义影像有深刻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存在感”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邀请,邀请你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观影和思考维度。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类深度创作手记,最大的收获在于理解“克制”的力量。这本书并没有急于炫耀技巧或抒发情绪,反而处处体现着一种对媒介边界的尊重和对表达尺度的精准拿捏。在面对宏大叙事或敏感题材时,作者如何选择“不拍什么”以及“如何去拍”,远比那些直白的呈现来得更有张力。我体会到,真正的艺术深度,往往藏在那些被有意无意舍弃掉的、被精妙地“留白”的空间里。这本书像是一本高级的“减法美学”的教科书,它教导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目光的穿透力,如何在纷繁的素材中,捕捉到那个最核心、最具有人文关怀的“点”。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经验,它不仅适用于影像创作,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任何需要深入洞察和有效沟通的场景,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深入他的作坊进行一次长达数年的“学徒之旅”。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更多的是一种近乎“笨拙”的真诚——记录下每一个拍摄决定背后的纠结,每一次选角时的灵光一闪,乃至是对一个场景光影细节的反复推敲。我尤其欣赏其中那种对“在场性”的执着,那种坚持在真实环境中捕捉时间流逝和人物命运的痕迹。读到某些关于场景选择和群众演员调度的段落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身处泥泞、直面生活的原始力量。这与很多注重概念包装的电影论著截然不同,它提供的不是一个“成品分析报告”,而是一份“过程考古记录”。这种记录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触感和温度,让人在翻页时,总能捕捉到一些不易察觉的,关于“如何把生活拍进电影”的独特智慧。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关于电影制作的技巧,更是关于如何看待和介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罕见的、介于诗意散文与冷静记录之间的平衡感。它没有过多使用晦涩的电影术语来构建壁垒,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日常观察的语言,来解构那些复杂的创作难题。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让即便是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进入到那个充满挑战的片场世界。更妙的是,在描述那些看似枯燥的幕后工作时,作者总能穿插进来一些极富哲思的内心独白,将技术层面的困境,提升到对艺术本质的追问。读到激动人心的部分,我常常会忍不住放下书,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试图在脑海中重构出他描述的那个镜头画面。这种文字对读者的“反向激活”作用,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不仅告诉你“怎么拍”,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拍”。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将艺术创作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作品抱有极大的热情,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特定十年社会变迁的独特切片。电影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媒介,其创作过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聚焦于光影的魔术,更深入到创作者如何感知、筛选、并最终转化为影像叙事的主观视角。每一次对特定事件或人物的关注,都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集体情绪和个人命运的交织。我甚至能从文字中读出那种带着沉重感的历史回响,那种试图在快速流逝的现实中,为某些被忽视的角落留下注脚的迫切愿望。这种观察的细腻和对题材选择的坚守,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行业分享,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文化关怀的文本,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影像的真正力量究竟在哪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