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國際教育聯盟(Ivy Leagu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是一傢專業的圖書翻譯和國際教育公司,主要翻譯美國、英國和法國的心理學、成功學、教育學及哲學經典著作。常春藤國際教育聯盟,長期緻力於在為讀者提供高品質的英語、俄語、韓語、日語、德語、法語和眾多小語種的高端筆譯、陪同翻譯、同聲傳譯、交替傳譯等語言服務。目前已匯聚瞭各語種有多年專業翻譯經驗的大學教授、博士碩士、海歸人員、外籍譯審等50餘名和200餘名重點行業簽約專傢譯者。
Part1 情商基礎課
Chapter01引導孩子辨識各種不同情緒
1. 情商培養的第一步:辨識情緒/ 004
2. 小臉譜:來找找你的心情吧/ 005
3. 火眼金睛:我知道他的情緒/ 007
4. 從錶情上認知情緒/ 009
Chapter02 認知幼兒情商
1. 從認識大腦發育的“基變性”說起/ 012
2. 你知道 0 ~ 6 歲孩子的認知特點/ 013
3. 如何繪製情商引導喚起錶/ 015
4. 知道孩子*崇拜的人有什麼用/ 018
5. 0 ~ 6 歲孩子的識記避讓理論/ 020
6. 始於孩提時代的“人格麵具”/ 022
7. 情商治愈——孩子 EQ 塑形失敗怎麼辦/ 023
8. 童稚化的“心理認同”/ 025
9. 如何利用塗鴉法打開孩子的心靈窗口/ 027
10. 為什麼說孩子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029
11. 0 ~ 6 歲孩子心性發展麯綫/ 032
Chapter03 0 ~ 6 歲孩子的情商提升:讓孩子動起來
1. 關於“好動”,包包醬有話說/ 036
2. 讓孩子動起來,這些砝碼你知道嗎/ 037
3. 帶孩子做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039
4. 契約精神的妙用/ 041
5. 小小的“變數”讓情商遊戲更加有趣/ 043
6. 場景不同,效果大不一樣/ 044
7. “持續動力”的秘密:普通傢長 VS 超級傢長/ 045
Chapter04 0 ~ 6 歲孩子的性格特點
1. 0 ~ 6 歲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048
2. 膽怯——我沒有信心做好/ 049
3. 哭鬧的原因是什麼/ 051
4.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獨立性格/ 053
5. 小小人的大自尊心理/ 054
Part 2 情商提升課
Chapter01
從認識圖形開始開發孩子情商
1. 為何要教孩子認知圖形/ 060
2. 卡片搭橋:圖形的認識活動/ 063
3. 七巧闆裏的大學問/ 066
4. 圖形拼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碰撞/ 070
5. 感受“立體圖形”的魅力/ 074
6. 把想象力分給小石頭/ 078
7. 用圖形演繹動物園/ 080
8. 益智小能手——剪刀/ 084
Chapter02 利用色彩提高孩子的辨識能力
1. 色彩斑斕:孩子的奇妙世界/ 088
2. 孩子的天空是彩色的/ 091
3. 認識顔色,先從分類開始/ 094
4. 會走路的色彩,你見過嗎/ 096
5. 會調顔色的魔法師/ 099
6. 填色,讓色彩更清晰/ 103
7. 藏在大地畫中的奇妙夢想/ 106
Chapter03 辨彆數字強化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1. 邏輯思維能力:從認識數字開始/ 110
2. 包包醬說:我會數數,也會認數/ 111
3. 數字書寫要考慮適當的時機/ 114
4. 從傢具身上也能學習數字/ 117
5. 與包包醬一起突破應用題大關/ 120
Chapter04 學習簡單文字強化基礎情商
1. 識字:語言的基礎,情商的體現/ 126
2. 用鉛筆變個小魔術/ 126
3. 歌謠和卡片的神奇組閤/ 128
4. 你知道怎樣在動畫片中識字嗎/ 130
5. 奇妙故事的闖關之旅/ 133
Chapter05 通過辨彆方嚮提升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1. 辨彆方嚮,探知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138
2. 認識方嚮,從前後左右開始/ 139
3. 認識方嚮的秘密武器——地圖/ 142
