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叶准教咏春:木人桩法》截拳道源头咏春拳武术书籍

【后浪直营】《叶准教咏春:木人桩法》截拳道源头咏春拳武术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准,梁家锠,陈振良 著
图书标签:
  • 咏春拳
  • 木人桩
  • 武术
  • 截拳道
  • 叶准
  • 传统武术
  • 拳法
  • 格斗
  • 武学
  • 后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09589
商品编码:12464496854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叶准教咏春:木人桩法》编辑推荐:咏春泰斗80年武学心得倾囊相授,字字珠玑,不容错过。700余张清晰彩图逐步示范,一招一式尽收眼底。30余个重难点精讲实练,复杂动作,轻松掌握。揭秘叶问经典木人桩范本,弥足珍贵。“以柔制刚”是咏春的中心思想。咏春的哲理主张不与人硬碰,要做到舍己从人,借力打力,所以学习咏春,并不是单单学习拳脚上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

作者简介

叶准,咏春宗师叶问长子,家学渊源。在叶问去世之后,子承父业,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叶问1972年去世后,他继承父业,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叶准在香港咏春体育会、沙田大会堂、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设点授徒。目前,叶准及其门徒在世界60多个国家组织有咏春拳会近3000家。因在世界武术推广的卓越贡献,叶准还获得美国奥委会的嘉奖。
梁家锠,叶准门下弟子,跟随叶准学习咏春拳逾20年,现代表叶准师傅于香港纪律部队人员体育及康乐会教授咏春拳术。
陈振良,叶准门下弟子,跟随叶准学习咏春拳逾20年,现代表叶准师傅于香港纪律部队人员体育及康乐会教授咏春拳术。

目录

前言001 
第一部分咏春拳的概述003 
1.1咏春拳套006 
小念头006 
寻桥007 
标指008 
1.2黐手008 
1.3内外门及四门009 
内外门分自身的内外门及接触后的内外门009 
埋踭及定踭010 
1.4中线与子午线010 
中线010 
子午线011 
“正身以中线为子午线、侧身以对膊线为对方中线”解说012 
第二部分木人桩的概述015 
2.1木人桩简介017 
2.2木人桩的结构018 
桩手角度及距离019 
木人桩的虚手019 
人与桩的高度020 
人与桩的距离020 
桩脚高度020 
桩手不要太滑021 
2.3学习木人桩的目的021 
良好的位置021 
熟练的手法及巩固“形”的结构022 
步法022 
启发性023 
增强腰马力023 
随时练习023 
组合性的攻击练习023 
2.4黐桩024 
2.5打桩、朝形及追形025 
2.6磨桩026 
2.7打桩与意念027 
2.8木人桩的应用029 
第三部分木人桩法031 
引言033 
第节及第二节035 
第节示范036 
第二节示范040 
重点145°楔位的走马动作044 
重点2正身耕手位置046 
重点3捆手正掌047 
重点4捆手底掌048 
重点5捆手位置049 
重点6膀手049 
重点7虚手与实手050 
重点8标马捆手051 
重点9楔脚051 
应用解构052 
第三节055 
第三节示范056 
重点1正身内门拍手062 
重点2转马侧身外门拍手及杀颈手062 
重点3索手底拳063 
重点445°侧身脚063 
应用解构065 
第四节067 
第四节示范068 
重点1外门双摊手,双圈手底掌074 
重点2内门双摊手,双正掌075 
重点3双正掌、底掌留意的事项076 
重点4捆手077 
重点590°踢脚078 
应用解构079 
第五节081 
第五节示范082 
重点1沉踭左右摇腕,捞手侧底掌087 
重点2捆手变正身抱琶手088 
重点3膀手变侧身抱琶手089 
重点4耕手变正身抱琶手090 
重点5膀手变漏手抱琶手091 
重点6入马093 
重点7手形094 
应用解构095 
第六节101 
第六节示范102 
重点1耕手变换过程107 
重点2擸手上颈、揿手上颈107 
重点345°换步踢脚109 
应用解构110 
第七节115 
第七节示范116 
重点1移步直踢121 
重点2移步直踢接转马低踢121 
重点3揿手楔马122 
应用解构125 
第八节127 
第八节示范128 
重点1退步封手踢脚134 
重点2擸手踢脚134 
