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商品名稱: | 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簡論-(全兩冊) |
| 作者: | 吳寜 |
| 定價: | 95.0 |
| 齣版社: | 中國環境齣版有限責任 |
| 齣版日期: | 2015-11-01 |
| ISBN: | 9787511126184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裝幀: | |
| 開本: | 大32開 |
內容簡介
《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叢書: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簡論(套裝上下冊)》主要內容包括:生態邏輯與資本邏輯、異化與生態危機、自然解放與人的解放、對馬爾庫塞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萊斯的虛假需求與異化消費理論、萊斯對“守成社會”的期望、對萊斯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等。
目錄
上冊
導論
0.1 生態學馬剋思主義與生態社會主義
0.2 生態學馬剋思主義的理論性質、淵源和得失
0.3 生態學馬剋思主義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第1章 赫伯特·馬爾庫塞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1.1 生態邏輯與資本邏輯
1.2 異化與生態危機
1.3 自然解放與人的解放
1.4 對馬爾庫塞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2章 威廉·萊斯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2.1 萊斯的“控製自然”理論
2.2 萊斯的虛假需求與異化消費理論
2.3 萊斯對“守成社會”的期望
2.4 對萊斯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3章 本·阿格爾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3.1 生態危機取代經濟危機
3.2 從勞動異化到消費異化
3.3 期望破滅的辯證法
3.4 對阿格爾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4章 瑞納·格倫德曼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4.1 格倫德曼的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
4.2 格倫德曼的“控製自然”觀
4.3 格倫德曼的技術觀
4.4 格倫德曼重釋曆史唯物主義
4.5 對格倫德曼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5章 戴維·佩珀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5.1 佩珀闡述曆史唯物主義的生態意蘊
5.2 佩珀的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理論
5.3 佩珀的人類中心主義理論
5.4 佩珀的經濟適度增長理論
5.5 對佩珀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6章 泰德·本頓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6.1 生態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
6.2 本頓的生態中心主義思想
6.3 本頓與格倫德曼之爭
6.4 對本頓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7章 喬納森·休斯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7.1 休斯對“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
7.2 休斯對生態極限的探討
7.3 休斯對生産力發展的理解
7.4 休斯對馬剋思的需要觀的闡釋
7.5 對休斯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8章 詹姆斯·奧康納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8.1 奧康納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的理論緣起
8.2 奧康納對傳統曆史唯物主義的"重構
8.3 奧康納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
8.4 奧康納對生態社會主義的構想
8.5 奧康納與其他生態學馬剋思主義的比較
8.6 對奧康納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9章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9.1 福斯特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理論的緣起
9.2 福斯特的生態唯物主義哲學
9.3 福斯特對物質變換裂縫理論的重構
9.4 福斯特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
9.5 福斯特對生態社會主義的構想
9.6 福斯特與其他生態學馬剋思主義的比較
9.7 對福斯特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下冊
第10章 喬爾·剋沃爾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10.1 剋沃爾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哲學思想
10.2 剋沃爾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
10.3 剋沃爾對生態社會主義的構想
10.4 對剋沃爾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11章 保羅·柏格特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11.1 柏格特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理論和環境危機理論
11.2 馬剋思主義的生態內涵
11.3 對柏格特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12章 岩佐茂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12.1 岩佐茂評析馬剋思恩格斯的環境保護思想
12.2 岩佐茂主張用生活的邏輯取代資本的邏輯
12.3 岩佐茂構想日本特色的生態社會主義
12.4 對岩佐茂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13章 安德烈·高茲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13.1 高茲對經濟理性的批判
13.2 高茲的生態政治學
13.3 高茲的消費社會理論
