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爱和自由(全新增订第4版)
作 者: 孙瑞雪
I S B N :9787512714823
出 版 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25日
印刷时间:2017年12月25日
字 数:230000字
页 数:232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408g
定 价:32元
内容简介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爱的礼物。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作者简介
孙瑞雪 中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创始人;
“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创始人;
“儿童敏感期”理论创始人;
专著《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
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心理访谈》《半边天》等栏目,讲述“爱和自由”的教育;
2009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
2006年、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进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连续拍摄16集《敏感期》专题片。
在孙瑞雪老师的带领下,“爱和自由”教育团体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以蒙特梭利、卢梭、皮亚杰等经典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19年高度专注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建构、发展和完善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思想理论系统、教育教学系统,“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的教育思想系统,敏感期理论系统,以及“爱和自由”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系统。
目 录
章 让生命走向完整 …001
我们期待,我们还没有完整,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还在发展当中。童年是首先这样的,因为成长是童年的显著特征。
第二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013
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在一个年龄段,孩子就喜欢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抗争。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步 …017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初不是源自感觉。”一个孩子,一手拿着洗脸毛巾,一手拿着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及时把“软”和“硬”这两个词告诉孩子;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
第四章 创造力来自哪里 …023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秘密在于,每个生命生来就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被教育的过程中,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泯灭了。
第五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027
火车要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会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你了解儿童的内心吗?这可能是一个与火车无关的探索,也可能是他在复习或延续他的昨天。
第六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033
一个孩子4岁时父母离婚了,有的大人对孩子开玩笑:“叫爸爸,叫了就给你买好吃的!”刚开始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感到屈辱和愤怒。后来他习惯了,无论别人怎样哄骗,绝不开口说话。这一切在孩子心里刻上了什么印记我们无从知道,但是关于“爸爸”这一概念,他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
第七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039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第八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045
儿童自发的心智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并直接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有关,而不直接与老师的工作有关”。强迫孩子画画、不断教孩子画画,可能导致这个孩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画画。不仅仅是天然的兴趣被泯灭了,孩子这方面的心智也被教的模式桎梏了。
第九章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途径 …053
有的孩子还不会走路,上楼的时候大人就开始数“1、2、3”了,不会走路的孩子能理解“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吗?但如果在他数学敏感期到来的时候,让他操作有关教具,经过多次重复,他会突然发现:这个教具是一个序列。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第十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061
很多保姆带的孩子,父母在家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只跟保姆,这常给父母一种错觉:保姆对我的孩子不错,因为他不愿意跟其他人。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在家时保姆爱孩子并让他为所欲为;父母不在时保姆便训斥和吓唬孩子。孩子整天在爱和不爱两种环境中转换,没有安全感。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为他有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
第十一章 从爱走向独立 …071
成人不独立便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30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孩子不独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的压抑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一只迷途的羔羊。
第十二章“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077
一位美术老师发现孩子们把鱼儿画到了天上,就告诉孩子们:“画画先要画一条地平线。”我儿子在一个小时内画了十几张画,每张画上都有一条横线。一个小孩子理解什么叫地平线吗?成人用自己的经验逼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就算成人说的都对,又能怎样?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成人不能替代。
第十三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083
给孩子做肝功化验,如果把孩子硬按住抽血,这对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太恐怖了!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成人喜欢像木偶般听话、任人摆布的孩子,这对成人来说省心。