重点3双擸手的重点135 
应用解构137 
叶问原创范本141 
鸣谢158 
出版后记159

序言

我曾于1981年跟某君出版了一本有关咏春木人桩的书,转眼已30年了,这30年都是我发扬和教授咏春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断发现那本书有不足甚至有歪曲,而且在这30年的黄金时间里,我对木人桩跟黐手及搏击的关系都有深刻的体会,所以一直都希望能够重新编写过一本对学者更加有帮助的桩书,因此我便出版了这本书。
这本书除了很少数不同之外,是完全根据叶问宗师遗留下来的桩法编写的。在这本书里面,特别对某一些问题加以强调,使到读者更加留意,比如第一节强调正身马的作用,和第七、第八节多加了一下揿手的原因,其他还有很多重点都加以说明,务求对读者更加有帮助,使他们更加能够理解咏春的桩法,容易学习及使用。
叶准

文摘

第一部分 咏春拳的概述
咏春是一套“以柔制刚”的功夫,任何功夫的练习过程都是由固定形式练到无固定形式,亦即是由有形到无形。
——叶准
中国功夫门派众多,不论在形式上及风格上都大有不同,归根究底就是因为各门派拳术的思想及理念不同所致。拳法表现在外是其动作,但重要还是拳法的理念,亦即是“拳理”。不同的拳理表现在外就是不同形式的动作、手形及马步,以致用力方法等等都大有不同。
咏春拳着重舍力、借力、以弱胜强、以柔制刚的方法。通过黐手的训练,练出良好的知觉反应及灵巧的步法。咏春的练习过程着重思考、变化及实践,练拳之余还必须思考,是近代著名的拳法之一。
“以柔制刚”是咏春的中心思想。所谓以柔制刚,并不是指完全不用力,而是教你如何用小力胜大力,以快打慢,达到刚而不硬、松而不懈的感觉。练习的过程是由松柔开始,随着时间的练习而达至积柔成刚,以一百磅的石头和一百磅的棉花为例,咏春的力就好比一百磅的棉花那样,松沉而不刚硬。
咏春拳十分着重知觉的训练,通过黐手练习令手部感觉更加灵敏,透过感应对方的力向变化,继而做出防守及进攻。
另外,“中线理论”亦是咏春拳中强调的思想。除了要保护自己的中线,还要学习使用简单、直接的方法来打击对方的中线位置,两点之间又以直线快,因而咏春拳很着重两者之间距离的变化,即“子午线”理论。
咏春拳共有三套拳:小念头、寻桥及标指,练习方法主要是通过黐手锻炼,散手及离手练习。此外还有木人桩、八斩刀及六点半棍法。学习过程以拳套为基础,通过黐手练习使手部感觉更加灵敏,来感应对方力向变化继而做出防守及进攻。黐手的练习就是应用拳套里的动作及理论,并从中纠正运用错误的手法,为所学的功夫注入生命力,而并非一式一样的死招式。
中国拳法特别之处就是在拳术中蕴含了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咏春拳法也是一样。咏春拳的哲理主张不与人硬碰,要做到舍己从人,借力打力,所以学习咏春,并不是单单学习拳脚上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
1.1咏春拳套
咏春拳套以简洁精要为主,每一动作都是配合拳理而成,没有花巧动作。学习咏春拳的阶段主要分为:拳套、黐手及技击,拳套是练习的基础,亦是日后黐手练习的事前准备;黐手是由拳套到实战锻炼的过渡练习,并不等同于搏击。只有把拳套练好,得到良好的基础,才能把黐手练好;黐手练好了,才能灵活地于技击中表现出来。因此咏春拳的学习过程是先练习拳套,再学习黐手,后到搏击训练。
咏春拳拥有博大精深的内涵。拳套易学难精,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就咏春的三套拳套而言,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把拳套融会贯通,还需要花上相当时间去理解及改正。
有人说,拳套是死板的,没有变化,但在实际应用时却千变万化,那么练习拳套又有何用呢?在实际应用时,应当追求无形限制的拳套,但是我们不可能一开始便追求无形的境界,必须先经过有形的练习阶段,练好这个阶段才可以真正踏入无形的境界。所以练拳是从有形到无形,而拳套就是形的开始,是锻炼基础功夫的必然门径。
小念头
咏春拳的三套拳套,按练习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小念头、寻桥及标指。小念头的意思是减少杂念,尽量投入练习。初学者需先学习小念头,并抱着谦虚及忍耐的态度习拳,切忌怀有一步登天或速成的想法。此基本套路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日后的动作根基,例如黐手的大部分动作均是由小念头演变出来的。小念头既为学习咏春拳的基础,其重要性是可以肯定的,有所谓:“小念头不正,终归不正。”小念头的动作简单易记,初学者亦可以自行对镜练习,但需要留意拳套里所包含的咏春拳基本技巧,务必认真学习,打好基础。