13.4 對高茲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14章 薩拉·薩卡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14.1 薩卡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産生的背景
14.2 薩卡挖掘馬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
14.3 薩卡指齣生態資本主義戰略行不通
14.4 薩卡對生態社會主義前景的展望
14.5 對薩卡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15章 何萍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15.1 何萍對生態學馬剋思主義作為哲學形態進行的探索
15.2 何萍對生態學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
15.3 何萍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哲學
15.4 對何萍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16章 陳學明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16.1 陳學明探究福斯特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
16.2 陳學明探究奧康納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
16.3 陳學明研究生態學馬剋思主義對我國的啓示
16.4 陳學明揭示生態學馬剋思主義的主題
16.5 對陳學明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17章 劉思華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
17.1 劉思華構建生態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框架
17.2 劉思華的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
17.3 劉思華的全麵發展文明觀
17.4 劉思華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
17.5 對劉思華的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叢書:生態學馬剋思主義思想簡論(套裝上下冊)》:
生態社會主義的主題有:第一,生態社會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社會主義吸收瞭馬剋思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論述,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生態社會主義實現的前提。在資本主義社會,自然是人徵服和過度索取的對象,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緊張的。生態社會主義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倡導經濟與生態環境平衡發展的思想。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保護生態環境,要按照閤理的方式有計劃地開發生態資源。生態社會主義認為人不能淩駕於自然之上,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作用的,自然製約著社會、人的發展,同時社會、人的發展也改變自然,改變瞭的自然又會影響社會、人的發展。生態社會主義主張在人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也要保護生態環境,盡量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第二,生態社會主義強調經濟的適度增長。威廉·萊斯作為早期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擺脫生態危機的根本齣路是建立穩態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這種穩態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降低商品因素滿足人的需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和其他物質的人均消費量,嚴格控製經濟總量和規模,使人的消費從量轉化到質。穩態經濟模式實行經濟的零增長,使經濟生活從追求量的增加變成追求質的提高,縮減資本主義生産規模,減少人的物質需求,改變人的消費方式,緩解人與自然的對立關係。穩態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以不損害生態係統來維護生態平衡、滿足人類基本需要;與自然和諧、平等地交往,防止過度生産和異化消費。穩態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特點是把資源的消耗限製在可持續的限度內,強調平等分配,通過公平的財富分配來縮小貧富差距,主張“綠色工作”,遵循生態規範,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穩態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強調限製經濟發展的速度,將生産規模和經濟發展速度穩定下來,以經濟的零增長為代價來保護生態環境。20世紀90年代穩態經濟模式不被生態社會主義者普遍接受。如戴維·佩珀等主張經濟適度、理性和有計劃地增長而不再堅持穩態經濟模式,認為經濟的發展要滿足人適可而止的需求。薩拉·薩卡認為,不僅發達國傢的經濟增長已經到瞭極限,一些發展中國傢也要停止經濟增長、限製經濟的發展。然而薩卡的主張沒有引起其他生態社會主義者的共鳴,當今的生態社會主義基本上還是強調經濟適度增長。第三,生態社會主義強調基層民主或民主政治,認為政權機構應由基層民主選舉産生、政治權力應放在基層,主張意識形態的多元化和權力資源的分散化,采用非暴力形式實現生態社會主義;在國傢關係上反對超級大國和核試驗,強調與第三世界國傢建立良好關係,反對對弱小國傢的侵略與剝削,反對對第三世界國傢進行生態殖民政策,主張建立符閤生態要求的社區。
……
前言/序言
在黨的十七大提齣的“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進一步確立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創新理論,構建瞭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宏偉藍圖,製定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任務、戰略目標、總體要求、著力點和行動方案;並嚮全黨全國人民發齣瞭“努力走嚮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偉大號召。按照生態馬剋思主義經濟學觀點,走嚮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就是邁嚮生態文明與綠色經濟發展新時代。這既是中華文明演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與演化邏輯的必然走嚮和內在要求,又是人類文明演進和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與演化邏輯的必然走嚮和內在要求。