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入门

禅定入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维乔,袁了凡,智凯大师 著
图书标签:
  • 禅定
  • 冥想
  • 正念
  • 佛教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放松
  • 减压
  • 身心健康
  • 灵性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1913
商品编码:126129431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禅定入门

定价:43.00元

作者:蒋维乔,袁了凡,智凯大师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0811913

字数:360000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静坐法,即古之所谓内功也。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外功内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治于已病;养生之外功内功,治于未病者也。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内功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为缙绅先生所不道。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之耳。

目录


作者介绍


  延佛法师,俗姓高,1959年8月22日燃灯古佛圣诞目生于佛教圣地河南鹿邑。禅宗祖庭少林寺雪庭福裕门下第三十四世接法传人。出家前曾习易学、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1978年10月应征入伍北京卫戍区,在京期间有缘接触佛法。1979年开始学习佛法修习禅定。1983年荣退。1989年古_历四月初八释迦佛陀圣诞日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礼上永下清老和尚为师,皈依三宝剃度出家。1992年古历四月初八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1993年于云南腾冲宝峰寺内,在佛、法、僧三宝前发下了地藏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1994年8月起参学于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2008年应邀主持北京房山天开兴隆禅寺的重建,悲心高悬,不辞辛劳从缅甸请回白玉大佛数尊。2010年荣任北京房山天开寺监院,并主持全院教务工作。山僧爱国爱教,道韭精进,菩提心坚,荷担如来家业,并不倦于将佛法普施于众生,悲智双运,乐空不二。

