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编著者:梅峰
字数:214 千
书号:978-7-5502-8934-5
页数:280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张:17.5
尺寸:172毫米×240毫米
开本:1/16
版次:2016年12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印次: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
定价:45.00元
正文用纸:银河书纸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从理论到实务的剧作研究专著。作者梅峰老师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多年来既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事教学研究,又投身编剧创作并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作品如下):
——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紫蝴蝶》(文学策划)
——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16年自编自导、改编自老舍小说的处女作《不成问题的问题》
全面解读美国电影剧作的因袭传统与当下突破,探讨西部片与神经喜剧的发展历程与类型特色 深入审视编导合一型电影大师比利?怀尔德、希区柯克、查利?考夫曼等人的创作过程与个人偏好,思考“作者论”的理论范畴
著者简介
梅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外国电影史。主要编剧作品《紫蝴蝶》(文学策划)、《颐和园》(与娄烨、耐安合作)、《春风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谜事》等。导演处女作为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不成问题的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出发对美国电影剧作进行研究,借用电影学者的经典观点及视角,深入梳理电影叙事的历史与机制,如“吸引力”与“惊诧美学”的缘起与应用,“神经喜剧”与“西部片”的创作模式变迁。书中还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作者型”大师个案、奥斯卡获奖剧本,帮助读者理解与吸收美国剧作体系的优秀养分,借此探索适合本土文化特色的创作。
读者定位
影视专业学生与教师、编剧、电影爱好者及写作爱好者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第1章吸引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第2章一种惊诧美学:早期电影和(不)轻信的观众
第3章叙事情境与叙事者机制
第4章好莱坞西部片的叙事方法
第5章神经喜剧剧本模式的探讨
第二部分创作研究
第6章脱下伪装之后:比利?怀尔德剧作研究
第7章希区柯克和他的编剧们:作者论与改编
第8章《改编剧本》如何改编:从小说《兰花贼》到考夫曼“兄弟”的剧本,再到电影
第9章《米尔德丽德?皮尔斯》:一笔棘手的剧作财富
第10章再次上路:《塞尔玛与路易丝》剧作解读
第11章结冻,从明尼苏达通向美国精神:《法尔戈》剧作解读
第12章博弈:从原著剧本到电影呈现——《心灵捕手》剧作分析
第13章近距离观看:《美国美人》剧作解读
第14章一种新的感受力:《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剧作解读
出版后记
序言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第1章吸引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第2章一种惊诧美学:早期电影和(不)轻信的观众
第3章叙事情境与叙事者机制
第4章好莱坞西部片的叙事方法
第5章神经喜剧剧本模式的探讨
第二部分创作研究
第6章脱下伪装之后:比利?怀尔德剧作研究
第7章希区柯克和他的编剧们:作者论与改编 第8章《改编剧本》如何改编:从小说《兰花贼》到考夫曼“兄
弟”的剧本,再到电影
第9章《米尔德丽德?皮尔斯》:一笔棘手的剧作财富
第10章再次上路:《塞尔玛与路易丝》剧作解读
第11章结冻,从明尼苏达通向美国精神:《法尔戈》剧作解读
第12章博弈:从原著剧本到电影呈现——《心灵捕手》剧作分析
第13章近距离观看:《美国美人》剧作解读
第14章一种新的感受力:《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剧作解读
出版后记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系统性”的读者,很多创作书籍往往只聚焦于某个特定领域,比如只谈结构或者只谈人物。然而,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真正做到了“自修”的理念——提供一个完整的、自我迭代的训练体系。例如,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讨论“项目初期的调研与积累”,这一点很多剧本导师会忽略,认为那是编剧工作之外的事情。但作者非常坚持,认为没有扎实的现实生活体验,所有的虚构都将是空中楼阁。他分享了他如何通过深入某行业一线,去模仿和学习他们的行话、肢体语言,最终让笔下人物变得可信的经历。这种对“真实性”的执着,贯穿了全书的始终。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一对一的影子学习,他不仅教你如何写出精彩的场面调度,更教你如何去“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剧本来源。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装帧设计很讲究,封面那张抽象的剧照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老派艺术气息。我特地选了周末的下午,泡上一杯浓郁的哥伦比亚咖啡,打算沉浸在这本据说能“打通任督二脉”的创作指南里。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开场白就很有趣,他没有急着抛出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像一位老朋友一样,聊起了他当年在剧组里撞的那些“南墙”,从剧本结构到人物弧光,每一个案例都讲得绘声绘色,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别喜欢他讲到“冲突的必然性”那一段,他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把人物内心的挣扎比作两个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磁极,一下子就把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读到一半,我甚至停下来,拿出一本空白笔记本,开始梳理我脑海中那些零碎的灵感碎片,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正在帮我打开一些尘封已久的创作阀门。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很多市面上那些只讲“套路”的书给不了的,它更注重的是“心法”的修炼,而不是简单的招式拆解。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对这种“自修课”的定位有点怀疑,总觉得理论指导类书籍,读起来很容易变成枯燥的教科书。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它大量穿插了作者自己参与的影视项目幕后故事,比如某部知名国产剧是如何从一个模糊的创意变成最终荧幕上的爆款,中间经历了多少次推翻重来,每一次修改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深刻的戏剧考量。这种“现场教学”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场景的节奏感”,作者不是干巴巴地给出节拍器,而是通过分析一部经典悬疑片中,三次关键转折点的信息释放速度和密度,来反向推导如何控制观众的情绪。读完那部分,我立刻去翻看了我正在构思的一个短片剧本,惊讶地发现自己之前总是让信息流奔跑得太快,错失了让观众“喘息”和“咀嚼”的机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情绪的建筑师”,而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堆砌者,这点非常打动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呈现也透露出一种对创作者的尊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微偏黄的哑光纸,阅读时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在昏暗的灯光下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强烈的疲惫感。更让人称赞的是,书中那些关于“人物动机挖掘”的章节,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思维导图来进行辅助说明。他把一个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用清晰的线条和色彩区分开来,让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表面上的矛盾冲突之下,隐藏着怎样深层的权力结构和情感纠葛。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对话的潜台词”的讨论,作者强调,真正精彩的对话往往不是人物说了什么,而是他们没说什么。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引用了若干段经典电影对白进行逐句拆解,分析了每个字词选择背后的心理动态。这不仅仅是教人如何写对白,更像是在上一堂高级的心理学与行为分析课,让我对人类的交流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可能只会觉得它条理清晰,但当你带着自己的创作项目去对照实践时,它的力量才会真正显现出来。我尝试用书中提到的“三幕式升级与降级”模型,去分析我过去失败的一个短篇故事,立刻发现问题所在:我在第二幕的“困境升级”部分处理得过于平缓,缺乏一个明确的、不可逆转的“中点危机”。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不只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提问”的框架。它会不断引导你去反思:“你为什么这样写?”“这个人物的痛苦足够深吗?”“这个转折点是否足够有戏剧张力?”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高效的“反思工具箱”,它把复杂的创作过程拆解成了可以被检验、被优化的模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写故事”,而是开始带着一种工程师的严谨和艺术家的直觉,去“构建”一个剧本世界,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