小念头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是认识中线及功力的训练,第二节是学习发力的方法,而第三节则是常用的基本手法。练习时必须要放慢动作,因为动作慢的时候才能认真地练习,切记不可急躁,尤其是第一节里的“一摊三伏手”,更要尽量练至慢速,慢而不间断,慢而不呆滞。初练习约10分钟,逐渐增至每次练习约30分钟,视乎练习者的水平,不可勉强。
寻桥
咏春拳的第二套拳套为寻桥,意即“寻找桥手”的意思。人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你要攻击对方时,就必须把力打到对方身上,绝不可能隔空就把对方打倒,因此一定会有接触对方身体的一刻,这个接触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在头、肩、踭(粤语中指手肘或脚跟——编者注)、膝、手及脚部等等。而手的接触就好比一条桥梁把两者连在一起,故美其名曰桥。
所谓寻桥,并不是盲目地去追寻对方的桥手,而是要学会在桥手相接时做出变化。
在练习小念头的整个过程中,没有移动马步,到了练习寻桥,则强调转马的锻炼。转马是学会卸力的基础,转马要练得稳且快,才能真正达到卸力的效果。例如你用力推开一扇门,门被推开的一刻同时也是卸开你的来力;但是那扇门能否卸开你的来力,关键在于门与墙之间的接合点是否稳健。如果接合点不稳,不单不能卸开力度,反而会倒在地上。运用转马能否卸开对方的来力有相同的道理,而寻桥里的转马膀手就是按照这个原理,所以腰马练习在寻桥里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寻桥,除了学懂转马卸力,还有腰马发力,增强攻击时的爆发力。
标指
咏春拳的第三套拳,即后的一套是标指,意思是当你以标指标向对方失败后,要学会应该如何处理。由于早期咏春拳不会公开授拳,加上标指是咏春拳的高级拳套,因此有“标指不出门”的说法,很有一种神秘的色彩。早期的咏春拳,是不会随便教授标指的,即使练习者学了很长一段时间,倘若功夫未达水平,师傅也不会传授标指。由于练习标指前,必须有良好的小念头及寻桥作为基础,如果急于求成,根基未打稳,结果只会弄巧反拙,有形而无实。由此可见,咏春拳的拳套是一层一层累积出来的,有了小念头的基础,才能达至寻桥的沉实稳重,两者练得好,才可以把标指的潇洒凌厉表现出来,而三者之间互相牵连、互相帮助。因此,虽然标指是后的一套拳,却不代表学成或修炼的结束,反而是真正踏入拳术修炼的新开始。
练习标指的重点是要学会如何发力。标指里有很多动作是用以引导练习者如何将身体的力量在一瞬间统一地爆发出来,达到力贯指尖的境界。若要做到这点,就先要使身体完全地放松下来,到达放松的状态,才可以发出大的力。发力时,需要全身所有的关节一起运动,如果其中一个关节僵硬了或锁紧了,就会大大影响发力的效果。即使功夫有相当水平也很难把标指打得好,所以标指被认为是高级拳套之一。
1.2黐手
黐手在整个咏春拳训练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黐手并不等于搏击,它只是学习咏春拳的途径,是一条桥梁贯穿拳套和搏击,通过黐手,双方练习者可以学懂抟击里所需要的元素。
由于黐手里的技术都是以放松为基础,练习黐手首要学习放松,放松这关功夫未练好,再练往后的拳法也是徒然。这里要求的放松不只是身体上的放松,更重要是思想上的放松。
练习黐手,应该先有正确的练习观念,否则便会形成敌对的心态,以致双方都不能进步和学习。黐手可以令双方进步,同时亦可使双方退步,全在于练习者的心态。黐手就是将两个“个体”连在一起,是力量的交流,通过黐手来感应对方力量的传递,从而练到借力及卸力的方法。双方在黐手时,攻击和防守不再独立,对方的攻击导致我的防守,而我的动作亦因对方的动作而改变,但改变的动作并非预先设定或排练的,攻击和防守已变成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练习时要做到因应对方的动作而变,但要同时自保及反击,亦即是“舍己从人”及“连消带打”。咏春的手法讲求直接简单,借力打力,若要练好,应先由舍己从人方面入手。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黐手可以把拳套里的动作灵活地应用出来,更实在地明白各个动作的应用、变化及用力方法。由于每个人的身形、体重和性格都不同,所以同一个动作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用法。透过黐手,双方互相研究,取长补短。在实际应用时,速度快是很重要的,但不只是肌肉伸展的速度要快,更重要的是位置及放松——有利的位置可以缩短攻击的路线,使动作变得更直接及敏捷。
1.3内外门及四门
