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

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圖亞特.戈登(Stewart Gordon) 著,馮奕達 译
图书标签:
  • 亚洲史
  • 历史
  • 文化
  • 旅行
  • 千年
  • 文明
  • 社会
  • 观察
  • 视角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八旗文化
ISBN:9789865842734
商品编码:16088749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6-01-27
页数:3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世紀的世界史,就是亞洲的歷史!

你一定聽過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
但你可知道當時的佛寺就像背包客棧,
寺院網絡的成長不僅拓展了佛教傳播,還促成了旅行文化?

你也許讀過伊本.巴杜達的遊記,
但你可知道伊斯蘭文明如何為文化各異的人們打造了自由的世界,
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能前往求學、求職甚至求婚的世界?

你可能認為是歐洲帶來了全球交流,
但你可知道中世紀的亞洲才是世界的中心,而歐洲不過是世界邊緣的蠻荒之地?
一本透過旅人之眼,探索中古亞細亞的繁華與驚奇之作!

◎全美各圖書館指定館藏
◎2013年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推廣書籍

對於全球交流與世界體系的形成,我們過往總是將之歸因於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然而你可知道,於中古時期,當歐洲的智識、文化與商業前景呈現一片晦暗時,亞洲才是整個世界的科學、哲學、宗教與商貿之泉源?對此,學者斯圖亞特.戈登實地走訪亞洲世界,耙梳傳世文獻,並透過一群旅人的雙眼,帶領我們見識富饒的中世紀亞洲。

其實,早在馬可.波羅東遊以前,亞洲就已出現眾多無所畏懼的旅人了——有到印度學習梵文的中國遊方僧、有在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經商的突尼西亞裔猶太人,也有從巴格達旅行到西班牙、非洲與中國的伊斯蘭學者——而在這些跋山涉水、飄洋過海的旅人眼中,亞洲又是何種樣貌呢?

原來,在他們眼底,從西元五〇〇年到一五〇〇年這千年中的亞洲,無疑是塊充滿創造力之地。宗教信仰、商業網絡與知識分子的交流,將整個龐大的亞洲世界——從阿拉伯到中國的不同地區——連成一氣。亞洲的數學家發明了「零」的概念與代數學;天文學家比以往更能準確追尋天上繁星;詩人與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動人心弦;哲學家則創造了影響至今的思想與法律體系。佛教與伊斯蘭教也順著遍及亞洲各地的商路興起,而絲綢、珍珠、香料等**品,以及米、糖等商品亦隨之流布各地。亞洲也發明了通行於中東至中國間的錢幣與信用制度,創造出各種藝術品,充實了今日世界各地博物館的館藏。而旅人們就在這樣的繁華世界裡,運用各種生存方式,在變化萬千的人群間游刃有餘。

無論是壯遊十四年、走遍中亞與印度的玄奘,還是哲學、醫學、數學、管理學無所不通,影響歐洲學問甚深的伊本.西那,又或是一度失國又復國、立足中亞揮軍印度的蒙兀兒開國君主巴卑爾——透過細膩的描繪與大量原創研究,戈登於《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一書中,不僅勾勒了中世紀亞洲獨有的迷人風貌,更讓我們得以明瞭,在那漫漫千年中,亞洲就是整個世界。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斯圖亞特.戈登(Stewart Gordon)
密西根大學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戈登並非一本正經的學者,他老是搭著巴士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與印度閒晃,爬上秘魯印加古道,或是乘船沿湄公河與密西西比河逆流而上。戈登曾拍攝柬埔寨的古物與印度的舊石器時代岩窟壁畫,同時他也是歷史頻道、探索頻道、華特迪士尼公司與美洲女王汽船公司的顧問。戈登亦曾榮獲伍德羅.威爾遜獎學金、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以及艾爾哈特基金會寫作補助等多個獎項。戈登目前住在美國安娜堡,你可以在stewartgordonhistorian.com追蹤其學術動態及其遊歷世界各地的照片。

■譯者簡介

馮奕達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專職譯者。譯有《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二千年》等書籍與論文若干。