因此,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是21世紀人類文明演進與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大方嚮,集中錶達瞭當今人類努力越過工業文明黑色經濟發展的舊時代而邁進生態文明綠色經濟發展新時代的意願和價值期盼,已成為人類文明演進和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和時代潮流。據此,建設綠色文明、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綠色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道路、共同戰略、共同目標,是生態文明綠色經濟及新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與曆史任務。毫無疑問,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一個生態文明綠色經濟發展時代正在到來。為瞭響應黨的十八大提齣的“努力走嚮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偉大號召,迎接生態文明綠色經濟發展新時代的來臨,中國環境齣版社特意推齣“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叢書”(以下簡稱“叢書”)。筆者作為“叢書”主編,並鑒於目前“半綠色經濟論”“僞綠色經濟發展論”日漸盛行,故就“中國智慧”創立的綠色經濟理論與綠色發展學說的幾個重大問題添列數語,是為序。
導論:生態主義的馬剋思主義審視 第一章:馬剋思主義傳統與生態危機:一個被忽視的交匯點 盡管馬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深刻地剖析瞭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及其對社會關係的顛覆性影響,但對環境問題的直接論述相對有限,這似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馬剋思主義與生態議題隔離開來。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挖掘馬剋思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思想,我們便能發現其蘊含的豐富生態智慧。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生産的批判,本質上是對一種與自然界進行掠奪性、異化性互動的生産方式的批判。資本主義追求無限的利潤增長,必然導緻對自然資源的無節製開發和對生態係統的破壞。這種破壞並非偶然,而是根植於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 從馬剋思對勞動力商品化的分析,到他對資本積纍與貧睏化加劇的論述,再到他對社會總資本再生産的模式的揭示,這些核心概念都可以被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生態框架下進行解讀。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其價值構成與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息息相關,而資本主義為瞭壓低勞動力成本,往往忽視瞭對勞動者生存環境的保護。資本積纍的過程,在追求剩餘價值的同時,也伴隨著對自然資源、土地、水和空氣等“自然資本”的消耗和汙染。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依賴於對自然界物質的不斷輸入,而資本主義的運行機製則導緻瞭物質循環的斷裂和廢物的堆積,形成瞭不可持續的生産和消費模式。 早期對馬剋思主義與生態學關係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馬剋思主義生態學”和“生態馬剋思主義”等概念的界定和理論構建上。這些研究試圖超越對馬剋思文本的字麵解讀,挖掘其思想的深層含義,並將其應用於分析當代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一些學者強調馬剋思對“勞動”作為人與自然之間中介的理解,認為勞動是人類改造自然、實現自身存在價值的方式,但資本主義的異化勞動使得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變得異化。另一些學者則關注馬剋思對“代謝”概念的運用,認為資本主義破壞瞭人類與自然之間健康的物質代謝循環,導緻瞭“代謝斷裂”。 更進一步,對馬剋思主義與生態學關係的梳理,也必然涉及到馬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在生態分析中的運用。辯證法,作為馬剋思主義的核心哲學方法,為我們理解人與自然之間復雜、動態、充滿矛盾的相互關係提供瞭有力的工具。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相互轉化,以及生態係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聯係和製約,都可以通過辯證法的視角得到深刻的揭示。唯物史觀則要求我們將生態問題置於具體的曆史和社會經濟條件下進行考察,避免抽象的、脫離實際的生態烏托邦幻想。 第二章:從資本主義的生態邏輯到生態危機的根源 本章將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的內在經濟邏輯如何必然地導嚮環境破壞,並在此基礎上辨析當代全球生態危機的深層根源。資本主義的核心驅動力是利潤最大化和資本的無限增殖。為瞭實現這一目標,資本主義生産體係呈現齣一些關鍵的生態特徵,這些特徵決定瞭其與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衝突。 首先,資本的商品拜物教。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切事物,包括自然資源和人類勞動,都被轉化為商品,並被賦予市場價格。這種商品拜物教使得自然的美麗、生命的價值、生態係統的功能等內在價值被遮蔽,取而代之的是其在市場上的交換價值。自然界被視為待開發的“免費資源”或“外部性”,其損耗和汙染的成本往往被轉嫁給社會和後代。例如,森林被砍伐以獲取木材,水體被汙染以排放工業廢水,這些資源的內在價值和生態功能被忽視,隻關注其短期內的經濟效益。 其次,無限積纍的驅動力。資本主義的本質是永無止境的資本積纍。為瞭不斷實現增殖,資本需要持續的擴張,這不僅體現在生産規模的擴大上,也體現在對新市場、新資源的不斷追求上。這種擴張的邏輯必然導緻對自然資源的超額開采和對生態環境的持續壓力。從化石燃料的消耗到稀有礦産的開采,再到大範圍的土地開發,資本的擴張史就是一部對自然界物質能量的掠奪史。 第三,異化勞動與人地關係的疏離。馬剋思對異化勞動的批判,同樣可以延伸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勞動者與其勞動産品、勞動過程、自身類本質以及他人相疏離。這種異化也體現在勞動者與自然界的關係上。當生産過程被分割、工具化,勞動本身變得枯燥乏味時,勞動者也難以體會到勞動與自然界的有機聯係,難以感受到作為自然之子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義。相反,他們將自然視為可供剝削的工具或需要剋服的障礙。 第四,技術進步的雙重性及其生態後果。雖然馬剋思也看到瞭技術在解放生産力方麵的作用,但他同樣警惕技術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應用。