四门及内外门之说是指以人的心窝为中心打个十字,形成四个方位,即四门,上左门,上右门,下左门及下右门。另外,中门是指心窝向外的位置,而四门又分内外门。摊手、膀手等为上门方位的手法;低膀、耕手等是下门方位的手法;枕手是中门的手法。
内外门分自身的内外门及接触后的内外门
内外门手可以用自己手部与对方手部的接触点说明。以盘手来说,摊手处于对方伏手的内面,因此摊手是内门手;而相反,伏手则处于对方手部的外面,为外门手。这是基本的理解。随着动作的变化,如果双方都以单手的摊手互相接触,而大家的摊手都是处于对方的外门,就会形成外门摊手,因而摊打有外门摊打和内门摊打的分别,所以在双方接触后的内外门不单只用手法来判断,亦有以接触点来判断的。
若不以接触点而用自身来判断,例如练小念头时,则摊手以外为外门,摊手以内为内门。而内门又处于人体的中线,是多弱点的位置,所以练咏春时常强调埋踭(此处指手肘——编者注),就是保护内门不轻易给人进攻入内。
埋踭及定踭
将踭部靠往胸部中心(中线)位置,手踭需和胸口保持约一个拳头大小的距离,手踭及中指第一节骨位对着中线。埋踭后,踭部与胸部的正确距离应定位在约一个拳头大小的距离,太近则会失去防守能力(束桥),太远便不能发挥踭的力。定踭就是当你做动作时,手踭仍然曲手留中的意思。
1.4中线与子午线
中线
人的中线就是由头顶垂直到下阴的一条线。中线很重要,因为人体很多弱点处于这条线上,例如眉心、鼻梁、下颚、喉咙、心窝以至下阴等等。中国功夫重视中线的理论,而咏春拳更为讲究,若是学习过小念头的都知道,一开始就是教导找出中线的位置,打的日字冲拳也是朝着自己的中线打出去,以及往后的摊手及伏手,也是从中线缓慢推出。所谓“拳由中发,守中留中”,保护自己的中线而击向对方的中线,达到连消带打的效果。中线理论就是咏春拳理的基础,练拳先要明理,练咏春拳除了练功、黐手外,更重要就是思考、探索及领悟。
练习咏春拳的时候对着镜子练习,可以帮助正确地找出中线位置,让练习时的手位都能准确地处于中线上。以小念头为例,练小念头时,正身面向镜子,咏春的术语称为朝形,即是正面对着对方一样,这时候从镜子对着自己的中线练习等同于对着对方的中线一样,但在真实的情况里,对方会不断改变位置,所以便出现了子午线的理论。
子午线
何谓子午线?子午线是天文、地理里惯用的名词,子午线本身并不存在,只是在学术研究上需要假设的一条线,才被抽象地创造出来。例如在地球的经线由北极到南极画一条线,以伦敦格林威治为零度起点,这线是本初子午线,或格林威治子午线,即零度经线,实际地球并没有这一条线,纯粹是为学术研究而假设的,子午线的东西两边分别定为东经东半球和西经西半球。在功夫上,在对敌双方中线之间连成一条线,便是子午线。因中线是头顶垂直到下阴的一条线,每一处都可作为连接点,可以产生出很多条子午线,重要的一点则在鼻尖相连的一条线。子午线就是你进攻对方直接的引导线,在黐手过程中双方攻守不断交换、不停走动,因而会产生多条子午线。叶准师父曾经引用叶问宗师的话说,着重防守的人会守住自己的中线,着重进攻的人会看着对方的中线,而攻守兼备的人就注重子午线,可见子午线对了解咏春拳理十分重要。
1.中线90°前伸的方向位于大家的子午线上,双方处于平等的优势。
2.当双方中线不相对时,子午线表示短及直接击向对方的线位。
当对敌双方面对面盘手时,大家的中线相对,中线90°前伸的方向位于大家的子午线上,在这情况下,大家基本上处于平等的优势,同时指向对方的中线又同时保护着自己的中线。
但当我位于有利位置时,如在对方的45°位置,这时大家的中线不再相对,因为我的中线仍是向着对方但对方的中线却不是向着我,这是绝对的有利位置,因为我的双手可以同时击向对方,而子午线则表示了短及直接击向对方的线位。在这情况下,处于失利的那一方要朝回对方的方向,而这动作就是朝形。
正身以中线为子午、侧身以对膊线为对方中线解说
子午线就是自己的中线同对方中线相连的一条线,若正面面向对方,自己中线的方向也是指向对方的中线,即是与子午线重叠;当双方正身相对时(互相朝形)时,就以中线为子午线。如果以侧身马面对对方,你的对膊线便会对着对方的中线;对着镜子练习转马扯拳时,镜子中对方的中线(即自己原本的中线)就变了自身的对膊位置,因而产生侧身马以对膊线为对方中线的理论。


【后浪直营】《叶准教咏春:木人桩法》截拳道源头咏春拳武术书籍 咏春拳: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刚柔并济的东方智慧 咏春拳,一个在中国武术界赫赫有名、享誉世界的拳种,它不仅仅是一种搏击技艺,更是一种融合了哲学思想、养生之道和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其起源的传说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其雏形可追溯至南方民间的拳术,经过无数代武术家的智慧凝练和发展,最终形成如今独树一帜的体系。