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 | 草书字法解析--文字学视角下的草法研究 | |||
| 定 价 | 35.00元 | |||
| 作 者 | 刘东芹 | |||
| 重 量 | 458 g | |||
| 开 本 | 16开 | |||
| 装 帧 | 平装 | |||
| 页 数 | 214页 | |||
| 出版时间 | 第1版 (2015年6月1日) | |||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 条 形 码 | 9787040424546 | |||
| 内容简介 | ||||
| 草书字法解析——文字学视角下的草法研究》是对草书字法的专题研究。通过对王羲之、怀素、孙过庭等晋唐草书作品的具体图像分析,运用文字学研究中的构形理论、字源理论、字族理论以及异体字研究成果,合理分离出草书偏旁符号和草书字根符号,然后进行有机组合,从而达到理性、高效地学习草书的效果。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抛弃过去死记硬背的草法学习路径,迅速进入理解式、循环式记忆,能在短期内掌握大量正确的草书字法。同时,该书对历代草书经典的欣赏、考释以及当代的草书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目 录 | ||||
| 第一章 草法研究概述 一、以往草法研究的缺点和不足 二、本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草书偏旁符号 一、左右偏旁 彳、i(言)、□、□、、彳、宝(糸)、 手、□、马(属)、才(犬)、弓、木、月、 欠、火、车(卓)、歹、贝(具)、页(页)、 角、车(宣)、走、米、虫、豸、足、身、 亲、骨 二、字底符号 心、□、□、皿 三、字头符号 一、人、厂、户、尸、广、□、门(门)、 山、立、竹、□、□ 附:草书偏旁符号列表 第三章 草书字根符号 一、2画、3画 几(残)、口、也、亡、义(羲) 二、4画 仓(□)、长(畏)、分、夫、斤、今、区 (匾)、犬、氏、天、韦(章)、月、止、无 (□) 三、5画 包、处(廉)、尔(雨)、氽、戋(羹)、巨、 令、龙(琵)、卢(虚)、矛、鸟(岛)、皮、 疋、且、台、夕巳、乍、圣(里) 四、6画 此、次、成、耳、亘、共、亥、合、会 (官)、夹、臼、聿、寺、羊、衣、早、至 五、7画 辰、谷、里、良、每、佥(愈)、寿(嘉)、 言、余、享、足 六、8画 单(罩)、非、官、京、居、卷、录、其、 叔、者、隹、卒、卑 七、9画 禺、扁、差、哥、段、柬、皆、临、前、 咸、相、俞、既(即)、鬼、曷 八、10画 尊、高、兼、莫、真 九、11画 祭、鹿、票、冥、婴(婴)、尊 十、12画、13画 曾、番、蔓、璺、辟、臬(参)、詹 十一、14画、15画 燕、曩 附:草书字根符号列表 第四章 异体字与草法 一、4画、5画 公(台)、屯、兮、存、召 二、6画、7画 亨(享、烹)、老、克、乔(裔)、色、血、 阴、兆、灵(短)、穷(躬) 三、8画、9画 虎、泪(演)、实(寅)、受、臾、逆、总 四、10画、11画 羽、皋、害、恐、朔、笑、惭(惭)、曼 五、12画、14画 惠、善、替、犀、雁(腐)、(寅)、寡、 嘉、貌 六、15画、16画 德、器、赞(赞) 七、21画 霸 第五章 未完全草化字根(附表) 附:相关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
......
......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非常扎实,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了历代草书的发展脉络,从章草的规整到今草的奔放,再到狂草的写意,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佩服。尤其是在论述“草化”过程中,不同偏旁部首是如何进行简化和连带处理时,作者引入了大量的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视角去佐证,这一点非常新颖,突破了以往单纯从“美学”或“技法”角度切入的局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一笔书”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技法上的连续性,更被赋予了哲学层面的意义,暗示了书写者心手相应、一气呵成的境界。虽然理论深度足够,但坦白讲,对于一个仅仅想“学好写草书”的读者来说,前期的理论铺垫可能会显得有点冗长和艰涩,需要一定的古文字学基础才能完全消化。这更像是一部学术专著,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速成指南,阅读过程中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专业术语和引用的文献,但坚持下来,对草书的认知维度绝对会被拔高一个层次。
评分我尝试着用这本书中的一些方法去临摹了几个自己平时写得比较吃力的字,比如“之”、“与”、“以”这几个结构复杂且变化多端的字。从效果来看,遵循书中的结构解析去重建字形,确实能有效避免结构上的混乱,让自己的书写在“似是而非”的边缘找到了一个更稳固的支点。书中的一些口诀式的总结,比如如何处理“蚕头燕尾”在草书中的抽象化,帮助我理清了过去模糊的概念。总的来说,它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方法论”书籍,它教会你如何“思考”草书的结构,而非仅仅是如何“描摹”草书的线条。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楷书基础,渴望从“工匠”向“文人书写”过渡的进阶学习者,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它的门槛略高,但回报丰厚,值得反复研读,并结合大量实践进行印证。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上,结构性很强,但节奏的把控上略显不均衡。前几章对草书的历史源流和基本用笔法则的梳理,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详尽,每一个笔画的起收、转折都分析得一丝不苟,如果你是想系统地建立对“规范草书”的认知,这些内容绝对是宝藏。然而,到了中后段,当探讨到具体字例的“草法解析”时,我感觉内容的密度突然下降了,解析的深度似乎不如前面理论分析时那么锐利。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草书字帖中的经典写法,作者的解读显得相对保守,缺少那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独到见解。比如,对于某些行书中常见的“省笔”和“连笔”,期待看到更多大胆的、颠覆性的结构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有范式的归纳总结上。整体感觉,前半部的“立论”部分气势磅礴,后半部的“实践”部分略显平实,略微拉低了整体的阅读兴奋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一种偏向传统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乍一看挺有学术气息的,不过实际拿在手里的时候,感觉纸张的质感还可以,但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嘛,就稍微差那么一点意思了,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字形结构图示时,线条的锐利度有点不够,这对于一本研究字法的书来说,多少有点影响阅读体验,毕竟细节是魔鬼,草书的精髓就在于那微妙的提按顿挫和连带关系,如果图示不够清晰,读者光靠文字描述去想象,难度系数直线上升。我本来还期待着能看到一些高分辨率的拓片或者碑帖原貌的复印件,能让学习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人的笔意,但似乎更多的是作者自己对字形的解析和结构重构,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略显抽象,而对于老手来说,可能又觉得不够“原汁原味”。整体来说,装帧和印刷的用心程度,似乎还停留在“合格”的范畴,离“精品”还有一段距离,希望再版时能在这方面有所加强,毕竟好的载体能更好地承载深刻的学问。
评分作为一本强调“文字学视角”的研究,书中对“异体字”和“简化规律”的辨析是其核心亮点之一。作者没有将草书视为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紧密联系到汉字自身的演变轨迹。例如,书中对几个关键偏旁在草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其指代意义的探讨,提供了非常令人信服的证据链。这使得读者在学习草书时,不再是机械地模仿线条的走向,而是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写,背后的语义逻辑是什么。然而,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副作用——对“时代性”的强调似乎过于绝对。草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其极大的自由度和时代风格的差异,比如唐人的草法和宋人的草法,在简化程度上就有所不同。这本书在确立了某一主流规范之后,对其他风格流派的“特例”处理上显得略微不足,让人感觉好像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这对于追求个性表达的书法学习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一丝束缚。
评分一
评分一
评分一
评分一
评分一
评分一
评分一
评分一
评分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