目录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亞洲即世界:西元五〇〇年至一五〇〇年

註釋

延伸閱讀
历史的褶皱与文明的呼吸:一部跨越千年的欧亚大陆通史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地域的演进,而是以宏大的时间尺度和广阔的地理视野,审视自古典时代晚期至近现代转型期,欧亚大陆核心文明区域间的互动、冲突与融合。 本书试图勾勒出一条贯穿千年的历史长河,着重考察不同文化板块——从东亚的帝国体系到中亚的游牧世界,再到南亚的宗教轴心,以及近东与欧洲的早期发展——如何相互塑造,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复杂进程。我们避开了传统的国家中心叙事,转而关注那些超越疆界、影响深远的“超地方性”现象:如技术扩散、宗教传播、商业网络重塑以及瘟疫的跨大陆影响。 第一部:古典秩序的重塑与新轴心的建立 (约公元300年 - 800年) 这一部分探讨了古典帝国(如罗马、萨珊、汉朝)衰落后,欧亚大陆如何进入一个结构性重组的时代。我们分析了“蛮族迁徙”并非简单的征服,而是复杂的人口流动与文化渗透过程,尤其是在中亚草原地带,新的军事与政治力量如何崛起,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或障碍。 关键议题: 1. 中继贸易网络的脆弱性与韧性: 丝绸之路在帝国间隙期的运作模式。讨论了游牧民族的政治组织如何适应并利用这些贸易路线,而不是仅仅充当掠夺者。 2. 宗教的全球化早期形态: 佛教向东方的稳固传播,基督教在拜占庭与西欧的分化,以及伊斯兰教兴起前夕的宗教光谱。探讨了这些信仰体系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本土化,并成为构建新认同的工具。 3. 帝国遗产的继承与变异: 比较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对古典传统的维护,与中国隋唐体系在官僚制和文化上的再集中。 第二部:连接的时代:草原、海洋与知识的交汇 (约公元800年 - 1350年) 此阶段是欧亚大陆前工业化时代最紧密的连接期。本书重点分析了技术、作物和观念是如何通过新的动能——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帝国扩张(如阿拉伯哈里发国、唐宋、宋夏辽金的边疆博弈),还是自下而上的商业活动——进行有效率的交换。 对关键转型的深入剖析: 技术革命的跨界传播: 重点分析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以及农业技术的西渐路径,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被吸收、改进甚至重新发明。 全球货币体系的早期雏形: 考察了伊斯兰黄金的流通、宋代纸币的使用及其在区域贸易中的地位,以及白银在东西方间的单向流动。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不仅关注儒学、印度哲学、希腊遗产在不同区域的存续,更着重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整合作用——阿拔斯王朝时期对古籍的保存、翻译和创造性发展,如何反哺了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 南方海域的崛起: 关注了印度洋贸易网络的复杂性,探讨了阿拉伯、波斯、印度乃至东南亚沿海势力在季风洋流驱动下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揭示了海洋经济在当时的重要性不亚于陆地通道。 第三部:灾难、扩张与新的地缘政治 (约公元1350年 - 1700年) 本书的第三部分处理了欧亚大陆在面对共同挑战(如黑死病)后,如何进入一个由新的、更具扩张性的权力中心主导的时代。重点分析了“大分流”前的权力整合与军事技术进步。 核心分析点: 1. 瘟疫的冲击与社会结构的重组: 不仅描述了黑死病在不同文化区域(从克里米亚到欧洲、中东再到中国南方)的传播模式和人口影响,更分析了它如何迫使幸存社会进行劳动力、税收和土地制度的调整,加速了某些地区(如西欧和奥斯曼帝国)的中央集权化进程。 2. 火药帝国的兴起与军事革命: 考察了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和明清帝国如何采纳和优化了火药技术,将其应用于大规模的边疆防御和内陆统治。讨论了这些帝国在整合多民族、多宗教疆域方面的制度创新。 3. 地理大发现的初始影响: 尽管本书的主体聚焦欧亚大陆内部,但本部分将分析欧洲向外扩张的初期对欧亚核心区域产生的连锁反应——例如,美洲白银的流入如何改变了东亚(明朝)的货币基础和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新旧贸易路线之间的张力。 4. 草原游牧势力的最终转型: 探讨了蒙古帝国解体后,后继的游牧政权(如准噶尔汗国、俄罗斯的东扩)如何从纯粹的掠夺者转变为定居帝国的竞争对手或附庸,以及这种转型对欧亚边疆的长期影响。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连续性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回归到对“千年史”的整体反思。它主张,在近现代全球体系建立之前,欧亚大陆的各个主要文明区域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在一个由技术、贸易、疾病和信仰构筑的复杂动态系统中相互作用。这种持续的互动,远比单一的“盛世”或“衰落”叙事更能解释人类文明演进的复杂性与韧性。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视角、非线性的历史框架,理解今日世界的形成,并非突然的断裂,而是数千年交流与对抗的累积结果。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历史书常常意味着厚重的篇章和复杂的逻辑,容易让人望而却步。而《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这个书名,却像一股清流,瞬间吸引了我。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语言,而是用“旅人”这样一个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文关怀的词语,暗示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轻松、更生动的方式,带我走进亚洲千年的历史长河。我希望它能描绘出那些在史书上可能被一带而过,但对普通人而言却意义非凡的片段:比如,古代的集市上是怎样的热闹景象?行走的商旅在异国他乡会有怎样的经历?不同时期的人们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历史中鲜活的个体,感受到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闪光。我希望作者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场景和人物故事中,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亚洲这片土地上,千年来所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文明。

