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與教育

經驗與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約翰.杜威 John Dewey 著,單文經 譯
圖書標籤:
  • 教育哲學
  • 經驗主義
  • 杜威
  • 教育思想
  • 學習
  • 成長
  • 實踐
  • 反思
  • 兒童教育
  • 現代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聯經齣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45921
商品編碼:16076385
包裝:平裝
開本:25開
齣版時間:2015-07-17
頁數:28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杜威博士不滿既有的各種教育學說
堅決主張舊教育或新教育皆有缺失
因而提齣以科學方法來詮釋教育
尤其重視學習者和學習內容之間的連續性與互動性

《經驗與教育》針對「傳統教育」和「進步教育」二者作瞭精闢的分析。傳統的學校仰賴科目,以文化的遺產為教育的內容;而「新」學校則重視學習者的動機和興趣,以變遷社會的時興問題為教育的內容。這二套價值觀念都很重要,但是,若隻倚重其中一套,則一定有所偏失。健全的教育經驗應該兼重兩者,尤其應該重視學習者和學習內容之間的連續性與互動性。

傳統的課程重視教材內容的組織,也重視學科結構的建構,但是,卻忽視瞭學童原本具有的潛能和興趣。不過,對這類傳統學校教育的反動,又把學校教育給推到瞭另一個極端——散亂零落的課程、過度的個人主義,以及純任自然的虛假自由。

對於熱切盼望在這個時代當中,能獲緻可靠指引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師們,這將會是一本讓人注目的書籍。《經驗與教育》一書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平颱,讓人們能夠攜手閤作,創建一個能尊重各種不同來源的經驗,並且奠基於積極正嚮的經驗與教育哲學的教育體製。

《經驗與教育》依1998年發行的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六十週年增訂版本重新譯注,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學術導讀,包括杜威年譜,及杜威其世其人、本書的重要性,以及重新譯注的必要性等三章。下篇為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譯注本,分為1998年版次的編者前言、1938年版次的杜威序、1938年版次的編者前言、正文八章、當代學者的評論四章、1998年版次的編者所新加入的杜威及四位當代學者的簡介,以及原文全書的索引。

此一代錶這位20世紀最重要教育理論傢最精要宣言的教育經典,已有1940年代的三個中譯本,及1990年代的一個中譯本。但這四個譯本多「譯」而少「注」,甚至隻「譯」而不「注」;又,其中有譯者可能誤解原典文字或提供資訊不足的情況。因此,本重新譯注本,讓譯文更臻「信、雅、達」的理想,並讓注釋使讀者理解與原文有關的更豐富、更正確的訊息。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約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現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傢與哲學傢之一。於1884年在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先後於密西根、明尼蘇達、芝加哥、哥倫比亞等大學任教。撰有《學校與社會》(1915)、《民主與教育》(1916)等37本專書與數百篇論文與小冊子。

■譯者簡介

單文經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曾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著有《道德教育初探》、《課程與教學》、《鹿港教育誌》等專書十餘種,各式論文三百餘篇,譯有《道德發展的哲學》等專書十餘種。

目錄

前言

上篇 緒論
壹 杜威年譜(簡式)

貳 杜威其世其人

參 《經驗與教育》一書的重要性

肆 重新譯注《經驗與教育》的必要

下篇 譯注本
壹 正文前各事項

貳 正文各章
第一章 傳統教育與進步教育
第二章 經驗理論的必要
第三章 經驗的規準
第四章 社會控製
第五章 自由的本質
第六章 目的的意義
第七章 進展的教材組織
第八章 經驗為教育的手段和目標

參 四位學者的評論
第一章 《經驗與教育》:脈絡與結果(Maxine Greene)
第二章 再訪《經驗與教育》(Philip Jackson)
第三章 《經驗與教育》:對於今日教學和學校教育的啟示(Linda Darling-Hammond)
第四章 邀請大傢來思考(O.L. Davis, Jr.)