4. 包包醬的野外探險/ 146
5. 大自然的方嚮“會說話”/ 148
Chapter06 用多彩遊戲提升孩子的情緒智力
1. 遊戲:孩子成長中的彆樣課堂/ 154
2. 濛眼貼笑臉,用方嚮感剋服恐懼心理/ 155
3. 你比我猜,認知能力的大考驗/ 158
4. 樂器聚會,包包醬的編麯曆程/ 160
5. 城堡作戰,體驗破壞和重組的樂趣/ 161
Part 3 情商訓練課
Chapter01 如何鍛煉孩子的溝通能力
1. 鼓勵孩子去形容某些事物/ 168
2. 小小竅門,讓孩子樂於和你說話/ 169
Chapter02 怎樣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習慣
1. 你是否知道孩子“想要”什麼/ 174
2. 孩子的性格是傢長的縮影/ 176
3. 塑造孩子性格,你的教育方式正確嗎/ 178
4. 父子關係:一個被忽視的教育課題/ 181
Chapter03 察覺孩子情緒,培養孩子的自我安撫能力
1. 自我安撫:孩子的情商管理師/ 184
2. 自我安撫的環境療法/ 185
3.“不變”是安全感的自我安撫/ 186
4. 自我安撫也是一道選擇題/ 188
Part 4 情商強化課
Chapter01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1. 自信心——孩子成長的奠基石/ 196
2. 讓我們一起過一個贊美節/ 197
3. 角色互換,讓孩子做一迴傢長/ 198
Chapter02 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1. 情緒管理:我的情緒我做主/ 204
2. 不要阻止孩子哭鬧/ 204
3. 包包醬的情緒筆記/ 206
4. 和鏡子中的另一個自己對話/ 208
Chapter03 我不想生氣——壞情緒的控製管理
1. 孩子為什麼容易生氣/ 212
2. 不要理睬被吵醒的“小怪獸”/ 213
3. 用責任心打敗“生氣”/ 214
4. 把生氣交給氣球/ 215
5. 三步走消除憤怒情緒/ 218
附錄兒童情商測試題之“潛能天賦自查” / 220
當前,美、日、德等教育發達國傢都將兒童情商培養納入瞭國民人纔戰略體係。*早提齣情商概念的是美國教育者,他們在國民內部展開瞭針對兒童自我管理、兒童情緒自控的情商計劃,希望後代在生活中禮貌有節製,又不會像老派英國人那樣呆闆木訥。他們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團隊中展現齣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又不希
望他們顯得輕浮傲慢。
與此同時,德國教育機構也全力推動著兒童情商教育的發展。一絲不苟的德國教育傢敏銳地覺察到瞭情商培養對民族未來的重要意義,他們啓動的是“情感日記”和“安靜角”計劃,目的是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拒絕意氣用事。
在這些重視民族教育的國傢當中,日本或許是危機感*為強烈、計劃製定也*為多變的一個。早期,日本當局將國民睏守孤島的原因歸結為國民體質孱弱,無力支撐版圖擴張大計,因而在二戰結束之後,日本教育總局要求本國中小學生每天都必須攝入一定量的營養品,這就是著名的日本“牛奶計劃”。這一項目成績斐然,而情商教育受到世界認同之後,日本更是走在瞭世界前列。
各國對於少兒情商的重視程度,在世界範圍內掀起瞭情商培養的熱潮。曆史的眼光來看,依賴強大的社會交際能力和良好的自我管理構建起自己王國的成功人士不計其數,因此,對於孩子的情商培養,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
那麼,從 0 ~ 6 歲著於孩子的情商教育是否閤理呢?西方有句俗諺,叫“功能造就器官”。西方人認為,人體早期的器官功能都會受到外力鍛煉而發生微弱但影響深遠的改變。美國心理學傢威廉·詹姆斯也強調,人類大腦會在懵懂期就接受外力的作用,進而留下洗不掉的印痕和思維捷徑。現代生物學說也證實瞭這些觀點,0 ~ 6 歲的孩童的大腦是極具“可塑性”的,很多成年人難以領悟的教育內容,都能夠在這一時期非常輕鬆地被孩子們吸收。
關於個人天賦,傳統觀點大都認為這是先天形成的,與後期培養關聯很小。但是經過研究、對比,我們將這個相對模糊、混沌的概念延伸齣新的釋義:一個人的天賦與母體的營養、健康狀況等息息相關,還受到母體所在大環境的潛在影響。但是胚胎脫離母體之後,其天賦成長仍未停止,在一段時間內,孩子的腦體會受到周圍環境的無聲改造,不光是物質方麵的影響,思緒、情感、意念等諸多感官化的因素都會在孩子體內留下印痕。威廉·詹姆斯認為,這些後天的痕跡已經改變瞭孩子的部分習性和特質,並且將在他未來的人生中展現齣來。
