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禪定入門
定價:43.00元
作者:蔣維喬,袁瞭凡,智凱大師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0811913
字數:360000
頁碼:3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靜坐法,即古之所謂內功也。古者養生之術,本有外功內功二者。醫術之藥餌針砭,治於已病;養生之外功內功,治於未病者也。自後世失其傳,習外功者多椎魯而無學,而內功又專為方士所用,附會陰陽五行坎離鉛汞諸說,其術遂涉於神秘,為縉紳先生所不道。夫世間事物,苟能積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間,本無神秘之可言。所謂神秘者,皆吾人為知識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之耳。
目錄
作者介紹
延佛法師,俗姓高,1959年8月22日燃燈古佛聖誕目生於佛教聖地河南鹿邑。禪宗祖庭少林寺雪庭福裕門下第三十四世接法傳人。齣傢前曾習易學、佛教、道教等傳統文化。1978年10月應徵入伍北京衛戍區,在京期間有緣接觸佛法。1979年開始學習佛法修習禪定。1983年榮退。1989年古_曆四月初八釋迦佛陀聖誕日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禮上永下清老和尚為師,皈依三寶剃度齣傢。1992年古曆四月初八在河南洛陽白馬寺受具足戒。1993年於雲南騰衝寶峰寺內,在佛、法、僧三寶前發下瞭地藏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1994年8月起參學於北京法源寺中國佛學院。2008年應邀主持北京房山天開興隆禪寺的重建,悲心高懸,不辭辛勞從緬甸請迴白玉大佛數尊。2010年榮任北京房山天開寺監院,並主持全院教務工作。山僧愛國愛教,道韭精進,菩提心堅,荷擔如來傢業,並不倦於將佛法普施於眾生,悲智雙運,樂空不二。
文摘
序言
我尤其欣賞這本書對“重復性與漸進性”的強調。很多修行書籍往往一上來就設定瞭很高的目標,比如“達到無念狀態”,這對於實踐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挫敗感來源。然而,本書卻將重點放在瞭“微小的、可驗證的進步”上。作者反復用“每天多堅持五秒鍾的純粹覺知”來類比“復利效應”。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停滯期”的應對策略,這在其他書中往往被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作者坦承,即便是他自己,在某些階段也會感覺修行陷入瞭瓶頸,他分享的應對方法是“迴歸基礎,但用更深的意圖去執行基礎動作”。換句話說,不是放棄,而是重新用全新的、更精微的覺知去重復最簡單的呼吸練習。這種坦誠和對實踐中必然遇到的睏難的充分預見,極大地減輕瞭讀者的心理負擔,讓我明白“不完美”的練習纔是常態,隻要持續地、帶著新的意圖去重復,進步就必然發生。這種務實到近乎頑固的堅持,比任何宏大的願景都更能鼓舞人堅持下去。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它不是一股腦地把所有理論都傾瀉齣來,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茶師,慢慢地泡開一壺上好的普洱。它巧妙地在介紹核心技術的同時,穿插瞭大量作者在不同環境下的親身經曆和反思,這些插敘雖然不直接是“怎麼做”的指南,卻提供瞭極佳的情境參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處理乾擾”的一段,作者描述瞭自己在一次長時間靜坐中,突然被窗外施工的巨響打斷,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去對抗噪音,而是將“噪音”本身作為禪定的對象。這種將所有外界事件都視為“練習材料”的視角轉變,徹底顛覆瞭我過去認為“成功靜坐”必須是“完全安靜”的刻闆印象。這種靈活和適應性,讓“靜坐”不再是一種對外界條件的苛刻要求,而成為一種隨時隨地可以展開的內在工作。此外,書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貼近生活,它沒有隻關注那些已經達到高深境界的大師,而是詳細記錄瞭幾個普通上班族在遵循書中的方法後,如何在通勤、會議、傢庭衝突中實現心境的穩定,這讓身為普通人的我,讀起來感到無比的親切和有代入感,仿佛這本書就是為我量身定製的工具箱。
評分從語言的質感來看,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滌蕩心靈的力量,仿佛不是由墨水寫就,而是由清泉凝結而成。它的用詞非常精準,尤其是在描繪那些處於“閾限狀態”的感受時——那種介於清醒與混沌之間、或者介於專注與散亂之間的微妙體驗。作者大量使用瞭對比和類比的手法,來固定那些難以言說的內心活動。例如,他將“執著於過去”比作“抱著一塊沉重的石頭在水中行走”,而將“活在當下”比作“在水麵上輕盈地漂浮”,這種具象化的描述,讓抽象的心理狀態立刻變得可感可知。此外,書中的引文選擇也十分考究,它不像有些書籍那樣堆砌名言,而是選擇那些意境相近、但視角不同的古今哲思片段,用以拓寬讀者的理解維度。每次讀到這些引文,我都感覺像是為自己剛剛完成的練習找到瞭一個更廣闊的意義背景,讓我的每一次小小的“看破”都能與人類數韆年來的智慧對話。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在精神深度、操作性以及閱讀美感上都達到瞭高度平衡的優秀著作。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心情的。市麵上關於靜心的書汗牛充棟,能真正沉下去、讓人有實操感的卻不多。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樸素,沒有那些花裏鬍哨的圖畫,扉頁上印著幾句古老的偈語,一下子就將我帶入瞭一種沉靜的氛圍中。我首先關注的是它的行文風格。作者的語言非常剋製,沒有過多的煽情或玄乎的描述,而是采用瞭非常直接、近乎於科學實驗報告般的嚴謹態度來闡述一些看似高深的概念。比如,它在講解“心念的生成機製”時,引用瞭大量的神經科學術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放下妄念”這種老生常談的錶述上。這種紮根於現實觀察的寫作方式,極大地增加瞭我閱讀的信任度。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覺察呼吸”部分的詳盡分解,它不像其他書那樣隻是簡單地說“關注你的呼吸”,而是細緻地拆解瞭吸氣、屏息、呼氣、間隙這四個微小瞬間的身體感受和心理狀態的微妙變化,還配上瞭詳細的圖示來輔助理解,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讓人一下子就找到瞭可以著力的支點,而不是迷失在空泛的指導中。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拿到瞭一份非常紮實的“操作手冊”,而不是一本隻能用來點綴書架的精神雞湯。
評分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對“心智的地圖繪製”這一概念的深刻闡釋。它將我們日常的意識狀態比作一片廣闊而復雜的疆域,而我們通常隻是在其中迷失方嚮的旅人。作者沒有急於帶領我們去尋找“終點”,而是首先用清晰的語言和比喻,為我們標識齣這片疆域的幾大主要地貌:比如“情緒的沼澤地”、“認知的山脈”、“欲望的河流”。這種清晰的空間劃分,幫助我第一次清晰地認識到,原來我紛亂的思緒並非一團亂麻,而是有跡可循的。更厲害的是,它為每一個“地貌”都提供瞭一套獨特的“導航工具”。例如,在描述“情緒的沼澤地”時,它介紹瞭一種名為“命名與降級”的技術,即當你被憤怒淹沒時,不要試圖壓製它,而是像一個植物學傢那樣,冷靜地給它貼上標簽——“這是一個強烈的憤怒反應”,然後觀察它在身體上的具體錶現(比如胸口緊綳、呼吸加速)。這種抽離感,瞬間就為情緒和我的距離拉開瞭一個安全的緩衝帶,讓我能以一種觀察者的姿態去體驗,而非被捲入其中。這比單純地教人“保持冷靜”要高明得多,因為它提供瞭具體的、可操作的“如何做到”的步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