咏春拳以其简单、直接、高效的特点,赢得了无数武术爱好者的青睐,并在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深刻影响了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成为其重要的思想源泉和技术基础。 精髓所在:为什么是木人桩? 在咏春拳众多训练手段中,木人桩无疑是其最具代表性、也最为核心的训练工具。它并非简单的一个训练道具,而是集咏春拳基本功、手法、步法、身法、桩法于一体的“活教材”。每一个桩手、每一个招式、每一个角度,都蕴含着深刻的技击原理和人体力学规律。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木人桩练习,习练者能够: 打下坚实的基本功: 木人桩迫使习练者在固定姿势下反复练习,从而强化腰马合一、重心稳固、全身协调发力等基本功。这种刻苦的磨炼,是所有高深武技的基石。 精炼手法与步法: 桩法的设计模拟了真实的对手,迫使习练者在受到攻击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封、挡、打、卸等一系列反应。同时,桩法也要求习练者在狭小的空间内移动,锻炼其敏捷的步法和灵活的身体转向。 培养空间感与距离感: 木人桩的设置,能够帮助习练者培养对距离的准确判断,理解近身搏击的节奏和空间运用。在实战中,这种精准的空间感至关重要。 理解力学原理: 桩法的手臂和摆动设计,都遵循着咏春拳“以巧破力”、“黏打结合”的原则。通过与木人桩的“过招”,习练者能够深刻体会到如何运用巧力、杠杆原理以及身体的旋转来发挥最大的威力。 提升反应速度与判断能力: 木人桩的固定和连续性,迫使习练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判断,这对于提升实战中的应变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磨砺意志与耐心: 木人桩的训练过程是单调而枯燥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这恰恰是武术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叶问宗师的传承:精准、规范、实战 叶问宗师,近代咏春拳的集大成者,他将咏春拳从佛山传至香港,并以此为起点,将这一门派推向了世界。叶问宗师一生致力于咏春拳的普及与发展,他所传授的咏春拳,以其严谨的体系、精湛的技术和实战的理念而闻名。本次推出的《叶准教咏春:木人桩法》一书,便是在叶问宗师深厚的武学思想指导下,由其杰出传人倾力呈现。 书中对于木人桩法的讲解,绝非简单地罗列动作,而是: 深入浅出地剖析每一个桩式: 从基本站桩到复杂的桩法套路,书中所呈现的每一个动作,都配以详尽的讲解,阐述其背后的技击意义、发力要领以及人体力学。 注重细节与要点: 咏春拳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细节。书中会特别强调手型、步型、发力时的气息运用、身体的旋转角度等关键细节,让习练者能够领悟到“得其神髓”而非“得其形似”。 强调实战应用: 尽管是桩法练习,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实战。书中会不断将桩法与实战场景相结合,让习练者明白,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在面对真实的对手时,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自己、攻击敌人。 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 书中会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层次,从最基础的桩法开始,逐步引导习练者进入更复杂的桩法组合和变化。这样的编排,使得不同基础的习练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哲学与生活: 咏春拳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并被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除了其高超的技击术,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 “以简驭繁”的哲学: 咏春拳的动作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极其丰富和精妙的原理。