也就是說,0 ~ 6 歲是孩子天賦再造、接受初步教育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內的教育引導絕大多數都是事半功倍的。就像一塊尚未固化的石膏,匠人們可以將它塑造成各種形象,但是材料凝固之後,重塑和改變就不是易事情瞭。
隻不過,相對於西方國傢來說,受當前升學考試的影響,中國本土對於兒童情商的挖掘和研究還處於薄弱階段。著名學者饒毅教授稱,中國當前教育陷入
瞭“反智”的睏境,北大教授章啓群先生則更加沉重地指齣,中國教育目前已經處於“危險的邊緣”。事實上,通過對世界近代發展史的觀察,我們也能夠發現,
當前民族主抓智力教育的體係確實存在極大的疏漏,我們可以教育齣很多成績優異的“書蟲”,卻很少能培養齣具備創造力和顛覆纔能的先行者。
當然,我們也不必為一時的滯後而妄自菲薄。實際上,堵塞國民創造力和進取精神的因素大都和情商開發息息相關。美國 500 強企業中,印度籍的高管比例遠超中國,華人職工在國際範圍的印象也是:“(大多數中國公民)智力和品質都非常優異,但卻缺乏溝通和組織協調能力。”這些缺點恰恰就是情商較低的錶現。
當前,在發達國傢,人們對於情商的重視程度已經超齣瞭普通智力的提升,即使是傳統守舊的英國人,也在國傢內部製定瞭完整的“立體情商培養戰略”。在國內,部分沿海城市已經興起瞭情商教育熱潮,很多從事情商開發、EQ 理論研究的學校和聯盟也都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瞭齣來。為滿足國民對情商教育的迫切需求,本書編者以國內實際現狀為基礎,結閤西方情商研發成果,研究、總結齣瞭多個因材施教的情商培育理論和模型。同時,對於人格塑造、心理研究等邊緣學科,本書也進行瞭廣泛的關聯性探討。
我發現這本書的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非常強調“早期語言輸入”對情商構建的決定性作用,並提供瞭大量直接可以套用的“情緒詞匯庫”。作者精選瞭那些既能準確描述情緒,又不會過度負麵化的詞匯,教導父母如何避免使用“你怎麼又哭瞭”這類標簽化語言,轉而使用“我看到你現在感到很沮喪”這樣的描述性語句。這種對語言細節的雕琢,對於提升傢庭溝通質量具有即時且顯著的效果。不過,從全球化和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案例和情境設置,明顯更偏嚮於城市中産階級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節奏。比如,書中提及的“每日五分鍾靜心閱讀時間”,對於生活在節奏較慢、親子陪伴時間充裕的傢庭來說可能很容易實現,但在雙職工、需要頻繁使用托育機構的傢庭中,要穩定維持這種高質量、無乾擾的“儀式感”,難度係數是呈幾何級數上升的。因此,雖然理論框架紮實,但對於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下的傢庭,它提供的適應性和普適性略顯不足,缺少一些針對時間碎片化場景下的“情商微乾預”策略。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風格非常清新自然,帶有一種鄰傢姐姐般的親切感,完全沒有那種傳統教育類書籍特有的說教腔調,讀起來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下午茶時間聊天。我特彆喜歡它對“積極關注”和“負麵關注”的區分描述,作者通過講述自己兩個孩子成長的不同側麵故事,生動地展示瞭“你關注什麼,就會收獲什麼”的教育鐵律。書中提到,很多傢長在處理孩子“不聽話”時,會不自覺地陷入對“行為懲罰”的執著,反而忽略瞭孩子“渴望被看見”的核心訴求。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總是盯著孩子作業沒寫完的小錯誤,卻忽略瞭他主動整理書桌的努力。不過,從結構完整性來看,本書在探討“傢庭係統”對情商培養的影響時,篇幅略顯薄弱。情商的培養從來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單項任務”,而是整個傢庭氛圍的“閤奏”。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父母情緒的代際傳遞”的研究引用,或者更深入地探討夫妻雙方在育兒理念不閤時,如何共同為孩子構建一個穩定的情商學習環境。目前的側重點還是放在瞭“傢長如何對孩子”上,而“傢長之間如何相互支持”的著墨較少。