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元素、中国图像、中国美学的源代码
你能想象吗?我国唐代车轿的雍容华贵可甩十八世纪法国贵族的马车几条街、宋代女装的款式设计可让今日时装周的潮流设计师们相形见绌、文人学士们使用的餐具之精美堪比英国皇家御用品……这些图像与元素,在千余年的中国绘画经典中尽皆流传了下来。
2、高清完整的复制呈现
博物馆藏的原作我们无法随手把玩、窥其全貌;印刷品中的图片往往小而不精,无法展现细节。本丛书采用完整大图高清呈现:手端展开、纤毫毕现,连绵数米,一睹长卷全貌。
家中有小朋友的读者,甚至可以带娃在地板上拉开长卷,与孩子一起在美术大师的图像迷宫中,寻找有趣的发现……
3、时尚现代的设计语言
丛书的设计借鉴了古代“经折装”简明直白的表现形式,还辅助以阅读的文字与说明。
精装封面和回环书腰上,大师介绍、作品解读、名家评论一个也不少,达到极简与极繁的统一。
每卷的封面设计,只选用一种中国画颜料,专一单色呈现。
4、以美术史为体系的出版规划
从中国绘画史有名有姓的首位顾恺之(东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到齐白石等民国大家,本丛书以时间为线,串成完整的出版体系,规划出版80卷以上。历代绘画大师一览无余、尽在其中。
随书附赠一份“中国美术史大师脉谱(Map)。
5、亲民的价格
过去,坊间能够看到的类似复制画,定价动辄几百上千,使人望而却步。
本丛书均为高清复制的精装册页,每卷定价不过数十元。
6、名家的推荐
作家、画家 陈丹青先生看到这套书,不由感慨:“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啊,正是这些东西,让人拥有文化自信。”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先生则说:“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先生推荐道:“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河上花图》全卷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寥寥几笔便将兰竹点缀其间。卷尾自题诗《河上花歌》37行,文才卓绝,书法颇具风范。作品用大写意画法写成,以繁复密集出之。叶面有浓有淡,叶柄有直有斜,花则或藏或露,交错掩映,充满生气。本书将该作品用长卷经折装的形式呈现,全长10米,世面罕见。
八大山人(1626—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名朱耷,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王室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笔墨放任恣纵,苍劲圆秀。
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其功德,不仅仅是在赏阅,而在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你爱这国家的什么?在无数可资援引的历史记忆中,眼下,请年轻人翻开这套画集。
——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陈丹青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
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
这套《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的书籍,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装帧设计上透着一股典雅的书卷气,光是封面的材质和字体选择,就让人能感受到出版社对这套书的用心良苦。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内容呈现上的那种严谨与考究,作为艺术史的普及读物,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保留了相当的学术深度。比如,在谈到宋代绘画的审美转向时,作者并不是简单罗列几位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的哲学思潮和社会背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人读完之后对那个时代的艺术风貌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比如“士人画”的兴起,讲解得非常透彻,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可读性,很适合希望系统了解中国艺术脉络的读者。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出色,图文比例协调,插图的选用恰到好处,常常是一段文字阐述完一个风格或一位画家,紧接着就是高清的、细节丰富的作品展示,这种图文并茂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评分老实说,很多艺术史书籍读起来都像是在“赶火车”,匆匆忙忙地从一个朝代跳到另一个朝代,缺乏沉淀感。然而,这套书在处理每一位核心艺术家的部分时,却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它不会急于下一个结论,而是花大量篇幅去探讨某一位大家在创作生涯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和风格的迭代。比如,对于某位明代画家的晚年风格转型,作者会细致地梳理出影响他转变的个人际遇,以及他对前人风格的吸收与批判过程,分析得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让人心悦诚服。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它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再现,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超越自我的过程。阅读完后,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连接人心的桥梁。
评分翻开这本关于古代艺术大师的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沉浸式体验”被做到了极致。它不像传统的美术史教材那样冰冷的说教,反而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带着你走进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中去感受艺术的呼吸。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画家心境的捕捉和描摹,作者似乎对那些古代文人墨客有着深切的同理心,能够将笔墨中蕴含的情感张力娓娓道来。比如,描述某位山水画家的创作状态时,会引用大量的文献和诗词佐证,使得我们不仅仅是在看画,更是在理解画家在挥毫泼墨那一刻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超脱。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拉近了古代艺术与现代读者的距离,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创造从来都不是真空中的产物,而是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紧密相连的。全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即便是面对复杂的艺术流变,也能用清晰的逻辑梳理出来,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是在听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只不过这场讲座的“媒介”是精美的印刷品。
评分就阅读体验而言,这套书的装帧质量和细节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既保证了印刷图像的色彩还原度,又避免了过度反光带来的阅读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很多古代手卷和册页作品的摹印,都做了极大的尺寸扩张,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到大师笔触中的那些微妙变化——那些看似随意的几笔,背后蕴含的结构力量和气韵生动,在放大的效果下暴露无遗。这对于提升个人的审美鉴赏力是极其有帮助的。此外,书中的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完善,每当提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个生僻的典故,或者一个技术名词时,都有详尽的脚注予以解释,几乎不需要读者频繁地去查阅其他工具书,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这种对读者体验的极致关注,让购买这套书的支出显得物超所值,它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艺术品,而不是快消的读物。
评分这套丛书的选材眼光实在是独到,它没有一味地追逐那些最广为人知的“明星画家”,而是将一些在艺术史上地位极其重要,但可能知名度相对没那么高的艺术家的作品也纳入进来,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推介。这种对艺术史“全景式”的构建,体现了编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艺术史整体性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的探讨。比如,当介绍长江流域的某些地方性绘画风格时,会穿插对比北方画派的技法特点,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地域文化对艺术语言塑造的决定性作用。这种跨区域、跨时代的对比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画”这一宏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维度的印象。再者,书中对于一些古代绘画技法,比如皴法、点苔的演变,都有非常细致的图解分析,即便是业余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让人忍不住想拿起笔试着去模仿一下,这种“知行合一”的引导,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所欠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