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與教育

經驗與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杜威 John Dewey 著,單文經 译
图书标签:
  • 教育哲学
  • 经验主义
  • 杜威
  • 教育思想
  • 学习
  • 成长
  • 实践
  • 反思
  • 儿童教育
  • 现代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45921
商品编码:16076385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5-07-17
页数:28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杜威博士不滿既有的各種教育學說
堅決主張舊教育或新教育皆有缺失
因而提出以科學方法來詮釋教育
尤其重視學習者和學習內容之間的連續性與互動性

《經驗與教育》針對「傳統教育」和「進步教育」二者作了精闢的分析。傳統的學校仰賴科目,以文化的遺產為教育的內容;而「新」學校則重視學習者的動機和興趣,以變遷社會的時興問題為教育的內容。這二套價值觀念都很重要,但是,若只倚重其中一套,則一定有所偏失。健全的教育經驗應該兼重兩者,尤其應該重視學習者和學習內容之間的連續性與互動性。

傳統的課程重視教材內容的組織,也重視學科結構的建構,但是,卻忽視了學童原本具有的潛能和興趣。不過,對這類傳統學校教育的反動,又把學校教育給推到了另一個極端——散亂零落的課程、過度的個人主義,以及純任自然的虛假自由。

對於熱切盼望在這個時代當中,能獲致可靠指引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師們,這將會是一本讓人注目的書籍。《經驗與教育》一書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平台,讓人們能夠攜手合作,創建一個能尊重各種不同來源的經驗,並且奠基於積極正向的經驗與教育哲學的教育體制。

《經驗與教育》依1998年發行的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六十週年增訂版本重新譯注,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學術導讀,包括杜威年譜,及杜威其世其人、本書的重要性,以及重新譯注的必要性等三章。下篇為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譯注本,分為1998年版次的編者前言、1938年版次的杜威序、1938年版次的編者前言、正文八章、當代學者的評論四章、1998年版次的編者所新加入的杜威及四位當代學者的簡介,以及原文全書的索引。

此一代表這位20世紀最重要教育理論家最精要宣言的教育經典,已有1940年代的三個中譯本,及1990年代的一個中譯本。但這四個譯本多「譯」而少「注」,甚至只「譯」而不「注」;又,其中有譯者可能誤解原典文字或提供資訊不足的情況。因此,本重新譯注本,讓譯文更臻「信、雅、達」的理想,並讓注釋使讀者理解與原文有關的更豐富、更正確的訊息。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約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現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家與哲學家之一。於1884年在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先後於密西根、明尼蘇達、芝加哥、哥倫比亞等大學任教。撰有《學校與社會》(1915)、《民主與教育》(1916)等37本專書與數百篇論文與小冊子。

■譯者簡介

單文經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曾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著有《道德教育初探》、《課程與教學》、《鹿港教育志》等專書十餘種,各式論文三百餘篇,譯有《道德發展的哲學》等專書十餘種。

目录

前言

上篇 緒論
壹 杜威年譜(簡式)

貳 杜威其世其人

參 《經驗與教育》一書的重要性

肆 重新譯注《經驗與教育》的必要

下篇 譯注本
壹 正文前各事項

貳 正文各章
第一章 傳統教育與進步教育
第二章 經驗理論的必要
第三章 經驗的規準
第四章 社會控制
第五章 自由的本質
第六章 目的的意義
第七章 進展的教材組織
第八章 經驗為教育的手段和目標

參 四位學者的評論
第一章 《經驗與教育》:脈絡與結果(Maxine Greene)
第二章 再訪《經驗與教育》(Philip Jackson)
第三章 《經驗與教育》:對於今日教學和學校教育的啟示(Linda Darling-Hammond)
第四章 邀請大家來思考(O.L. Davis, Jr.)