评分

老实说,我对历史题材的书籍一向是又爱又怕。爱的是其中蕴藏的智慧与故事,怕的是那些枯燥的年代、复杂的权谋,读起来总是让人提不起精神。然而,《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这个名字,却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它不像是那种板着脸讲道理的学术著作,反而像是在讲述一段段旅行中的奇遇。我设想着,作者一定是个很有情怀的人,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家,更是一个行走者。他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眼睛捕捉瞬间,用心灵感受时代的脉搏。我希望这本书里,能有那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能够在读到某个事件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当时身临其境的画面。比如,当读到某个王朝的兴衰时,不是简单地陈述“某年某月某日,某位皇帝做了什么”,而是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穿着什么样的服饰,吃着什么样的食物,走在什么样的街道上,他们的脸上是怎样的表情,他们的声音是怎样的起伏。我渴望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也成为了一名穿越千年的旅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去品味。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神秘的引子,让我想要立刻踏上这段未知的旅程。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它的封面设计深深吸引了。那种复古的插画风格,仿佛一下子将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人忍不住想要翻开它,去一探究竟。我一直以来对东方古国,特别是亚洲大陆的历史文化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信息,要么过于宏观,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形成一个连贯而深入的认识。这本书的标题,点出了“旅人”的视角,这让我感到非常新颖。我相信,一个真正的旅人,他的观察会更加细腻,他的体验会更加真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通过旅人的视角,去展现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去描绘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文化细节。我希望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于古老的丝绸之路,感受驼铃声中的孤寂与壮阔;漫步在吴哥的残垣断壁,想象昔日帝国的繁华与衰落;甚至是在中国的市井街头,体会不同朝代的市井百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张精美的藏宝图,指引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珍宝,让我能够更立体、更生动地理解亚洲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够亲身去探索亚洲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梦想暂时还只能停留在想象中。所以,我特别喜欢那些能够带我“云游四方”的书籍。当看到《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这个标题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了。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在印度古老的寺庙里,感受宗教的神秘力量;在波斯的地毯工坊,惊叹于精湛的工艺;在中国的宫廷里,想象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我相信,从一个“旅人”的视角去解读亚洲的千年历史,一定会有别样的韵味。不像那些宏大的历史叙述,充满了冰冷的数据和客观的分析,旅人的眼睛更能捕捉到那些细微之处,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不同时代的衣食住行,人们的信仰、习俗、甚至是一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鲜活的、触手可及的存在,能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亚洲这片土地上,不同文明交织、碰撞、融合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学习往往充斥着官方的记录和学术的分析,虽然严谨,但有时却显得有些冰冷,少了那么一股鲜活的气息。想象一下,一个真正的旅人,带着他的眼睛、他的感受,去观察、去记录,那样的历史一定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枯燥的年代记,而是行走在古老街道上的脚步声,是品尝异域食物时的味蕾触动,是与当地人交流时泛起的微笑,甚至是旅途中的困顿和惊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将历史的宏大叙事,融入到一个个微小的、个体的视角中,让我仿佛亲身经历那千年的变迁,触摸那厚重的尘埃,感受那曾经的辉煌与失落。我希望能读到那些隐藏在史书字里行间的鲜活细节,那些可能被官方文献所忽略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与追求。我相信,从旅人的眼中看过去,历史会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可感,也更加动人。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了解,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能够站在不同的维度,审视人类文明的长河,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评分

评分

书是好书,京东的包装真不咋地,还是那个简单塑料袋,书的边角有破坏

评分

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

评分

评分

以旅行者的视角,看待千年的亚洲历史。

评分

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

评分

速度还可以,是正版图书。

评分

以旅行者的视角,看待千年的亚洲历史。

评分

以旅行者的视角,看待千年的亚洲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