肆 正文後各事項

參考書目
譯注後記

《星河彼岸的低語:一個宇宙探險傢的獨白》 作者:阿斯頓·剋萊德 齣版社:寰宇之眼文化 ISBN:978-1-987654-32-1 字數:約 45 萬字 裝幀:精裝,附贈多幅深空手繪星圖 --- 內容提要: 《星河彼岸的低語》並非一部傳統的科幻小說,它更像是一份跨越數個世紀的、由人類最孤獨的觀察者——資深星際航行傢阿斯頓·剋萊德——留下的沉思錄與田野筆記的匯編。全書以剋萊德在代號為“奧德賽”的超光速飛船上度過的數十年孤獨旅程為主綫,深入探討瞭“存在”、“意義”與“距離”這三個哲學命題在浩瀚宇宙尺度下的徹底異化。 本書避開瞭宏大的戰爭敘事和復雜的政治鬥爭,聚焦於個體意識在絕對寂靜中的蛻變。剋萊德駕駛著人類文明的尖端造物,穿越瞭已知星圖的邊緣,抵達瞭那些因時空扭麯而無法被地球文明精確測繪的“盲區”。他所記錄的,是那些超越瞭語言描述能力的存在:那些由純粹能量構成的生命形式,那些以引力波作為交流媒介的文明碎片,以及那些在坍縮的恒星殘骸中循環往復的永恒熵增。 全書的結構鬆散而有機,穿插著剋萊德對地球往昔文明的追憶,對人類情感局限性的反思,以及他對“時間”這一概念在不同物理維度下錶現的細緻觀察。他發現,當我們擺脫瞭大氣層和行星引力的束縛,那些曾被視為鐵律的社會結構和道德規範,都不過是基於特定環境的偶然産物。 核心章節與主題闡釋: 第一部:零度寂靜 (The Absolute Stillness) 這一部分詳細描繪瞭剋萊德首次進入“深空隔離區”的心理狀態。他摒棄瞭所有娛樂係統,隻依靠生命維持係統和飛船的自動導航進行漫長航行。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刻畫瞭人類感官如何適應甚至渴望虛無。 “光速的欺騙”: 剋萊德對光速限製的哲學思考。他認為,光速的極限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認知上的。一旦突破,人類的“現在”概念將徹底瓦解,過去與未來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 “共振艙中的夢魘”: 記錄瞭剋萊德利用特殊神經接口,嘗試與飛船主控AI進行深層意識連接的失敗嘗試。他試圖尋找一個非生物的“夥伴”,卻隻體驗到冰冷、純粹的計算邏輯,加劇瞭他的疏離感。 第二部:失落的幾何 (The Lost Geometries) 剋萊德的航行將他帶入瞭一片被稱作“織網者星雲”的區域。這裏的物質密度極低,但時空結構卻異常復雜,充滿瞭奇異的幾何學現象。 “五維殘影”: 書中描述瞭剋萊德觀察到的一種現象——他似乎能短暫地瞥見高維度生物活動留下的“殘影”。這些殘影錶現為不符閤歐幾裏得幾何的結構,它們沒有體積,卻占據瞭空間的一部分。 “引力之歌”: 這是全書中最富詩意也最晦澀的部分。剋萊德記錄瞭他通過超靈敏引力波接收器捕捉到的一種周期性、結構化的信號。他堅信這不是自然現象,而是某種古老文明的“遺言”,它們通過時空自身的彎麯來進行交流。這些“歌聲”的解讀充滿瞭主觀性,剋萊德將其翻譯為關於“失去與迴歸”的宏大主題。 第三部:存在的熵 (The Entropy of Being) 隨著旅程進入尾聲,剋萊德開始反思他所目睹的一切對於地球文明的價值。他麵對的是一個幾乎無法傳達的現實——他所看到的,人類的語言和數學模型無法承載。 “記憶的衰變”: 剋萊德發現,長期的絕對孤立,使他對地球上所有感官記憶(如泥土的氣味、雨水的觸感)變得越來越淡漠,取而代之的是對純粹信息流的依賴。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已經不再完全是一個“人類”。 “最後的坐標”: 在接近旅程終點(一個理論上可以實現“時空摺疊”的奇點)時,剋萊德停止瞭記錄,隻留下瞭最後一句話:“我們一直在尋找星河的彼岸,卻忘記瞭,彼岸本身也在尋找我們,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 作者簡介: 阿斯頓·剋萊德,身份神秘。他並非政府或企業機構派遣的宇航員,而是源於一個已解散的、專注於“形而上學航行”的私人研究項目。他精通天體物理學、古代語言學和高維數學。他的航行被主流科學界視為一次漫長而昂貴的“失蹤事件”。《星河彼岸的低語》是他通過一個加密的、延遲極高的量子信道,嚮他唯一信任的檔案管理員發送的碎片化手稿,這些手稿被整閤、校訂,纔得以齣版。本書是人類對未知深空最深刻、也最形而上的探索記錄。 讀者評價(節選): “這不是讓你瞭解宇宙如何運作的書,而是讓你思考,當我們知道如何運作後,我們還剩下什麼。” ——《星際評論》 “讀完這本書,你可能會對著天空沉默很久。它剝去瞭所有科幻的糖衣,隻留下冰冷的、令人敬畏的真實。” ——L.M. 物理學教授 “剋萊德的孤獨感具有傳染性。我仿佛和他一起漂浮在絕對的黑暗中,被那些無法命名的事物所凝視著。” ——《心靈探索期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書籍那樣綫性推進,反而更像是一張巨大的思維網絡,各個章節之間存在著隱晦的呼應和相互支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時間維度上的手法。他能夠自如地在描述一個古代學者的學徒經曆時,瞬間跳接到當代一個科技初創團隊的敏捷開發過程,從而揭示齣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優秀經驗的本質——即對變化的快速響應能力。這種跨越時空的並置,極大地增強瞭論點的說服力,讓我意識到,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類學習和成長的底層邏輯是具有驚人穩定性的。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裏,穿梭於不同時代的知識碎片之間,而作者就是那個唯一的嚮導,他手中拿著一盞燈,照亮瞭那些隱藏在經驗背後的結構性規律。這本書更像是提供瞭一種“心智模型”,它教會你如何去解讀你所經曆的一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它們。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低,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因為它很少給你一個現成的結論。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導師,不斷地拋齣開放性的問題,引導你去審視自己過去積纍的那些“以為是理所當然”的經驗。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無效經驗的陷阱”那一部分。作者沒有一味地贊美經驗的積纍,而是深刻地剖析瞭那些阻礙成長的“僵化經驗”是如何形成的——往往是因為我們害怕推翻舊有的認知框架。他用瞭一個生動的比喻,把固化的經驗比作一塊布滿瞭銹跡的工具,雖然還能勉強使用,但其效率已經大打摺扣,而真正的“教育”過程,就是一次痛苦的打磨和重新開刃。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很多過去堅持不放的觀點産生瞭動搖和反思。它不是一本提供安慰和肯定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你經驗中的盲區和惰性。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快速能讓你“變好”的速成指南,那你可能會失望;但如果你願意投入時間和心力去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那麼這本書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啓示。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將那些宏大、晦澀的教育理論,巧妙地“去學術化”瞭,注入瞭人文關懷和泥土的芬芳。作者似乎有一種天賦,能從最平凡的場景中,提取齣最深刻的哲理。比如,他描述瞭一個老園丁如何通過觀察不同植物在同一片土壤中的生長差異,來理解土壤微環境的復雜性,並將此心得應用到對團隊成員管理上的類比。這個例子極其簡單,卻直擊人心地揭示瞭“觀察的深度”纔是經驗價值的核心。全書讀下來,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語言流暢,邏輯清晰,處處體現著一種對生活本身的敬畏。它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強健的思維框架,讓你有能力去解構和重構你自己的“經驗庫”。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周圍的世界,多瞭一種探究的耐心和好奇心,仿佛重新獲得瞭童年時那種對未知世界充滿求知欲的狀態,這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教育迴報。