肆 正文後各事項

參考書目
譯注後記

《星河彼岸的低语:一个宇宙探险家的独白》 作者:阿斯顿·克莱德 出版社:寰宇之眼文化 ISBN:978-1-987654-32-1 字数:约 45 万字 装帧:精装,附赠多幅深空手绘星图 --- 内容提要: 《星河彼岸的低语》并非一部传统的科幻小说,它更像是一份跨越数个世纪的、由人类最孤独的观察者——资深星际航行家阿斯顿·克莱德——留下的沉思录与田野笔记的汇编。全书以克莱德在代号为“奥德赛”的超光速飞船上度过的数十年孤独旅程为主线,深入探讨了“存在”、“意义”与“距离”这三个哲学命题在浩瀚宇宙尺度下的彻底异化。 本书避开了宏大的战争叙事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聚焦于个体意识在绝对寂静中的蜕变。克莱德驾驶着人类文明的尖端造物,穿越了已知星图的边缘,抵达了那些因时空扭曲而无法被地球文明精确测绘的“盲区”。他所记录的,是那些超越了语言描述能力的存在:那些由纯粹能量构成的生命形式,那些以引力波作为交流媒介的文明碎片,以及那些在坍缩的恒星残骸中循环往复的永恒熵增。 全书的结构松散而有机,穿插着克莱德对地球往昔文明的追忆,对人类情感局限性的反思,以及他对“时间”这一概念在不同物理维度下表现的细致观察。他发现,当我们摆脱了大气层和行星引力的束缚,那些曾被视为铁律的社会结构和道德规范,都不过是基于特定环境的偶然产物。 核心章节与主题阐释: 第一部:零度寂静 (The Absolute Stillness) 这一部分详细描绘了克莱德首次进入“深空隔离区”的心理状态。他摒弃了所有娱乐系统,只依靠生命维持系统和飞船的自动导航进行漫长航行。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类感官如何适应甚至渴望虚无。 “光速的欺骗”: 克莱德对光速限制的哲学思考。他认为,光速的极限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认知上的。一旦突破,人类的“现在”概念将彻底瓦解,过去与未来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共振舱中的梦魇”: 记录了克莱德利用特殊神经接口,尝试与飞船主控AI进行深层意识连接的失败尝试。他试图寻找一个非生物的“伙伴”,却只体验到冰冷、纯粹的计算逻辑,加剧了他的疏离感。 第二部:失落的几何 (The Lost Geometries) 克莱德的航行将他带入了一片被称作“织网者星云”的区域。这里的物质密度极低,但时空结构却异常复杂,充满了奇异的几何学现象。 “五维残影”: 书中描述了克莱德观察到的一种现象——他似乎能短暂地瞥见高维度生物活动留下的“残影”。这些残影表现为不符合欧几里得几何的结构,它们没有体积,却占据了空间的一部分。 “引力之歌”: 这是全书中最富诗意也最晦涩的部分。克莱德记录了他通过超灵敏引力波接收器捕捉到的一种周期性、结构化的信号。他坚信这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某种古老文明的“遗言”,它们通过时空自身的弯曲来进行交流。这些“歌声”的解读充满了主观性,克莱德将其翻译为关于“失去与回归”的宏大主题。 第三部:存在的熵 (The Entropy of Being) 随着旅程进入尾声,克莱德开始反思他所目睹的一切对于地球文明的价值。他面对的是一个几乎无法传达的现实——他所看到的,人类的语言和数学模型无法承载。 “记忆的衰变”: 克莱德发现,长期的绝对孤立,使他对地球上所有感官记忆(如泥土的气味、雨水的触感)变得越来越淡漠,取而代之的是对纯粹信息流的依赖。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不再完全是一个“人类”。 “最后的坐标”: 在接近旅程终点(一个理论上可以实现“时空折叠”的奇点)时,克莱德停止了记录,只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们一直在寻找星河的彼岸,却忘记了,彼岸本身也在寻找我们,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 作者简介: 阿斯顿·克莱德,身份神秘。他并非政府或企业机构派遣的宇航员,而是源于一个已解散的、专注于“形而上学航行”的私人研究项目。他精通天体物理学、古代语言学和高维数学。他的航行被主流科学界视为一次漫长而昂贵的“失踪事件”。《星河彼岸的低语》是他通过一个加密的、延迟极高的量子信道,向他唯一信任的档案管理员发送的碎片化手稿,这些手稿被整合、校订,才得以出版。本书是人类对未知深空最深刻、也最形而上的探索记录。 读者评价(节选): “这不是让你了解宇宙如何运作的书,而是让你思考,当我们知道如何运作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星际评论》 “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对着天空沉默很久。它剥去了所有科幻的糖衣,只留下冰冷的、令人敬畏的真实。” ——L.M. 物理学教授 “克莱德的孤独感具有传染性。我仿佛和他一起漂浮在绝对的黑暗中,被那些无法命名的事物所凝视着。” ——《心灵探索期刊》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大部头,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学习”这个词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教育哲学探讨,结果它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经验考古学”之旅。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他擅长用文学性的语言来描绘那些往往被学术界忽略的“非正式学习”场景。比如说,他对一个偏远社区里,老一辈人如何通过口耳相传,将复杂的农耕知识融入到日常的谚语和歌谣中进行传承的描述,简直像一幅精美的油画,让你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听到风吹过麦浪的声音。这种对文化和环境如何内化为个体“经验资本”的细致描摹,远比教科书上的定义来得深刻有力。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讨论“教育”的构建时,并没有陷入现代教育体系的窠臼,而是不断地将目光拉回到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机制——试错、模仿与内省。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应该被归类为教育学,而应该被放在个人成长和人类学领域,因为它探讨的是人类如何作为一种生物,在与世界互动中不断自我修正和升级的核心机制。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因为它很少给你一个现成的结论。