第十四章 自由与纪律 …089
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第十五章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097
外公给外孙买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外孙想拆掉小汽车探索车为什么会走,但家人觉得拆了可惜,就把车藏到大衣柜顶上。几年后孩子长大了,家人拿出了车,但孩子早已不想玩了。家人剥夺的不是车,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机会。
…103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地从出生讲到青春期,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养育支柱”展开论述,这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当前最困惑的问题,随时翻阅并找到所需的指导。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对于“界限感”的阐述。在很多东方家庭中,“爱”往往与“牺牲”和“融合”画等号,父母常常模糊了自己和孩子的边界,最终导致亲子关系中的过度控制或过度依赖。这本书清晰地界定了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责任区,强调父母的角色是“引路人”,而不是“控制者”或“仆人”。它用非常生动的案例说明了,清晰的界限不仅是对父母自我的保护,更是给孩子学习独立、承担责任的最好示范。我开始尝试在一些小事上放手,比如选择穿什么衣服、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虽然初期会遇到阻力,但随着父母态度的坚定,孩子建立起了对规则的尊重和对自身决定的负责感。这本书为我们构建健康的亲子互动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操作指南。
评分我一直对市面上那些动辄宣称能“速成优秀父母”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教育的核心在于长期的心性修炼,而非短期技巧的堆砌。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成功地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文笔优美,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更像是读一部关于人性成长的散文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情绪管理”的深入探讨。作者没有把孩子的负面情绪视为洪水猛兽,反而将其视为孩子内心需求最直接的表达信号。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共情式倾听”,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命名”并“确认”孩子的情绪(“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的玩具被拿走了,对吗?”),而不是急于解决问题或制止哭闹。这一小小的转变,让我在家里的实践中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感受到了被看见、被理解,他的情绪风暴竟然奇迹般地平息了许多。这种基于心理学基础的实践方法,既有理论深度,又极其接地气,对于在日常琐碎中迷失方向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坦白说,很多教育书籍读完后,要么是感觉内容空泛,要么是实操性太强而缺乏深度。但这本书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理论基石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前沿研究,确保了观点的科学性,但它的表达方式却极其亲切,充满了人文关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对“父母自我关怀”的重视程度。书中明确指出,一个疲惫、焦虑的父母不可能真正地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它鼓励父母像对待一个重要的项目一样,规划自己的休息、学习和情绪疏导时间。这在侧面提醒我们,教育孩子,首先是要学会“养好自己”。这部分内容让我感到非常慰藉,因为它承认了为人父母的艰辛,并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育模型,而不是一种燃烧殆尽的“奉献式”要求。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导师,它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平和的成年人,而这,恰恰是我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评分与市面上许多强调“积极奖励”和“正面管教”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更注重引导父母建立一种内在的、自我驱动的教育观。它没有过度依赖外部的奖惩系统,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类学习和成长的根本动力——好奇心和内在成就感。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如何保护和滋养孩子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比如,它提倡创造一个“允许犯错”的环境,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有价值的数据收集过程”。这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过去总是不自觉地想替孩子扫清一切障碍,结果反而扼杀了他们的尝试欲望。现在,我更倾向于在孩子尝试新事物时,不预设结果,而是鼓励他们深入探究“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或“你打算下次怎么改进?”这种转变,让家庭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和富有创造力,孩子也变得更愿意主动迎接挑战,而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做事。这本书真正帮我把教育的焦点,从“结果导向”拉回到了“过程体验”上来。
评分这本教育著作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却又极其深刻的语言,与你一同探讨为人父母的真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尊重个体差异”的强调。在如今这个万物都追求标准化的时代,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就想把孩子塑造成“别人家的好孩子”的模具,却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宇宙。书中细致地剖析了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引导策略,而不是一刀切的“秘籍”。比如,对于内向敏感的孩子,它不是简单地鼓励他们“要外向”,而是教导父母如何建立一个足够安全、允许他们自我沉淀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里发光。这种细腻入微的洞察力,让我在阅读时不禁常常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那些不经意的干预和评判。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理解提升了一个维度,不再仅仅是“养育”,更像是“陪伴和见证”一个生命的独立绽放。它给予我的不是教条,而是一套认识世界的、更具人性光辉的底层逻辑。
评分不错的哦
评分看了觉得不错!
评分一般,不是很贴合实际,无解决方法
评分可以!!!!!!!!!!
评分学习中,希望对我有所帮助
评分为了教育孩子买的,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帮姐姐买的,不是我签收
评分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挺好的啊,帮别人买的,他说挺好的,应该不错吧。
评分书还行 因为孩子太大了 用不着了大同小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