在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技術進步往往被用於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但同時也可能伴隨著對環境的更深層次的破壞。例如,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廣泛使用,雖然提高瞭農業産量,但也導緻瞭土壤退化、水體汙染和生物多樣性下降。核能的開發,雖然提供瞭巨大的能源,但也帶來瞭核廢料處理和核事故的風險。 基於以上分析,本章將進一步辨析當代全球生態危機的具體錶現及其根源。這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變化:由溫室氣體排放驅動,背後是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能源體係和工業生産模式。 生物多樣性喪失: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汙染和氣候變化是主要原因,反映瞭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利用。 資源枯竭: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消耗,以及可再生資源的不可持續利用。 環境汙染:空氣、水、土壤汙染,以及塑料垃圾等問題,是工業化和消費主義的直接産物。 生態係統退化:森林砍伐、濕地萎縮、土壤侵蝕等,破壞瞭地球的生態承載能力。 這些危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強化的復雜係統。它們共同指嚮瞭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作為全球生態危機最深刻、最根本的根源。 第三章:生態馬剋思主義的理論進路與實踐訴求 本章旨在梳理生態馬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觀點,並探討其在全球生態危機背景下的實踐意義和潛在的社會變革方嚮。生態馬剋思主義並非一個單一的、僵化的理論體係,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對生態問題的深入認識,不斷演化和豐富的思想流派。 一、核心理論範疇的深化與拓展 1. 代謝斷裂理論(Metabolic Rift Theory):由約翰·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等學者發展和推廣,該理論是生態馬剋思主義分析生態危機的核心工具。它基於馬剋思對自然物質循環的理解,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破壞瞭人類與自然之間健康的物質交換和循環。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將自然界視為無盡的資源庫和廢棄物傾倒場,打破瞭生態係統的自然平衡。例如,農業生産中,化肥的施用和作物的不斷收獲,導緻土壤養分流失,而工業排放又汙染瞭水源,使得原本可以在生態係統中循環的物質無法迴歸,形成瞭“代謝斷裂”。這種斷裂不僅對自然界造成破壞,也最終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 2. 辯證唯物主義與生態辯證法:生態馬剋思主義強調將辯證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應用於生態問題。人與自然的關係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動態過程。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內部的矛盾性以及發展變化,都可以通過辯證法的視角來理解。例如,環境汙染的加劇可能引發社會矛盾,而社會矛盾的解決又可能倒逼環境治理。同時,生態馬剋思主義也發展齣“生態辯證法”,強調對自然規律和生態係統的辯證認識,以及在改造自然過程中認識到自然的客觀規律性。 3. 對“生態無政府主義”和“綠色資本主義”的批判:生態馬剋思主義通常批判脫離社會經濟結構的單純技術解決路徑,以及將生態問題包裝成新利潤增長點的“綠色資本主義”。它認為,這些方案未能觸及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根本矛盾,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例如,碳交易市場雖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如果缺乏對生産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可能隻是將汙染的成本進行轉移和交易,而無法實現真正的減排。 4. 勞動、異化與人地關係:如前所述,異化勞動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之間,也體現在人與自然之間。生態馬剋思主義重新審視勞動的意義,強調一種以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基礎的勞動形式。這種勞動不是純粹的工具性勞動,而是具有社會性和生態性的勞動,能夠實現人的全麵發展,並促進人地關係的健康發展。 5. 全球南方與生態正義:生態馬剋思主義也高度關注全球生態不平等的現象。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往往通過對外掠奪自然資源、將汙染産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傢,將生態危機轉嫁給全球南方。因此,生態馬剋思主義的實踐訴求必然包含爭取生態正義,反對環境壓迫和殖民主義。 二、實踐訴求與社會變革的方嚮 生態馬剋思主義的理論探索最終指嚮具體的實踐訴求和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構想。 1. 反對資本主義的生態破壞:這是最直接的實踐訴求。通過工人運動、環境運動、社區行動等多種形式,挑戰和抵製資本主義的掠奪性生産和消費模式。 2. 推動生産方式的根本性變革:生態馬剋思主義主張,隻有打破資本主義的邏輯,建立一種以滿足人類真實需求、促進生態平衡為導嚮的生産方式,纔能根本解決生態危機。這可能意味著發展一種“生態社會主義”或“後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模式。 3. 強調民主參與和集體決策:在資源配置、生産規劃和環境治理等方麵,生態馬剋思主義主張廣泛的民主參與和集體決策,以避免少數資本利益集團對環境決策的操控。 4. 發展可持續的生産和消費模式:這包括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廣循環經濟,減少不必要的消費,鼓勵本地化生産和消費,以及重視産品的耐用性和可修復性。 5. 恢復人與自然的健康關係:通過教育、文化、生活方式的改變,重塑人與自然的整體性、有機性關係,恢復人類作為自然一部分的生態意識。 6. 構建生態正義的全球社會:倡導公平的資源分配,反對新殖民主義式的資源掠奪,推動全球閤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生態挑戰。 總而言之,生態馬剋思主義並非一種悲觀主義的生態理論,而是在深刻批判資本主義生態邏輯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能夠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未來。它為我們理解和應對當今世界麵臨的嚴峻生態挑戰,提供瞭深刻的理論洞見和堅定的實踐方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