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兒童情商培養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具有“實操性”的視角,幾乎每一章的末尾都附帶有清晰的“場景模擬對話”和“傢長自查清單”,這對於我這種習慣於對照清單行動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書中對於“共情式傾聽”的闡述,可以說是點睛之筆,它沒有用那些晦澀的心理學術語,而是用“像偵探一樣去發現孩子真實需求”這個比喻,一下子就把復雜的溝通技巧變得生動起來瞭。我嘗試著在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哭時,運用書裏提到的“確認-命名-允許”三段式迴應,效果立竿見影,孩子的情緒明顯平復得更快瞭。然而,一個讓我反復思考的問題是,書中對於“高敏感兒童”(HSP)的特殊性討論略顯不足。我的孩子就屬於那種外界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被過度刺激的類型,書中提供的多數通用策略,有時會因為強度過高而反而加劇他的焦慮。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針對這類“情緒放大器”型孩子的微調建議,比如如何構建一個“超低刺激”的安全區,或者在社交活動前進行哪些特殊的“預熱”儀式,這些細節的缺失,讓這份實操指南在麵對極特殊案例時,顯得有些不夠鋒利。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復雜的“情緒調節”技能,拆解成瞭幼兒可以理解的“小遊戲”和“小口訣”。比如,書中介紹的“情緒溫度計”概念,用視覺化的方式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生氣程度,這對於口頭錶達能力尚未成熟的幼兒群體來說,是非常有效的認知工具。這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它避免瞭讓傢長用成人的理性去套用孩子的情緒世界,而是真正進入瞭他們的視角。然而,讓我感到略微有些不滿足的是,對於“培養內在驅動力”與“外部引導”的平衡探討,似乎略微傾嚮瞭外部引導。情商培養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孩子健全的自我認知和強大的內心韌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在驅動力”。書中雖然提到瞭“自主性”的重要性,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選擇幼兒園、選擇興趣班這類重大決策中,真正放手讓孩子去試錯並從中學習,這部分深入的指導相對保守和模糊。它更像是一個“防跌倒指南”,而非“鼓勵冒險的探險手冊”,對於追求更高階自我管理的傢長來說,可能還需要尋找其他更側重“自主感”培養的書籍來補充。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溫暖,那種柔和的色調一下子就能抓住年輕父母的眼球,讓人感覺內容會非常貼閤實際,而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說教。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裏行間留齣的空白恰到好處,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勁,即使是忙碌瞭一天、精疲力盡的傢長也能輕鬆翻閱。不過,讓我感到略微有些遺憾的是,它在理論框架的構建上,似乎偏嚮於強調“結果導嚮”的情緒管理,而不是深入探討幼兒大腦發育與情緒聯結的底層邏輯。例如,當談到如何應對孩子發脾氣時,書中給齣的很多技巧,比如“深呼吸”、“暫停三秒”這類即時乾預措施非常實用,但在解釋為什麼這些方法對三歲前的孩子尤其有效,背後的神經科學依據是什麼時,篇幅就顯得有些單薄瞭。我更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鏡像神經元”或者“前額葉皮層發展”如何影響幼兒情緒反應的趣味性解析,這樣能讓傢長在執行技巧時,多一份理解和耐心,而不是僅僅把這些當成一套必須完成的“育兒任務”。當然,對於初次接觸情商教育的新手父母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非常及時的“急救包”,它提供瞭立竿見影的工具箱,這一點值得稱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