文摘


序言



《觉醒之路:现代都市人的静心指南》 在这个喧嚣纷扰的时代,生活如同一场永不停歇的赛跑,我们被无数琐事裹挟,心神被各种欲望和焦虑牵引,常常感到疲惫不堪,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我们渴望片刻的宁静,渴望找到内心深处的平和,渴望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然而,在信息的洪流和外界的喧嚣中,这种渴望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觉醒之路:现代都市人的静心指南》正是为了回应这份深刻的内在呼唤而诞生。它不是一本教条式的哲学著作,也不是一套高不可攀的灵修秘籍,而是一份贴近当下生活、切实可行的内心平静与自我觉察的实践指南。 本书的创作初衷,源于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丰裕时代,但精神的匮乏感却日益加剧。社交媒体的泛滥让我们暴露在过度的信息和比较之中,工作压力和生存焦虑让我们马不停蹄,人际关系的疏离让我们感到孤独。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身体在这里,心灵却早已飞散到无穷的思绪和担忧之中。我们错过了生活的美好,错过了与自己对话的机会,更错过了认识和接纳真实的自己的可能。 《觉醒之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回归内心的路径。它不是鼓励人们逃离现实,而是倡导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学会安顿身心,找到内在的力量和智慧。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静心”的真正含义,打破人们对静心的刻板印象,理解它并非是“什么都不想”,而是“不被想法所控制”。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世界里,培养一种“当下意识”,将注意力温和地拉回到此刻,体验生命的真实质感。 全书内容围绕着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实践环节展开,每一章都承载着一套独特的工具和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提升内心的觉察力和平静力。 第一部分:唤醒内在的觉知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从“为什么”开始,深入剖析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例如: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碎片化: 探讨社交媒体、新闻推送等如何影响我们的注意力,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重新夺回注意力的主导权。 焦虑与压力管理: 分析现代生活中压力的来源,并介绍一些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的心理调适方法。 情绪的起伏与自我接纳: 学习如何识别、理解并温和地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淹没。 “心猿意马”的常态: 认识到思绪的游离是自然的,关键在于如何不被其牵制,而是成为观察者。 接着,我们将引入一些基础的觉知练习,帮助读者建立与自己内在世界的连接: 身体的感知: 通过简单的身体扫描练习,重新连接身体的感受,体会身体带来的信息,这是我们与当下最直接的连接点。 呼吸的奥秘: 呼吸是最恒常的生命节奏,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对呼吸的关注,锚定自己的意识,从而获得平静。这并非要求刻意的深呼吸,而是温和地觉察每一次呼吸的进出。 感官的细腻体验: 引导读者重新用开放的心态去体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发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与细节。 第二部分:扎根当下的实修 在建立了初步的觉知基础后,本书将进入更为深入的实修阶段,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培养当下的力量: 专注力的培养: 介绍多种易于实践的专注力训练方法,例如: 单一对象专注: 选择一个简单的对象(如蜡烛的火焰、一片叶子)进行一段时间的温和专注。 日常活动中的专注: 将专注力融入到洗碗、走路、吃饭等日常活动中,将琐碎化为修行的道场。 正念观察: 学习以一种不评判、不加料的方式观察自己的思绪、情绪和身体感受,从而理解它们的短暂性和非我性。 情绪的温和处理: 情绪的命名与接纳: 学习如何准确地为自己的情绪命名,并带着温柔的态度去接纳它们的存在,而不是抗拒或压抑。 情绪的能量转化: 探讨如何将负面情绪的能量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使其成为成长的契机。 情绪的“留白”: 学习在情绪涌起时,给自己一段“留白”的时间,不急于反应,而是观察和理解。 应对负面思绪的智慧: 思绪的“非主人”: 理解思绪只是大脑的产物,我们并非这些思绪的主人,可以不与之认同。 “暂停”与“重置”: 当负面思绪侵袭时,学习适时地“暂停”,进行简单的呼吸练习,从而“重置”自己的思维模式。 “觉察”而非“对抗”: 强调用觉察代替对抗,观察负面思绪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它们最终会自行消散。 第三部分:将静心融入生活 静心不是一种短暂的休息,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所学的静心技巧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作中的平静之道: 高效的专注与高效的休息: 学习如何在工作中保持高效的专注,同时安排有效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应对压力与挑战的内心力量: 培养在压力面前保持冷静、清晰思考的能力。 与同事的和谐相处: 通过提升自我觉察,更好地理解他人,改善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中的连接与理解: 倾听的力量: 学习如何全身心地倾听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 运用觉察力来理解并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尊重他人的感受。 化解冲突的智慧: 在冲突中保持冷静,理解双方的立场,寻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日常生活中的静心时刻: 清晨的启动仪式: 几分钟的静坐或身体感知,为新的一天注入平静的力量。 午间的小憩: 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进行一次简短的呼吸练习,为下午的工作充电。 夜晚的梳理与安眠: 通过回顾一天的经历,接纳并放下,为高质量的睡眠做准备。 碎片时间的利用: 在通勤、排队等碎片时间进行简单的觉察练习,将生活中的缝隙变成修行的空间。 自我关怀与内在滋养: 培养感恩之心: 学习发现和感恩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提升幸福感。 自我同情的力量: 认识到我们都是不完美的,学会对自己温柔以待。 设定健康的界限: 保护自己的能量,学会拒绝那些消耗我们精力的事情。 活出真实的自己: 最终,静心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活出生命中最真实、最美好的样子。 《觉醒之路》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场邀请,邀请你踏上一次探索内心深处、重获生命活力的旅程。本书的语言平实易懂,案例贴近生活,旨在让每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奔波忙碌的你,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你将能够: 减少无谓的担忧和焦虑,拥有更平和的心态。 提升专注力,更有效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体验到更深层次的幸福感。 最终,找回生命的掌控感,活出更加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条觉醒之路,它始于你的内在,而《觉醒之路:现代都市人的静心指南》将是你旅途中最贴心的陪伴。让我们一起,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迷失中找到方向,在生活的洪流中,成为那个更加清晰、更加自在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它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理论都倾泻出来,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师,慢慢地泡开一壶上好的普洱。它巧妙地在介绍核心技术的同时,穿插了大量作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亲身经历和反思,这些插叙虽然不直接是“怎么做”的指南,却提供了极佳的情境参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处理干扰”的一段,作者描述了自己在一次长时间静坐中,突然被窗外施工的巨响打断,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对抗噪音,而是将“噪音”本身作为禅定的对象。这种将所有外界事件都视为“练习材料”的视角转变,彻底颠覆了我过去认为“成功静坐”必须是“完全安静”的刻板印象。这种灵活和适应性,让“静坐”不再是一种对外界条件的苛刻要求,而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展开的内在工作。此外,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贴近生活,它没有只关注那些已经达到高深境界的大师,而是详细记录了几个普通上班族在遵循书中的方法后,如何在通勤、会议、家庭冲突中实现心境的稳定,这让身为普通人的我,读起来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有代入感,仿佛这本书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工具箱。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的。市面上关于静心的书汗牛充栋,能真正沉下去、让人有实操感的却不多。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朴素,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画,扉页上印着几句古老的偈语,一下子就将我带入了一种沉静的氛围中。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行文风格。作者的语言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或玄乎的描述,而是采用了非常直接、近乎于科学实验报告般的严谨态度来阐述一些看似高深的概念。比如,它在讲解“心念的生成机制”时,引用了大量的神经科学术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放下妄念”这种老生常谈的表述上。这种扎根于现实观察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加了我阅读的信任度。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觉察呼吸”部分的详尽分解,它不像其他书那样只是简单地说“关注你的呼吸”,而是细致地拆解了吸气、屏息、呼气、间隙这四个微小瞬间的身体感受和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还配上了详细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让人一下子就找到了可以着力的支点,而不是迷失在空泛的指导中。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拿到了一份非常扎实的“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只能用来点缀书架的精神鸡汤。