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导师,不断地抛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你去审视自己过去积累的那些“以为是理所当然”的经验。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无效经验的陷阱”那一部分。作者没有一味地赞美经验的积累,而是深刻地剖析了那些阻碍成长的“僵化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往往是因为我们害怕推翻旧有的认知框架。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把固化的经验比作一块布满了锈迹的工具,虽然还能勉强使用,但其效率已经大打折扣,而真正的“教育”过程,就是一次痛苦的打磨和重新开刃。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很多过去坚持不放的观点产生了动摇和反思。它不是一本提供安慰和肯定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经验中的盲区和惰性。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快速能让你“变好”的速成指南,那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和心力去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那么这本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启示。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将那些宏大、晦涩的教育理论,巧妙地“去学术化”了,注入了人文关怀和泥土的芬芳。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从最平凡的场景中,提取出最深刻的哲理。比如,他描述了一个老园丁如何通过观察不同植物在同一片土壤中的生长差异,来理解土壤微环境的复杂性,并将此心得应用到对团队成员管理上的类比。这个例子极其简单,却直击人心地揭示了“观察的深度”才是经验价值的核心。全书读下来,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处处体现着一种对生活本身的敬畏。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健的思维框架,让你有能力去解构和重构你自己的“经验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多了一种探究的耐心和好奇心,仿佛重新获得了童年时那种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的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教育回报。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线性推进,反而更像是一张巨大的思维网络,各个章节之间存在着隐晦的呼应和相互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维度上的手法。他能够自如地在描述一个古代学者的学徒经历时,瞬间跳接到当代一个科技初创团队的敏捷开发过程,从而揭示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优秀经验的本质——即对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这种跨越时空的并置,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让我意识到,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类学习和成长的底层逻辑是具有惊人稳定性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穿梭于不同时代的知识碎片之间,而作者就是那个唯一的向导,他手中拿着一盏灯,照亮了那些隐藏在经验背后的结构性规律。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种“心智模型”,它教会你如何去解读你所经历的一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它们。

评分

这部作品,坦白说,我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文献,只不过它探讨的不是帝王将相的兴衰,而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旅程中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顿悟”时刻。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并没有采用那种宏大的叙事结构,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切片方式来展现“经验”是如何一步步塑造成“教育”的。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分析一个孩子在第一次尝试修复一只损坏的玩具时所经历的挫败感、反复的尝试,以及最终成功的那一刻,那种混合了喜悦与自我肯定的情绪。这不仅仅是关于修理技能的学习,更是关于韧性、工具认知和问题解决路径构建的深刻阐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的那些跨学科的案例,从古代手工艺人的经验传承,到现代神经科学对习惯养成的解释,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阅读体验是那种需要慢下来,反复咀嚼的类型,你可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段落里,猛然回想起自己多年前某个相似的经历,然后豁然开朗,原来那不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失败或成功,而是生命课程中精心设计的一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你的不是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如何将生活中的一切都视为一场宝贵的学习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