这种“少即是多”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武术技击上,也启示着人们在生活中如何化繁为简,抓住事物的本质。 “刚柔并济”的生活态度: 咏春拳强调刚柔相济,既有坚韧不拔的硬功,也有灵活应变的柔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柔并蓄”、“随方就圆”的生活哲学不谋而合。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时,能够刚毅果敢,也能圆融变通。 “内外兼修”的养生之道: 咏春拳的练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养生方式。通过桩法和套路的练习,能够调理气血、强健筋骨、舒缓身心,达到内外兼修、身心和谐的境界。 “尊重与包容”的武德精神: 真正的武术,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人格的锤炼。叶问宗师所倡导的咏春拳精神,是尊重对手、不滥用武力、以武止戈。这种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有着积极的意义。 致敬截拳道源头:李小龙的武学启蒙 提到咏春拳,就不能不提李小龙。李小龙,这位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的传奇人物,他早年习练咏春拳,并在其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最终发展出他独创的截拳道。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核心理念,其哲学基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咏春拳对“简单”、“直接”、“效率”的追求。 《叶准教咏春:木人桩法》一书,将为所有对咏春拳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李小龙的追随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截拳道源头的绝佳机会。通过学习咏春拳的精髓,能够更好地理解李小龙的武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武学探索和人生道路上。 本书适合谁? 初学者: 如果您是咏春拳的初学者,渴望系统学习正宗的咏春拳技术,那么本书将是您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 有基础的习练者: 如果您已经接触过咏春拳,希望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您的功底,特别是想在木人桩法方面有所突破,本书将为您提供宝贵的指导。 武术爱好者: 即使您不一定以习武为目的,但对中国传统武术、东方哲学、身体训练以及李小龙的截拳道感兴趣,本书的丰富内容也能为您带来深刻的启迪。 追求身心健康者: 想要通过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来锻炼身体、舒缓压力、提升自信和精神力量的人,咏春拳的练习将是您的绝佳选择。 阅读本书,您将收获: 一套完整的木人桩法教学体系。 对咏春拳核心技击原理的深刻理解。 提升身体协调性、力量、速度和反应能力。 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深入了解。 学习一种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洞悉截拳道源头,理解李小龙的武学哲学。 这是一次与大师对话的旅程,一次通往武学殿堂的探索。拿起这本书,让我们一起踏上咏春拳木人桩法的奥秘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传统武术的书籍,但很多要么就是写得过于玄乎,充满了“内劲”、“气沉丹田”这类难以捉摸的描述,要么就是太偏重于历史考据,实操性不强。而这本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在讲解每一个招式时,都会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分析,告诉你这个动作在对抗中是如何发力,如何卸力,甚至连步伐的转换都考虑进去了,非常注重实战效果。尤其是关于身体重心的控制那几章,我反复看了好几遍,作者用非常直观的比喻,将原本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成了可以被身体理解的动作指令,这对于提高训练效率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作者不仅是位武术家,更是一位高明的教育者,懂得如何将复杂的技艺拆解成易于消化的知识块。