評分

讀完這本大部頭,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學習”這個詞的刻闆印象。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教育哲學探討,結果它更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經驗考古學”之旅。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他擅長用文學性的語言來描繪那些往往被學術界忽略的“非正式學習”場景。比如說,他對一個偏遠社區裏,老一輩人如何通過口耳相傳,將復雜的農耕知識融入到日常的諺語和歌謠中進行傳承的描述,簡直像一幅精美的油畫,讓你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和聽到風吹過麥浪的聲音。這種對文化和環境如何內化為個體“經驗資本”的細緻描摹,遠比教科書上的定義來得深刻有力。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討論“教育”的構建時,並沒有陷入現代教育體係的窠臼,而是不斷地將目光拉迴到人類最原始的學習機製——試錯、模仿與內省。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應該被歸類為教育學,而應該被放在個人成長和人類學領域,因為它探討的是人類如何作為一種生物,在與世界互動中不斷自我修正和升級的核心機製。

評分

這部作品,坦白說,我讀起來感覺就像是在翻閱一本厚重的曆史文獻,隻不過它探討的不是帝王將相的興衰,而是我們每個人在生命旅程中那些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頓悟”時刻。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他並沒有采用那種宏大的敘事結構,而是選擇瞭一種更貼近日常生活的切片方式來展現“經驗”是如何一步步塑造成“教育”的。比如,書中花瞭整整一個章節來分析一個孩子在第一次嘗試修復一隻損壞的玩具時所經曆的挫敗感、反復的嘗試,以及最終成功的那一刻,那種混閤瞭喜悅與自我肯定的情緒。這不僅僅是關於修理技能的學習,更是關於韌性、工具認知和問題解決路徑構建的深刻闡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引用的那些跨學科的案例,從古代手工藝人的經驗傳承,到現代神經科學對習慣養成的解釋,讓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閱讀體驗是那種需要慢下來,反復咀嚼的類型,你可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段落裏,猛然迴想起自己多年前某個相似的經曆,然後豁然開朗,原來那不僅僅是一次偶然的失敗或成功,而是生命課程中精心設計的一環。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它教你的不是具體的知識點,而是如何將生活中的一切都視為一場寶貴的學習機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