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禅定入门
定价:43.00元
作者:蒋维乔,袁了凡,智凯大师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0811913
字数:360000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静坐法,即古之所谓内功也。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外功内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治于已病;养生之外功内功,治于未病者也。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内功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为缙绅先生所不道。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之耳。
目录
作者介绍
延佛法师,俗姓高,1959年8月22日燃灯古佛圣诞目生于佛教圣地河南鹿邑。禅宗祖庭少林寺雪庭福裕门下第三十四世接法传人。出家前曾习易学、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1978年10月应征入伍北京卫戍区,在京期间有缘接触佛法。1979年开始学习佛法修习禅定。1983年荣退。1989年古_历四月初八释迦佛陀圣诞日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礼上永下清老和尚为师,皈依三宝剃度出家。1992年古历四月初八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1993年于云南腾冲宝峰寺内,在佛、法、僧三宝前发下了地藏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1994年8月起参学于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2008年应邀主持北京房山天开兴隆禅寺的重建,悲心高悬,不辞辛劳从缅甸请回白玉大佛数尊。2010年荣任北京房山天开寺监院,并主持全院教务工作。山僧爱国爱教,道韭精进,菩提心坚,荷担如来家业,并不倦于将佛法普施于众生,悲智双运,乐空不二。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它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理论都倾泻出来,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师,慢慢地泡开一壶上好的普洱。它巧妙地在介绍核心技术的同时,穿插了大量作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亲身经历和反思,这些插叙虽然不直接是“怎么做”的指南,却提供了极佳的情境参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处理干扰”的一段,作者描述了自己在一次长时间静坐中,突然被窗外施工的巨响打断,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对抗噪音,而是将“噪音”本身作为禅定的对象。这种将所有外界事件都视为“练习材料”的视角转变,彻底颠覆了我过去认为“成功静坐”必须是“完全安静”的刻板印象。这种灵活和适应性,让“静坐”不再是一种对外界条件的苛刻要求,而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展开的内在工作。此外,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贴近生活,它没有只关注那些已经达到高深境界的大师,而是详细记录了几个普通上班族在遵循书中的方法后,如何在通勤、会议、家庭冲突中实现心境的稳定,这让身为普通人的我,读起来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有代入感,仿佛这本书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工具箱。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的。市面上关于静心的书汗牛充栋,能真正沉下去、让人有实操感的却不多。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朴素,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画,扉页上印着几句古老的偈语,一下子就将我带入了一种沉静的氛围中。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行文风格。作者的语言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或玄乎的描述,而是采用了非常直接、近乎于科学实验报告般的严谨态度来阐述一些看似高深的概念。比如,它在讲解“心念的生成机制”时,引用了大量的神经科学术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放下妄念”这种老生常谈的表述上。这种扎根于现实观察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加了我阅读的信任度。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觉察呼吸”部分的详尽分解,它不像其他书那样只是简单地说“关注你的呼吸”,而是细致地拆解了吸气、屏息、呼气、间隙这四个微小瞬间的身体感受和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还配上了详细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让人一下子就找到了可以着力的支点,而不是迷失在空泛的指导中。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拿到了一份非常扎实的“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只能用来点缀书架的精神鸡汤。
评分从语言的质感来看,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涤荡心灵的力量,仿佛不是由墨水写就,而是由清泉凝结而成。它的用词非常精准,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处于“阈限状态”的感受时——那种介于清醒与混沌之间、或者介于专注与散乱之间的微妙体验。作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固定那些难以言说的内心活动。例如,他将“执着于过去”比作“抱着一块沉重的石头在水中行走”,而将“活在当下”比作“在水面上轻盈地漂浮”,这种具象化的描述,让抽象的心理状态立刻变得可感可知。此外,书中的引文选择也十分考究,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堆砌名言,而是选择那些意境相近、但视角不同的古今哲思片段,用以拓宽读者的理解维度。每次读到这些引文,我都感觉像是为自己刚刚完成的练习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意义背景,让我的每一次小小的“看破”都能与人类数千年来的智慧对话。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在精神深度、操作性以及阅读美感上都达到了高度平衡的优秀著作。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对“重复性与渐进性”的强调。很多修行书籍往往一上来就设定了很高的目标,比如“达到无念状态”,这对于实践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挫败感来源。然而,本书却将重点放在了“微小的、可验证的进步”上。作者反复用“每天多坚持五秒钟的纯粹觉知”来类比“复利效应”。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停滞期”的应对策略,这在其他书中往往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作者坦承,即便是他自己,在某些阶段也会感觉修行陷入了瓶颈,他分享的应对方法是“回归基础,但用更深的意图去执行基础动作”。换句话说,不是放弃,而是重新用全新的、更精微的觉知去重复最简单的呼吸练习。这种坦诚和对实践中必然遇到的困难的充分预见,极大地减轻了读者的心理负担,让我明白“不完美”的练习才是常态,只要持续地、带着新的意图去重复,进步就必然发生。这种务实到近乎顽固的坚持,比任何宏大的愿景都更能鼓舞人坚持下去。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心智的地图绘制”这一概念的深刻阐释。它将我们日常的意识状态比作一片广阔而复杂的疆域,而我们通常只是在其中迷失方向的旅人。作者没有急于带领我们去寻找“终点”,而是首先用清晰的语言和比喻,为我们标识出这片疆域的几大主要地貌:比如“情绪的沼泽地”、“认知的山脉”、“欲望的河流”。这种清晰的空间划分,帮助我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原来我纷乱的思绪并非一团乱麻,而是有迹可循的。更厉害的是,它为每一个“地貌”都提供了一套独特的“导航工具”。例如,在描述“情绪的沼泽地”时,它介绍了一种名为“命名与降级”的技术,即当你被愤怒淹没时,不要试图压制它,而是像一个植物学家那样,冷静地给它贴上标签——“这是一个强烈的愤怒反应”,然后观察它在身体上的具体表现(比如胸口紧绷、呼吸加速)。这种抽离感,瞬间就为情绪和我的距离拉开了一个安全的缓冲带,让我能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去体验,而非被卷入其中。这比单纯地教人“保持冷静”要高明得多,因为它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如何做到”的步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