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武术训练中的“意境”和“心法”。很多武术书籍在讲完技术动作后就戛然而止了,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更高层次的训练目标,即如何将技术内化为本能,如何在实战中保持冷静的头脑。作者引用了一些古代武学典籍中的思想,并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阐释,这使得整本书的格调一下子提升了。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打”,更在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要这么打”,以及“武术在人生中的意义”。这种对武学精神层面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修身养性的指南,读完之后,感觉心灵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洗涤和沉淀。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逻辑连贯性和知识的递进性。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路径图。从最基础的马步姿势要求,到逐步引入桥手和肘部的运用,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扎实的基础上。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似乎预想到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一个困惑点,并提前在后续章节中给出了解答或更深入的探讨。这种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挫败感,让人愿意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书中的指引去实践和体会。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沉甸甸的,装帧很有质感,纸张的印刷也相当清晰,拿到手就能感觉到作者对内容的用心。光是翻阅目录,我就被里面的体系感所吸引了。它不仅仅罗列了一些拳法动作,更像是一部深入浅出的武术哲学导读。从基础的站桩到进阶的套路拆解,讲解得非常细致,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发力的瞬间描述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气流的运行。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书中的图文并茂的解析,即便是我这种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的精髓,这对于自学武术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没有过多夸张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态度来呈现这些武术知识,这一点我很欣赏,它让整本书显得非常可靠和有分量。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留出了大量的空白区域,使得重点更加突出。每当介绍到一个新的技术点,都会配上清晰的图示或者分解动作的特写,这对于视觉学习者来说太重要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黐手”训练的章节,作者用了好几页篇幅来讨论如何培养触觉的敏感度,这往往是书本上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开始意识到武术训练不仅仅是肌肉力量的积累,更是一种神经和感官的精细化调校。这本书让我对“习武”这个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个不断感知、修正和内化的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