评分

从语言的质感来看,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涤荡心灵的力量,仿佛不是由墨水写就,而是由清泉凝结而成。它的用词非常精准,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处于“阈限状态”的感受时——那种介于清醒与混沌之间、或者介于专注与散乱之间的微妙体验。作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固定那些难以言说的内心活动。例如,他将“执着于过去”比作“抱着一块沉重的石头在水中行走”,而将“活在当下”比作“在水面上轻盈地漂浮”,这种具象化的描述,让抽象的心理状态立刻变得可感可知。此外,书中的引文选择也十分考究,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堆砌名言,而是选择那些意境相近、但视角不同的古今哲思片段,用以拓宽读者的理解维度。每次读到这些引文,我都感觉像是为自己刚刚完成的练习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意义背景,让我的每一次小小的“看破”都能与人类数千年来的智慧对话。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在精神深度、操作性以及阅读美感上都达到了高度平衡的优秀著作。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对“重复性与渐进性”的强调。很多修行书籍往往一上来就设定了很高的目标,比如“达到无念状态”,这对于实践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挫败感来源。然而,本书却将重点放在了“微小的、可验证的进步”上。作者反复用“每天多坚持五秒钟的纯粹觉知”来类比“复利效应”。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停滞期”的应对策略,这在其他书中往往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作者坦承,即便是他自己,在某些阶段也会感觉修行陷入了瓶颈,他分享的应对方法是“回归基础,但用更深的意图去执行基础动作”。换句话说,不是放弃,而是重新用全新的、更精微的觉知去重复最简单的呼吸练习。这种坦诚和对实践中必然遇到的困难的充分预见,极大地减轻了读者的心理负担,让我明白“不完美”的练习才是常态,只要持续地、带着新的意图去重复,进步就必然发生。这种务实到近乎顽固的坚持,比任何宏大的愿景都更能鼓舞人坚持下去。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心智的地图绘制”这一概念的深刻阐释。它将我们日常的意识状态比作一片广阔而复杂的疆域,而我们通常只是在其中迷失方向的旅人。作者没有急于带领我们去寻找“终点”,而是首先用清晰的语言和比喻,为我们标识出这片疆域的几大主要地貌:比如“情绪的沼泽地”、“认知的山脉”、“欲望的河流”。这种清晰的空间划分,帮助我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原来我纷乱的思绪并非一团乱麻,而是有迹可循的。更厉害的是,它为每一个“地貌”都提供了一套独特的“导航工具”。例如,在描述“情绪的沼泽地”时,它介绍了一种名为“命名与降级”的技术,即当你被愤怒淹没时,不要试图压制它,而是像一个植物学家那样,冷静地给它贴上标签——“这是一个强烈的愤怒反应”,然后观察它在身体上的具体表现(比如胸口紧绷、呼吸加速)。这种抽离感,瞬间就为情绪和我的距离拉开了一个安全的缓冲带,让我能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去体验,而非被卷入其中。这比单纯地教人“保持冷静”要高明得多,因为它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如何做到”的步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