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定价:32.00元
作者:郭庆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300111254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p>《传播学教程》一书是本着建构传播学核心理论的宗旨编写的,**版出版以来,尽管它还只是一种初步探索,但得到了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和其他学科的广泛使用。本书是面向本科生的入门教材,主要着眼于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是一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体系,它不应该是易碎品,而应该具有长远的价值。【本书特色】 1.名师编写,作者是传播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大师,在传播学领域多年,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2.教材体例简洁、系统而完整,篇幅适中,章节安排合理,特别适合本科教学。 3.内容全面,但同时又不是很深奥,基本涵盖传播学理论的主要问题,同时修订又增加了**的内容。 4. 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需要,是考研非常合适的参考书。更多相关书籍: 《传播学纲要(第二版)》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传播与劝服:关于态度转变的心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
经典教材《传播学教程》版重印22次,共发行50多万册。本书是重点教材,同时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的必备参考书,自1999年出版以来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是第二版。它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等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
目录
作者介绍
郭庆光,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受国家公派赴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留学,1987年获社会学(B新闻学)硕士学位;1992年博士学位课程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1997年任新闻学院副院长,1999年至2005年任院长,2009年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目前兼任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考委新闻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网络协会监事长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学理论。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设计风格现代又不失经典,那种沉稳的色调搭配上简洁的字体排版,拿在手里感觉就非常专业。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光滑细腻,而且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细小的图表和注释也看得清清楚楚,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用心,内容区块的划分清晰合理,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不会有信息过载的压迫感。尤其是那些关键概念的标注和强调部分,处理得既醒目又自然,让人在快速浏览时也能抓住重点。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尊重,让学习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要知道,一本好的教材,它的物理形态和阅读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绝对是书架上值得珍藏的一员,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学术氛围。
评分这本书对于术语和概念的界定清晰得令人赞叹,这是衡量一本优秀工具书的关键标准之一。面对传播学这样一个涉及众多复杂概念的领域,很多教材往往在术语的界定上含糊其辞,或者在不同理论流派间摇摆不定。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专业和果断,它对每一个核心术语都给出了精确、权威的定义,并且在必要时会追溯其词源和发展脉络,避免了读者产生歧义。对于那些高度抽象的理论模型,书中还配有详尽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这些图表绘制得精准且信息量大,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关系的认知负荷。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知识基石,让我能够自信地在传播学的学术海洋中航行,而不必担心因为基础概念模糊而迷失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只停留在概念的浅层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脉络和历史演变。作者在处理经典理论时,不仅引用了原典观点,还结合了当代社会现象进行解读和批判性分析,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且具有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它对跨学科视角的整合能力,能够将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的一些观点巧妙地融入传播学框架中,构建出一个更为立体和全面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看一本教科书,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进行深度对话,他引导我思考那些隐藏在日常信息流动背后的复杂机制。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知识构建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思辨能力,让我对“传播”这个行为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从结构布局来看,这套书的逻辑组织可以说是井然有序,达到了教科书应有的严谨性与易读性的完美平衡。章节之间的衔接过渡非常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为了凑字数而强行拉扯的感觉,知识点仿佛是水到渠成般自然展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章末尾设置的“思考与讨论”部分,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并非简单的知识回顾题,而是具有启发性的开放性问题,常常能将读者带入到对未来传播趋势的预测和伦理困境的探讨中。这种设计有效地打破了单向灌输的模式,鼓励读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立场。这种主动学习的体验,让我对知识的吸收和记忆都变得更为深刻和持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分析方面的表现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标杆,它绝不仅仅是罗列成功或失败的传播事件,而是精妙地将理论模型与真实案例进行“手术式”的解剖。每一个案例的选取都极具代表性,无论是经典的媒体事件、广告营销的经典案例,还是当下热门的网络传播现象,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像侦探一样,引导读者运用书中学到的工具去分析案例背后的传播策略、受众心理和媒介环境的影响。读完一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忍不住去回顾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事件,并尝试用新学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们,这种学以致用的即时反馈感,是其他教材很难提供的。这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迁移性和实用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